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打算跳槽,面試新媒體相關崗位的時候我說,我是一個幽默的人,網感很好,每日熱點信手拈來。
面試官問,你怎麼證明?
我想了半天,最後說,給你看看我的微博吧。
就像這屆年輕人在Tik Tok投簡歷,上tinder找內推一樣,只要足夠用心,社交媒體除了可以用來記錄生活,表達觀點。
有時候也能夠成為自我能力的一部分佐證,發揮線上簡歷的功能。
社交賬號不僅記錄了我們的回憶,也是自我的延伸。
前兩天跟朋友聊天,跟她說最近每天零點一過,我最愛幹的事就是去微博看那年今天。
回憶着一年前,三年前的今天發生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喚醒了過去的感受,有種把過去三五年的記憶摺疊在今天,重新活一遍的錯覺。
尤其是當疫情限制了出行和娛樂之後,我好像更需要依靠着那些美好的記憶度日了。
我朋友一聽,樂了,反問我,你怎麼不看看你QQ空間的那年今日,看看阿寶色的自拍和滿是火星符號的傷感個性簽名,更能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和自己的成長。
我:對不起,打擾了。
雖然總說社交媒體侵占了我們的太多時間,但它也確實幫我們記錄下了自己生活歷程中的不同切面。
不得不說,從小到大擁有無數個社交賬號,眼看着N個社交軟件爆火又過氣的我們,早已具備了在互聯網的多個分身間遊刃有餘地切換的專業技能。
因為對每個人來說,不同的社交媒體因其不同的產品特性和受眾群體,記錄了不同的回憶,也承載着不同的功能。
比如說,最常見的例子。
朋友圈裡熟人面前的自己,是想成為的樣子。而微博上陌生人前的自己,才是最真實的樣子。
前者要絞盡腦汁構建一個人設,畢竟,我們無法控制自己不去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在心理學理論中,歐文·戈夫曼就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提出「印象管理」這一概念。
他認為,社會交往本身是一個戲劇舞台,每個人都會在別人面前扮演屬於自己的角色。
人們會使用一些策略來整飾自己的形象,從而去影響他人心目中對自己的看法。
而在沒有熟人的陌生環境,我們似乎搭建起了一個只屬於自己的賽博樹洞。
躲在虛擬ID背後的我們則更容易肆無忌憚,表達不願見人的情感,說出不用負責的話。
任何時代都有發表觀點的輿論場,比如希臘時期的學園,存在主義時期的巴黎咖啡廳。而網絡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公共空間。
當我們的自我表達進入社交平台,就已經進入了這個開放的公共空間。
虛擬的ID給了我們極大的虛假的安全感,讓我們覺得口出狂言可以不負責任。
虛擬的環境讓我們有時會忘記我們面對的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然而,網絡世界裡的ID最終也會成為我們的分身,成為自我的一部分,我們無法與虛擬的自己切割。
當我們總是覺得網絡上的討論氛圍讓人窒息,也許也應該反思,我們應該試着用線下生活中的交流禮儀和規範,去約束自我,去建設和參與線上世界的健康生活。
這也是每個人對網絡世界良好討論氛圍的一點微小但重要的貢獻。
賽博世界留下的痕跡會怎樣影響到真實的生活?
人們都說互聯網是有記憶的,一個人在賽博世界留下的痕跡終有一天會以各種各樣的面貌和再次影響到真實的工作和生活。
之前在網上看到MIT做的一個聳人聽聞的研究,讓人不禁想問,互聯網的記憶是對年輕人的詛咒嗎?
