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能真正形成在極端狀況下
國內大循環還能高水平順暢循環
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發力點是什麼?如何平衡短期經濟穩增長壓力和中長期高質量發展要求?《中國新聞周刊》就此專訪著名經濟學家、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
劉元春。
中國新聞周刊:二十大報告中在提出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明確提出了「兩個堅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你覺得這釋放了什麼信號?劉元春:這點很重要,重申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基本原則。二十大報告裡強調,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鬥爭精神。其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重申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的核心內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持道不變、志不改,既不走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民族的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以此回應了新征程中,尤其是這兩年社會出現的理論誤讀和思想噪音。一些人錯誤地認為,搞新發展格局就是「閉關鎖國」,以人民為中心就放棄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搞共同富裕就不講效率。二十大報告旗幟鮮明地通過把高質量發展定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進一步重申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通過重新闡釋新時代、新征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內涵,重申我們的基本路線。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改革不會變,開放不會變,保護民營經濟發展不會變,獨立自主堅持中國特色發展道路都不會變。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和戰略因為發展階段和內外部環境有所變化,會有新特點,但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是不會變化的。在理論上這是一個全面的回應。中國新聞周刊: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經濟發展模式上,如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劉元春:從經濟發展角度看,首先,隨着人均GDP的提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後,會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經濟格局。這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經濟發展,會形成以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和學習效應為主體的巨大內生動能。其次,經濟的發展不僅僅是物質產品的發展,不僅僅是工業體系的發展,同時也涉及大量與精神文明相關聯產業的發展。再次,我們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超越傳統的粗放發展模式,進入高質量發展模式,遵循新發展理念,這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理念是相互貫通的。中國新聞周刊:二十大報告強調了「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這是一個比較新的提法,「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應該怎麼理解?劉元春:新發展格局在2021年提出,在十九屆五中全會進行全面布局。圍繞新發展格局的布局剛剛開始,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如何能真正形成在極端狀況下,國內大循環還能高水平順暢循環。要實現這一點,很重要的要求是形成國內統一大市場,這個統一大市場要有自己內生的動力體系。同時要真正用得上、靠得住,不是說一說而已。內需對中國GDP的貢獻度,在過去這些年已經超過了90%。2008年之前,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高的時候能達到20%。雖然現在貿易順差還有三四千億美元,但整個中國GDP總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一般在2%左右。而在2006年左右,貿易順差占GDP比重最高的時候能達到超過8%。外資占當年投資的總額,最高的時候能超過10%,而現在不到1%。中國大市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增長動能內生化和增長動能升級。烏克蘭危機發生後給很多國人帶來十分深刻的啟示,在大國博弈白熱化中,地緣政治激化、戰爭爆發的狀況下,內循環必須是能夠高效自主的。這是對新發展格局的進一步深化闡釋。中國新聞周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不僅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包括對當前的經濟穩增長同樣非常重要。重點要解決哪些問題?劉元春:首先很重要的是要在消費率和儲蓄率形成機制上進行改革,不能就消費談消費。消費背後實際上是儲蓄行為,儲蓄行為背後是分配體系和社會安全網的構建。中國提振內需,表象好像是促進消費、擴大投資,但本質上是圍繞收入分配體系所進行的深層次改革。包括民營經濟發展,不能使資本「躺平」,必須激發民營經濟、外資經濟和國有經濟的活力,二十大報告在這些方面也着墨很多。中國新聞周刊:中央多次指出,「雙循環」不是「閉關鎖國」,而是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在貿易和投資「逆全球化」抬頭趨勢下,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路徑和側重點是什麼?劉元春: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很重要的是要着眼於改革中的關鍵難點、堵點,在二十大報告中也提到一些重點領域改革,這些是關鍵點。目前看,我們做好自己的事情,很重要的就是圍繞國內大市場的形成和進一步升級、擴容,需要針對這些改革的難點、堵點和關鍵點,形成新一輪改革浪潮。就開放而言,過去的舉措是利用開放促進改革,進入新時代,不僅要利用開放促進改革,更重要是通過內部改革、內部效能提升來打造國際競爭力,提升整個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吸引力和我們的一些戰略支撐點。