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 9 月 6 日,華為在秋季新品發布會上正式發布了問界 M5 EV ,這也是問界系列的首款純電車型。

作為華為鴻蒙生態中汽車領域重要的一環,除了與其他問界車型一樣搭載了鴻蒙車機,能夠與其他華為智能設備進行聯動以外,問界 M5 EV 還首次搭載了華為自研 HUAWEI DriveONE 純電驅智能平台以及 HUAWEI DATS 動態自適應扭矩系統。

根據發布會上的描述,HUAWEI DATS 動態自適應扭矩系統除了能提升車輛的操控性、駕乘舒適性,還能夠進一步提升車輛續航。

同時發布會上余承東還自豪地表示,這是全球最美的純電 SUV ,遙遙領先同級別競品。

那麼余承東這次到底是實話實說,還是又一次吹牛?我們在拿到車以後,第一時間進行了詳細測試,下面就一起看看測試結果吧。

01續航測試:600 km+ 居然還有續航焦慮?

本次 42Test 的車型版本是問界 M5 EV 標準版,電池為 80 kWh 的磷酸鐵鋰電池,官方 CLTC 綜合工況續航 620 km。

按照 42Test 的標準,續航測試將會分成「高速工況」和「城市工況」兩部分。華為自研 HUAWEI DriveONE 純電驅智能平台以及 HUAWEI DATS 動態自適應扭矩系統能否讓 M5 EV 像發布會說的那樣無續航焦慮?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它的實際表現。

高速續航:低於預期

高速續航的路線為,我們先從位於北翟路的公司地庫滿電出發,沿着外環線開上 G60 滬昆高速,隨後一路往金華方向前進,到達諸暨出口後下高速隨後立即原路返回上海。

測試當天 11 月 9 日的氣溫為 25 ℃,車輛空調使用了夏季標準:22 ℃、2 檔風、打開 AC,胎壓前後都為 2.7 Bar。由於舒適(標準)駕駛模式不支持調節動能回收力度,所以測試時使用個性化駕駛模式,將加速模式調至標準,能量回收調至高。

問界 M5 EV 支持顯示綜合續航里程,比 CLTC 標準更符合車輛實際續航表現,所以全程的表顯都為綜合續航里程。

車輛充滿電後表顯綜合續航為 510 km,在高速路段行駛了 376.5 km 後,表顯續航還剩餘 22 km。測試當天前半段高速路況比較通暢,平均時速可以達到 105 km/h 以上。後半段返程時車輛較多,部分路段出現了擁堵。整個測試行程用時 3 小時 50 分鐘,平均時速 87 km/h。

M5 EV 的高速工況能耗為 19.3 kWh,表顯續航和實際的掉電數值比例為 1:1.29。根據這個數據推算,80 kWh 的標準版問界 M5 EV 的高速工況理論滿電續航 395 km。

從整個測試中的每 10 km 的掉電速度可以看出,在前半段較為通暢的路況下,車輛每 10 km 掉電在 14 km 左右。而後半段速度較慢的情況下,掉電比例就比較接近 1:1 了。

這個續航表現有些低於我們的預期。由於是單電機版本,在出發前我們猜測實際續航應該會在 420—430 km,結果卻並未跑到 400 km,以至於我們都沒有到達常規的 G60 楓涇服務區進行補能,到嘉興服務區就歇菜了。

城市續航:表現尚可

如果 M5 EV 的高速續航不能讓你們滿意,那麼城市工況下的實際續航表現也許會更符合你們的預期。

按照 42Test 的測試標準,城市工況續航測試包含 2 個部分:途經定西路、世紀大道、徐匯濱江、武康大樓等交通要道的 50 km 地面路段;以及繞着長年充斥着大車,路況複雜的外環高速行駛一圈,共計 100 km。

測試當天 11 月 11 日的氣溫為 19 ℃,車輛空調使用了夏季標準:22 ℃、2 檔風、打開 AC,胎壓前後都為 2.7 Bar。同樣使用個性化駕駛模式,將加速模式調至標準,能量回收調至高。

