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4日消息,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官方微信公號「市說新語」披露,2021年查處壟斷案件176件,罰沒金額235.86億元。審結經營者集中案件727件,其中禁止1件、附加限制性條件批准4件,公開處罰107起未依法申報經營者集中案,及時禁止網絡遊戲直播領域頭部平台企業損害競爭的併購行為,依法解除廣受詬病的網絡音樂領域獨家版權,營造公平、高效、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
此外,市場監管總局圍繞政府採購、公共資源交易、交通、住建等重點領域,查處限定交易、妨礙商品自由流通等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案46件,並對140多條線索開展核查,堅決維護國內統一大市場,促進暢通國內大循環。(綜合中國新聞網)|點評|這兩年,我國反壟斷進入強監管時代,反壟斷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市場創新得到守護,市場活力也被進一步激活,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正在有序形成。當然,反壟斷是為了促進創新,只有不斷促進創新,經濟社會才能不斷發展。所以,在反壟斷的同時,也要給市場創新留出空間。既要加強市場規範,也要「活水養魚」,避免一刀切。對於一些新興且尚不成熟的業態,前置監管政策和約束條件太多,就可能不利於其生存發展。
3月14日消息,據克而瑞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2021年22個集中供地的城市在3輪集中供地後合計成交了2111宗涉宅用地,截至2022年2月9日,僅有21%已經開工,另外八成地塊尚未動工,且未開工地塊中仍有7%處於動遷中或未動遷狀態,尚未達到土地平整狀態,此類地塊2022年入市的可能性較小。
克而瑞在報告中稱,根據22城過去項目開工、開售周期,以及2021年集中供地地塊成交開工情況梳理來看,22城2021年集中供地成交地塊預計將新增商品住宅供應面積21609萬平方米,較2021年22城供應總量小幅回落5%。(綜合澎湃新聞)|點評|集中供地成交地塊開工嚴重不足,恐怕與樓市大環境有關。此前,各地樓市調控輪番登場,信貸環境大幅收緊,開發商資金壓力相對較大,導致很多開發商現在也沒緩過來。再加上春節以來銷售情況不佳,開發商對未來預期相對迷茫,如此一來,開發商自然不敢開工。雖然近期信貸政策開始寬鬆,但整體上看,大多開發商資金緊張的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緩解。這種情況下,大多開發商尤其是民營企業,今年拿地也會非常謹慎。所以,今年在信貸政策和土地市場等方面,應持續釋放積極信號,調動開發商拿地熱情,這樣才能促進房地產行業良性有序運轉。
3月14日消息,據深圳中原研究中心數據,2月深圳的住宅、商務公寓、商辦類項目成交均出現了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住宅成交1959套,環比下滑45.2%;公寓成交138套,環比下滑74.9%。但豪宅成交440套,環比上漲2.6%。
整體而言,深圳2月入市的項目並不多,均價10萬元+的豪宅類項目更少,僅有天御公寓獲批。據深圳房地產信息網數據,2月深圳成交的440套豪宅中,其中南山區就成交了434套,成交面積5.18萬平方米,占全市豪宅成交量的98.1%。(綜合每日經濟新聞)|點評|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宏觀背景下,越來越多高淨值人群開始注重資產保值,相比於股市和其他投資而言,政策調控正轉向寬鬆的樓市,購買豪宅顯然是更穩健的選擇。在全國很多城市,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無論樓市整體冷熱與否,豪宅市場基本都能走出獨立的行情,深圳只是一個代表。除了深圳,最近上海豪宅市場也熱度不減,截至3月初3000萬元以上豪宅成交量達到290套。一般來講,一二線城市豪宅產品供小於求,各城豪宅存量都不多,地段產品稀缺,不愁賣。何況,一二線城市豪宅產品,二手房倒掛較高,保值增值功能好,投資價值也比較可觀。
3月14日消息,騰訊、阿里等龍頭互聯網企業將在未來幾周內裁員。據員工內部猜測騰訊預計裁員10%至30%,阿里裁員30%。其中阿里旗下MMC事業群正計劃裁員,本次裁員數量約20%,目前多個業務線已經初步敲定裁員名單。
據悉2021年以來,互聯網大廠開始掀起裁員潮。2021年9月,騰訊啟動小業務部門的裁員工作;12月,愛奇藝被曝裁員且比例高達20%以上。包括微博、小米、滴滴、知乎、拼多多等在內的一大批互聯網頭部企業,相繼傳出人員優化、業務線調整的消息。(中財網)|點評|據阿里巴巴發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降74%,如此大幅下降確實讓這次「大裁員」的消息多了幾分可信度。阿里的處境只是整個互聯網行業的縮影。平台型企業的利潤被高昂的用戶運營成本給攤薄,疊加疫情影響,廣告收入下滑,規模龐大的人員成本也就成為了不小的負擔。另一方面,去年以來互聯網公司、平台企業的股價大跌,有的市值只剩下前期高位的四五成,近日隨着中概股集體退市的消息傳出,外資更是加速撤離市場,導致上述企業再度遭遇暴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也不能不考慮現金流,做好「過冬」準備。不過,優質的公司最終還是能夠憑藉業績,贏得市場青睞,所以也不必過於擔心。
