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 《能源決策參考》


編前:

十載砥礪前行,十載春華秋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行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根本遵循,堅定不移推進能源革命,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發生變革,能源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十年來,我國能源消費清潔低碳轉型步伐加快,能源供給能力和質量顯著提升,能源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穩步推進,能源國際合作布局更加優化,能源強國建設進一步推進,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有力支撐服務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在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刻,回顧非凡成就、展望宏偉藍圖、續寫壯美新篇,意義重大更蘊含力量。我們期待,能源行業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努力開創能源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的能源保障。

為慶祝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中能傳媒研究院特組織策劃能源發展輝煌成就專刊,共同期許能源行業奮進新時代,啟航新征程!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受邀組織儲能領域非凡十年回顧。



儲能產業發展超出預期

劉為1陳靜2

(1.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秘書長 2.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研究助理)

一、我國儲能發展回顧




(一)儲能政策趨於完善

為推動能源改革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和儲能相關發展促進政策。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出台了《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利用儲能解決棄風、棄水、棄光問題;2017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國家層面首個儲能專項政策;2019年出台的《2019—2020年儲能行動計劃》旨在進一步推進我國儲能技術與產業健康發展。

2021年以來,國家及地方儲能相關政策頻出,涵蓋儲能發展各個方面,儲能產業迎來發展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儲能政策呈現如下特點:

儲能政策體系初步建立,為儲能規模化發展奠定基礎。儲能作為「雙碳」目標關鍵支撐技術,2021年至今全國600多項儲能相關政策出台,支持力度達到空前之高。國家層面密集出台與儲能相關的政策:《關於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明確了儲能發展目標與重點任務;《新型儲能項目管理規範(暫行)》《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於加強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管理的通知》建立儲能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管理體系,為儲能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新版《電力併網運行管理規定》和《電力輔助服務管理辦法》(下稱新版「兩個細則」)明確了儲能的市場主體地位,建立競爭性的市場價格機制,為儲能開拓了市場獲益空間;電價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拉大峰谷價差,催生出更多應用新模式。

各省發布儲能規劃目標,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指導意見》發布後,各地方基於區域能源發展的切實需求相繼發布「十四五」儲能發展目標。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統計,僅青海、山東、內蒙古、甘肅、安徽、河北、浙江七地儲能的規劃就達31.5吉瓦。同時,已有20多地明確新能源配置儲能比例,按照規劃初步測算,儲能裝機總規模預計約達到47吉瓦。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預測,2026年中國儲能市場規模在保守場景下將達48.5吉瓦,在理想場景下將達79.5吉瓦。這意味着2022年至2026年期間,儲能將持續高速增長。

(二)儲能規模快速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儲能市場規模快速增長。根據CNESA全球儲能項目庫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底,我國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46.1吉瓦,占全球市場總規模的22%,同比增長30%。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計裝機規模最大,為39.8吉瓦,同比增長25%,所占比重同比下降了3個百分點;市場增量主要來自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到5729.7兆瓦,同比增長75%。

2021年,我國新增投運電力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首次突破10吉瓦,達到10.5吉瓦,其中,抽水蓄能新增規模8吉瓦,同比增長437%;新型儲能新增規模首次突破2吉瓦,達到2.4吉瓦,同比增長54%。新型儲能中,鋰離子電池和壓縮空氣均有百兆瓦級項目併網運行,特別是後者,在2021年實現了跨越式增長,新增投運規模170兆瓦,接近2020年底累計裝機規模的15倍。

(三)儲能應用逐步細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儲能應用走過了從用戶側應用為主、電源側應用並存到電網側共享儲能應用激增的發展歷程。隨着中國儲能邁入政策和市場雙驅動新階段,特別是受市場剛性需求驅動,儲能應用進一步細化,其發展呈現以下特徵:

商業模式不斷創新,共享儲能或成有效方案。為解決新能源場站自身建設儲能成本高、利用率低、質量無法保證等問題,接受統一調度的共享儲能模式逐漸成為儲能和新能源協同發展的主流模式。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已經通過備案或公示的共享儲能項目總規模超過10吉瓦,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湖北、山西、寧夏、甘肅等地。

輔助服務市場機製革新,細分應用方向逐步明晰。目前,調峰、調頻是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主要領域,輔助服務費用分攤和品種較少等問題制約着儲能的發展。一方面,在實際執行中輔助服務相關費用由發電側承擔,制約着儲能在輔助服務領域獲得補償的可持續性。新版「兩個細則」規定了輔助服務按服務對象分攤的原則,輔助服務費用分攤機制的逐步完善將推動儲能真正進入市場化、商業化發展的新階段。廣東省在國內首次明確提出將儲能、抽水蓄能輔助服務納入電價,《廣東省電網企業代理購電實施方案(試行)》提出,輔助服務的相關費用由直接參與市場交易和電網企業代理購電的全體工商業用戶共同分攤。另一方面,從國外經驗來看,儲能作為快速響應資源,已經在輔助服務市場應用中證明其明顯的技術優勢和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隨着一次調頻市場需求的增多,一次調頻市場有望成為獨立儲能新的價值增長點。《山西獨立儲能電站參與電力一次調頻市場交易實施細則(試行)》允許獨立儲能電站可通過參與電力一次調頻市場獲得收益,擴展了獨立儲能的收益來源。

用戶側配置儲能需求提升,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的通知》提出了合理確定峰谷電價價差,建立尖峰電價機制,健全季節性電價機制等優化分時電價機制;隨着電價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工商業用戶全部進入電力市場。分時電價機制完善、高耗能用電成本上升刺激工商業用戶的儲能配置需求。用戶側儲能在虛擬聚合、數據中心、5G基站、港口岸電等場景的應用需求也將大幅提升,並帶來一系列商業模式的創新。