城市續航測試環節我們實際行駛了 150 km ,總計用時 6 小時 14 分。由於城區道路測試環節存在大車流以及大量紅綠燈走走停停的工況,整個測試行程的平均時速僅有 27 km/h。

問界 M5 EV 的表顯續航下降了 179 km,在外環路段行駛下的平均能耗在 17 kWh/100 km 左右。但在城區地面道路經常堵停的情況下,平均能耗會達到 19 kWh/100 km,最擁堵的時候會超過 20 kWh/100 km,表顯續航和實際的掉電數值比例為 1:1.19,理論滿電續航 427 km。

這次我們將 100 km 的外環測試放在了前面,從每 10 km 的掉電比例可以看出,由於路況較為通暢,前 100 km 大部分時間可以做到 1:1 的掉電比例。

但後半段 50 km,我們遇到了周五的大車流,花費了將近 3 小時 30 分鐘才開完了 50 km。在堵車的情況下,車輛的掉電比例不亞於在高速上高速行駛。

總結一下,作為一輛單電機的中型 SUV ,問界 M5 EV 標準版在高速工況下的續航有些不盡人意。在時速達到 110—120 km/h,能耗會高達 20 kWh/100 km。

但城市工況下的續航表現還不錯,足以滿足大部分人一周五個工作日的通勤需求,唯獨堵車情況下能耗依然會高達 20 kWh/100 km。

02充電測試:充得不慢,但別充滿

由於問界並沒有自己的自營充電站,這次我們依然來到了最大充電功率 120 kW 的小桔充電站進行問界 M5 EV 的充電測試。

雖然是 120 kW 的一樁雙槍,但測試時另一個充電槍並沒有車輛使用,所以不存在分流導致功率下降的情況。

我們從 SOC 5% 開始進行充電,初始充電功率可以達到 100 kW 以上,SOC 10—55% 階段功率始終維持在 93 kW 左右,SOC 接近 60% 時功率會下降到 87 kW,SOC 接近 70% 時功率會下降到 80 kW 以下,前 80% 快充階段充電功率都不錯。

但一旦 SOC 達到 80% ,充電功率會出現斷崖式下跌,直接從接近 80 kW 跌倒 34—35 kW,導致後半段充電時間大幅增加。從 80% 充到 95% 需要 23 分鐘,從 95% 充到 100 % 還需要 19 分鐘,換句話說,從 80% 充滿需要長達 42 分鐘。

總的來說,問界 M5 EV 在充電方面的表現符合 400 V 平台的正常水平,80% 之前的快充階段都能做到快速補能。但 80% 之後充電速度就不盡人意了,95% 之後更是慢得讓人發慌。

如果沒有跑長途的需求,建議平時充電到 80—90% 即可,不然花費在涓流充電上的時間實在是太長了。

03性能和駕駛:最運動的問界駕駛感受

我們這輛問界 M5 EV 是單電機標準版,先簡單過一下機械參數:

後 200 kW 永磁同步電機,最大功率 200 kW,最大扭矩 360 N·m,百公里加速 7.1 s;
前雙叉臂後多連杆;
HUAWEI DATS 動態自適應扭矩系統。

相比於問界 M7,M5 不僅有着更小的三圍尺寸,前懸架也從 M7 的麥弗遜變為了雙叉臂,讓 M5 開起來明顯比 M7 有樂趣。

M5 EV 的調教風格是偏向於運動 SUV 的,底盤和懸架的齊整性要明顯優於 M7 。不論是低速通過減速帶,還是高速通過道路上的溝溝坎坎,懸架都沒有產生多餘的晃動。

