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讀書筆記:前言
「人類這個物種真正的力量,是大規模複雜協作的能力。而人類真正開始大規模協作的起點,是靠創造並相信一些共同的、虛構的故事」
《人類簡史》這本書,以人類的發展史為依據和基礎,一步步解構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則。本書講的更多是文化和社會意義上的「人「,畢竟在生物學的人類出現之後,自然演化和自然選擇給人類這個物種帶來的生物學變化實在不大。但是作者涉獵廣泛,舉的不少例子涵蓋生物、歷史、地理、科技、經濟等領域,而不只是局限於社會與文化方面,各個領域耦合在一起,互相影響,發展至今天這個狀態。
讀完這本書感覺收穫非常大!作者隔三差五就拋出一些直擊事物本質的結論/概括,整天我讓我直呼「臥槽,這也太xx真實了「的那種。作者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不得不感嘆這位猶太精英對世界認識的深刻。不過怎麼說呢,即使加了一些中國的相關例子進去,但總體而言他的其實視角還是挺西方的,有些內容得謹慎看待。
我看的這一版出版於2014年。現在2021年看,也有不少收穫,雖然這些年世界的變化不小,但並不妨礙我寫點讀書筆記,整理一些主要觀點,窺探一下人類社會是怎麼發展至今的,中途可能會各種夾帶私貨輸出。
大綱
認知革命&社會建構
農業革命
由想象所建構的秩序
歷史從無正義:階級、父權制度
人類的融合與全球性秩序
科學革命
資本主義
工業的巨輪
未來走向何方(包括筆者的思考)
延伸思考:關於權力
結語
1
認知革命&社會建構
「人」出現的時候,同期還有好些「品種相似」的類人競爭者,大家其實是屬於不同物種的,但同屬於人屬(Homo),例如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索羅人等幾種「人類」。但實際上到了現在,就只剩下我們智人(Homo Sapien)這一種人類了。為什麼智人這幾萬年突然脫穎而出,把成千上萬的物種滅絕了,一路開掛爬上了食物鏈的頂端呢?憑什麼呢?直覺和所謂常識可能讓我們以為是因為人類有了下面的優勢才走上了巔峰:
1.較大的大腦
2.會使用工具
3.有超凡的學習能力
4.有較為複雜的社會結構

BUT!!!智人出現很久了,智人比起其他物種擁有較大的腦容量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上面這些優勢其實已經存在長達百萬年之久了,但智人在大部分時間卻只是處在食物鏈的中層,直到最近十萬年才爆發式地崛起,占據食物鏈頂層。所以人類究竟是因為什麼走上頂峰的呢?
書中經過論證之後得出的結論是,智人經歷了認知革命,有了想象的能力,之後又有了能吸納、儲存、傳遞大量複雜信息的語言,從而成為了第一個能進行大規模複雜且靈活的協作的物種。大規模協作其實螞蟻也能做到,但複雜而靈活的協作則是人類專屬。
這裡的大規模的複雜社會協作指的可不是原始部落這種簡單的社會結構,原始部落的結構簡單,人數也極其有限。有個比較有意思的說法,就是人類可以單純地通過八卦來維持一個部落式的社會團體(對,沒錯,所以你看到現在的人也挺愛八卦的,吃瓜吃得可爽了)。
據相關研究,單純由八卦而能維持住的一個社會團體人數大概是100-150人,數字再往上去,這個團體就會很容易散掉。所以當我們把數字突破150的門檻,事情就沒有這麼簡單了。其實搞工程也讓我深有體會,當問題的規模上升幾個數量級,即使是同樣描述的問題,難度也會劇烈上升。
那麼人類究竟是怎麼跨過150人的門檻,創造了數十百千萬的城鎮、以億人計的帝國?答案是:
人類真正能大規模寫作的起點,是靠創造並相信一些共同的、虛構的故事。
只要有共同相信的故事,就算是一大批並不認識的人,都可以共同合作。最早期的「虛構故事」是傳說、神話、神和宗教,現代的「故事」有例如社團、公司、國家、主權等。原文有一句很毒辣但又真實的評論:
「以上的這些東西,只存在於人類自己發明並互相講述的故事裡。除了這些人類共同的想象,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神、沒有國家、沒有錢、沒有人權、沒有法律、沒有正義。」

