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好,我是KY創新產品部永遠帶着一絲慵懶的Y同學。

前幾天,我在後台看到一位粉絲的求助留言:

KY好,現在是晚上十點了,離我交稿還有兩個小時,而我的文檔里只寫了個標題。

回想起來,早上我還曾信誓旦旦地說:「嗯,今天我一定可以完成一萬字的稿。早上五千,下午五千,正正好好。」上午吧,我覺得還早,不如刷一會兒小視頻找找靈感吧。想着只刷五分鐘,但不知不覺中一個小時過去了。轉眼到了中午,進度為零時,我又想,不如先吃個午飯吧。吃完午飯,終於坐下來,但又不停地被手機里的推送吸引,忍不住地點開看。看到其他同事完成任務按時下班了,我又覺得自己很失敗,感到自責,越是想要專注,卻越定不下心。

其實,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過很多次了。每次壓線完成任務後,我都想:「下次一定不這樣了!」但每個「下次」都還是這樣…

我還有救嗎?







讀完ta的留言,心想:這不就是前不久的我嗎?因為未完成的目標越積越多,我常常覺得自己是個懶惰的人,甚至是「失敗者」。特別是在工作中的任務偶爾被延後,我總是被別人更加自責——這一定是我的「懶癌」造成的吧。

直到某一次,我又因為手上的工作比預計提交的時間晚了一些而開始責備自己,不斷說「抱歉」時,同事研發小劉安慰我說:「其實,換個角度,你會做得更快更好的。」

我帶着疑惑和好奇,開始查閱關於「拖延」背後心理的大量文獻,結果發現,自己對「拖延症」有着很大的誤解。其實,搞定拖延並沒有那麼困難。

於是,我和我的小夥伴們,研發了

「8天搞定拖延症」訓練營

用更科學、更輕鬆的方式,學習如何搞定拖延。並且有限時活動開放中~

長按圖片掃描二維碼,小管家會引導你參與活動喔

那麼,每一個階段具體有哪些內容,又是如何起效的呢?

01.
打破拖延的惡性循環

拖延是一種情緒問題。一方面,當你因未來的任務感到焦慮不安時,大腦中的「威脅探測器」——「杏仁核」(amygdala)會將任務視為威脅,你將聚焦於如何消除眼前的威脅(Hershfield, 2011)。如,DDL來臨時,明知道再不開始就來不及了,你還會選擇「再拖一會兒」,來獲得當下更好的感受。

另一方面,「拖延」這個行為本身也會帶來自我挫敗的感受,在自責的痛苦中,拖延行為往往會加劇(Steel, 2007)。從而形成了「拖延—自責—痛苦—更拖延」的惡性循環。

所以在第一部分的練習中,將首先處理情緒問題,帶你用「讓自己開心起來」的辦法,打破這個拖延的惡性循環。

通過改變認知、提升情緒和設計「不拖延生活計劃」等練習,減少任務給你帶來的焦慮、擔憂甚至是抑鬱,從而獲得更加輕鬆愉悅的生活狀態,為「戰拖」做好情緒準備。

↑專屬自己的不拖延計劃

02.
找到積極的工作狀態

有時候,雖然你已經開始任務了,但在過程中,偶爾被其他事情分心、打擾甚至打斷,重要的任務則被越拖越久。而這行動力或專注力不夠的背後原因可能是內在動機不足。

所以在練習的第二部分,將通過冥想和書寫練習等,幫助你獲得積極工作狀態,提升行動力和專注力。如,通過冥想,將看似遙遠的目標具象化,從而汲取動力。「專注力清單」則幫你找到適合自己的提升專注度的技巧。

當你想要做的事和內心真實的需要更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時,你就更自然地找到內心的行動力,自然而然地就能減少拖延行為。

↑用輕鬆的音頻冥想尋找動力

03.
輕鬆實現生活目標

即使情緒狀態好、工作狀態很好時,你可能還是會對自己說「等等,我再準備一下」,然後開始拖延。這背後主要有兩個原因——從能力上說,是缺乏合理安排任務的方法;從心理上說,是因為不想挫傷自己的內在價值感而害怕出錯。

因此, 練習的第三部分則是幫助你升級面對任務的思維方式和技術,把複雜的任務變得簡單,讓實現目標變得輕鬆。比如,如果面對複雜任務不知如何入手,練習將帶你一步一步將任務拆分成可以直接操作的小目標。每完成一個小目標之後,我們會對下一步產生更多的動力。

↑拆分複雜任務

並且我們還為你準備了限時活動噢!

限時活動:堅持打卡,瓜分月亮幣

即日起,解鎖該共練營的用戶*,即有機會參與一期營內的2次瓜分月亮幣活動~

開營日程
下一期在6月20日開營噢~

第一階段瓜分:開營後,在營期前4天內,
完成前3節並打卡成功的用戶
即可參與瓜分2500幣;
第二階段瓜分:開營後,在營期11天內,
完成前8節並打卡成功的用戶
即可參與瓜分3000幣;

如何進營
長按圖片掃描二維碼,小管家會引導你參與活動喔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也可)

*具體活動規則,請諮詢KY小管家

References:

Hershfield, H. E. (2011). Future self-continuity: How conceptions of the future self transform intertemporal choice.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235, 30.

Steel, P. (2007). 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 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of quintessential self-regulatory failure. Psychol. Bull. 133, 65–94. doi: 10.1037/0033-2909.133.1.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