不過轉向手感上,M5 EV 在標準模式下明顯是有些輕的。調到運動模式會重一些,但相對其他運動 SUV 還是有些輕,在激烈駕駛變道時會讓駕駛員有些信心不足。並且轉向手感只能在個性化模式下進行調節,其餘模式下均和駕駛模式綁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M5 EV 的動能回收,在標準模式下鬆開加速踏板幾乎感受不到動能回收,與燃油車的滑行基本一致。

但調到最強後,中低速狀態下動能回收強度大大加強,非常接近特斯拉,即使是平時開電動車的司機也未必能很快適應。雖然動能回收力度很強,但完全鬆開車輛最終也不會剎停,最低會減速到 3 km/h 緩慢向前挪動,最後還需要駕駛員踩剎車停止。

另外問界 M5 EV 的動能回收只有兩檔可調,建議可以加一個中檔位,這樣回收力度既不會太強也不會太弱。

加速和剎車

按照慣例,而我們 42Test 性能測試依然採用的是「單人工況」,測試時問界 M5 EV 標準版的剩餘電量為 95%,測試溫度 27 攝氏度,動力模式為「運動」。在封閉場景中,連續進行了 10 次百公里加速測試和 10 次百公里剎停測試,具體成績如下。

可以看到, M5 EV 的百公里測試成績較為穩定,測試數據基本都在 7.1 s 左右,與官方數據一致,最快一次成績為 7.0 s。

M5 EV 全力加速的時候,初段動力並不會很強,所以車輛並沒有明顯的抬頭。中後段的動力輸出會明顯更強,這也許就是 HUAWEI DATS 動態自適應扭矩系統的控制邏輯。

百公里剎停的成績就有些不穩定了,最短一次僅有 34.38 m,但最長一次卻有 36.43 m,兩次成績相差 2 m 以上。並且最短成績的出現時間是晚於最長成績的,而我們的測試又是在同一路段連續進行的,所以可以排除剎車衰減原因。

我們這輛車採用的是前後 255/50 R19 的倍耐力 P ZERO 輪胎,這款輪胎的干地抓地性能較為出色。但由於採用的是低風阻封閉輪轂,無法親眼確認剎車卡鉗的配置。

雙層夾膠玻璃 = 好的 NVH?

在噪音實測的環節中,我們關閉所有車窗、空調、音響、座椅按摩等有聲響功能,同時清空車上物品保證不影響測試結果。隨後在封閉道路內按照 60、80、100、120 km/h 的時速行駛,分別對駕駛員耳邊的噪音採集三次樣本取平均值,具體結果如下。

可以看到,畢竟採用了雙層夾膠玻璃,M5 EV 在 100 km/h 以下時噪音表現還是不錯的。

但當時速達到 100 km/h 以上時,噪音明顯增大,120 km/h 時更是接近 70 dB,有些吵了。

如果大家對這個數據沒有概念,我這邊用同樣採用了雙層夾膠玻璃、有框車門的 ES7 噪音數據供大家對比參考一下。可以看到 ES7 在不同車速下均更加安靜一些,尤其是 100 km/h 時優勢明顯。

04外觀與內飾:越來越年輕

問界 M5 EV 從正式發布到現在也已經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了,店裡也早已有了展車,相信對這輛車感興趣的人都已經看過實車了吧?

下面我來講講,這輛車外觀和內飾方面,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部分,以及一些大家可能忽略的細節。

外觀:更受女性青睞

問界 M5 EV 的三圍尺寸以及軸距如圖所示,與同為中型 SUV 的 Model Y 比較接近。

從車頭正前方看過去,與 M5 增程版的區別只是去掉了中間碩大的中網,改為了一體式封閉前臉。

車燈部分遠看與增程版並無區別,但細看會發現,EV 版的大燈改用了兩個燈泡的設計,側面還印着「AITO」字母。

進氣口在車牌下方,縮小到了正常的純電車型尺寸。前向環視攝像頭被放置在了牌照上方。

左右兩側的導流口並不是裝飾,而是真正能降低風阻的貫穿式導流口。

輔助駕駛依然和其他問界車型一樣,採用了來自博世的單目攝像頭+前毫米波雷達方案。

M5 EV 是有前備箱的,並且尺寸還不小,去一趟超市買的大部分東西都可以放進去。但由於是偏正方形的,所以 20 寸的登機箱是無法放進去的。另外,前備箱沒有物理開關,只能在中控車機中打開。

