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l 孤獨大腦(ID:lonelybrain)分享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有次在脫不花的朋友圈看到,她家小朋友說:媽媽要加班,媽媽要賣專欄。除了媽媽敬業、童言戳心,也說明得到的業務,已經「簡單」到連一個兩三歲的孩子都可以轉述了。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有陣子羅輯思維什麼都賣,月餅,柳桃,會員,似乎賣得都不錯,後來全砍了。此外,原價賣掉10個投資項目。因為依靠非核心能力賺錢,會損害企業的核心能力。以前大家都覺得導流的和賣錢的經常不是一樣東西,但這樣的話,客戶算不算是被賣豬仔了?開始,羅輯思維靠知識導流;後來,得到靠知識服務賺錢。外殼和內核統一,屬於另一種聚焦。IBM CEO羅睿蘭推翻了前任的計劃,她的哲學是:「不要嘗試捍衛過去。」和羅胖開會討論我在得到上的課。一節一節地過,一個主題一個概念地摳。他抓着電子煙,沉浸其中,有時候踱出會議室,又飄回來。大家用一袋牛肉乾充飢,5個小時,5個人集體心流。創新型企業,必須擁有偉大的、創新的產品,做好了產品就擁有了一切。尤其是當你已經有了流量優勢時,更是要克制對產品泛濫的衝動。會議中,我冒出個想法,說:「1……2……」羅胖說,「你這是給用戶的認知道路添堵,我們要造觀景台。」另一個章節,看起來已經挖到頭的主題,他燜了很久,換個角度磕出新意來。如何做產品?你必須捨棄某些充滿誘惑的東西,你又要深入探索某些線索不明的東西。不放過自己,榨乾自己,死磕到底。羅胖肯定是想干一番大事的,所以他說「偉大的事物值得發明兩遍」。脫不花據說將梁寧的產品課學習了三遍,一遍聽,一遍看文稿,一遍輸出自己的想法。從這個角度看,得到的商業模式不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聽起來如此,做到很難。我大學時承包電影院賺錢,從來沒法安靜地看自己放的電影。用自然語言,向客戶傳遞有價值的知識,仿佛戴着鐐銬起舞,不容易。深入的學術研究是能夠以淺出的方式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的。費曼是這方面的高手,他的《費曼物理學講義》即為經典。所謂「費曼學習法」:通過向別人清楚地解說一件事,來確認自己真的弄懂了這件事。直播例會,向用戶及同事做工作匯報。這是得到的發明嗎?幾次聽羅胖、脫不花說「客戶的真實反饋」,所以要絕對坦誠,數據必須真實,讓不屬於你的客戶能很輕鬆地離開,力求得到真正的反饋。如稻盛和夫之「玻璃般透明的經營」:京瓷以信賴關係為基礎開展經營,包括財務在內的所有事情全部公開,形成了不夾帶任何疑點、無懈可擊的體系。舉京瓷的例子:「單位時間核算制度」里,所有部門的經營業績都向全體員工公開。自己組織利潤是多少,具體內容如何,任何人都可以輕易了解。另一方面,每個人也都敞開心扉,在工作上追求公開性。極度的坦誠,成為被數字和金融所統治之世界的一種競爭力。市場短期看是個投票機,長期看是個稱重機。股票市場的這句話,也適用於互聯網產品。客戶轉介率,是一切產品長銷之本。除非你靠資本狂轟,形成網絡效應,快速建起護城河,令他人不得而入。偉大的公司都長得像個小公司,就像斯皮爾伯格這類大導演笑起來仿佛是個孩子;虛擬產品,磨一個(可複製的)產品,其實就是磨千萬個產品;我第一次去得到辦公室,看牆面的文字都很污,什麼「挺胸而出獎」啊等等。脫不花和羅胖都愛調侃,調侃別人,調侃自己,互相調侃。大家都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兒。而得到的產品則正經、克制、乾淨。例如每天免費那幾條,能感受到李翔在傳統媒體做主編時的調子。支付寶、微信支付在中國這麼火,是因為信用卡的基礎弱。所以移動支付不僅是和別的「鞋子」競爭,而是連更大的「光腳」市場也搶了。對講述者,你的嘴能帶動你的思維;對傾聽者,你聽到的,與看到的、想到的,也許會通過大腦不同的通路,到達不同的地方。「二手知識」會剝奪獨立思考嗎?那麼容易被剝奪的思考,本身也不是獨立的。曾看到某位知識付費創業者,提及羅輯思維給自己倒流。我自己是個社交白痴,對於溝通高手既景仰又不屑。脫不花的「沒良心定律」——飛速成長和發展的人,身邊沒什麼老朋友——過去會被我視為社會達爾文主義。到了中年,不得不意識到,除了對核心圈兒的親朋好友,「沒良心定律」簡單高效,於人於己都輕鬆。4. 別假裝好人,堅決不討好人,但又讓人覺得被重視;第一次和羅胖見面,問他「得到」想成為什麼,他說是發行「內容」,我說該是做一所大學。後來得到的App開機畫面變成「一起建設一所終身大學」,可能我亦有貢獻。羅胖總是豎立耳朵的。有次聊天時我扯了幾句「灰度認知,黑白決策」,一帶而過。沒幾天,他在節目裡講了十分鐘,觀點加論據,起承轉合,洋洋灑灑。曾在微信里問他:聽說過Master Class?他說沒有。我把鏈接甩給他,沒幾個月,得到「大師課」上線了。有次羅胖在節目裡說為什麼將得到生產知識產品的方法開源:反正藏不住,不如甩出來,形成「源頭」和「山頭」的感覺,引來更多人才。混沌的李善友老師曾拷問我,你自己的這套理論(人生算法)自己嘗試過嗎?從讀書,到工作,再到35歲時退休,我一直試圖將自己置身於現實之外。或許是靠從房地產那裡喝的一點兒湯(小運氣),或許是因為朋友說的「他完全是靠天賦混」(小聰明),我看起來差點兒順利越獄了。直到如今,我漸漸意識到,那些刻意迴避的東西,早晚會找回來。不管你主動、或者被動,不管你是否仍在主戰場上,蛻變是人生必修課,無法跳過。容格說: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以上十點,與其說是對企業的觀察,不如說是我個人的內省。
作者:孤獨大腦(lonelybrain),可能是最燒腦的公眾號。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如侵必刪。職場中的每個人
都應該學習寫作、表達、溝通、展示
可永久回聽,並免費享受之後的迭代
▼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