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2022年竟然是疫情防控形勢最嚴峻的一年,北京從2月底開始冒出疫情苗頭,在不便出行的幾個月里,大家都在尋找一些新的活動來填充自己。我選擇了徒步。說起來慚愧,春節期間我在家裡吃得太好,加上可能年紀漸長後新陳代謝變慢,頭皮屑一下子嚴重起來,每天剛洗完頭,就是一頭白屑。試了好幾種針對性洗髮水,都治標不治本。於是自己上網查了下資料,發現是溢脂性頭皮炎的一種形式。根據自身情況和家族遺傳觀察,我覺得根本原因就是吃得太好,動得太少。於是我決定利用時間變多,收入變少的疫情空檔期,好好動一動,畢竟投資自己的健康,總歸有回報的。在不便出行的幾個月,我選擇了用徒步填充自己
開始我嘗試了跑步,但發現這項運動太枯燥,不適合我的性格,頂多堅持跑四五公里就沒法繼續了。陪着父母爬過一次香山後,我突然覺得自己比較喜歡徒步這項運動。一來可以靠近大自然,儘可能離城市遠些;二來作為體能弱雞,爬累了,我可以歇歇再爬,是種緩慢運動。於是我開始搜尋徒步爬山的活動,一晚上加了好幾個豆瓣爬山群,後來經同事推薦,我還參加了一個北京的徒步者活動。龍門澗峽谷徒步,光影交錯下有種探險的氛圍
第一趟,我給自己定的難度還是挺高的,報了個「紅螺三險」的中等強度線路,全程14公里,爬升1000米,還有三處高點可以攀爬的山崖,是為「三險」。開始徒步時,因為隨身帶了GOPRO運動相機,我一邊上山一邊把相機綁在胸口準備記錄行程。我也就花了兩分鐘時間不到固定相機,結果發現已經是全隊倒數了。看來疫情真是把大傢伙都憋壞了,各路運動好手都來參加徒步活動,一溜煙就消失在我眼前。第一次在山裡落單有點慌,但越心慌氣躁,就越喘得難受,覺得整個人都不行了。只能想辦法慢慢調整心態,告訴自己,假如前面有一大隊人出現在鏡頭裡,拍出來的畫面反而不美,乾脆就慢慢來,把一路的風景都記錄下來,當個倒數第一也值了。紅螺三險也是北京傳統的秋季賞紅葉線路,爬完兩個小山頭的升降,再進入峽谷的河道里行走,看河溝里的巨石,才知道遠古時代,北京也出現過濤天洪水,否則無法將這些巨石沖刷成今天的形狀。打開地圖看,周口店人類遺址的直線距離也不遠。一邊走,一邊腦補着遠古時代北京猿人在這裡生活的場景,或許這些猿人也被這遠古時代的地震和洪水驚嚇到,久而久之誕生了最早期的神明崇拜雛形。時空場景切換,山谷里的徒步呈現出樂趣來。安安靜靜一個人,慢慢走,感受自己的心脈跳動,想象宇宙洪荒,歷史巨變,這是獨屬於徒步的樂趣。但另一方面,第一次的徒步經歷是痛苦的,城市裡的體能弱雞,從小到大的體育差生,來到深山裡拉練了一整天,攀爬途中還體驗到了有生以來第一次大腿抽筋。到家門口時,家屬看着都笑了,說感覺門口的我,人還在,魂魄都累沒了。因為沒有運動基礎,沒做拉伸,接下來的一周,是身體各部分的疼痛,有一些部位的肌肉,從小到大都沒有疼過——不過這是好事,說明這次把它們都給鍛煉到了,我安慰自己。之後的每周,我都儘量去找個山爬,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公交地鐵全封閉,沒法出小區太遠,就乾脆捨棄電梯來爬樓。每天下樓丟垃圾後,就一口氣爬上去,既鍛煉心肺,又不傷膝蓋(下樓坐電梯)。4月的北京,漸露暑意,但疫情形勢吃緊,有組織的徒步活動全停了。看到小區的南北西三側都被高風險居民樓包圍,想着萬一哪天可能封了樓,我乾脆獨自出門爬了一趟,去的是朋友圈一位徒步愛好者推薦的山,有趣又方便,能坐公交往返。