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其標誌是澱粉樣蛋白-β (amyloid-β, Aβ) 沉積形成神經炎斑塊 (neuritic plaque, NP)。該病主要通過非遺傳風險因素,如衰老、中風、糖尿病和其他疾病,通過不明確的機制促進 AD 發病。此外,NP形成的機制尚不清楚。凝聚素 (clusterin, CLU) 的失調與 AD 發病機制有關。CLU 是一種分泌蛋白,主要在大腦的星形膠質細胞中合成,但在神經元中是高度誘導 AD 危險因素。敲除CLU能夠通過未知機制顯著降低 NP。2022年9月23日,首都醫科大學王喆、宋偉宏及濟寧醫學院吳伊麗共同通訊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38)雜誌在線發表題為「Clusterin transduces Alzheimer-risk signals to amyloidogene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CLU 上調是AD的主要風險因素,揭示了CLU通過促進澱粉樣蛋白形成進而增加AD風險。作為老年期痴呆最主要的類型,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病因迄今尚不明確,表現為記憶減退、詞不達意、思維混亂、判斷力下降等腦功能異常和性格行為改變等。Aβ 蛋白是澱粉樣神經炎斑塊的主要成分,由澱粉樣前體蛋白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 代謝產生的。由APP到Aβ 蛋白有以下歷程 APP 是 I 型跨膜糖蛋白,APP 在膜附近被 α-分泌酶的細胞外蛋白酶裂解,切割釋放出可溶性細胞外片段 sAPPα;同時也被 β-分泌酶 1 (BACE1) 的天冬氨酰蛋白酶裂解,釋放可溶性細胞外片段 APPβ 與膜結合片段 (C99)。緊接着,C99 在膜內被 γ-分泌酶複合物切割,釋放 Aβ 蛋白和細胞內肽 (AICD)。Aβ 蛋白在神經元活動增強的環境下分泌釋放到細胞間質液中,聚集形成寡聚體、原纖維,最終形成斑塊。該研究發現,在 3 個月的野生型小鼠的大腦中,僅在腦幹神經元中檢測到 CLU;在老年和 2 型糖尿病(胰島素受體抑制)模型小鼠中,CLU 廣泛積聚在皮質神經元中;在中風、乳酸治療、出血和皰疹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的大腦中,CLU 在神經元和受影響區域的細胞外上調,在由腦室(intracerebral-ventricle, ICV)注射的脂多糖誘導的神經炎症後,CLU上調僅在細胞外。因此,AD所有主要的風險因素都集中在 CLU 上調。CLU 定位於 AD 小鼠中的所有 NP,但在任何條件下均未檢測到神經膠質 CLU。為了檢查神經元 CLU 上調對澱粉樣蛋白生成的影響,研究人員通過在4.5 個月的 APP/PS1ΔE9 (阿爾茲海默病)小鼠模型的ICV注射表達人 CLU (human CLU, hCLU) ,發現在神經元中過表達的 hCLU增加NP的平均大小,降低了 APP/PS1ΔE9 小鼠的活力,並加重了作為 AD 影響認知的常見症狀的抑鬱/焦慮。此外,具有高度過表達的 hCLU 的神經元顯示減少或消除 NeuN(標記脊椎動物大多數神經元中的胞核) 並伴隨有活性 caspase-3,表明細胞凋亡。進一步研究發現,CLU 通過多種機制增強澱粉樣蛋白生成。與 Aβ1-42 1:1 的 CLU 消除了 BACE2 和胰島素降解酶對 Aβ 的降解。CLU過表達可能通過增強Aβ分泌來減少PN中的細胞內Aβ。有趣的是,CLU在促澱粉樣蛋白生成的同時,還通過增強外周 Aβ 排泄來抗澱粉樣蛋白生成。當將表達針對 mCLU 的 shRNA 的 AAV8 腹膜內注射到 Thy1-hCLU 小鼠中以外圍抑制 mCLU 時,注射後 3 周腦中的 hCLU 顯著減少。在 AD 小鼠中,腦和血清 mCLU 被 shRNA 輕度抑制,腦 Aβ1-40 和 Aβ1-42 在注射後 7 周分別減少 45.93 ± 9.236% 和 23.76 ± 6.693%。AD風險通過CLU促進澱粉樣蛋白生成(圖源自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總之,這項研究表明AD 的主要風險因素在 CLU 上調時會聚,CLU發揮抑制 Aβ 降解並促進 Aβ 生成的作用。AD 後未清除的死亡/垂死細胞有通過組蛋白-CLU-Aβ 軸增加不溶性 Aβ 沉積的風險。因此,CLU 促進抗澱粉樣蛋白生成功能可以作為重要參考依據用於臨床治療中。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2-01157-x
—END—
內容為【iNature】公眾號原創,
轉載請寫明來源於【iNature】
微信加群
iNature匯集了4萬名生命科學的研究人員及醫生。我們組建了80個綜合群(16個PI群及64個博士群),同時更具專業專門組建了相關專業群(植物,免疫,細胞,微生物,基因編輯,神經,化學,物理,心血管,腫瘤等群)。溫馨提示:進群請備註一下(格式如學校+專業+姓名,如果是PI/教授,請註明是PI/教授,否則就直接默認為在讀博士,謝謝)。可以先加小編微信號(iNature5),或者是長按二維碼,添加小編,之後再進相關的群,非誠勿擾。


投稿、合作、轉載授權事宜
請聯繫微信ID:13701829856或郵箱:iNature2020@163.com
覺得本文好看,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