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drbanana.ml/img/68747470733a2f2f6d6d62697a2e717069632e636e2f6d6d62697a5f706e672f334f457054506962306b5669635a7a6a64577769636c434762746f594a6f49335634623550476368785a427376395a59465a74726f74324e4a506a347661305949597369623263544a6b46345069614c37686369634177696163696266672f3634303f77785f666d743d706e67.webp)
今年4月, 「銘記英雄——紀念飛虎隊80周年及二戰時期美國援華空軍歷史圖片展」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開幕。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出席開幕式並發表演講。美國前軍官、飛虎隊老兵以及後代等100餘名美各界人士出席活動。
美國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將軍1941年組建的「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飛虎隊」)是一支特殊的戰鬥隊伍——在反法西斯戰爭中,「飛虎隊」與中國軍民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80年來,這段跨越大洋的「飛虎情誼」歷久彌新。
近日,南都、N視頻專訪了美國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館長、美國二戰援華飛虎隊指揮官陳納德將軍的外孫女尼爾·凱樂威(NellCalloway)。她向南都記者表示:「飛虎隊的故事承載的是中美兩國人民間歷久彌新的友誼,我們如今處在和平時期,沒有任何理由去製造矛盾,擴大分歧。我們需要銘記歷史,並分享更多像飛虎隊一樣的故事,傳承兩國人民的友誼。」
【專訪尼爾·凱樂威】
談外祖父的在華經歷:
飛虎隊的勝利極大鼓舞了抗戰士氣
美國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館長、陳納德將軍外孫女尼爾·凱樂威。
南都:你是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館長,能否介紹一下飛虎隊的歷史?
尼爾·凱樂威:1937年7月,應中方邀請,我的外祖父陳納德抵華考察空軍,並擔任顧問。他當時在信中寫道,「通過大範圍的考察,儘管中國空軍記載有500架飛機,但實際上真正具備空戰能力的只有91架,他們的航空水平還很落後。」
考察快結束的時候,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陳納德表示希望為中國提供幫助,於是他被任命為中國空軍航空顧問,協助中國對空作戰。1940年末,由於日本不斷對華發起攻勢,並始終保持着空中戰場的優勢,陳納德專程回國,在政界、軍界進行遊說,希望美國能在飛機、武器等方面對中國予以幫助。
最終,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批准了組織空軍志願隊赴華作戰的計劃,為中國提供了100架P-40戰鬥機和百餘位飛行員。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也就是人們說的「飛虎隊」正式成立了。在1941年的夏天,第一批志願隊員抵達中國,第二批人員也於同年11月來華,開啟援華抗日的特殊旅程。
陳納德將軍。圖片來源: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
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同年12月20日,10架日軍轟炸機飛臨昆明準備進行轟炸,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進行了首次對日空戰,擊退了多架日本轟炸機,首戰告捷。這場勝利不僅是美國在二戰中的一次成功突圍,對於中國人來說更是美國援華抗日的象徵。美國志願隊的幫助和所取得的勝利,讓中國軍民抗戰的士氣得到了極大的鼓舞。儘管他們當時只是擊落了幾架轟炸機,但是這對兩國抗戰士氣、甚至對整個戰果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南都:為什麼「飛虎隊」的戰鬥機上印的是鯊魚圖案?
尼爾·凱樂威:鯊魚的圖案其實是用來震懾敵人的,讓敵人看到就不寒而慄。關於「飛虎隊」稱號的由來一直以來有非常多的爭議,有種說法是當時中國內陸的居民沒有見過鯊魚,所以誤把飛機上用來震懾敵人的鯊魚圖案當成了老虎,便有「飛老虎」的稱呼。我的外祖父曾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在中國文化中,老虎是非常勇猛且尊貴的動物,所以他們也非常認可「飛虎隊」這個稱號。
二戰時期的昆明巫家壩機場,一名「飛虎隊」隊員在塗裝有「鯊魚嘴」標誌的戰鬥機前留影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後來迪士尼公司的創始人之一華特·迪士尼親手根據「飛虎隊」的名字,設計出「一隻張着翅膀的老虎」圖案。圖中的老虎尾巴高高豎起,與身體共同構成了象徵勝利的「V」形。隨着這個標誌在媒體、廣告上頻繁出現,「飛虎隊」這個稱號也變得更加深入人心了。
迪士尼公司的創始人之一華特·迪士尼親手設計的飛虎隊圖案。
談陳納德眼中的中國人:
真誠、堅韌、不怕犧牲
南都:陳納德當初為何願意接受邀請協助中國?
