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
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
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中共二十大報告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下一階段中心任務,並為「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明確定義。受訪學者認為,中共以此表明將走出不同於西方的發展道路,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拓展了現代化新路徑,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選擇。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在北京開幕。習近平在大會開幕式上作報告時說,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實上,這並非中國式現代化概念的首次「亮相」。2020年10月,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言時,習近平就明確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去年7月1日中共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也在講話中提到,中共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去年12月31日,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再次提到,「要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今年7月26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進一步指出,我們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此次二十大報告進一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共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在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前,首先需要明晰現代化的定義。目前學界較流行的觀點是,現代化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發展變遷過程。以現代化創造出遠遠超越傳統社會的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是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性所在。這一歷史進程大致分兩個階段,18世紀到20世紀中葉,主要是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20世紀中葉以來的新一輪現代化,主要是從工業社會到知識社會、信息社會等的轉變。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工業化任務,進入第二次現代化階段。但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沒有完成工業化任務,尚處在第一次現代化階段。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看來,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實際情況與現代化普遍規律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找到的一條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既是路徑同時也是目標。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被學界概括為「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的五個重要特徵」。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特徵。中國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規模龐大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據2022年相關人口資料,中國人口(約14.13億)約占世界總人口18%,大致相當於10個俄羅斯(1.45億),3個歐盟(4.468億),4個美國(3.32億)。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未有如此巨大人口體量的國家進入現代化。迄今為止,世界上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不超過30個,總人口不超過10億人。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委員張連起說,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要整體邁進現代化,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馮顏利表示,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如果順利實現現代化,其影響無疑將是巨大的、空前的、世界性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另一重要特徵。富裕是各國現代化追求的目標,但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鄢一龍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中國式現代化也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共同富裕必然是內在特徵,這是中國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他說,相比資本主義是以資本為中心,兩極分化明顯,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追求共同富裕。分析認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特徵,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這是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根本區別。中國式現代化還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竹立家表示,對比西方一些國家依靠侵略、殖民、掠奪、剝削積累的原始資本實現現代化,中國選擇的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強調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世界歷史表明,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走的是暴力掠奪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國家落後為代價的現代化。而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從沒有主動挑起過任何一場戰爭和衝突。此外,中國式現代化還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竹立家看來,這些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徵,同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要實現的圖景。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還首次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9個方面的本質要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方面。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所所長王虎學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中國式現代化強調「兩個堅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一個基本特質的規定」。他說,從價值導向看,也是人民至上、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張連起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形成了系統協調的現代文明新形態。他說,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現代化所遵循的生產力發展單純服從於資本的邏輯,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既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理論的超越,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在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看來,二十大報告相關內容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質,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根本區別。葉小文指出,長久以來,因占據現代化發展早期紅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控制了現代化話語權,將現代化等同於西方化,甚至認為現代化只能在西方文化土壤中發生。他說,「中國共產黨探索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理論邏輯的超越,重寫了世界現代化理論。」回顧歷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尋路現代化就是中國人民的不懈追求。100多年前,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曾繪就了中國現代化的藍圖:建設160萬公里公路、約16萬公里鐵路、3個世界級大海港、三峽大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共領導人就已經開始思考中國的現代化問題。這一時期,毛澤東提出了要「解決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問題。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歷史任務。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起始於1949年新中國成立。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共通過社會主義改造開啟了現代化建設的歷程,高度重視工業化對於現代化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宣布: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在這次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周恩來提出要「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這是新中國領導人第一次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概念。1964年12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在20世紀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的「兩步走」設想。「兩步走」設想,即用15年時間,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中國工業大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力爭在20世紀末,使中國工業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四個現代化」由此正式確定為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當時已重病在身的周恩來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5000字的報告,周恩來只念了頭尾兩段。