講故事不難,難點在於讓人相信。多年來,人類已經編織出了極其複雜的故事網絡,人類的協作規模得以不斷擴大,協作模式也越發複雜。這些虛構的故事,學術術語叫做:
社會建構
這是西方心理學的一種思想潮流,也是我在《人類簡史》裡面學到的最重要的概念。社會建構是「想象的現實」,
只要有一件事情是每一個人都相信的,只要共同的信念一直存在,那他就足以影響世界。
認知革命使得人類逐漸通過日益複雜的虛構概念和故事,塑造出極度複雜的社會建構,從而達成超大規模的物種內協作。在智人經歷這種認知革命之後,人類得到了新的技術、組織能力、眼界,人類的足跡涉及的範圍逐漸擴大,從45000年前踏足澳大利亞,到發現美洲新大陸,到月球上的一小步,再到好奇號登陸火星。
不過智人光是因為經歷了認知革命而導致的擴張,就讓全球大約一半的大型獸類魂歸西天了,可以說認知革命確實是人類登上食物鏈頂端的基礎,同時也給其他物種帶來了滅頂之災。(P.S. 一些環保人士聲稱我們的祖先跟自然和諧相處,這就純粹是在fp了)
2
農業革命
農業革命的本質
人類一路走來的第二個重要的革命是農業革命,他對於人類的發展走向影響巨大。直覺告訴我們,農業革命似乎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好,不需要奔波。農業革命也確實讓人類擁有的食物總量增加了。但實際上,農業革命讓農民的勞動更加辛苦,到頭來飲食比捕獵/採集者時代還要糟糕:一是因為各種天災、土壤問題、蟲害、人口爆炸等問題;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大部分糧食可能要拿去給養尊處優的精英分子。
作者的觀點是,農業革命簡直是人類史上最大的一場騙局,人類以為是自己馴化了植物,但其實是植物馴化了人。(當然了,直到現在科技大發展,人類挨餓的問題才大大緩解,但糧食的分配問題還是很嚴重,非洲還有那麼多人吃不飽飯呢,我國還不是因為好運出了個國士無雙袁院士=。=)。

智人這種猿類,原本靠着狩獵和採集過着還挺舒適的生活,最近一萬年才開始在培養小麥身上投入大量精力。智人的生物結構本來就是演化來爬爬樹、追逐獵殺羚羊,而不是彎腰清石塊、挑水桶(更不是坐在辦公室裡面落下個近視、腰椎間盤突出和頸椎病!)。小麥究竟做了什麼事情,才讓原始人放棄營養均衡、健康運動的狩獵生活,而讓人類安定下來過上更慘的生活呢?
實際上也還挺奇怪,一是農作物並沒有更適合人類的胃,二是天災蟲害等也沒有讓食物產出更穩定,三是農耕文明也沒有讓人更溫和從而更少死於暴力。所以究竟是為什麼往農業革命的方向發展了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農業革命的本質:農業革命讓更多的人以更糟糕的狀況活了下去。農業革命實際上也沒有讓個體更加富足,但卻大大增加了人類的數量。但是這對於每個個體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選擇了農業革命反而可能是人類的一個嚴重誤判。
筆者覺得農業革命也有點像現在資本主義社會,人類都被資本馴服/異化,雖然看似物資比以前充足,但996等現代打工仔才有的問題其實也並沒有讓我們的生活好多少,可能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差別。作者說,人類在歷史上實際上是不斷地重蹈覆轍,道理其實都相同:我們無法預知做各種決定的後果。
無論是最初的農業革命,還是現在的這種充滿隱形剝削的社會,人類可能會發現苗頭不對,但為什麼不能開個倒車,回滾到以前較好的版本呢?
答案是:所有的改變都是點點滴滴積累的,社會變化成某個形態,是經歷了很多代人的,不是說回滾就能回滾,說不定當代人早就忘記了他們曾經還有其他的選擇;另外就是社會變化更傾向於增加人口,而人口大幅增加以後,回到過去的社會狀態可能維持不住這麼多人口,那究竟誰來犧牲,這可不是一個平凡的問題。
於是,種種想讓生活變得輕鬆的努力,反而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
延伸思考:現代的工業化社會是否也是如此?
最初的農業革命如此,2021年的社會又何嘗不是呢?
