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按:本文是讀者投稿,作者James Li,澳洲自由黨成員。

據市場調查公司RoyMorgan在2022年9月12日公布的民調顯示,有60%的澳洲民眾希望保留君主制,有40%更傾向改為共和制。十年前(2012年11月)的民調是55%:45%,與1999年的共和制公投結果一致。
這次民調是在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駕崩,查爾斯三世登基之後展開的。該問題是:「在您看來,澳大利亞是應當保留君主制,還是成為一個共和國,選出一個總統?」
澳大利亞總督DavidHurley也宣布,查爾斯三世正式接替「澳大利亞國王」一職。
按照性別劃分,有66%的女性以及54%的男性傾向於君主制,另外34%的女性的46%的男性則傾向共和制。
按照年齡劃分,所有受調年齡段均傾向君主制,即使在公認最左傾與「進步」的35歲以下年輕人中,「要君主還是要總統」的比例是52%:48%。更大年齡組普遍更加保守,35-49歲的人群的上述比例是58%:42%。有趣的是,50-64歲年齡段的澳洲人是最堅定的「保王派」,其比例為67%:33%。而在65+的年齡組,61%的人傾向保留君主。
接下來一個問題是:「您這麼說的原因是?」
君主制的支持者提到了不少原因,最重要的是「為什麼要改變?」「沒有壞的東西為什麼要修?(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以及認為目前的體制給澳大利亞帶來了長期的政治穩定。另外,澳洲人把他們著名的不信任政客的情緒也帶入了這個議題中,他們不願看到像美國那樣擁有爭議性很強的總統。
共和制的支持者給出的理由大多是:「是時間了」「澳洲人應該當自己的國家元首,這才是真正的獨立國家」,以及保留殖民地時期的歷史是對原住民的侮辱,等等。
RoyMorgan的CEOMichele Levine指出,也是十年前,在2012年的6月女王鑽禧紀念(登基60周年)時,君主制的民調支持是62%,比現在還高。過去的民調顯示,自2010年11月以來,保王派始終穩定的是澳洲人多數派,而在那之前的1994-2008年,則是共和派穩定的占據多數。
儘管廣受歡迎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離世,澳洲人對君主制的推崇在最近十多年並沒有顯著變化。在另外一份左翼媒體《衛報》發布的Essential民調證實了「共和制的支持度十年來未有變化」的觀察。儘管查爾斯國王的受歡迎度僅有44%,遠不如伊麗莎白女王的71%,或威廉王子的63%。
而在英國,10年以來君主制的支持民調從70%-80%下降至60%上下。


澳洲憲法危機與共和制公投
1975年11月,澳大利亞「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憲法危機」發生,即時任總督約翰·科爾爵士(Sir John Kerr)在政治僵局中解僱了工黨首相惠特拉姆(Gough Whitlam)。由於作為君主代表的、一直被期待是橡皮圖章的總督(Governor-General)解僱了民選首相,而且是「進步主義英雄」惠特拉姆,該事件很大程度上激發了澳大利亞的共和主義運動。
1975年,在前一年剛剛獲得連任但眾院多數被縮小到5席的惠特拉姆首相遇到了反對黨領袖弗雷澤(Malcolm Fraser)的自由-鄉村黨聯盟的挑戰,後者利用其參議院多數席位,阻止了政府撥款法案的通過,並要求解散國會兩院提前大選。惠特拉姆拒絕了這一方案,僵局到11月,他準備請總督科爾召集半數參議院選舉以打破僵局,而但科爾則決定解僱惠特拉姆,並任命弗雷澤為看守首相,條件是立即通過撥款法案並召集兩院大選。儘管此舉引發軒然大波,工黨支持者舉行大規模抗議,但隨後的大選中,工黨慘敗而歸,對聯盟黨丟掉30席,弗雷澤成為正式首相。
筆者認為,雖然此次危機激發了澳洲的共和制運動,但其實它與君主制毫無關係,原因有三:
1.時任工黨議長的斯科爾斯致信女王請求干預,恢復惠特拉姆的職位,但女王的私人秘書回信說此事很清楚是總督的職權,女王不會幹預,「統而不治」的光榮傳統沒有被破壞。
2.在反覆徵詢建議做出決定前,科爾總督獲得了首席大法官巴爾韋克(Garfield Barwick)的書面建議:在無法獲得政府撥款的情況下總督「能夠並且應當」解僱首相,這是最權威的法律建議。
3.在擁有虛權總統的議會制國家,最典型的如德國、意大利和以色列,作為國家元首的總統雖然絕大多數時候只是儀式性的存在,並被期待能超脫黨爭,成為國家團結的象徵,但在發生政治僵局、內閣難產的時候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挑選某人出任總理/首相組閣,甚至拒絕簽署某法律使之生效、拒絕簽署某部長的任命狀等等。
科爾總督所作的就是議會制國家元首的正常職權,儘管這種職權很少被動用。總督在除了文化與傳統的任何一個維度上,都完全是共和派的口號里的「澳洲人挑選的澳洲國家元首」。
此次危機後,參議院拒絕撥款法案通過的權力得以保留,而總督「開除」首相的權力也得以保留。危機後迅速舉行的大選,清晰無誤的表明了民意對當時的撥款法案(惠特拉姆政府甚至有向騙子金融家籌款的醜聞)的定論。另外,弗雷澤首相1977年召集的四個修憲條款公投解決了導致惠特拉姆首相走入政治僵局的立法程序問題。科爾總督的決定,在民意和憲法程序上都是沒有問題的。由於科爾總督是由惠特拉姆挑選並提給女王任命的,遭遇如此背叛,其憤怒可以理解。而科爾和巴爾韋克此後一生一直被工黨支持者所攻擊,實屬冤枉。
1999年共和制公投
1999年,霍華德(John Howard)首相召集了一場憲法公投,問題是是否廢除君主制,並改由國會來挑選總統作為國家元首。這場由左右兩黨知名人士、社會各界名人包括默多克在內的媒體大亨所支持的共和制運動最終慘敗收場。在除首都領地之外的所有六個州和北領地(是澳洲原住民比例最高的州/領地)居民都否決了這項建議,總票數是54.87%反對,45.13%支持。由於憲法公投需要獲得全國性多數,以及在至少四個州也獲得多數,這項提議距離獲得通過還遙遙無期。
在公投之前,大多數民調都認為共和派穩贏。但保王派的科爾比(Michael Kirby)大法官完美總結了其失敗的原因:缺少合作,推得太急,人們認為共和制是大城市精英人群的事,對擁護君憲制的人進行貶低,強推一個並非所有人都認可的總統產生方式,大量使用惠特拉姆時代的名人來競選,小州的反對比較強烈,媒體對共和制的嚴重傾向性報道起了反作用,以及澳洲選民對憲法性改變的本能的謹慎。
有趣的是,當時的澳大利亞共和制運動主席,正是之後出任首相的「溫和派」自由黨人特恩布爾(Malcom Turnbull),他在接替鐵杆保王派、保守派的阿伯特(Tony Abbot)後,將首相辦公室內的女王畫像移除,而他的繼任者則是另一個保王派莫里森(Scott Morrison),後者將女王畫像重新掛了回來。現任首相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是共和派,但表示不會在第一個任期內推動共和運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