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以人本理念為指引,多元主體合力更新

一是構建科學有效的議事機制。深化黨建引領、公眾參與模式,加大公眾參與力度,建立「政府引導、居民主體、社會參與、市場服務」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城市更新的民主議事制度,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和基層工作者的積極性,使之成為社區治理實踐的主導者。邛崍市文脈巷片區街巷復興項目創造性地實施「五個一線」工作法,密切干群聯繫,匯集發展共識,不斷凝聚了強大的城市更新合力,大大加快了項目的實施進度。堅持「黨支部在項目一線建立」,抽調40 余名黨員業務骨幹參與一線攻堅,成立靠前臨時黨支部,實現項目黨支部與指揮部雙部合一,項目黨支部和社區黨委雙向發力。堅持「黨員在項目一線聚焦」,黨員同志深入一線用心宣講政策、用情解決問題、用力攻堅克難,召開主題壩壩會、座談會等宣講活動60 余次,積極引導群眾支持城市更新工作。堅持「群眾訴求在一線解決」,黨政班子成員靠前指揮、一線指導,召開20 余次現場專題會研究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與群眾面對面交流溝通,回應群眾訴求,幫助群眾解決家庭糾紛、租房買房等實際問題80 余個。堅持「共識在項目一線達成」,建立線上、線下互動宣傳平台,用群眾的語言去宣講,用群眾的願景去展望,引導群眾建言獻策,凝聚城市更新共識。堅持「群眾在項目一線活躍」,充分尊重群眾在城市更新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公開選舉素質過硬、公道正派、善於協調的群眾組建「自我改造委員會」,全程參與意願摸底、評估機構選取和項目監督等工作,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二是引導各類社會主體參與更新。鼓勵和引導社會主體通過公開、公平、公正方式參與城市更新項目,探索政府與居民合理共擔機制、政府和社會資金合作建設模式。下澗槽機車廠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位於成華區二仙橋街道,為原中車成都機車車輛廠職工家屬區,始建於1953 年,占地面積約347 畝,擁有各個年代建造的各類建築126 棟,總建築面積約32 萬平方米,居住人口共5300 余戶14700 餘人,屬於典型的大型國有企業老舊生活區。該項目嵌入式打造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構建「街道黨工委+ 社區黨組織+ 轄區單位黨組織」的政企社區黨建聯盟,推動多元共治,促進市場化運營,撬動社會組織「愛有戲」投入資金15 萬元運營鄰里月台, 成功引入四川省歌舞劇院等優質社會組織和社會企業39 個, 發動居民組建自組織21 個,合作駐區單位12 家,突破服務供給屬地的局限,形成多元服務新格局。

三是持續推進社區規劃師制度。推動建築師、規劃師、設計師、社區工作者走進社區,與居民共同營造美好生活家園,為社區工作決策提供專業諮詢服務、協助社區把控城市有機更新設計統籌和精細化管理,指導社區內更新項目實施。玉林東路社區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引入社區專業規劃師深度參與社區改造規劃設計、文化景觀保留、場景營造和居民院落治理, 通過「四改六治」(改線路、改設施、改空間、改環境、治髒、治亂、治破、治險、治人、治關係), 實現社區從空間的功能性改造到人際關係的「改造」,既保留了原有的居民社會網絡結構, 又保留了市井文化和空間神韻。


二、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小區片區統籌更新

一是全面提升老舊片區功能品質。針對老城區人口老齡化、產業空心化、基礎設施老化、公共服務配套不完善等問題,「十三五」期間,重點實施了天府錦城、一環路市井生活圈等更新示範工程建設,建成開放望平坊、撫琴西南街片區、棗子巷等50 多個示範項目;完成棚戶區改造61274 戶、城中村改造58510 戶,基本消除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和城中村,實現教育、衛生、文化、體育、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全覆蓋,產業業態轉型升級,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安全隱患徹底消除,提升了老城區城市品質。

