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而言之,由Al-Aly老師主導的這個Long Covid系列,
最大的特點,也許是在研究設計方面經得起全方位多角度的嚴刑拷打。
具體來說:
首先他們家研究規模舉世無雙,背靠VHA這座大靠山(別急,後面有VHA的詳細介紹),所以動不動就是十萬起步百萬不多;
然後同樣是因為VHA這座大靠山,他們全面掌握了受試者的各種急診和門診記錄、各種客觀診斷證據、詳細處方藥用量,於是根本無需搞什麼受試者招募和問卷調查之類的,最大程度避免了偏倚;
接下來,Al-Aly老師防槓意識還極強,一有機會就搞新冠vs流感橫向PK這類保命操作……
比如以最新發表在Lancet的糖尿病研究為例:
Al-Aly老師他們首先初步框出了6242360名在2019年期間使用過VHA醫療服務的老兵作為潛在受試者(是的你們沒看錯,六百二十四萬);
然後通過VHA的醫療記錄,他們又細化框出了285656例於2020年3月到2021年9月期間PCR實錘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所以包含了除Omicron之外其他所有流行毒株);
再然後,從以上感染者裡面,他們進一步選出了271689例確診後存活超過30天的病例(因為死了就沒有後遺症了……)
接下來,他們回頭從最開始初步框出的6242360名潛在受試者裡面安排了5460230人作為同期陰性對照組;
他們覺着一個陰性對照組還不夠,又從2017年使用過VHA服務的病歷裡面選取了6151063人作為歷史陰性對照組;
初步確定人數之後,Al-Aly老師他們又根據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國際疾病分類(ICD10)的糖尿病診斷記錄,以及糖尿病相關藥物的用藥史等客觀信息,剔除掉了在新冠感染之前一年就存在糖尿病風險的受試者(VHA威武……);
最終,三個組的人數分別為——新冠組181280人、同期對照組4118441人,以及歷史對照組4286911人(別吃驚,他們這個系列基本都是這個數量級的人數規模);
之後他們又嚴絲合縫地調整了各種協變量,包括性別年齡膚色種族吸煙史基礎病BMI這類的;
最後,他們在分好隊列之後,又試算了新冠組死亡風險來作為陽性結局控制,再次驗證了隊列設計嚴絲合縫~
咋樣,各位,是不是很靠譜?
各位,在上邊兒的介紹裡面,
咱三番兩次提到了VHA這座大靠山~
那麼VHA到底是個啥?
它又怎麼成為Al-Aly老師這一系列研究的大靠山?
下面咱轉帖一點簡介,各位看看就明白啦:
——VHA概況,請品鑑:
太長不看版總結:VHA=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健康管理局=美國最大的綜合醫療保健系統。
所以怪不得Al-Aly老師能做到十萬起步百萬不多……
——重點來了,請再品鑑:
太長不看版總結:VHA的電子病歷檔案系統是全美最大的整合式EHR,號稱金標準可還行……
(以上搬運的這篇介紹文章可能略老,不一定能反映VHA現在的情況)
❹Al-Aly老師親自上陣解說(這部分是重點!)
