2021年的最後一天,身在台北的《紐約時報》記者孟建國無心慶祝新年。他正忙着為遠在美國的金主爸爸們炮製最新的「中國威脅論」猛料。
在這則報道中,這位《紐約時報》記者聲稱,中國正在運用先進技術「操縱」推特和Youtube等國際社交媒體平台。
2021年的最後一天,身在台北的《紐約時報》記者孟建國無心慶祝新年。他正忙着為遠在美國的金主爸爸們炮製最新的「中國威脅論」猛料。
在這則報道中,這位《紐約時報》記者聲稱,中國正在運用先進技術「操縱」推特和Youtube等國際社交媒體平台。
今天,國務院新聞辦發表《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CD君為大家搬運來英文全文,歡迎大家研讀、收藏、轉發。
China's Space Program: A 2021 Perspective
這篇綜述的作者表示,鑑於這種不確定的利弊平衡,應該重新審視被廣泛使用且不斷增長的抗抑鬱藥處方。
論文鏈接: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篇2021年11月份發表在 Science 上的文章,該文的通訊作者是索邦大學的Sabine Lévi和艾克斯-馬賽大學的Christophe Bernard。Sabine Lévi的研究重點是氯離子轉運的神經元機制、GABAA受體的突觸錨定和Kv2.1通道對神經元興奮性的調節。Christophe Bernard的研究重點是癲癇發生和傳播機制、有機電子技術記錄和控制神經元活動和虛擬老鼠大腦。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需要通過各種生理性重複刻板行為(例如洗手和刷牙)來滿足正常的生活需求。在自閉症和強迫症等精神疾病中,患者常常表現出一系列病理性重複刻板行為。病理性重複刻板行為被認為是窺探這些精神疾病發病機理的窗口,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關注。當研究者在小鼠的基因組中引入人類自閉症和強迫症的基因突變後,驚奇地發現「患病」小鼠竟然也出現了病理性重複刻板行為,表現為長時間的重複刻板的自我梳理(self-grooming)【1-4】。
自我梳理(self-grooming)是人和動物清除自身體表異物(例如污垢)的本能行為,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針對這類本能行為的神經機制的研究,有望揭示重複刻板行為發生的底層邏輯。已有的研究多集中於前腦區域,包括「皮層-紋狀體」環路對自我梳理行為的調控功能【5-7】。然而,大腦與脊髓之間如何協同並引發重複刻板行為的神經機制還很不清楚。
CameraX 是一個 Jetpack 支持庫,旨在幫助您簡化相機應用的開發工作。它提供一致且易用的 API 接口,適用於大多數 Android 設備,並可向後兼容至 Android 5.0 (API 級別 21)。我們將在本文中介紹 CameraX 1.1 的多項功能,比如視頻功能。
在 Google I/O 2019,我們分享了 Room 2.2 的最新進展。儘管當時已經支持了很多功能,如支持 Flow API,支持預填充數據庫,支持一對一及多對多數據庫關係,但是開發者們對 Room 有着更高的期望,我們也致力於此,在 2.2.0 - 2.4.0 版本中發布了很多開發者們期待的新功能!包括自動化遷移,關係查詢方法以及支持 Kotlin Symbol Processing (KSP) 等等。下面我們就來逐一介紹這些新功能!
如果您更喜歡通過視頻了解此內容,請在此處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