二是全面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錦江區五福苑小區建於1996 年,有居民樓9 棟,住戶497 戶,建築面積約33000 平方米。改造前,小區建築外立面破舊、排水管道年久失修不通暢、車輛亂停亂放。為消除安全隱患、改善小區環境,錦江區於2020 年實施五福苑老舊小區改造,投入資金約1500 萬元,2021 年6 月完工。項目改造中,以居民訴求為導向, 指導小區成立黨組織、自我管理委員會等組織,充分徵求居民意見,不斷優化調整改造方案,讓改造符合民眾需求。以院落規範需求為標準,全方位完善基礎設施。對小區道路、下水管網、屋頂防水、消防、安防、綠化等進行全面提升改造,改建日間照料中心,引進美媽美生活、兒童遊藝區、智創孵化空間等功能,讓改造滿足不同年齡段人群需求。完成建築外立面改造及小區外道路拓寬,引進專業物管公司,實施長效化管理。

三是健全老舊社區發展治理體系。成都市成華區新鴻社區在老舊小區改造中,藉助信息技術手段,打造「守望新鴻」智慧社區管理平台, 通過「e 家」「e 安」「e 服」3 大功能應用研發, 打造智慧社區管理平台, 構建數字化管理體系, 形成黨建引領、組織互補、居民智慧自治體系, 完善集居家、公共、安防為一體的綜合治理體系和集智慧、便民為一體的服務體系, 將社區規劃、社區自治、社區安防、社區造血與智慧治理有機融合, 為社區管理和服務提供信息化支撐, 並進一步實現公共服務平合的聯動。


三、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場景營造賦能更新

一是升級功能業態,回應群眾美好生活願景。堅持「設施嵌入、功能融入、場景代入」,對標服務人群,通過有機更新植入新業態,培育新動能,促進功能完善和業態升級。星科北街位於金牛區九里堤街道,建築老舊、風貌欠佳,產業形態以麻將館、金屬切割等為主,業態低端且雜亂,嚴重影響居民生活環境質量,居民更新意願強烈。2018 年街道聯手新希望眾創集團,對街區整體業態和形態面貌實施一體化打造,以生活性服務業特色街區為建設目標,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對街區商業業態和環境風貌進行整體規劃,採用慢行暢通設計、立體綠化等手段美化提升人居環境,通過升級傳統業態、植入特色餐飲、社區商業、文化教育等新型業態,實現街區業態的整體提檔升級,中糧鮮飪家、歸廚共享廚房、美廚、厚普空間等23 家商家入駐,整體入駐率達到85%, 並且帶動街區商鋪自主升級改造5 家,建立社區商業生活服務新體系,定期開展惠農便民創客集市活動,召集商家開展聯動公益活動服務轄區居民,豐富居民生活。

二是營造多元場景,釋放投資經營機會。都江堰「不舍春水」雙創空間微更新項目實施前,由於其屬高壓線走廊, 緊鄰農民自建「三無院落」小區,幸福街道蓮花社區按照「社區微更新」理念,把社區「微公園」建設作為發展新經濟、培育新消費、植入新服務的場景媒介,推動生活場景、消費場景、人文場景、生活場景滲透疊加的社區商業發展,帶動社會資金投入400 余萬元,規劃微小商鋪,引進春水酒館、茶道等12 家創客入駐,項目周邊商鋪月租金已由每平方米11 元增加為 28 元,年增收 26 萬元;新入駐商鋪每年可為當地村民小組集體增加收入 2 萬元。

三是強調開放共享,打造「人性化」街區。成都市在街巷改造中,按照開放共享的一體化打造理念,將空間範圍擴展到以街道為中心的「U」形空間,倡導慢行優先、尺度宜人、界面優美、特色鮮明,建設以人為本、安全、美麗、活力、綠色、共享的公園城市街道場景,將街道還給行人,推動街道的「人性化」轉型。金牛區棗子巷全長約1000 米,改造前,慢行空間缺乏,建築老舊,業態低端無序。改造中,按照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設計導則要求,增加人行空間界面,構建慢行優先的安全街道,將機動車道寬度從13 米雙向通行車道縮減至6.5 米車道,兩側分別設置1.5 米寬機非隔離帶, 增設2 米寬綠道和1600 米長人行步道,構建安全、便捷及舒適的慢行空間,實施智能化改造,推動「多杆合一、多箱合一」,植入大健康業態,引進南京同仁堂、德仁堂等13 家中醫藥文化特色品牌,打造中醫藥文化特色示範街區,在街區形象、產業、功能上實現轉型升級。


原文見《城鄉建設》2022年8期第48~49頁

作 者:賀海霞
單 位:成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編 輯:張 璐

三里河路9號每周播報第五期


小編說兩刊:城市管理專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