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5049字5圖,閱讀大約需要10分鐘。

歡迎朋友圈與微信群轉發,平台轉載請查看主頁「聯繫我們」。

轉眼疫情已經是第三個年頭,雖然中國交出全世界最優秀的防疫答卷,但是很多普通民眾已經疲憊不堪。

朋友圈有一句話流傳甚遠——防疫已三年,青春有幾年?所以,後台我收到最多留言的問題就是:貓哥,中國啥時才能打開國門?

這個問題潛台詞其實是,疫情好久才能過去?

1 動態清零

從去年開始,「與病毒共存」的呼聲在國內就此起彼伏從未斷絕。很多人以為這是立場問題?其實普通人希望「與病毒共存」更多還是經濟問題——服務業是承擔我國就業最大的行業,疫情衝擊最大的偏偏就是服務業。綿延3年的疫情已經讓很多家庭經濟出現問題。

很多人可能有一個誤解,認為只要改變我國動態清零的政策,改為與病毒共存,那麼民生經濟就能迅速恢復。

真是這樣的嗎?有一位中國網友形象描述了歐洲國家與病毒共存後的狀態,以下是微博用戶吃果果的小女孩描述:

人在法國,在打了兩針科興一針輝瑞的情況下還是不幸感染了。什麼叫共存,共存就是所有人都會被感染,或早或晚,而且是一波波的感染,我有同事已經在兩年裡感染三次的。

國內有人抱怨說沒完沒了的隔離和核酸檢測,實際上共存後也是沒完沒了的核酸檢測加上沒完沒了的被感染。

感染後的症狀絕大多數人是發燒3到5天,然後一家人陸續發燒3到5天。公司里永遠不會滿員,因為每天去公司就聽說對面誰誰誰陽性了,你密接趕緊去測一下吧,永遠是非正常狀態。

根本不存在國內想象的那種共存,就是仿佛共存了生活就跟以前一樣。

不一樣了,完全不會一樣了,每天都擔心自己會感染,自己感染後又擔心傳染給家人。每次感染都有極小概率重症,這種感覺就好比那個經典問題,你永遠被一隻蝸牛追殺,碰到你你就死,你願意嗎?共存就是這種所有人被蝸牛追殺的感覺。

所以,即使是與病毒共存,或者躺平,同樣會對經濟造成極大的損害。比如美國為啥通脹指數節節攀升?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運輸業從業人員感染,導致運輸服務業缺員嚴重,然後才產生了供應鏈的危機。

所以,中國動態清零的策略反而是經濟代價最小的辦法。

2 氣泡管理模式

實際上國家一直在積極探索如何打開國門的方案,也就是如何更為精準的防疫的方案——2月的冬奧會就是一個成功的試點。

冬奧會入境人員很多都來自疫情比較嚴重的地區,那麼怎麼樣才能兼顧防疫與成功舉辦冬奧會呢?

首先,我們推出氣泡式管理模式。

何為氣泡式管理模式?

就是在北京設置入境人員的專用「氣泡」區域,這個氣泡區域涵蓋抵京、交通、住宿、餐飲、競賽、開閉幕式等所有涉冬奧會區域。

也就是說,所有涉冬奧會區域都進行封閉式管理,配置專門交通工具,只要氣泡不破,即使氣泡內出現疫情也不會擴散到北京其它區域。

那麼,怎麼保證氣泡內不爆發疫情?

進入氣泡有門檻,包括完成疫苗接種,入境前96小時兩次核酸檢測顯示陰性,進入氣泡之後每日都要進行核酸檢測。

即使核酸檢測出陽性也不會全部隔離,畢竟冬奧會很多運動員來自疫情嚴重地區,如果所有陽性運動員都隔離不參加比賽,那麼很多比賽就沒法進行,這種情況下,我們對陽性用核酸CT值進行區別管理。

如果核酸CT值小於30,就終止參加比賽;

如果核酸CT值大於30,病情處於恢復期,沒有傳染性,可以繼續參加比賽。

以上一套精準防疫的辦法實施之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境外運動員輸入型疫情既沒有突破氣泡傳染到社會上,也沒有在奧運村內發生傳播性擴散。

冬奧會之後,我們正準備將這套行之有效的模式進行推廣,至少在國內城市用氣泡模式重啟旅遊業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效果好甚至在部分城市試點有條件打開國門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一個意外的變數讓高層決策變得謹慎——這就是香港疫情突然炸了。

3 香港疫情

香港疫情在很短的時間呈現爆炸式增長,從每日確診上千到幾萬也就是短短几天時間,這種爆發式的疫情任誰看了也頭皮發麻,畢竟如果大陸城市出現類似香港的疫情是誰也無法承擔的重大責任事故。

青衣方艙醫院正式交付使用

但是後期梳理香港疫情爆發的原因,我們也發現,香港的情況與大陸還是有巨大的區別,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流調能力有差距。