尼爾·凱樂威:宋美齡女士當時擔任中國的航空委員會秘書長,1937年她向我的外祖父發出邀請,希望他對中國空軍進行為期3個月的考察。當時我的外祖父還在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生活,離開美國前他對我外祖母說,「我可能會離家三個月」,沒想到他後來會在中國待那麼久。
南都:陳納德將軍還為中國空軍發展做出過貢獻。
尼爾·凱樂威:陳納德幫助中國建立了早期的地面防空預警系統,這個系統覆蓋了中國南方的大部分地區。他培訓中國軍隊如何監聽日本飛機的通信信號,用來判斷敵機的方位和抵達攔截區的時間。
這個系統被稱作「三球系統」,當志願隊觀察員監控到敵軍飛機距攔截區還有1小時的距離時,觀察員會把第一個球吊在高杆上,提醒我方戰鬥機準備戰鬥。在敵軍離攔截區還有30分鐘的距離時,觀察員會把第二個球吊在高杆上,當第三個球被吊起時就意味着敵軍已經抵達攔截區。這個地面防空預警系統,為我方戰鬥機起飛作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也給人們爭取了逃離轟炸區的機會。
他還記得,那時候中國的機場雖然設施十分簡陋,但為了保證飛機順利起落,在日本人轟炸跑道留下大坑後,中國人民會配合將巨大坑洞填埋,不影響作戰。
南都:你如何看待外祖父對中國人民的堅定支持?
尼爾·凱樂威:陳納德非常尊重中國人民。他到中國建立空軍基地設施的時候,看到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用生命愛國、救國。中國人民真誠、堅韌、不怕犧牲的精神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背井離鄉,抗擊日本侵略者,這是很多美國人做不到的事情,中國人不但做到了,還取得了非常偉大的成就。
我的外祖父在抗日戰爭時選擇留在中國,並且把自己奉獻給了偉大的中國和中國人民。他不惜一切代價留下來幫助中國人民,他的家庭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從1937年到戰爭結束,他基本上只回過兩三次家。儘管如此,他還是努力成為一位盡職盡責的丈夫和父親,戰爭期間他一直給家裡寫信,與家人保持聯繫。儘管家人對他來說很重要,但他還是選擇留在中國幫助更多的中國人民。
談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
歷史需要被記錄和講述
南都:你能否介紹一下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是什麼讓你一直堅持經營?