這是一個重點,而不能就開放來制定開放政策。中國新聞周刊: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着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相比一些產業鏈轉移到東南亞國家,你認為我們更值得關注的產業鏈安全問題是什麼?如何解決?劉元春:解決產業鏈安全問題,第一是必須防止產業鏈、供應鏈存在「卡脖子」問題,不能出現斷點和瓶頸;第二,要通過鑄就「長板」,也就是在產業鏈和供應鏈中有效的談判力,來形成我們與國際產業鏈的嵌入度,不能輕易被甩開;第三,要有「備胎計劃」,我們的採購不能是過去垂直分工下單一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應該有「N+1」的更多樣的供應鏈組合,要形成可替代、可選擇的供應商;第四,建立高效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是必要的,國內大循環下高效自主的體系構建很重要。中國新聞周刊: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在你看來,這釋放了什麼信號?對金融和數字經濟的定位發生改變了嗎?劉元春:基本原則是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中央從2015年就開始整頓金融,提出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戰略,對房地產等進行了持續整頓。對數字經濟的定位也沒有變化,這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里很重要的一方面,包括加快發展物聯網,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等。二十大在這些方面並沒有全新的提法,而是對過去,特別是十九大以來新的戰略和定位進行延續。在全球「三低三高」態勢下,中國依然有自己的發展優勢中國新聞周刊:你此前提到過,大國博弈的深化,以及疫情對整體經濟的衝擊不是短期、表象的,而是中長期、結構性、趨勢性、深層次的衝擊。一方面我們今年面臨短期的穩增長壓力,另一方面面臨這些長期不確定性。如何保證高質量發展不打折扣?劉元春:中美之間博弈、衝突在當前特別是未來五年進一步上升到新的層面,這是一個必然。從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來看,在資本主義體系中崛起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因此,中美之間的對峙,可能是一個長期現象,甚至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依然面臨着與以歐美為首的資本主義體系的合作、競爭甚至對抗。另外,從人類歷史看,一場大的疫情的確會改變社會結構和社會觀念。新冠疫情三年以來對全球化、世界產業鏈、地緣政治格局產生的影響還是非常深遠的。因此,短期穩增長、防風險、控疫情這三點是目前很重要的基本着眼點。短期一定是要堅定不移地使經濟擺脫目前復甦乏力的狀況,這就要求面對疫情和國際內外部不利因素的夾擊,通過短期宏觀政策的組合,以及中期的結構性改革和長期戰略的設定,綜合地推動中國經濟在短期、中期之間的匹配,使得經濟能夠穩定復甦,進入到高質量發展的常態化軌道中。高質量發展本身必須應對各種外生衝擊和內生風險,在目前和未來都會遇到各種周期性衝擊、結構性衝擊。目前雖然面臨穩增長、防風險、控疫情三個艱巨任務,但依然要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來進行,短期刺激政策一定要考慮中期效果。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在這幾年穩增長過程中,並沒有採取「大水漫灌」,沒有進行極度擴張,迴避了歐美在疫情中所採取的極端政策。從而使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良好的彈性、韌性和政策空間,為下一步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這些布局實際上是堅守了高質量發展的一些原則,也就是短期和長期要匹配,微觀和宏觀要匹配,國有和民營要匹配,國內和國際要匹配。
2021年7月24日,貴州黔西市(畢節市代管)新仁苗族鄉化屋村麻窩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圖/新華
中國新聞周刊:要實現2035年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但全球疫情反覆對經濟的持續影響,以及全球經濟增長低迷,是否會影響我們的既定目標?你如何看待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劉元春:目前經濟增速的回落,不是某一個國家的現象,而是全球現象。呈現出低增長、低貿易、低投資,同時高債務、高通脹、高風險的「三低三高」態勢。這些態勢可能會延續一段時期,不是短期現象。這反而為中國2035年相應目標的完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因為他們的增速進一步降低了,我們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也更容易了。因此一定要看到,中國經濟增長在全球「三低三高」態勢下,依然有自己的發展優勢。第一,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不高,沒有歐美所遇到的宏觀調控多難問題;第二,中國還有廣大的縱深空間,一些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速度依然能達到百分之六、七;第三,隨着新發展格局戰略的實施,國內大循環進一步發力,以內需為主導的增長模式開始顯現實力,創新驅動的動能轉換已經取得明顯成效。我們應該有信心,在管控好疫情的基礎上,經濟常態化恢復到5%左右的增長速度,應該是沒問題的。在其他中等發達國家增速持續下降的過程中,我們趕超會相對更容易一點,從這個角度看不用太擔憂。但這個過程同樣考驗我們,如何很好地把握全球「三低三高」給我們創造的機會。第一,全球滯脹給中國製造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商品的競爭力將會進一步提升,過去幾年的表現顯示了中國製造強大的調整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這種狀況還會持續,是發揮中國製造解決世界難題的一個絕佳機會。第二,烏克蘭危機所帶來的能源危機使能源價格暴漲,這使我們在十多年前布局的新能源戰略有了前所未有的促推劑,能源危機直接加速能源轉型。我們要以國內大市場為基本盤,以強大的供應能力為基礎,立足於世界大變局,使中國經濟產生突破性飛躍。發於2022.10.24總第1065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雜誌標題:新征程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應對各種外部衝擊和內生風險
——專訪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
記者:閔傑
運營編輯:馬曉軼
解碼人口規模空前的現代化,相當於3個歐盟或4個美國
封面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