香港流調主要靠確診者自己回憶行動軌跡,這種個人回憶是不大靠譜的,我們大陸流調有公安部門、電信部門參與就準確得多;

2、核酸檢測能力薄弱。

香港每日頂多只能檢測十幾萬人次,五天都拿不出結果,而大陸經過兩年鍛煉,普通城市全面動員起來能達到每日幾百萬份檢測能力,而且12小時之內就能出結果。這種強大的核酸檢測能力就是跑贏病毒傳播速度的保障。

3、疫苗接種率較低,對安全的國產疫苗不信任,而歐美的mRNA疫苗副作用又很大。

疫苗接種率低,重症、死亡率就比較高,香港目前死亡病例都出現在疫苗接種很低的小孩與老人群體。根據香港死亡率分析,疫苗接種較高的10—49歲群體就沒有死亡病例,未接種疫苗或者只接種1針疫苗的死亡率是2.03%,而接種2針疫苗的死亡率是0.09%,差別達到23倍。

通過對香港數據分析可以看到,在接種2針疫苗的群體中,病死率基本接近於流感。

經過上述的分析,大陸就有了優化防疫手段,最大程度保障民生與經濟的底氣。

3月19日高層定調:在動態清零基本策略不變的情況下,努力用最小代價實現最大的防疫成果。

(來源:新華社)

那麼具體又是怎麼做的呢?

我們一些發達地區城市探索出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等三級管理模式。這種模式行之有效,對民生影響也很小,迅速在各大城市得到推廣。

4 三級管理模式

下面我以重慶為模板,給大家詳細講一講這個三級管理模式。

3月18日,重慶渝北區發現1例確診患者,市疾控中心迅速出動,於3月19日劃定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如下:

封控區(3個):書亦燒仙草愛融薈城店、太陽園小區5號樓、文文姐妹面莊及揚子江便利店。

這三個封控區分別是確診患者工作地點、居家地點,以及多次就餐地點(這個患者酷愛吃麵,最多時候一天要去文文姐妹面莊吃幾頓面),封控區精確到店鋪、樓棟,基本也是做到極限了。

那麼,封控區怎麼管理呢?

除了患者送到專門醫院,密接人員送到隔離酒店,其餘人員賦予黃碼,嚴格落實居家隔離措施,安排24小時巡邏值守,防止人員外出流動,做到足不出戶、車不出區,所需生活物資送貨上門。

對因就醫等確需外出人員,須經社區出具證明並做好審核登記,安排專人專車,全程做好個人防護,實行閉環管理。

封控區全體人員「只進不出、嚴禁聚集」,封控的第1、4、7天分別進行一次全員核酸檢測。

封控區什麼時候解封?

1.近14天區域內無新增病例或無症狀感染者;

2.區域內最後一名密切接觸者自末次暴露超過14天,核酸檢測為陰性;

3.解封前2天區域內所有人員完成一輪核酸篩查,均為陰性。

然後是管控區。

管控區(5個):愛融薈城商場好又來招牌酸辣粉、愛融薈城商場秦雲老太婆攤攤面、愛融薈城商場棲站便利店、愛融薈城商場阿甘鍋盔店、愛融薈城商場大米先生店。

管控區主要是確診患者行動軌跡到達地點。管控區精確到店鋪,也基本屬於極限了。

管控區怎麼管理呢?

除了直接密接人群送到隔離酒店隔離,其餘到過管控區的人員實行「人不出區,嚴禁聚集」等防控措施。

管控區原則上居家(參加統一核酸篩查除外),每戶每2天可安排1人在嚴格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劃區域、分時段、限人員到社區指定地點購買生活物資。

對因就醫等確需外出的人員,由社區出具證明並做好審核登記。所有出入人員落實查證、驗碼、測溫、登記及48小時核酸檢測報告。居家時也要佩戴口罩,儘量減少家庭成員之間的接觸,做好環境消毒、居室通風等措施。

管控區只要出現一例確診陽性患者,立刻就升級為封控區。

管控區怎麼解封呢?

1.近14天區域內無新增病例或無症狀感染者;

2.區域內最後一名密切接觸者自末次暴露超過14天,核酸檢測為陰性;

3.解控前2天區域內所有人員完成一輪核酸篩查,均為陰性。

最後就是防範區。

防範區(1個):太陽園小區(重慶市渝北區銀樺路39號)。

這個防範區的劃分主要是根據電信數據,出現時空伴隨者比較多,有潛在的風險。但是重慶劃分防範區只有一個小區,也是在防疫的同時儘可能減少對民生的影響。

防範區怎麼管理呢?

