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全城解封之後,大家的心情暫時輕鬆了下來。但很多非必要場所仍然禁止開放,學生也不能複課,部分區域仍然被封控,人員交流依然受控……顯示疫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
對於疫情防控的形式、觀念上,1000個人有1000個漢姆雷特,扯不清楚。有很多爭論,最終都是無意義的。拋掉那些無謂的爭吵與負能量,這一波疫情所傳遞出來的一些信號,值得我們認真的梳理。
第一,企業、民眾對無休止的核檢封控開始厭倦。
與以往相比,我注意到這一波疫情,普通人的心態有了很大的不同:從北京、燕郊、上海、深圳爆出的信息,都鮮明的顯示出:民眾對封控政策的容忍度在快速降低,對渴望共存的思想在快速上升。就是最支持清零的人群,也覺得核檢和封控讓人苦不堪言。人們對於回到正常生活狀態的渴望,開始慢慢追平甚至超過對病毒的恐懼。
這樣的心態在以往是偶發,從未有過如此的激烈。背後的原因複雜,一是,封控打斷了很多企業的正常經營、個人的正常生計,帶來了短時大衝擊。但這一點不是新原因。二是,因為連續2年多的疫情防控的確讓人們很厭倦,看不到頭,產生沮喪憤怒情緒。三是,去年以來的經濟下滑導致很多企業裁員,民眾對經濟前景憂慮。以上種種疊加,雖然封控時間並不長,但聚合產生了範圍廣大的焦慮噴射。
企業主體、普通個人的心態轉變,是這一波疫情最大的變化。這給接下來我們疫情防控的政策取向和管控智慧,提出了更大的考驗。顯然,政策需要對此做出回應,即使是大的管控方針不能改變,也要在實踐中盡最大限度的考慮減小對企業、家庭的衝擊影響。病毒的確是需要防控,但是公共政策的設定也是需要考慮成本的,不能動不動就是所謂的「不惜一切代價」,而是要時時刻刻考量如何尋到「最小的代價」。
但我要強調一點,在政策面,我認為是不可能有根本轉向的——主基調依然會維持「動態清零」,這將是防疫政策的「天花板」。在這個剛性之下,各地也許會做一些適度的寬鬆調整,是為「精準防疫」。比如從之前的全城封控,變到現在的局部封控,但基本面不會變。
容我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類似於以「五限令」為核心的房住不炒。無論「五限令」怎麼調整,它的天花板一定是「房住不炒」,這一點是不可能動搖的。因此,在這個項下,如果經濟困難,「五限令」可以適度放開,但要中國全面取消「房住不炒」,回到先前的狀態,那是不現實的。
所以,企業、個人,接下來還是要做好面對:封控-解封-再封控-再解封……的繼續循環。
第二,人們要儘快的接受「病毒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不用「與病毒共存」這樣的字眼,因為「共存」會讓很多人聯想到「躺平」。重複我們之前的觀點:不要去討論到底是清零還是共存,這是個偽命題,都已經不再重要。無論是「清零派」有多麼堅信自己是對的,也要面對一個基本事實:我們得接受和新冠病毒長期相處。沒有兩條路,只有一條路。
這波疫情發出的第二個很重要的信號,是提醒我們要儘快的學會適應這個疫情的長期化。從新冠病毒爆發到現在,已經是第三年了。大家一直是在封控-解封-再封控-再解封的過程中走過來的,在過去的大部分時候,很多人是帶着這樣的想法:「希望疫情早日結束」。但事實證明,這是一種「活在過去」的樸素希望。沒有跡象表明,這個病毒會在短期內消失,反而更可能會「長期存在」(吳尊友語)。
如果它是長期存在,那麼,不管你是怎麼的隔離封控,它都是一個過渡性手段。最終,我們還是得學會怎麼面對着這個病毒,同時去展開新生活!它已經持續2年多了,更可能還會繼續下去。就像1347-1353年的「黑死病」一樣,它在高峰期整整肆虐了6年,吞噬了數千萬條生命,然後直到今天還依然存在。有時候面對大自然的挑戰,人類不能太自負,「與天斗,其樂無窮」那樣的想法,需要讓位於科學。
我的意思是,我們回不去了,人類社會就是「新增」了一個病毒。是以,在性質上,我們可以把新冠病毒理解為流感病毒一樣,接受它將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如何以最小的代價防範它,是一個手段問題,嚴重的時候,就繼續封控居家,然後再快速解禁。但看本質,從它產生,就註定了「新冠之前的時代」,我們回不去了。就像「黑死病」之前的時代,當時的歐洲再也回不去了一樣。我們只能坦然接受這一點,只有接受它,我們才能讓自己不「活在過去」,才能擁有展開新生活的能力。治療癌症里有一句話叫「帶瘤生存」,實際上說的也是把腫瘤作為身體的一部分,與它共存,帶着它繼續堅強而樂觀的生活。