據新華社報道,當讀到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時,周恩來站起來重申:「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開啟改革開放歷程。「中國式的現代化」的論斷,開始進入中共政治話語體系。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會見英中文化協會執行委員會代表團時首次提到「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他當時說,「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兩天後,在政治局會議上鄧小平又把「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重新表述為「中國式的現代化」。他說:「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闢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鄢一龍表示,當年鄧小平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命題,主要是基於當時中國發展水平落後的國情,從現代化水平還不是那麼高的角度出發。當時,鄧小平指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從「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的現實國情出發。1979年12月,鄧小平在與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會談時,把四個現代化量化為到20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人均1000美元,實現小康水平。次年12月,鄧小平第一次對實現小康目標後的發展戰略作了設想。他提出,經過20年時間,中國發展水平達到小康水平後,還要「繼續前進,逐步達到更高程度的現代化」。這一時期,中共提出的現代化「三步走」戰略,即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到21世紀中葉,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7月24日14時22分,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約495秒後,問天實驗艙與火箭成功分離並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攝影/本刊記者 駱雲飛
9月27日,江蘇淮安一家光電技術公司的工人在生產芯片。圖/新華
中共十八大進入新時代,現代化概念與內涵更為豐富。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命題。有學者將這個概念簡稱為「國家治理現代化」,認為是繼「四個現代化」之後的「第五化」。中共十九大在「三步走」戰略步驟基礎上,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進行重新勾畫,提出新的「兩步走」戰略: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新戰略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前了15年。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從「兩步走」到「三步走」再到新的「兩步走」,中國式現代化戰略步驟的設計越來越清晰,彰顯了黨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初心和堅持。從新中國成立後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到改革開放後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到現在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民族復興,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部副主任賀新元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已經越來越豐富,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方面面。中共二十大報告對新的「兩步走」戰略進行了重申,並且正式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賀新元看來,這一論斷是路徑和目標的合二為一,將民族復興和現代化融為了一體。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作為後發者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一路追趕,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躍升,完成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飛躍。2021年7月1日,即中共建黨百年之際,中共正式宣告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二十大開始,中心任務變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王虎學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徑,且是唯一正確的必由之路,「這是在不斷的探索、實踐、鬥爭、革命、建設過程中一步步走出來的,是經過實踐檢驗,且走得通的」。竹立家表示,從現代化的理論上看,中國式現代化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理論是需要實踐支撐,並由實踐檢驗。中國已經用發展事實證明了中國式現代化是行之有效的。在鄢一龍看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二者實際上是一體的,但內涵角度各有側重,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路徑。張占斌表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歷史使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目標,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路徑。「民族復興與現代化強國某種意義上可以畫等號,現代化強國建成之日就是民族復興之時。」他說。那麼,如何完成中心任務,實現百年奮鬥目標,達成歷史使命?二十大報告也給出了明確答案。報告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行了10個方面系統設計:高質量發展是首要任務,教育、科技、人才是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應有之義,全面依法治國是運行軌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是重要內容,內在要求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戰略要求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根基是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國際內涵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於黨的領導與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中共始終強調,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二十大報告中明確,分配製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要完善分配製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規範財富積累機制」。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寇健文從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表述研判,共同富裕仍將是中共未來五年施政重心。值得一提的是,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之一是「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鄢一龍說,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要成為兩極分化的精英世界,而是要建設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大同世界,這為人類現代化提供了新藍圖。縱觀人類發展史和現代化歷程,人類社會通向現代化的道路具有多樣性。鄢一龍介紹說,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實現現代化有多種模式,包括以歐美國家為代表的西方現代化模式、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的現代化模式、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東亞現代化模式等。分析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是西方資本主義模式,也不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而是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在發展路徑上區別明顯。鄢一龍說,中國式現代化是主動引領的、「時空壓縮」條件下的「並聯式」的,是與西方單一線性、漸次發展的「串聯式」發展模式有顯著區別。習近平曾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表示,「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後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並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陶文昭表示,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變的現代化模式,現代化理論也是如此。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打破了對西方現代化理論的迷信,開闢了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在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現代化本身定義就是開放的,沒有標準化的現代化模式。在王虎學看來,現代化代表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方向,但怎麼實現現代化,道路千條萬條。他說,在現代化之路上,過去西方走在前面,所以話語被西方壟斷,一度有人以為現代化就是西方化。但中國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西方的現代化新路。
位於貴州平塘縣克度鎮的「中國天眼」——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圖/新華
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與比較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江雨說:「北京以高層次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表明中國要光明正大、毫不含蓄地選擇自己的路徑。」王江雨分析,中國式現代化框定了中國模式的樣子,也藉此消除相關誤解和幻想。鄢一龍表示,中國式現代化屬於中國,同樣屬於世界,它開闢了非西方國家獨立自主探索現代化的新路,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拓展了現代化新路徑,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選擇。他說,從世界範圍來看,中國現代化道路打破了三大迷思:第一是打破了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玻璃天花板」。第二是打破了只有資本主義制度才能現代化的迷思。第三是打破了西方列強現代化過程中的「國強必霸」悖論。記者:孫曉波(sunxiaobo365@163.com)
佟西中(tongxizhong@chinanews.com)
編輯:蔡如鵬
運營編輯:馬曉軼
▼
歡迎關注中國新聞周刊視頻號
(進入視頻,點擊帳號頭像,加關注)
10年間報考人數翻66倍,「教資熱」的背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