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兩天,公司里一位新人找到我。

他很沮喪地說,感到其他同事都不怎麼喜歡他,自己無論怎麼做,都覺得很難融入這個團隊。

坦白講,他是個很Nice的人。平日裡總是笑臉迎人,毫不吝嗇對別人的讚美。但是,我從沒聽他說過一個「不」字,也沒見他與任何人有過爭辯。

我告訴他,如果你試圖去取悅每個人,那最終你取悅不了任何人。不要當「好好先生」,嘗試做一個有原則的人。

跟他聊完之後,我忽然想起在講原則這件事上,江同志就是一個表率。

於是,我整理了一些材料,以供大家學習一個。

01

1943年,十七歲的江同志告別了故鄉揚州,來到南京讀大學。

當年南京中央大學電機系只招收了八名學生,每四人一個宿舍,江同志是室友中年齡最小的。在大家的初見印象中,他「完全是一個少年」。

原「國立中央大學」大禮堂。

這位少年卻很快顯示出不一般的「處世原則」。

有一天,一位室友的父親來學校探望。

這位室友是揚州同鄉,家裡比較有錢。室友的父親邀請江同志這位小老鄉,一起去吃頓好的。

可是,江同志竟然「禮貌地回絕了」,原因是其他兩位室友沒有得到邀請。

江同志大概不想因為客隨主便的傳統,就拋棄有福同享的原則。

在他的一再堅持下,室友的父親只好邀請所有室友一起赴宴。大家都美美地吃了一頓。

這件事讓室友童宗海印象深刻,他回憶說:「我很高興,因為他的固執,我才能一起去吃飯。」

儘管對江同志而言,這樣的做法或許會「得罪」長輩一下,結果卻是照顧了更多的人。

逐漸地,江同志成為他們中的「領頭人」。

02

一個人的領袖氣質,往往年少時就能展露出來。

既然是「領頭人」,那關鍵時刻就要有果斷的反應。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曠日持久的抗戰以中國的勝利告終。身處「淪陷區」的江同志和他的夥伴們,高興極了,覺得國家和個人都將迎來光明的前景。

然而不久,詭異的事情發生了。

國民黨政府發布《淪陷區大學學生重考程序》,宣布「淪陷區」大學生所修的學分無效,所有人都必須參加重考。

這件事的背景是,國民黨政府對「淪陷區」人民非但沒有同情,反而抱有深深的成見。歷史學家錢穆當時批評說:「及勝利回都,淪陷區乃如被征服地,再教育之呼聲,甚囂塵上,使淪陷區人民心滋不安。」

學生們當然不干,策劃着如何去抗爭。

這時,室友童宗海卻滿心歡喜地搞到了一個「餿主意」:具有國民黨員身份的學生,學分可以不被取消;只要大家都加入國民黨,事情就解決了。

誰知道江同志一聽,就勃然大怒。他怒斥道:

「連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國民黨腐敗透頂,人人都能看透他們。你怎麼能加入這種黨?你真是個傻瓜!」

江同志言辭激烈的批評,讓童宗海「面紅耳赤」。

人不光要有菩薩低眉,更要有金剛怒目。

在要害問題上都不表明立場,隨波逐流,那很難想象,這些年輕的學生為了解決眼前難題,就作出了錯誤選擇,日後將會有怎樣的遭遇。

1923年落成的「中大」體育館,不知他們是否曾在這運動。

03

其實所謂的原則,說到底就是價值觀。

講原則的人,既要有成熟的價值觀,也要有捍衛價值觀的勇氣。如果認為自己是對的,那就應該據理力爭,不要怕得罪人了。

1950年代末,江同志在「一汽」做動力分廠廠長時,就幹了件「得罪人」的事。

這件事跟種地有關。

計劃經濟時代,廠長管企業的生產經營,也要管職工的吃喝拉撒。當時正逢國家進入「三年困難時期」,職工吃不飽飯,有的還得了浮腫病。

得到上級首肯後,江同志和分廠的同志們,在廠外開荒種地。他們兢兢業業地耕作勞動。幾個月時間,種的大白菜就長勢喜人,又肥又大。

眼看就要豐收在望,市府領導的卻打來電話,要求這些蔬菜由政府統一回收,再「賣」給職工。

這一出爾反爾的舉動,讓江同志很氣憤,跟領導在電話里就吵起來了:

「當初不是說好的嗎,誰種誰收,怎麼變卦了呢?如果你這樣弄的話,對職工們怎麼交代?