(四)儲能資本市場升溫

「雙碳」目標提出以來,金融資本加速融入儲能二級市場,搶跑儲能賽道。

二級市場熱度高,反映儲能市場快速增長預期。隨着新型電力系統的提出以及相關激勵政策密集出台,儲能產業發展的確定性大大加強,資本加大二級市場的押注。CNESA儲能景氣度指數顯示,2021年,儲能指數大幅跑贏市場,年末指數為1648,全年整體上漲64.8%,各儲能相關上市公司對2022年儲能業務的增速預期普遍超過100%。

資本市場對儲能技術企業的關注繼續升溫。據CNESA不完全統計,2021年國內儲能企業融資總額超過250億元。遠景能源、蜂巢能源融資均超過數十億,中儲國能、中科海納、采日能源、協能科技等融資均在1億元以上。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戰略投資方持續看好前瞻性儲能技術,增加對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等技術的投資。預計2022年還將有更多的儲能企業成功融資並順利上市。

央企、國企紛紛切入儲能產業鏈。以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國家能源集團等為代表的央企,從新能源業務對儲能的需求出發,不斷加強儲能技術儲備和儲能業務培育,和儲能技術企業展開深度戰略合作。寧德時代、陽光電源、海博思創等企業積極綁定大客戶,與電網公司和發電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實現優勢互補、協同開發。

(五)儲能技術進步迅猛

儲能行業迎來大規模發展時代,百兆瓦級儲能項目成主流。2021年,新增規劃、在建、投運百兆瓦級項目的數量再次刷新曆年紀錄,達到65個,超過2020年同期的8倍,規模達14.2吉瓦,是2021年新增儲能項目總規模的57%。僅去年12月,山東首批儲能示範項目、湖南儒林儲能電站項目、張家口中儲國能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項目等十餘個百兆瓦級項目相繼併網。

技術進步及安全保障是大規模儲能的核心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類儲能技術路線百花齊放,均得到了長足發展。例如電化學儲能技術正在趨近高安全、長壽命、高功率、高效率、高響應速率、低成本、大規模、長時間尺度、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雖然目前的大規模儲能技術尚未全面滿足這些需求,但上述目標有望通過本體和系統集成技術的發展得以實現。新材料、新技術為電化學儲能降低度電成本、實現本質安全奠定了重要的科學基礎,為「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各類儲能技術創新發展呈現百花齊放的良好態勢。短期磷酸鐵鋰與抽水蓄能技術成為標杆,長期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壓縮空氣儲能、氫儲能等各類技術將為現有體系提供補充與更多選擇。例如,已正式投運的兆瓦級鈉離子電池給家庭/工業儲能、通信基站、數據中心、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接入和智能電網等多個領域提供了新的技術選型。2020年以來,在「雙碳」目標推動下,不同場景下物理儲能與化學儲能耦合發展成為趨勢之一。全釩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等長時儲能也逐漸受到市場關注,均有百兆瓦級的項目落地。未來,包括集成技術、調度控制技術、構網型逆變器技術等在內的儲能與電網交互技術將備受市場關注,這些技術也是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規模化應用的關鍵支撐。

二、總結與展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儲能產業發展進程加快,儲能技術進步迅猛,大規模儲能項目快速落地,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扶持政策持續出台,產業發展超出預期。特別是近五年來,在政策引導下,我國儲能發展進入了快車道,一批不同技術類型、不同應用場景試點示範項目落地,一批關鍵技術、核心裝備達國際先進,一批重點技術規範和標準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市場主體蓄勢聚力。我國儲能產業發展從技術驗證走向了商業化初期發展的新階段,但儲能在電力系統的規模化應用還處於初期階段。展望「十四五」儲能產業化發展,政策和市場機製成為推動儲能全面商業化和規模化應用的關鍵。

「十四五」是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推動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時期,《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儲能和調峰能力為基礎支撐的新增電力裝機發展機制。新能源的大規模併網帶來不同時間尺度的電力供需平衡問題,新型儲能不僅可促進新能源大規模、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同時,作為技術含量高、增長潛力大的全新產業,新型儲能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展望「十五五」,以滿足新型電力系統需求、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我國將大力發展新型儲能產業,建立健全電力市場機制,充分發揮新型儲能的多重價值,推動構建成熟的新型儲能商業模式,到2030年實現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


第十一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


第十一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ESIE2022)已定檔11月16-18日在首鋼國際會展中心(北京冬奧場館)舉辦。30+場主題論壇,聚焦儲能熱點話題,200+儲能頂級專家學者、企業高管帶來精彩演講。ESIE2022分別設置了陽光電源館、寧德時代館、海博思創館、鵬輝館四大展館共計40000平米展覽區域,將匯聚200+國內頭部企業盛裝出展。第六屆國際儲能創新大賽頒獎盛典,將為儲能創新者加冕!CNESA Data 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2.0重磅發布、2022儲能企業系列榜單發布、儲能領袖閉門會、全球儲能新品路演……首次開通線上平台,線上線下雙線融合。

報名諮詢:

馮先生:18600530735(同微信) jinlei.feng@cnesa.org

曹先生:13552712189(同微信) shuo.cao@cnesa.org

任女士:18713515424(同微信) kaili.ren@cnesa.org

掃碼註冊


相關鏈接



1

媒體報道 | 儲能企業暫停接單

2

媒體報道 | 國家能源局發聲,儲能技術標準制定為何重要?

3

儲能產業巡禮 | 第十一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展位圖發布

【END】

聯盟官微

關注政策、項目、企業、市場活動

聯盟官方小秘書

入會、入群、產業交流、活動對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