人間瘟疫橫行,自然界卻生機勃勃,春天奔騰而來,野花在公路邊自由生長,天上一朵朵雲,乾淨得亮眼。撤下不爽的口罩,呼吸着清爽的風,沿山路盤旋而上,心想:今天我可不當疫情的奴隸。一條細長的碎石堆,盤着山脊通向高處,走在石堆上,在猜測這裡究竟是古長城被風化後碎成的小石塊,還是在長城防線體系里的專門用碎石修築的防禦前線。不得不承認,徒步才讓我真正領悟了北京和北方的獨特。南方徒步,玩的是山巒險秀,溪流縱橫。北方有萬里長城體系作為大框架背景,很多徒步線都是在歷代長城的山脈間交錯,一不小心,就走到歷史深處里去了。在八達嶺長城的陪伴下,獨自穿越群山
尤其是北京,還有全面的山林防火和行政管理體系,所以有大量的野山和古道供徒步愛好者探索,而在其它地區,稍微有一點獨特的風景,就容易被旅遊開發商介入——必須指出,絕大多數的中國式旅遊開發,修建的土味棧道和觀景台,既破壞了山脈的原生態風景,又大大降低了徒步的樂趣。雙腳踩在古長城的石堆上走,來自北方草原的風吹過我的肩膀,進入北京城。這一瞬間,讓人穿越時空,連通古今。萬里長城盤踞在遠處連串起伏的山脊上,眼前這麼大一座山,我悄悄的把肉身放在其中,興奮的發了條朋友圈:「空山我一人,妙不可言」。在空蕩的山裡前行,心裡還是有點緊張(可能的危險里,主要擔心遇到野狗)。但一個人爬山的好處在於,可以自由掌握節奏,優哉游哉,除了風聲林語,遠離一切人類雜音,真正回歸自然。長城,享受一個人的風景
爬到山高處,回頭一看,會有一點驚訝,之前望而生畏的高山,竟在不知不覺間走完了。在調侃一切的互聯網風氣下,如今很多運動都被戲謔稱為「逃離生活本身」的一種形式。徒步是不是呢?——我覺得這種概念和定義,本身就非常虛無的,只有現代都市人過於無聊,才會想出的詞彙。
所有無關生存和生活質量的人類業餘活動,無外乎想獲得兩個正向強化:肉體的健康和強化,精神的樂觀與滿足。只要是符合這兩個導向的,就是好運動。翻開古詩詞,會發現古人和今人,達官權貴與市井平民,在這一點上,大家最終都殊途同歸——寄山水之樂而樂。但不同的人群,對待徒步的態度確實相差很大。有的徒步群,以練體能為主,大家拼速度,跟他們一起爬山,就會覺得很卷。好多人一下車就是跑着衝上山,聊的最少也是跑「三峰」的速度,這是挖掘自身體能極限的隊伍。(三峰:大覺寺附近的三座山連環穿越,22公里,1800米爬升)有的娛樂為主,過程中各看各的風景,慢悠悠,缺點是前後速度差別太大,下山後經常需要等很久,隊尾的人才能下山,一起坐大巴返回市區。(爬完山後很多人沒力氣開私家車返城,AA制包大巴往返最省心)所以,能遇到一個或幾個節奏相似,愛好相似的徒步隊友,是挺看運氣的事。一旦出現驚喜,也是非常幸福的體驗。走過一次龍門澗的線路,帶頭大哥是一位畫家,因為體能比較接近,我倆在山裡行進,會時不時碰見,他經常舉着小小的手機一邊拍一邊對我說:山,還是要慢慢爬的。晚上回家,洗漱完躺着刷手機時,看到這位畫家的朋友圈時,就驚呆了。每一個場景下,他拍的畫面都跟我看到的完全不同,原來畫家看世界的方式真的不一樣。我嘗試着用他的畫面去回想今日的風景,感覺被打開了另一層視角。探索龍門澗峽谷地帶