一堆人辛辛苦苦996榨乾最後一滴血去賺錢,只為了在房價畸高的城市裡面賣兩塊磚,要背負巨額貸款、要雞娃、要攀比、要承受peer-pressure、發誓要當人上人等等,社會奔涌而來的窒息焦慮感讓每個人都忘了自己最初想要的東西,當初追求的理想。(不過倒是,可能更多人從來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曾經歷史上並沒有時鐘這種東西,大家活的悠悠閒閒,沒有什麼ddl要去趕,沒有什麼要去卷。到了今天,人們把生活的步調加速了10倍,整天忙忙碌碌、焦躁不安。但是蛋疼的是,人是社會動物,你想要脫離這一種怪圈,你又很可能需要多多少少脫離你的社群,你的社會關係有可能就此磨滅。
這些可能就是社會形態對個人的影響吧,想要擺脫這種十倍速的高壓生活,你總要捨棄某些東西,例如你只要完全不在乎你在社會關係網中的社會評價,不在乎是否取得世俗的成功,不追求「品質生活「,那其實完全不需要這麼焦慮,不需要繃緊自己的發條。(讓我想起有個小新聞,一個編輯38歲未婚未育,為了自己的興趣去讀了三個文科、社科的碩士,不夠錢了才打打工,追隨自己的興趣,算是為了自己而活。說實話這個還挺有勇氣的,起碼現在的我還做不到說跑路就跑路追夢什麼的)

圖:畜牧業,圖文無關(你信嗎
在農業革命中,一些地方發展出了新型的社會結構,主要靠着剝削其他動物為生——遊牧部落。為了把牛、馬、驢、駱駝訓練成聽話的役用動物,就必須打破他們的天性和社會連接,抑制他們的侵略性和性能力。上面一小句是概括了一下書里的說法,但實在讓人難以不聯想和類比:)
3
由想象所構建的秩序
農業革命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巨大轉折點,讓智人拋下了與自然緊緊相連的共生關係,人類逐漸跟房屋/家這種構造建立起強烈的連接,房屋這種建築深刻影響了人類的心理。
人類與「自己家」緊密相連,與周遭的物種畫出了清晰的界線。人類因為農業革命而逐漸固定了居住地,開始做一些長期規劃以抵禦風險(例如天災導致歉收),保護已經擁有的東西。
人類開始有了對未來的擔憂,而這種對未來的壓力和擔憂正是後代大規模政治和社會制度的基礎。農民被徵收的餘糧養活了政治、戰爭、藝術、哲學,但歷史從來只會記錄這些極少數人創造出來的東西,而其他絕大多數人從來都是辛勤勞作。
人類在幾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一直都只是幾十人的小部落,結果農業革命之後幾千年就出現了城市、王國、帝國,但僅僅是時間的流逝是完全不足以讓人類發展出大規模合作的本能(不然幾百萬年的演化幹啥去了)。
所以還是那個說法,
虛構故事的力量強於任何人的想象,正是關於神靈、國家、民族、公司等虛構的故事,幫助人類建立起了大規模協作必要的社會連接。
不管是古羅馬的帝國、秦朝、希臘城邦,他們都不是人類天性使然的結果,他們都是「由想象所建構的秩序」。
故事一定要講得好
虛構的故事怎麼支撐着整個帝國?關鍵是故事要講得好。舉幾個著名的例子,公元前1776年的《漢謨拉比法典》;公元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這個可以說是現代數億美國人的合作手冊。其實我覺得,《共產黨宣言》也是講得很好的故事,後來發生的紅色故事也證明了這一點,雖然道路曲折,還需要很多人的不斷努力,但它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上面這些舉的例子,都有自己的所謂「公理」,以及衍生出來的一套自洽的邏輯:
1.《漢謨拉比法典》認為巴比倫的社會秩序由神所指示,將所有人類分成男女兩種性別,並且分成上等人、平民、奴隸三種階級。不同性別和階級的人,價值也是天差地別(例如平民男性的一隻眼睛值60舍克勒的銀子,平民女性的值30,奴隸女性值20)。另外,《法典》假設國家的所有臣民都各自接受各自的階級角色,這樣子大家能有效合作,並且享受這種合作帶來的好處,生產足夠的糧食、抵禦外敵。
2.《獨立宣言》是北美13個英國殖民地的民眾認為英國對待他們不公而發起的,他們宣布北美所有殖民地的子民不再是英國王室的子民。《獨立宣言》宣告自己的主張是普遍和永恆的正義原則,正如裡面的經典橋段:
"我們認為下面的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3.《共產黨宣言》則強調了階級鬥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分析階級和階級鬥爭,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鬥爭的產生、發展過程,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的無產階級肩負的世界歷史使命。

圖:簽署獨立宣言
上面的一些例子,相信它們的人,都會覺得這些是不言自明的真相,而不會覺得這是某些人虛構出來的故事。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獨立宣言》的「人人生而平等」其實跟《漢謨拉比法典》是衝突的,而且從生物學演化的角度來說,只有弱肉強食,從來沒有所謂「平等」。所以究竟誰是正確的呢?
