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經有一個有趣的問題,「除了克萊因藍,還有哪些顏色很高級?」其中一個高贊答案列舉了一系列中國傳統顏色,胭脂、十樣錦、百草霜、青黛、竊藍……細細鑑賞下去,無論是命名還是千變萬化的色彩呈現,這些中國文化獨有的顏色實在是太風雅太有韻味了。這些傳統色彩之所以看起來如此高級,是因為它們代表着中國文化的凝練,是祖先智慧的結晶。當它們走進詩詞、自然、歷史、服飾、傳說之中,便不再只是單一的色塊那麼簡單。在詩詞中,顏色幻化成「露從今月白」「弄日鵝黃裊裊垂」;在歷史上,顏色又變成了宋徽宗喜愛的天青色汝窯、南唐時的天水碧羅裙。87劇版的《紅樓夢》也沿用了中國傳統色的經典搭配,成為永恆的經典。毋庸置疑,這些源於天地萬物,融合了文化美學的色彩,對於處在色彩敏感期的兒童來說,是極大的心靈滋養。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苑洪琪也曾說:「認識顏色是發現美的基礎,色彩教育應從娃娃抓起。在未來,中國傳統文化必然是孩子們的美育重點,而顏色應當是一個突破口。」教孩子認識中國的色彩之美,對處於成長期,需要提高感知力、想象力的孩子來說,無疑是非常好的啟蒙教育。許多家長很重視孩子的學科成績,卻獨獨忽視了關於美的培養。原本充滿想象力的孩子,必須端正地坐在書桌前做題。他們身邊充斥着電子產品和短平快的視頻節目。於是,本該有趣的小靈魂們不再依靠好奇心去感知萬事萬物,而寧願窩在房間抱着電子產品打發時光。美育被忽視的結果是,孩子的天性將被消磨殆盡。著名的發展和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指出,「兒童的藝術能力不會隨着年齡的增加而提高,0-5歲兒童天生擁有較強的創造力,但5歲以後兒童的藝術創造力將自然趨於平庸甚至終止。」所以,儘早開展美育對於孩子的成長尤其重要。就如蔡元培倡導的那樣,「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接受過色彩薰陶的孩子無論是審美還是文化素養,都會有更加深厚的積澱。黛藍是古代女子用來畫眉的黛青黑色的顏料。《說文解字》也提到,「藍,染青草也。黛,畫眉也,從黑。青色並不是綠色而是黑色。「青青子衿」指的是黑色的古代學士衣服。看到春天的溪水岸邊的柳條,他們會有更加細緻的觀察:樹葉變綠之前是鵝黃色,溪水是鴨綠色,就像野鴨頭上在自然光下呈現的碧色。圖片來源:Unsplash
當孩子們在美的帶領下對一草一木、世間萬物有了更深的感知,他們的心靈也會跟着豐盈起來。中國傳統色,是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中國傳統顏色的美毋庸置疑。但是它美在何處,恐怕家長們很難給孩子說清楚。一是因為內容太深奧。中國傳統色彩貫穿了上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如果沒有深厚的積累,孩子無法直觀地感知到其中魅力。二是因為跨學科。中國傳統色與藝術、自然、歷史、地理等學科密不可分。如果想一一講解清楚,對家長們來說難度太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市面上相關的藝術教育課程實在是太少了。有一位爸爸,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曾經,作為藝術家的他為了加強孩子對於美的感知,很早就送女兒去藝術班學習。可是女兒回家後卻哭喪着臉對他說,「爸爸,我表現得不太好。」他驚訝地問為什麼。女兒回答:「美術班就是畫鴨子,畫圈圈,一個圈圈,再畫一個圈圈就成了鴨子。」聽了女兒的哭訴,這位爸爸決定帶着孩子一起去看自己桌上的中國畫顏料,給她講「色彩的明度、色溫,給她讀帶有色彩的詩詞」。雖然女兒只有四歲,但對於中國傳統顏色的魅力,她都能清楚地感知。這位父親就是中國原創繪本領跑人熊亮。