徒步的另一重樂趣可能也就在此,對沿途風景,每個人的觀察視角,千差萬別。在和同伴行進時,從別人身上,去感受另一個大自然,是另一層樂趣。六月,進入了北京的盛夏。隨着疫情好轉,可以去北京周邊的張家口地區徒步了。夏季是北京徒步愛好者的福音,因為北京周邊的高山草甸臨近內蒙古草原,春秋都會因風雪封山,這些地方的大量高強度線路只在夏季才全面開啟。從三月開始,徒步了四個月,感覺體能過了及格線,於是給自己安排了一趟35公里的夜襲東猴頂徒步。晚上8點,從北京跟驢友一起包大巴去東猴頂山下,凌晨1點左右到達,開始夜爬。到達東猴頂最高處,正好是凌晨4點,坐下跟隊友們一起欣賞日出,補充體力。再迎着日出的萬道金光,大部隊從高山草甸下山,再衝上西猴頂。這個路線,可以讓我們在天氣最涼快的時段,爬完所有上升路段。等太陽出來,則轉移到山谷底部的林蔭里行走。爬兩座山,卻不會大汗淋淋,在夏季的戶外運動選項里,這是不多見的。雖然是通宵夜爬,但涼爽的天氣和運動本身帶來的亢奮,不會讓人感到疲倦。到了七月,北京疫情形勢終於穩定下來,可以正常工作出差了。從三月份的體能弱雞,到七月份能輕鬆走完35公里,體能的練習看來也沒有想象中那麼難。困擾我的頭皮屑問題,也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工作恢復正軌後,有時候不再有一整天的時間去郊外徒步,這時候就有點慶幸是身在北京了,因為城裡有地鐵直達香山。
凌晨五點的東猴頂,要看最美的風景,需要深入到真正的大自然里
香山夜爬是北京徒步愛好者的巨大福利,晚上六七點上山,哪怕走到深夜十一點,仍然有地鐵回城。並且香山線路走法多樣,最短的是上快活林,到鬼笑石看市區夜景。還能穿越南馬廠水庫,繞山脊一圈走中等強度的環線。體能最強者,還能挑戰從香山一直走到妙峰山,越三峰,全程50公里,被稱為「英雄之路」。並且大部分線路都是土質野路,不是景區修建的水泥棧道,利好膝蓋。從這一點說,可能沒有哪個大城市能有這樣便捷而豐富的徒步資源了。另外,北京徒步愛好者的人群可能也是最豐富的,只要你在香山夜爬隊伍里跟着走一走,就能聽見各種各樣的話題,甚至很多一邊爬山一邊討論學術的,畢竟香山是屬於海淀區。我第一次跟隊夜爬香山時,隊裡人均博士或MBA。這群高知徒步者,都是標準的健壯身材。一進山,大家都撒開歡似地跑了起來,徒步了幾個月,我在這兒又成了全程墊底的人。幸好還有一位徒步者陪着我慢慢走,因為她戴着耳機在開英文會議,說不想爬得太喘,以免發言時被其他嘉賓聽出來。即便這樣,香山中等強度的環線也把我累得夠嗆,因為這次強調了速度。人生第一次,我累得想在山上裝死不動,對自己的體力感到絕望。前面的隊友在一覽無餘的夜幕下,連頭燈的影子都看不見,最後領先我一個半小時就下山回家了。雖說上半年是被疫情耽誤工作和工資的半年,但徒步卻真真實實打開了我生活的另一扇門。在之後的工作中,我幾乎從來沒有過疲憊感,不管去哪兒,都有種如履平地不消耗任何體力的「錯覺」。每周安排一座山,在林間路上,呼吸清爽的空氣,看看風景,揮汗如雨一番,回到城市家中。買回了市面上幾乎所有關於李白的書,慢慢翻看。沒錯,李白是中國古代最喜歡徒步爬山的偉大詩人。在沙發上看書,感受着時空交錯,窗外疫情和各種新聞,跟我再無關係,有種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在不能改變外部環境的時間節點上,選擇強健體能,填充自己,或許是疫情之下,我這個普通人能做的最好選擇了。排版:雨筠 /審核:同同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讚、在看三連!轉載請聯繫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