答案是,完全不應該區分正確和錯誤,這些全部都是人類發明的概念。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說民主社會的人就是自由的,獨裁統治下是不自由的,其實完全沒有意義;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政客和人民可能都會相信錢是萬能的,有錢人就是因為他們付出了更多的智力和努力,追求利潤就是正義;但《共產黨宣言》等一系列著作也解構了資本主義,基於剩餘價值理論進行推理,精確指出這種制度的剝削本質。
所以在我看來,什麼普世價值、自由主義、民主,這些都不是絕對真理,這些都是西方發達國家構建的話語體系。所以這其實也就是國家一直說的,要講好中國故事的含義。我們有自己的國情,我們完全可以構建一套屬於我們自己的話語體系和社會建構,走出中國特色的道路,而不是對原教旨的資本主義、民主等產生路徑依賴。(哈哈,是有一點左傾的立場)。
秩序是怎麼維護的?
有個疑問,如果大家都發現人權只不過是一種想象,那社會豈不是要分崩離析?這種擔心確實是有道理的,因為只要有一天大家都不再相信這一套敘事,一切都會結束,這種由想象所建構的秩序其實已經算是涼涼了。所以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其實還需要「國家機器」「暴力機關」,也就是軍隊、警察等。
問題又來了,如果社會秩序由暴力機關維護,那麼暴力機關的秩序又由什麼維持呢?常見操作是:講點關於祖國、男子氣概、榮譽之類的故事,甚至是金錢也可以(僱傭兵)。

圖:我國的軍隊是人民解放軍,是有家國情懷、屬於人民的軍隊。我覺得這很好,贊了
但暴力機關只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是讓人們真心相信這種秩序。第一,對外的說法一定絕對要堅持它們千真萬確,絕非虛構。第二,教育也要徹底貫徹同一套原則(這也是為什麼那些國家分裂勢力要在教材上動手腳,且現在看來有奇效)。
除此以外,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術研究花費了大量精力,去分析「人們為什麼不會發現組織自己生活的種種秩序是想象出來的?」:
1.秩序和我們的真實世界緊密結合:
秩序和人類個體是互相影響的。正如現在的西方人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盛行,學校、家長、社會都是這麼互相灌輸的。但實際上中世紀貴族就完全沒有個人主義的說法,他們的社會環境會讓他們認為,個人的真正價值是由他的社會階級以及他人的評價與看法而決定。
2.秩序塑造了我們的欲望,我們的欲望又反過來維護秩序:
例如現在的消費主義,不斷地慫恿我們去消費一些其實並不需要的東西,它使我們的欲望開始膨脹。例如西方人現在很重視的「隨心所欲」,其實也只是浪漫主義+消費主義的產物。最終,個人慾望被秩序塑造,然後又反過來成為了秩序的強力守護者。
3.想象建構的秩序存在並非個人的主觀想象,而是存在於千千萬萬個主體之間,存在於數十億人的腦中:
只有你一個人改變想法,嘗試逃脫這種秩序,其實只能改變自己,而並不能改變這種秩序。任何一個獨立的個體都難以撼動這種秩序,因為你想要改變這種秩序,你需要同時改變數億人的想法才可以。這絕對不是容易的事情,你需要複雜的組織協助你,例如政黨、思潮,並且還需要一個能替代舊秩序的、更nb的秩序。
4
歷史從無正義
階級
農業革命後的幾千年,人類構建了各種秩序/合作網絡。但是對許多人來說,這些合作網絡是好是壞,實在難說。這些合作網絡背後的秩序和規則,在大部分情況下其實是既不公平,也不中立,總是喜歡把人分成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三六九等。
即使是把人人平等喊的震天響的《獨立宣言》,實際上也區別對待了男女,區別對待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很多奴隸主實際上也簽署了《獨立宣言》,但對那時的黑奴來說他們是並不享受什麼「人」權的。
2021年,美國整活了那麼多的黑人權利運動,搞什麼Black Lives Matter,這些問題或許稍有緩解,但在我看來實際上是掩蓋了更深層次的矛盾——階級矛盾。