玻璃水添加口在前艙左側,需要拆開蓋板才能添加。

從側面可以看到,M5 EV 的車頭部分是比較長的,幾乎占據了 1/3 的車長。頂部還未到 B 柱就開始向下收,但角度並不大,保證了後排乘客的頭部空間。

NFC 感應模塊被放置在了主駕左側的後視鏡上,側向環視攝像頭放置在了後視鏡下方。

輪轂雖然也是低風阻輪轂,但形狀與增程版不同,為五輻花瓣形狀。官方推薦胎壓為 2.8 bar 。

門把手採用了隱藏式彈出門把手的設計,內部也印有「AITO」字母。

兩個充電口統一放置在了車輛左後側,都有蓋板保護。充電口上方有一個能量指示燈,可以看到目前車輛的大致電量。另外充電口不支持外部手動打開,只能在中控車機打開。

C 柱的腰線給大家展示一下。

車輛兩側在解鎖上車時會投射出問界標誌的迎賓燈,很有儀式感。

來到車尾,最顯眼的還是貫穿式的尾燈,中間的「AITO」字母也是嵌入在整個尾燈中的。

天黑後我們拍了一些尾燈的亮燈照片,供大家欣賞。

後雨刷並沒有隱藏在尾翼中,依然放置在常規的位置。後備箱的開關並不在常規位置,而是在後雨刷的尾部。

打開後備箱,依然是掀背的設計,帶可拆卸的遮物簾。

後備箱我們測量下來的尺寸如下。

後備箱左側有一個最高 120 W 的車載快充口和空調出風口,右側只有一個空調出風口。

掀起後備箱底部蓋板,可以看到各種隨車工具,但沒有剩餘空間可以放置多餘的物品了。

拆掉遮物簾後,後備箱空間會進一步擴大,另外後排座椅也支持 4/6 放倒。

後視攝像頭在後車牌上方,由於比較靠近地面,可能會需要經常擦一擦保證倒車影像清晰。

外觀部分就說這麼多,下面我們上車看看內飾有何變化。

內飾:依然智能,但棕色不是我的菜

內飾部分還是從前排開始說起,我們這輛車是一個棕色的內飾,我個人肯定不會選擇這個顏色,杏色應該會更受大家喜歡。

方向盤採用了電動車上流行的兩輻設計。方向盤左側分別是語音按鍵、自定義按鍵、儀表顯示調節撥杆、自動泊車按鍵和輔助駕駛按鍵。

方向盤右側分別是電話接聽掛斷按鍵、左右方向鍵、多媒體暫停播放和音量控制滾輪。

左側上方是燈光控制撥杆,下方是輔助駕駛控制撥杆,右側是雨刮控制撥杆。

儀錶盤左側可以自定義顯示五種界面,分別是:充放電狀態、行程信息、導航信息、胎壓信息、動能回收信息。

此外,M5 EV 在 HUD 上除了顯示時速,也可以顯示導航信息以及輔助駕駛狀態。

中控屏依然採用了一塊平板,搭載了最新的鴻蒙系統,下面是一些界面實拍。由於智能座艙並不在 42Test 的測試項目中,大家可以關注我們後續的 42Mark 智能座艙橫評節目。

車門採用了有框車門的設計,同時採用了雙層夾膠玻璃,車門上有兩個揚聲器,比一般車輛多一個。

車門上除了車窗車門控制按鍵,同時保留了後視鏡調節按鍵,有多個司機需要頻繁調節後視鏡時會更為方便。

車門上的兩個揚聲器都採用了金屬音響罩。

前排門板上的儲物空間大約能放置三瓶礦泉水。

主駕一側的 A 柱上放置了 DMS 檢測攝像頭,支持人臉識別快速加載對應車輛設置。

中控台中央放置了一個高音喇叭,仔細看可以看到類似花瓣的紋路。不得不說,M5 EV 上這套華為 SOUND 音響系統雖然低音方面不是很足,但聽人聲的時候聲音非常清澈。