尼爾·凱樂威:我們的博物館是獨一無二的,它位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門羅市塞爾曼航空學校的舊址。塞爾曼航空學校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最大的航空學校,共培訓了約1.5萬名飛行員。這所學校還培養了二戰時在中國和太平洋島嶼上作戰的超過半數美國空軍飛行員。博物館大部分的展品和中國息息相關,回顧並介紹了美國空軍從一戰後所參與的幾乎所有戰鬥。我們向我們的軍隊、我們的士兵和退伍軍人的家屬致敬,因為他們也為和平做出了最大的犧牲。
2002年,我和我的母親第一次到訪中國,在此之前我們對中國的抗日戰爭幾乎一無所知,因為美國的學校從來沒有教過有關二戰時日本軍隊在中國實施暴行的歷史,我們也從來沒有機會去了解當時中國人民所承受的痛苦。回到美國後,我和我的母親決定,必須要設法讓美國人民知道這段歷史,並向那些在二戰中失去生命的中國人表達敬意。因此,我們在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創建了名為「戰士之路」的展覽。這是一個中英雙語展覽。雙語展覽的目的是不僅能夠讓美國人民了解到中國人在二戰時的遭遇,也能讓更多在美華人了解這段歷史。
我始終認為歷史是需要被記錄和講述的,如今有很多別有用心的人想試圖篡改歷史,但是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展出的一手資料、相關歷史書籍和圖片,給那些否認歷史的人最有力的反擊,這就是我堅持講述這些歷史和故事的原因。
南都:你來過中國幾次?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
尼爾·凱樂威:我記不清具體的次數了,大概有十三四次。我非常喜歡中國,尤其喜歡中國美食。我現在住的地方附近沒有什麼中餐館,也吃不到正宗的中餐,我很想念它。我常去中國不僅是因為我欣賞中國人,我還非常欣賞優雅的中國文化。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我有機會在博物館辦一些展示中國文化魅力的展覽,還可以向那些從未去過中國的美國人分享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我在中國經歷的印象最深的事情,是2015年我受邀出席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我記得當時閱兵的場面非常壯觀,讓我印象深刻。
談飛虎隊精神:
承載中美人民間歷久彌新的友誼
南都:今年4月, 「銘記英雄——紀念飛虎隊80周年及二戰時期美國援華空軍歷史圖片展」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開幕。
尼爾·凱樂威:我收到了這個活動的邀請,但是因為私事最終沒能去到現場。其實,此前我也在美國的其他城市看過類似的圖片展,我覺得這些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這些圖片展示的都是當時真實發生的事情。這樣一來,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就不能否定歷史——照片和事實就擺在人們眼前。
銘記歷史是非常重要的。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沒有過去的人也沒有未來」。如果我們否認歷史,我們就無法從歷史中學習反思,也就不會有新的進步。在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的今天,我想向大家重新講述曾經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向更多人展示團結的力量。
我外祖父在1949年寫了一本名叫《戰士之路》的回憶錄。那本書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最美好的願望是,飛虎隊的標誌能在太平洋上空高高飄揚。不管是戰爭還是和平,它都能被太平洋兩岸的人們當做是兩個偉大民族能向着同一個目標前進的象徵。」
南都:你外祖父的經歷和品格對你有哪些影響?
尼爾·凱樂威:我外祖父讓我印象最深的事跡是當日本的轟炸機投下炸彈時,他為了更加了解日本飛機和戰術,沒有立刻進防空洞躲避,而是站在極其危險的地方,用望遠鏡觀察日本的轟炸機。他面對危險的無畏精神鼓舞着我。
此外,他無論在訓練還是在研究作戰策略時都非常用功。我也想通過他的故事告訴世界各地的孩子們,要努力學習,相信自己的同時也要用努力證明自己真實的能力。1917年,我的外祖父曾申請參加美國空軍的飛行員訓練,但是當時他被拒絕了3次,很多人認為他不具備成為飛行員的條件,但他沒有放棄,直到第四次終於被選中了。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他為認定的事情不懈奮鬥的精神。
南都:飛虎隊的故事傳頌的是中美並肩抗戰的壯舉。你認為飛虎隊的精神在如今有哪些意義?
尼爾·凱樂威:飛虎隊的故事承載的是中美兩國人民間歷久彌新的友誼。二戰時期,飛虎隊和中國人民團結起來一起抗擊侵略者,這種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我們如今處在和平時期,沒有任何理由去製造矛盾,擴大分歧。我們需要銘記歷史,並分享更多像飛虎隊一樣的故事,傳承兩國人民的友誼。
南方都市報(nddaily)、N視頻報道
出品:南都即時
采寫:南都記者 楊苓妍 實習生 魏志豪
視頻:南都記者宮納 實習生 江晶媛 南都記者 楊苓妍
視頻編輯:張亞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