在資本主義社會裡面,背後的秩序奉行的就是「財富的階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實行這些制度,支持這些秩序的人,絕不會承認這些制度和秩序實際上是人為虛構的,只會跟別人說這是自然而然的真理,是必然的結果,不斷重複直到大部分人都深信不疑。
大部分人都活在一種秩序底下,也很自然而然地認為只有自己的社會階級的分類方法是自然的,其他的分類方法都是扯淡。
資本主義國家會覺得按財富分階級是天經地義,錢即正義;印度按種姓分階級,這種純靠血緣遺傳來決定階級,且還極度穩定的秩序,在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中國看來,實在是無法理解;古代的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等,全部體制都有社會階級。對於每個個體而言,即使擁有同等能力,若處在不同階級,他們能得到的機會和最終能發揮出的潛能,也將會是大不相同。
但是每一種階級都有他們的分類方法,這些階級分類方法的差異是從哪兒來的呢?大部分的階級秩序多半只是因為歷史上的偶然事件產生的,但在部分群體取得了既得利益之後,世世代代不斷加以延續改良,才形成了今天的樣子。
父權制度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人類女性有子宮,男性沒有子宮,於是生物學女性需要承擔懷孕+生育的任務。但是,每個社會都不斷地給這個核心的生物學差異,延伸出非常多的性別相關的文化概念和規範。例如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女德、「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男主外,女主內「等。
實際上父系社會不只是中國古代的社會,古代其實很多社會都是父系的,例如印度、古希臘等社會的婦女也是缺少了很多政治權利、職業選擇等。
這裡要提一點,生物學上的男女的性別是「sex」,文化/社會學上的性別是「gender」(就是美國現在那幾十種心理認同性別,差不多得了😅)。但是由於文化上的性別社會建構,實際上父權社會的女性得到的社會資源在同等條件下是較少的。那麼,為什麼會發展出這麼多父權社會呢?有一些假說(但都有漏洞和bug):
1.肌肉理論:
這種假說認為男人比女人強壯/體力好,於是靠着肌肉使女人就範。第一個比較淺的含義是暴力強迫女人做一些事情,第二個含義是男人在農業社會能靠着更強大的肌肉占到更多體力勞動,從而得到更多的政治影響力和話語權。
但bug 在於,體力和強壯程度跟社會權力相關度並不大,因為常見老人擁有更多權力,所以明顯不是體力決定權力分配。bug 2在於女性在歷史長河裡也一直有不少體力勞動(在田裡、廠里、家裡),強壯程度和體力勞動占有度其實也不見得比男性低很多。
2.流氓理論:
這種假說認為男性占主導靠的不是力氣,而是侵略性。數百萬年的演化使得男性的暴力傾向比女性明顯。有可能會因為睾酮水平等問題使得男性更適合做士兵這種侵略性的工作。
但bug在於,戰爭可不是什麼普通干架,而是需要非常複雜的組織、合作、安撫手段的大規模行為,將領也需要在善於推理、善於看穿別人。這些也不是體力、侵略性就能做到事情,且女性在這些方面還更可能有優勢。
3.演化理論:
這種假說是說在數百萬年的演化中,男人和女人發展出了不同的生存策略和繁殖策略。男性為了繁衍需要侵略性地競爭,而女性負責受孕+養育是個重活,一般情況需要一個父親來幫忙養育,於是可能會傾向於順從(答應男人的各種條件以換取養育幫助)。於是基因主要就這麼篩選下來的。
但bug在於,女人為什麼是需要男人,她們其實也可以需要其他女人來共同養育;另外,有些是雄性爭強好勝、雌性依賴幫助的物種,如大象、倭黑猩猩,它們發展出來的是母系社會。
據書中的說法,總而言之,一個以「合作「為成功的最大要素的物種里,為什麼是比較沒有合作精神的一方(男性)控制着理應比較善於合作的一方(女性),至今沒有什麼定論。