檔位採用了皮質覆蓋,按壓左側按鍵進行換擋,同時保留了單獨的 P 檔按鈕。

檔位前方是兩個無線充電板,支持華為手機 40 W 無線充電,實測其他手機充電速度也不錯。另外由於下部有空調出風口,無線充電時的發熱明顯小於其他車型。

雙閃按鈕放置在了無線充電板前部,左右是空調出風口,不支持物理調節,只能在中控屏調節風向。

扶手箱的尺寸一般,深度並不足以放下一瓶 500 ml 的礦泉水,另一個 120 W 的車載快充口也在其中。

主副駕側的空調出風口同樣不支持物理調節風向,上方有木紋飾板和氛圍燈。

中央區域下方並不是完全鏤空的,而是左右各鏤空了一小部分,僅能放置一些小物品。主駕側有一個用於數據傳輸的 USB A 口,一個最高支持 66 W 快充的 USB C 口,副駕側有一個最高支持 66 W 快充的 USB A 口。

主副駕各有一個支持調節亮度和色溫的化妝鏡,足以滿足不同用戶在車上化妝的需求。

頂部控制區域閱讀燈是觸摸開啟的,也有同時開啟兩個的觸摸按鍵,另外還有一個報警按鈕,一個可物理關閉的車內攝像頭。

我們將主駕座椅調到最低高度,測量得到的座椅尺寸如下。

我的身高是 176 cm ,體重 100 kg ,將副駕的座椅調到與主駕坐姿一致,在車內的乘坐姿勢如下。此時,我的頭部空間還有兩拳。

座椅採用了打孔皮設計,支持座椅通風,坐墊軟硬度適中。

但背部的填充物就比較硬了,長時間駕駛後出現了一定的背部疼痛。頭枕採用了寬頭枕的設計,對頭部的包裹感會更好。

前排座椅支持 12 向電動調節,支持座椅通風、加熱,座椅按摩功能需要選裝。

副駕一側的銘牌標識了這輛車的核心參數。

天窗採用了一整塊玻璃,根據透明度來看,夏天還是會比較熱,最好自己裝上遮陽簾。

來到後排,後排座椅是不可調節的,測量得到的尺寸如下。

前排是我合適的坐姿,坐在後排的坐姿如下。此時我的腿部空間為一拳三指,頭部空間為一拳兩指。

後排座椅坐墊依然軟硬適中,唯獨中間座椅靠背較硬,三個頭枕均支持上下調節。

後排扶手箱後部有兩個支持物理調節的空調出風口,下方有兩個 USB C 口,最大功率分別為 66 W 和 18 W 。

前排座椅背部也用了木紋飾板,不得不說問界系列真的很喜歡用木紋飾板。下方各有一個網兜,可以放置一些雜物。

後排的頂部閱讀燈有物理開關,旁邊是語音識別麥克風。

後排的車窗同樣使用了雙層夾膠隱私玻璃,不過車窗並不能完全降到底。

後排的門板儲物空間能夠放置兩瓶礦泉水,門板上依然有兩個揚聲器。

M5 EV 的氛圍燈亮度比較一般,即使調到最高亮度也基本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放一組實拍給大家看一看。

至此,內飾部分也基本介紹完了。總結一下,雖然外觀上 M5 EV 可能更受年輕女性車主歡迎,但這套棕色內飾總讓人覺得不夠年輕,也許換成其他顏色會好一些。

05輔助駕駛:能用,但不好用

發布會上,余承東對問界 M5 EV 的輔助駕駛僅僅用了一句「全系標配 L2 級別輔助駕駛」帶過,原因是問界 M5 EV 與其他問界車型一樣,搭載的依然是來自博世的單目攝像頭 + 前毫米波雷達的方案。