無論是政府、企業或者個人,未來在制定城市、企業以及家庭計劃的時候,都要把新冠作為一個「常量」,而不再是「變量」,列入考量。繼續無限期的把自己關起來(與病毒割裂開來),肯定也不現實了,這個我想應該能夠成為時下的共識。
這才是我們現下應該認真思考的事情。在早些時候,我看到有些科學家提出,新冠疫情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社會,我還不懂,這一波疫情觸動了我,讓我意識到這一點。它會改變很多東西,包括我們買房——明天開始,23-24號連續兩日,我會與萬科南方區域在晚上7點開始直播,和大家暢聊疫情之下,該如何在深圳都市圈(深圳、東莞、中山)、廣佛都市圈(佛山)買房,也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與。聽乾貨,搶大獎。
第三,應急扶持基金應常設,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基於上面兩點,我認為現行的政策應該在扶持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關於深圳這次停擺的經濟損失,網上流傳着一個段子,查出來600多個人,損失了600多個億,每個人值1個億。這個計算是以去年深圳3萬多億GDP為基數的,折算單周GDP大約589億。整體看,一季度的經濟受到衝擊是必然的了。
我強調一點,從長期看,我自然對深圳的經濟充滿信心,儘管受到國際關係、反對資本無序擴張、互聯網反壟斷等等,企業的盈利能力有下滑,但是基本面依然堅強。疫情也已不是第一年,衝擊要重視但不需害怕。2020年-2021年都是疫情年,深圳分別實現GDP增長3.1%(2.77萬億)、6.7%(3.07萬億),兩年平均增長4.9%。扛過去短暫停擺,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以及,這次的短期衝擊,很多損失也是可以回來的,因為很多受影響的生產和需求是延緩了,而不是消失了。比如富士康的生產線、比如買房,深圳的二手房上周成交只有33套(以及接近實現了「動態清零」),但買房的需求不像吃飯,它可以往後推延,解禁後,預料成交量會暴力反彈。對此,不需要悲觀。
但大問題在於:這樣的停擺以後還有可能會出現,能扛得過一次,能否扛得過兩次?
不少人常常會說一句話: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這個在真實市場中,常常是「不腰疼」的說話,很多企業、個人,是會在春天來臨之前倒下的。封城再解禁,很多企業的經營計劃會被打亂,對於小微企業,很可能就扛不過去了。比如網上說的那個四川的一個水果店,被封了,水果全霉了,對那個店主,扛不扛得過去,一言難盡。再比如,我在浙江、深圳都有做服裝批發的朋友,這是中國服裝大基地,全關了,微利行業扛不扛得過?
我想說的是,這個時候,需要我們的政府轉變政策思路。一是政策需要慎重,儘可能的不要過度擾亂市場預期,尤其是不要動輒封城,標準一定要明確,以安市場主體。二是,當萬不得已必須要封城的時候,必須要給到小微企業、貧窮個體以快速支持,不能任由他們承擔全部的成本,自生自滅。這在道理上是完全成立的,政策剝奪了他們自食其力的權利,應當給到他們補貼。
所以,基於對現在和未來的展望,深圳理應常設一筆應急扶持基金,在非常時期,果斷的給到小微企業強勁支持,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對於個人,尤其是那些低收入人群,至少應該按照最低工資標準給予生活補貼。公共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疫情已經讓人們受苦,不應再讓人們再受窮。政府設立應急基金,不但能向市場傳遞出共度時艱的強大擔當,而且還能給到市場各方巨大的信心!
有些人覺得自己衣食無憂,就認為全天下都應該吃肉。只管自己封起來安全了,不小的這世上窮人更多。這是一種無知,無知常常並不與貧富相關。歷史上說出「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也很有錢,很有權,但他可謂是無知者的殿堂。
這一點,只能政府來做。而政策如果真的這麼做了,我絕對相信,市場信心不會坍塌,而我們最終也一定可以挺過難關。
買房入群+信息交流,掃碼二維碼或加微信號(budao2000),請備註需求與坐標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