但其實我個人感覺,近現代的社會實際上已經改善了不少,例如上世紀新中國的建設時就有了 「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解放婦女生產力;現代各種轟轟烈烈的男女平權思潮&運動。另外重男輕女的現象,隨着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逐步完成,21世紀的中國大城市存在較少封建遺俗,且沒有小農經濟的生產關係(不用生兒子來幫忙幹活和作為宗族秩序的守護者,反而城市的男性結婚時候普遍還要承擔更多沉重的經濟負擔= =-|||),男女平等的情況要相對好一點。但現在在各個領域依舊存在着一些社會性的性別不公,這些需要我們繼續努力,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社會思想的改變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5
人類的融合與全球性的秩序
人類的協作網絡越來越大,時至今日,幾乎所有的人類都在接受同一種協作大框架:
1.同一種地緣政治系統:地球分為不同的國家,但是受到國際公認。
2.同樣的經濟制度: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多多少少都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
3.採用同樣的法律制度:至少理想情況下,人權和國際法還算是全球適用的。
雖然2021年的世界還是存在着非常多的制度,每種制度都有自己的特色;或許不同的文明也有激烈的衝突,但總體上,文明間的爭鬥和衝突還是在使用同一套概念,處在同一套話語體系下,也使用同一套武器。
作者說,真正的文明間的衝突,是「聾子式」的對話,雙方根本無法互相理解的那種。
新中國為了發展而改革開放,以市場換技術,為了做到這種彎道超車,不得不加入世貿,嘗試融入世界的這種體系。於是就只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了,這種融入世界的努力,讓我們嘗到了一定的甜頭,但也讓我們吃到了貧富差距、發展不均等苦頭。所以只要全球化的趨勢在這,那中國多多少少要受原有世界秩序的影響。全球化是把雙刃劍,但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但總而言之,智人這個物種慢慢發展出了「世界一家「的概念(」地球村「」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來沒有一個物種會在意自己所屬物種的整體權益,所以這也是人類nb的地方。
那麼,現在的世界有什麼全球性的秩序呢?
1. 經濟上的貨幣秩序
2.政治上的帝國秩序
3.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
錢!!
原始時代的狩獵採集者完全沒有金錢的概念,也不需要這種概念。但後來有了社會化分工之後,各種專業人士生產着各種物品,然後有了物品交換的需要。
最一開始,光靠人情義務就能實現物品交換,但是後面問題來了,陌生人要怎麼交易?
於是貨幣就這麼產生了,他是作為交易的中間層而存在的(就像軟件工程里,如果兩方的接口不方便對接,那就加一層adapter layer)。錢這種東西,不是什麼技術的突破,而是想法的革新。時至今日2021年,我們的貨幣都逐漸電子化了,貨幣的本質已經變成了國家信用。

錢這種東西發明挺有用的:
1、作為交易媒介;
2、是可以儲存財富(有些物品如水果並不好儲存,直接做物品交換也有一定期限);
3、是錢比貨物容易攜帶,更容易長途旅行。
金錢、實體貨幣、一張張的毛爺爺,他們本身價值不大。換句話說,金錢不是物質上的現實,而只是心理的想象。金錢的運作,就是要把對金錢的想象,兌換成現實的物質。你必須真實地消費了,這個錢才發揮到了真正地作用。金錢的故事讓人們願意把有實際用途的物品,換成沒什麼用的紙、換成貝殼。可以說:
金錢就是有史以來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統
人們有着不同的信仰,講着不同的語言,服從不同的統治者,但是無一例外都相信黃金白銀;沒有這種共同的信仰,全球貿易幾乎不可能存在。
金錢制度有兩大原則:一是萬物可換,「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幾乎什麼事情都能得到,例如物品、暴力、健康、快感、勞動、服務;二是萬眾相信:只要相信錢這種東西,任何兩個陌生人都能合作。(當然我覺得在一些極端情況下可能就缺少這種共識,例如大逃殺、荒野求生、戰爭等情景)。
不過金錢制度看似無害的原則背後也有黑暗的一面,他可能會當傷害地傳統、親密關係,也會傷害人的價值,還可能破壞家庭關係,這正是這套沒有人性的系統,造就了巨大而無情的市場,高效但卻在泯滅人性。