防範區實行「強化社會面管控,嚴格限制人員聚集規模」。嚴格限制人員聚集,從嚴落實進入室內公共場所預約錯峰、測溫、掃碼、戴口罩等措施,劃定購物區域,限制購物時間,實行錯峰出門。

防範區內,商場、超市和農貿市場限制客流,餐飲場所禁止堂食,其他娛樂密閉場所暫停營業。

防範區的解除要等到封控區、管控區全部解封解控。

以上就是分區劃分,差別化圈層管理模式。說實話,如果上海防疫模式做出彩還未必能夠在全國複製,因為上海財力雄厚是沒有幾個城市能相比。

但是重慶不一樣,重慶屬於西部內陸城市,城市財力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也只是中等水平,所以,重慶模式是有廣泛複製價值的。

所以,只要我們城市管理者基礎工作做得紮實(流調一定要精準),完全可以像重慶一樣將分區劃分範圍縮小到極致,從而最大程度減少對民生的影響。

過去我們一個商場發生一例確診患者,這個商場肯定全部關閉,商場附近區域的人群全部都要拉來做核酸。

現在重慶愛融薈城商場出現確診患者也就是封閉商場區區七八個商鋪而已,至於商場其它店鋪還可以正常營業。

如果中國每一個城市都能做到重慶這個水平,那麼我們動態清零策略付出的經濟代價就可以非常小,我們就能從容應對全球疫情形勢,進可攻退可守。

5 打開國門

最後一個問題:中國啥時可以打開國門呢?

短期來看還是有點難度。

其實我們2021年就準備打開國門,當時的思路是只要普及疫苗接種,就能形成免疫屏障,即使打開國門後有零星輸入性疫情,以我國防疫水平也不大怕。

但是新冠病毒變種層出不窮,特別是奧密克戎變種,具有很強的免疫逃逸能力,之前我們打的疫苗根本防不住(當然對防止重症、降低死亡率還是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疫苗不能構成基礎的防禦,那麼肯定會出現大面積感染,對我國醫療系統產生擠兌效應,後果就是一場災難。

怎麼辦?

針對變種的病毒開發出相應的疫苗?

這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辦法,就算是疫苗開發速度能跟上病毒變種速度(實際難度很大),但如果病毒一輪輪變異,我們就要一輪輪接種新的疫苗,14億的人口基數,不斷接種新的疫苗,不僅醫療系統根本承受不了,而且財政也會破產。

所以,中國只能一邊堅持動態清零策略,不斷優化防疫手段,將防疫經濟代價降下來;另一面靜觀其變,只要國外病毒變種毒性降低到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歐美與病毒共存其實就是最好的觀察對象),我們就可以調整防疫政策,逐漸嘗試有條件打開國門。

最近,國家衛健委發布了第9版新冠肺炎治療方案。這個方案最大的亮點就是對病例實施分類收治,調整出院時新冠核酸檢測標準等。

(來源:國家衛健委)

這兩項改變,不僅能夠緩解醫療資源的緊張,也減少了管控時間和管控資源,進一步緩解城市防控壓力。

由於奧密克戎變異毒株患者以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為主,大多不需要過多治療,全部收治到定點醫院會占用大量醫療資源。

因此《第九版》提出,對病例實施分類收治。其中,輕型病例實行集中隔離管理,相關集中隔離場所不能同時隔離入境人員、密切接觸者等人群。隔離管理期間應做好對症治療和病情監測,如病情加重,應轉至定點醫院治療。

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應在定點醫院集中治療,其中重型、危重型病例應當儘早收入ICU治療,有高危因素且有重症傾向的患者也宜收入ICU治療。

這個方案的公布就為我國未來國門打開出現輸入性疫情時創造了條件。

我們以吉林省疫情為例。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在15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表示,截至3月15日上午,吉林省在院病例8201例,其中吉林市危重型2例、重型2例,長春市重型2例,普通型占比大概是4%左右。也就是說,95%以上的患者是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

也就是說,未來即使某個省份出現吉林同樣的疫情,按照《第九版》方案,真正有住院治療需求的只有不到感染人數的5%,這就極大減輕了我們醫療系統的負擔。

某種意義上,當下出現的全國疫情反彈也可以看做是一場未來打開國門之後出現輸入性疫情的預演試點。

一方面試點檢閱我們各個城市防疫管理水平,能不能以最小的代價實現動態清零的目標;

另一方面也是按照《第九版》方案在全國進行試點,儘量減少疫情對醫療資源的占用。

等到這兩方面試點都成功了,打開國門的條件就成熟了。

願中國早日打開國門。

相關閱讀(點擊下方標題可直接閱讀):

1.《上海疫情為啥也會失控?》
2.《香港疫情怎麼就炸了?》
3.《新冠疫情的隱憂與展望》

PS:下圖是貓哥最近在知識星球分享的對國內外政經局勢的深度觀點,感興趣的朋友長按圖片或者掃描二維碼均可加入,歡迎大家來星球一起交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