所以開上路以後,我對這輛車的輔助駕駛表現並沒有抱什麼期望,但其實際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問界 M5 EV 輔助駕駛開啟方式是通過方向盤左邊的方向盤標誌按鍵啟動,點擊一下車輛會先進入 ACC 自適應巡航模式。當行駛一段時間車輛識別到車道線時,會進入 LCC 車道保持狀態。

輔助駕駛設置撥杆在方向盤左側變道撥杆下方,操作方式如下:

上撥一次時速上調 5 km/h,下撥一次時速下調 5 km/h;
向前撥動一次將時速調整至當前速度,向後撥動一次退出輔助駕駛狀態;
左側旋鈕向前旋轉一次將車距調近一檔,向後旋轉一次將車距調遠一檔,車距設置共有 4 個檔位。

由於 42Test 並不會像 42Mark 那樣對輔助駕駛進行詳細測試,我和大家聊聊測試續航途中,輔助駕駛的部分表現。

首先,開啟 LCC 功能後,車輛的車道保持能力較為穩定,橫向控制能力在一眾博世方案的輔助駕駛中能排在前幾位。之所以說較為穩定,是因為即使在跑直線,依然能明顯感覺到方向盤會時不時小幅度左右修正。

至於彎道能力,外環和高速上那些曲率較小的彎,維持 100 km/h 以下的速度通過基本沒有問題。但不要嘗試挑戰匝道內大曲率彎道,很多英偉達方案的車輛都不能很好地通過。

在縱向控制方面,槽點就比較多了。首先即使將車距控制調整到最近的 1 檔,低速跟車狀態下距離前車依然有較遠的距離,目測至少 6 米以上,此時極易被人加塞。

另外當前車剎停時,如果車輛距離前車較遠,依然會在距離前車大約 6 米的距離用較大力度進行制動,隨後慢慢跟上到 3 米左右。剎車控制較為糟糕,多次出現體驗較差但沒有必要的重剎,如果車上有其他乘客會非常不適。

但縱向控制也有一個亮點,如果有車輛用比當前車速更高的時速變道至車輛前方,即使距離較近,車輛也能識別到前車速度更快,不會進行制動。

總結一下,問界 M5 EV 的輔助駕駛可以在車輛較少的高速路上進行使用,基礎體驗和安全性有一定保障。但不建議在車輛較多的城市快速路或擁堵路況下使用,容易被人加塞或產生多次重剎,使用體驗較差。

06寫在最後

寫到這裡,是時候給問界 M5 EV 下一個結論了。它延續了問界系列的在智能座艙上的一貫優勢,鴻蒙生態無疑讓它最受華為用戶的青睞。

HUAWEI DriveONE 純電驅智能平台和 HUAWEI DATS 動態自適應扭矩系統,從實測數據上看並沒有對續航表現帶來什麼明顯幫助,讓人不免擔心雙電機版本的續航情況。

機械素質一直不是問界系列的強項,但在 M5 EV 上做到了目前最好的水平,偏運動的調教風格使得底盤和懸架都比較齊整,但在轉向手感上差了一口氣,讓人覺得這輛車又沒那麼運動。

外觀好不好看我自己說了不算,但整體在我們車庫的評價還是非常不錯的,暖星雲這個顏色應該會吸引不少女性用戶。但內飾方面,棕色的配色略顯老氣,年輕用戶應該會更喜歡其他顏色的內飾。

輔助駕駛方面,還是期待一下明年據傳搭載華為全套輔助駕駛方案的問界 M9 吧。

問界 M5 EV 無疑在智能座艙方面是目前第一梯隊的車型,但它是一款全方面「遙遙領先」的車型嗎?顯然並不是。

撰文:JOJO編輯:凱翔

這些也值得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