帝國
帝國是人類文明史中一種重要的政治秩序。帝國有兩個重要特徵:
1. 帝國必須統治着許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都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認同和獨立領土
2. 帝國的特徵是疆域可以靈活調整,而且幾乎可以無限擴張。
總而言之,帝國用同一種政治架構,容納下了多元的族群和生態區,越來越多的人類與整個地球融為一體。帝國的形成,不一定非得用軍事征服,雅典的城邦靠自願也能聚集在一起,哈布斯堡帝國靠的則是錯綜複雜的聯姻。
不過「帝國」這種政治秩序,在21世紀的現在,很多時候會被當成邪惡的字眼——也就僅次於「法西斯」了。建立和維繫一個帝國,通常就有着慘烈的屠殺,以及對倖存者殘酷的壓迫。帝國標配:
1. 戰爭
2.奴役
3. 驅逐
4. 種族屠殺
雖然帝國對於大部分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但對於歷史來說可能有一點益處。帝國在各種奴役、掠奪之後積累了大量財富,然後養着少數精英留下了不少遺產:哲學、藝術、司法、公益等。
如果沒有帝國這種雙刃劍秩序,我們現在就沒有莫扎特的樂曲,沒有牛頓的微積分,沒有拉瓦錫的化學理論。

圖:古羅馬帝國遺蹟
帝國還對人類的大融合有着一定的推動。帝國不斷地擴張領土;為了更加容易地管理統治,且為了強調自身的合法性,帝國一般會主動推進法律、文字、語言、貨幣的標準化。
例如,日不落大英帝國號稱要宣揚自由主義和自由貿易這兩大「福音「;蘇聯覺得自己責無旁貸,需要協助推動世界從資產階級專政走向無產階級專政;美國認為第三世界的國家也要有民主和人權(即使傳播民主和人權需要巡航導彈和F-16戰鬥機,也在所不惜,哈哈哈哈哈)。
19、20世紀的西方國家在工業革命的加持下在軍事實力上十分強大,跑到全世界搞殖民,大清的國門直接用堅船利炮打開,都不跟你bb那麼多話。
到二戰之後,去殖民化又搞得如火如荼,但是此時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接受or學會了西方文化的一些重要元素:法語英語等西方語言、開始相信人權和民族自決、開始接受了一些西方意識形態如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是的沒錯,可別忘了馬克思是個德國人=。=)、女權主義、民族主義等。
我覺得,對於21世紀的當代中國,正如初中政治書里說的,還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是所有舶來品意識形態都適合中國。作者也說了,今天的印度人、非洲人、中國人雖然接受了很多西方帝國的文化,但也開始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傳統做了不少調整。
不過u1s1,現在都21世紀了,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雖然最近幾年有點逆全球化的操作),最終可能會形成一個全球帝國。真正的政治權威應該來自於所有人類,而不是某些特定國籍的成員,人類的政治方向也該是保障人權、維護全人類的利益(P.S,人類命運共同體)。
截止此書發行的2014年,世界政治仍是按國家各自獨立運作,但是在資金、勞動力、信息流等影響下,國家的邊界理應開始逐漸消融。不過誰能想到,才過了兩年,2016年美帝特朗普上台,明目張胆地把使用霸權維護世界秩序的吃相暴露出來,直接撕破臉皮;孤立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絲毫沒有向着世界大同前進的姿態和作為。
宗教
宗教是第三種讓人類統一的力量。因為協作規模越大,政治秩序越容易瓦解。宗教作為第三種力量,讓這些脆弱的政治架構有了超人類的合法性。可以說宗教是一種「建立在超人類的秩序之上的人類規範及價值觀」,他有兩種基本要素:
1. 宗教認為世界上有一種超人類的秩序
2.宗教會以超人類秩序為基礎,發展出具有約束力的規範和價值觀。光是女媧補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神話還不足以構成宗教,它雖然是虛構的,但並沒有發展出約束人類的行為規範和價值觀。

宗教為什麼會出現呢?