3月14日消息,李嘉誠家族旗下港股上市公司長實集團近期發布公告,擬以7.3億英鎊出售英國倫敦物業,這是自2021年12月23日以42.81億美元出售飛機租賃業務後,再一次巨額出售資產。
據悉,該物業為瑞銀集團倫敦總部所在的大樓,最早由英國地產公司BritishLandCo.和新加坡主權基金GIC共同開發並持有。2018年6月份,長實集團斥資10億英鎊收購這棟大樓。早在去年6月份,長實集團曾與多個潛在買家進行磋商,計劃以高於10億英鎊的價格出售。出售傳言9個月後,長實集團終於敲定買家。(證券日報)|點評|其實,近兩年長實集團都在售出海外資產,涉及能源、通訊、房地產、電力、飛機租賃等板塊,交易金額逾千億元人民幣。長實集團近年不斷收縮海外布局,極有可能與日益複雜的國際關係有關。近期,由於俄烏衝突,歐美國不斷祭出經濟制裁工具。對於李嘉誠家族來說,這就不僅僅是海外資產管理成本的問題,更是涉及海外資產安全性的問題。對於售出資產所帶來的大量現金,其下一步的投資計劃備受市場關注。香港舊區重建計劃和內地如火如荼的大基建計劃,可能成為李嘉誠家族重點關注的方向。
3月14日消息稱,美國設計軟件Figma近日封禁大疆等被美國制裁公司的賬號。經多方求證,該消息屬實。據悉,Figma的中國競爭對手即時設計、藍湖兩大設計軟件也紛紛上線了Figma文件導入功能,完善支持導入後的編輯功能,以此幫助設計師度過這次事件。
此外,一位曾供職於世界知名互聯網公司的設計師表示,國產軟件功能範圍小於Figma,替換軟件需要組合使用,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成本上升和效率下降。同時,相較Figma,國產設計軟件在社區氛圍營造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每日經濟新聞)|點評|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不少中國企業被納入美國制裁公司實體名單中,對企業的經濟實力進行打壓。不過,原來比較受人關注的是諸如芯片等硬件產品,這背後反映的是科技研發和專利積累的狀況。但從大疆被設計軟件公司「卡脖子」來看,不難發現,在軟件方面,國內製造業也容易受制於國際公司。就設計軟件Figma而言,該產品市場占有率較高,是最新一代設計工具中比較便宜好用的。這除了反映國內設計軟件的實力和創新能力不足,也反映出在高端產品的國產替代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月14日,港股持續重挫。截至收盤,恒生指數收跌4.97%,創2020年5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恒生科技指數收跌11.03%,刷新歷史最大收盤跌幅。盤面上,小鵬汽車跌22%,嗶哩嗶哩跌近20%,百度、海底撈跌超17%,美團跌約17%,京東跌超14%,快手跌超12%,阿里巴巴跌近11%,騰訊控股跌約10%,小米跌8.6%。
近一年來,港股市場持續萎靡,恒生指數自2021年2月18日上升至高點31183.36點後持續回落,截至3月14日收盤,報19531.66點,跌幅為37.17%。恒生科技指數自2021年2月18日升至高點11001.78點後持續下跌,截至3月14日收盤,報3778.60點,跌幅高達65.48%。(澎湃新聞)|點評|近日,美國證監會根據《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將五家中概股公司放到可能退市的名單,極大打擊了美股中概股的市場表現,進而影響了港股市場。截至目前,很多中概股的累計跌幅或已超過90%,在這背後,外資撤離應是重要原因。同樣的邏輯,港股也面臨外資加速離場的問題,這給港股市場造成沉重打擊。在俄烏衝突不斷、新冠疫情持續等多重背景下,港股探底過程恐怕尚待時日。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目前港股市場的估值處於全球資本市場的窪地,從長期看,港股的價值回歸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3月14日消息,指數早盤集體低開,隨後保持弱勢震盪,盤中創指跌幅擴大至2%,白酒、民航機場、東數西算、鹽湖提鋰等板塊跌幅居前,新冠檢測、新冠藥物等抗疫概念股逆市走強。午後指數持續下探,盤中滬指跌超2%創指跌超3%,北向資金流出超百億,民航機場、白酒、旅遊酒店等板塊跌幅居前。
截至收盤,滬指跌2.61%,報3223.53點;深成指跌3.08%,報12063.63點;創指跌3.56%,報2570.45點。(新浪財經)|點評|周一大盤低開低走,看似仍然屬於風險快速釋放的過程,但從上周大盤大幅下挫後又強勢回升,走出「V」字型的行情來看,整個市場的風險屬性正被壓得越來越低。不過,因為海外市場不確定性依舊,市場擔憂情緒還在,短期恐怕仍有一定反覆。近期,包括俄烏局勢、美聯儲加息、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都可能對市場造成較大衝擊。對於A股來說,經濟階段性回升,流動性寬鬆提振,市場整體向好的基礎還在,在市場底部確立後,仍有適合介入的窗口時機。不過,建議選擇自己熟悉的品種,而不是因為大盤泥沙俱下,就忙於切入自己不熟悉的賽道。
文中股市、基金、期貨內容僅供參考
不構成投資建議

欄目主編|魏英傑
責任編輯|何夢飛|主編|鄭媛眉

2022年不確定性的時代該看向哪裡?聚焦宏觀市場、熱門行業、職場變動。
每周讀一份精讀報告▼帶你發現市場新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