哪怕對方比自己級別高,但江同志還是撂了狠話:

「如果堅持這樣做的話,出了問題由你們負責。〞

「保衛大白菜」事件,讓職工很受感動。他們說,如果當時江同志在上級領導面前,不敢堅持原則,菜肯定被收走,職工們幾個月的心血就白費了。

這樣的領導,誰不信服呢?

所以,敢於捍衛原則,也是領導力的一部分。

04

看到這裡,有朋友或許會問:原則是怎麼樣建立的呢?

還是以江同志為例。在《他改變了中國》這本書里,有一段江澤慧同志的話,她說:

如果不理解有關江主席的三件事,你就無法理解江主席:他的家庭傳統、他的文化根基以及他的革命背景。

在我看來,江同志的價值觀便是由這三件事塑造的:家庭植入了傳統道德,文化培育了理性精神,而革命塑造了政治信仰。

這三個維度緊密相交,使得他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總能做出正確的抉擇。

當歷史進程來到1970年代中期,正是「四人幫」橫行的時候,上海尤其如此。

那時,在北京擔任一機部外事局長的江同志回上海探親。

臨走時,忽然接到通知說,市革委會的人要來「送」他。這些人是王洪文的黨羽,明面上是送,暗地裡大約還有想「招攬」的意思。

江同志很討厭他們,對來送行的鄰居高同志說:

「誰要他們送?他們是王洪文的小兄弟,是來撈政治資本的。一會兒他們來了,你也別搭話,我一個人來對付他們。」

高同志回憶說:「江同志一個人不卑不亢地同他們周旋,我在一旁一聲也沒吭。」

在當時,其實有不少人稀里糊塗地上了「四人幫」的船,日後說都說不清楚。

如果沒有對原則的堅守,就會被眼前利益蒙蔽雙眼。尤其在大是大非上行差踏錯,迎來的可能是滅頂之災。

05

在私人生活中捍衛原則,只關係到個人命運;那在國際舞台上堅守原則,就關係到國家榮辱。

那是在1995年春天,「二戰」勝利50周年。眾多國家的領導人來到莫斯科,慶祝這個重要的時刻。

當年莫斯科紅場慶典視頻截圖。

那時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是活動的東道主。江主席則代表中國出席。

在歡迎的晚宴上,發生了一段插曲。

只見美國的克林頓、法國的密特朗,甚至德國的總理科爾,都先後獲邀上台致辭。作為「二戰」戰勝國,中國人民的代表,江主席卻沒有被安排講話。

他感到不高興。怎麼能這樣呢?

經工作人員溝通後,主辦方非但沒有改變,還在幾位領導人講話後,撤走了台上的麥克風,準備表演節目。

如此一來,江主席也顧不得刻板的外交禮儀了。

在《為了世界更美好》這本書中,是這樣記載的:

他走近葉利欽,直接用俄語說:「我希望代表中國講幾句話。」葉利欽當即回答:「我同意。」

只見麥克風被重新布置上舞台,江主席穩步走上台,說到:

我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向所有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貢獻的國家和人民表示熱烈的祝賀…中國政府和人民願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為建設一個和平、發展、繁榮的新世界而奮鬥。

話說得簡明扼要,又得體妥帖,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

我不知道那一天,堅決要求講話的江主席,會不會想起50多年前,堅持讓同鄉父親邀請全體室友吃飯的往事呢?

從南京的校園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這兩次突破「客隨主便」的禮儀,背後都體現了他對原則的倔強捍衛。

所不同的是,此時他已經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成長為一個成熟穩健的大國領袖了。

-完-

主要參考書目:

《他改變了中國》,上海譯文出版社

《為了世界更美好》,世界知識出版社

關注這個傳達室

並且設為星標

或點擊文章末尾的「在看」

才容易收到我的消息

識得唔識得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