因為深感中國傳統色彩對於孩子的獨特影響,在創作《遊俠小木客》《二十四節氣》《和風一起散步》等繪本時,他也會有意識地將傳統文化再創作。於是,他的繪本不但文字簡練純真,畫面幽默而又詩意,也有極富情感表現力。繪本出版後便反響熱烈,受到了無數小朋友的歡迎。從繪本創作經驗和育兒心得中,他發現,在美育這塊,詩詞是連接色彩、自然與跨學科知識的有趣通道。「中國詩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觀』,古代詩人不只會用眼睛,還會用心靈來觀察色彩、感受世界。並且詩詞裡同樣也蘊含着各種或清新、或艷麗、或凝重的顏色」,熊亮認為這個培養孩子豐富心靈的通道,完全可以運用到對孩子的色彩啟蒙里。於是他決定將色彩、詩歌融入到一起,開發出了一套適合孩子天性的中國傳統色彩啟蒙課,解決了不少家長的育兒難題。在熊亮的課堂上,隨處可見專注創作的小身影。詩和色彩也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在講課時,熊亮會時不時拋出一句帶有色彩的詩,並且啟發孩子們想象什麼是「綠肥紅瘦」,「正是橙黃橘綠時」又是怎樣的景象。在充分調動孩子好奇心後,他會帶着孩子們通過做手工,色紙的裁剪、拼貼和排列組合的方式去創作詩中場景。還帶着大家一起用畫筆調色去實現詩中色彩的創意還原。在孩子們發揮想象的同時,他會配合着詩詞中所涉及到的歷史文化背景來講述,進一步加深孩子們的理解。他還會穿插着色彩的專業講解,比如什麼是中間色,什麼是色彩的明暗對比,提前為孩子們的藝術之路種下了一顆顆種子。於是,小朋友們對色彩的運用,在獨一無二的顏色層疊、取捨和組合中,在每一種創造性的發揮中,產生了意想不到的驚喜。出其不意地映於紙上,留在作品中。熊亮的講課方法受到了數百位孩子和家長的認可。家長們反映,孩子不但審美情趣提高了不少,喜歡親近大自然,連文化素養也不斷提高。為了讓更多孩子體驗中國傳統顏色的魅力,熊亮將這套為6-12歲小朋友精心製作的、生動有趣又不乏中國文化底蘊的課程帶到了三聯,推出了《熊亮·給孩子的藝術訓練營——向詩學色彩》。通過這個有趣的課程,孩子們可以在閱讀和遊戲中,把認知和體驗融合一起,與色彩產生真正的互動。讓他們能感受、能理解、能形成自己的方法。同時,讓孩子從小愛上傳統文化和東方色彩。課程採用詩詞與色彩關聯起來的有趣學習法,用傳統色串聯起詩歌、色彩與古代文化。為此,我們還獨家定製了一套材料包。裡面配有10+張色彩詩歌卡,孩子們可以閱讀上面的詩歌,了解顏色背後的歷史、文化、典故。卡片底部還配有調色方案供同學們參考。除此之外,材料包中還包括了課程中會用到的20張特別定製中國色宣紙、8張半透明顏色實驗紙、2支毛筆、10張棉質作品紙、一套12色中國畫顏料。孩子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材料進行剪裁、配色,也能更直觀地領略顏色之間的變化與連結。老師會用視頻錄播課和直播的方式,詳細講解東西方色彩原理,打開孩子的藝術視野。課程雖然專業但並不枯燥,反而充滿了互動和有趣的挑戰遊戲。孩子們不但要對照圖片,去大自然里找色彩,用毛筆和顏料畫出色彩間的豐富變化。還可以用彩紙自由組合,獲取遊戲目標指定顏色,或者放飛想象力,剪出屬於自己的彩色作品……每節課還配有馬奈、馬蒂斯等知名藝術家的作品講解,向經典藝術作品看齊,不但更能啟發孩子藝術天賦,也更生動、更直觀。為了鞏固孩子們的學習成果。每一節課,熊亮老師都會布置一次作業。並對所有作業進行細緻的點評,幫孩子們查缺補漏。每周點評老師都會與孩子們互動交流。孩子們也可以進群,在群中暢所欲言,發表學習感想,共同學習、一起成長。課程可以反覆學習觀看。所以家長可以利用孩子休息、上下學的空隙,實現知識的擴展,獲得美的享受。父母和孩子還可以一起看一起動手,既能補全自己的知識漏洞,也是陪伴孩子的好機會。▼點擊【閱讀原文】,立即加入《熊亮·給孩子的藝術訓練營》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