年輕女孩@NaomiH在2018年8月拿到了夢寐以求的NASA實習資格,興奮的她在Twitter上發了一條推文:
所有人都給老子閉嘴,我拿到NASA的實習了。
有人在轉發時打上了NASA的tag,一位前NASA工程師看到,評論她言語粗俗。
最終,NaomiH的NASA實習資格被取消了。
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網絡世界與現實之間的緊密聯繫。
像這樣賽博世界中的事情,影響到了現實生活的案例,越來越常見了。
很多時候,因為線上信息的公開性,我們在社交網絡上的發言也許會比現實生活中的話影響力更廣,但我們卻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反而更加肆無忌憚。
無論何時,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但同樣,通過合理的利用,也有人靠着自己的社交媒體獲得工作。
依託於Tiktok去年7月上線的「Tiktok Resumes」這一求職渠道。
21歲的大學生馬卡納·易(Makena Yee)只上傳了一段時長60秒的視頻簡歷,就獲得了超過18萬的點擊量和數百條評論。
馬卡納說,她已經收到了超過15個工作offer,並計劃在暑期實習後繼續尋找工作。
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可以呈現出更加豐富立體的自我,自然更容易受到青睞。
而且對我們社恐人來說,社交媒體也降低了展示自己、與人交流的心理負擔,可以成本更低地從「社恐」變「社牛」。
女子刀法的創始人Doris Ke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講述她的經歷。
在美國大學畢業後,她把寶潔中國的管培生項目作為求職第一目標。
儘管這個項目每年只從幾十萬申請者中招30個人,是出了名的難進。
面對這樣的一個難題,她當時的策略是,在領英上瘋狂地把所有寶潔的員工都加了一遍好友,厚着臉皮挨個和人家取經,還把網上所有的寶潔面試題庫都刷了一遍。
最終她成功地通過了所有面試。
有的時候,機會均等地擺在每個人面前,就看你能不能細心地發現,有沒有勇氣去嘗試着走近它,抓住它。
如果你也想把社交媒體作為你求職時展示自我的一個途徑,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準備:
l建立鮮明的個人品牌
你的個人品牌應該突出你最擅長的領域和專業的能力,同時將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
品牌不僅適用於公司,在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的今天,打造一個引人注目的個人品牌可以大大增加你的求職影響力和職業機會,而社交媒體就是一個很好的呈現方式。
例如,如果你是平面設計師,就可以用主打圖片的軟件,比如Instagram呈現你的視覺設計能力。
如果你擅長寫作,就可以在公眾號或微博上分享你發表的文章,展示出你的想法。
在領英上,還可以邀請專業人士為你的專業能力背書,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認可度。
l與其他人建立聯結
充分利用社交平台去打開合適的圈子,在大廠內推碼都能拿來賣錢的今天,結交越多的人,意味着越多的機會。
攝影師Phillip Van Nostrand就曾用Tinder來發展客戶。
在多次匹配中,他發現對方總能為他推薦身邊有攝影需求的朋友,甚至有一次為他介紹了一個價值1w美元的大單子。
在四年多時間裡,Phillip通過Tinder獲得了10份工作。
之前我在領英上更新了自己在香港留學的經歷,陸續有很多香港的獵頭來加好友,我抱着試一試的心態推薦給了留港的同學們,沒想到真的有人靠這種方式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同時,也可以加入與你的專業相關的群組和社區,裡面會有更多的專業信息和提供職業幫助的機會。
l積極參與相關話題討論
在專業論壇,如知乎上積極參與相關討論,回答問題,凸顯你對於職業方向的思考和專業性。
而且,熱門話題通常與世界大事有關,也可以藉此了解和深入思考所在行業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
l關注目標公司的最新動態
如果你已經有心儀的公司,一定要關注他們的社交賬號,不僅可以第一時間獲得最新信息,也可以加深對他們企業文化和商業動作的了解。
l注意社交禮儀
最後,注意你的社交禮儀,像在真正的面試中一樣謹慎地去發言。
一個人若能按現實中的教養約束自己,就不會動輒抬槓或口出惡言,維護一個良好的社交賬號形象。
參考資料:
[1]https://www.airswift.com/blog/using-social-media-in-your-job-search
[2]https://mp.weixin.qq.com/s/fd89Q5t-45lCXNHSfxAs5w
[3]https://medium.com/mit-technology-review/why-an-internet-that-never-forgets-is-especially-bad-for-young-people-72a30dd621f2
[4]https://m.jiemian.com/article/1195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