各位,為了搞這個合訂本,
咱還特意搬運了Al-Aly老師一段寶貴視頻,
然後花了整整兩個小時時間客串了一把字幕組
總之,在下面的視頻里,
Al-Aly老師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解釋了:
他們選擇研究Long Covid的原因;
什麼是Long Covid;
新冠後遺症vs流感後遺症;
以及,對未來的影響。
——比較長,但信息量不小,懇請各位務必耐心品鑑:
原視頻太長,所以後面有點刪節,各位感興趣的話不妨自己去油管看原版;
咱畢竟不是專業字幕狗,所以部分翻譯可能不夠信達雅。各位老鐵如果挑出刺不妨後台留言告知;
Al-Aly老師他並不是在單打獨鬥,他們組其他老師的貢獻也很大,詳見視頻最後部分,特別是其中的Yan Xie老師,是本合訂本裡面多篇重磅研究的一作(此處應有掌聲!)。
❺一切的起源
正如上邊視頻所述,
Al-Aly老師他們開始搞一系列Long Covid研究的基石和起源,
應該算是下面這篇發布在《Nature》的大作,
——請看:
翻譯成人話,在這篇研究裡面,
Al-Aly老師他們在儘量無偏倚,儘量少做前提假設的情況下,
通過使用高緯度表徵手段,
依靠高達7萬多人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和500多萬人的陰性對照組(VHA太牛鼻了……)
統計出了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導致的多種後遺症,
並且確認了新冠病毒感染和流感病毒感染的後遺症風險和維度都完全不同。
——具體請看(可能需要點開大圖):
解釋一下,
以上是各個器官代表性後遺症的發病風險比(跟對照組比較的相對值),
以及超額疾病負擔(發病的絕對值)。
總之,Al-Aly老師之後針對各個細分器官系統的專門文章,
其實都是這篇奠基之作的延伸和細化。
下面咱們開始一一品鑑。
❻腎
感染6個月之後,相對於陰性對照組,新冠組:
急性腎損傷的發病風險增加接近一倍(aHR 1.94);
eFGR(腎小球濾過率)出現不同程度跳水的風險,增加三成到六成不等;
終末期腎病的發病風險增加快兩倍(aHR 2.96);
各種主要不良腎臟事件的出現風險增加接近七成(aHR 1.66);
以上風險的增加程度跟新冠病毒急性感染期的嚴重程度相關;
不管是輕症、中症還是重症病例,感染新冠病毒之後eFGR降幅都會加速。
——新冠組老兵相對於陰性對照組的eFGR降幅對比:
❼糖尿病
新冠組相對於同期對照組,在確診一年之後:
新發糖尿病的發病風險增加了40%;
使用降糖藥物的風險增加了85%;
以上兩條合併計算,則風險增加了46%。
新冠組相對於同期對照組,在確診一年之後:
新發糖尿病的額外疾病負擔為每千人13.46次;
使用降糖藥物的額外負擔為每千人12.35次;
以上兩條合併計算,額外負擔為每千人18.03次。
——請品鑑:
❽心血管疾病
新冠組相對於同期對照組,在確診一年之後:
重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翻了1.5倍出頭,
隨便什麼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則翻了將近兩倍
罹患重大心血管疾病的疾病負擔,比同時期陰性對照組多了差不多25人次,
罹患隨便什麼心血管疾病的疾病負擔,則要比同時期陰性對照組多了接近50人次
——請品鑑:
❾精神疾患
在確診一年之後:
輕症病例相對於同期對照組罹患任意精神疾患的風險增加了1.40倍;
中重症病例相對於同期對照組罹患任意精神疾患的風險增加了3.43倍;
輕症病例相對於同期對照組需開具任意精神疾患相關處方藥的風險則增加了1.86倍;
中重症病例相對於同期對照組需開具任意精神疾患相關處方藥的風險則增加了5.02倍;
急性感染期相對於同期對照組無需住院的情況下,新冠組的任意精神疾患確診風險是流感組的1.44倍;
急性感染期需住院的情況下,新冠組的任意精神疾患確診風險是流感組的1.43倍。
——請品鑑:
❿突破性感染後的後遺症
突破感染組的全因死亡風險相對於對照組漲了1.53倍;
突破感染組出現任意後遺症症狀的風險相對於對照組漲了1.59倍。
——請品鑑:
最後,順便販賣兩句焦慮吧。
之前有朋友問過:
拍老師,Omicron感染之後發生Long Covid的風險會不會更大/更小?
又或者:
拍老師,打完三針疫苗/重複感染兩次之後發生Long Covid的風險會不會更大/更小?
對於這類問題,咱一般都是這樣回答的:
稍安勿躁!再等半年/一年左右應該就有研究結果了!
然而很可惜,
各位你們可能要失望了……
以上問題有可能不會再有實錘答案了~
道理其實很簡單,
由於Omicron這波太猛,還老是殺回馬槍,
所以在各大老牌醫療強國,
Omicron的罹患率都刷到了七成左右乃至八成多的程度,
於是可想而知,Long Covid研究已然很難出合適的陰性對照組了……
而沒有陰性對照組,
就整不出隊列研究,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就這種意義而言,
Al-Aly老師這個系列說不定就是最後的絕唱了……
各位,且看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