因為以前的人類需要經常考慮動物、事物、植物、氣候、生育等重大問題,但以前並沒有靠譜的理論去解釋和預測,只能將這些無法掌握的事情寄托在「神」的身上。人類承諾永遠地憧憬某些神靈,換取人類對其他動植物的控制權。之後宗教不斷發展,也發展出了很多不同的類型:
1.一神論宗教:一神論宗教的信徒不接受多個至高無上的神,他們比多神論教徒一般要更加狂熱、更加熱衷傳教,排外性有點拉滿。21世紀的全球政治秩序其實大部分以一神論為基礎建立的(不過中國大體倒也算是無神論國家吧,也能在不影響統治的情況下容納一些宗教存在)
2.二元論宗教:這種類型的宗教信奉者善與惡兩種力量的對立。二元論的作用就是解決「關於惡(Evil)的問題「,為什麼會有邪惡?為什麼有苦難?為什麼壞事發生在好人身上?那麼二元論說有善惡兩股力量,發生不好的事還是evil那股力量做的事。但是這也算是對 複雜世界 的 真空中球形雞級別 的 簡化建模了,一切問題丟給某個「神」,其實也挺不負責任的2333。
按照書中的說法,除了信奉神神鬼鬼的宗教,還有信奉某種自然法則的宗教(這裡指的不是自然科學),如佛教;還有人文主義宗教,重點在於對智人的崇拜。人文主義也都有分幾種,對「人性「的定義也都不盡相同:
1.自由人文主義:每個智人都有自己神聖的人性,個人自由神聖不可侵犯
2.社會人文主義:「人性「是一種集體概念,而不是個人概念。社會人文主義追求所有人都能平等(例如,不論貧富,不論特長,本質上人類都應該是相同的)
3.演化人文主義:著名例子,納粹。沒錯,納粹也算是一種人文主義,但是它是打折保護優秀人種的幌子,干着反人類的勾當。基於物種演化理論,它推出了與其他人文主義截然不同的「人性「的定義。
6
科學革命
科學與技術大發展
過去500年間,人類的力量有了前所未有的驚人成長,無論從人口、GDP、日均消耗能量來說均是如此。人類經過幾次工業革命&能源革命,對於能量的利用效率增長了好多個數量級,這大概就是大劉《三體》裡面說的「技術爆炸「的含義。但說實話,我覺得說不準這幾百年的技術爆炸只是曇花一現,還是科技發展的加速回報定律的開端。總的而言,這幾百年的爆炸式科技發展真是非常的稀有,人類絕大部分時候科技發展都是停滯的。這幾百年的大發展,讓人類開始有點相信,只要肯投資科學研究,就有很大可能提升人類的能力。
科學是一個革命。其實有不少言論說科學是一種宗教,但其實並不是。科學跟宗教有巨大的不同點是:
1.科學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
2. 科學以觀察與數學為中心:人類早期的知識體系通常用的是故事來構成,而現代自然科學則常用數學這種形式邏輯語言
3. 科學渴求得到新的知識

圖:20世紀中後段提出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但依舊還沒統一四大基本力
科學革命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
遇到問題,宗教會想盡一切辦法在宗教知識體系裡面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是「神的旨意」;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會承認自己現在解決不了,然後不斷發展各種假說、學說去嘗試解決新的問題,願意為了「真理」推翻舊的理論——就像量子力學出來之前,科學界幾乎覺得物理學要終結了,而現在21世紀,統一四大基本力的大一統理論都還沒出世。
但是不要搞混了科學(science)和技術(technique),過去幾百年是恰恰好是科學與技術/工程的發展強相關而已,使得人們容易混為一談。實際上技術可以不用基於科學,例如宋末元初的黃道婆的紡織機,你說他是什麼基礎科學的發展?不太算吧,這只是一種工程上的進步。
科學的大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很多的進步,貧窮、疾病、年老、死亡不再是人類必然的命運,而只是無知造成的限制。
現在大部分國家,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都算是擺脫了生物性的貧窮(真實餓死),雖然無法避免社會性的貧窮(貧富差距);人類平均壽命在科技發展下不斷增加;人類不斷發展的生物科技,甚至有朝一日能戰勝死神。
帝國與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的發展其實並不完全自由,很多時候受限於政治需要,前幾百年要發展哪些科學分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帝國的政治需要。例如歐洲那些國家需要殖民,那麼天文、航海、地理等分支就會蓬勃發展。帝國與科學,背後都有一股欲求不滿的動力,支撐着他們不斷發展和擴張。
7
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的關鍵詞
作為近現代最成功的一種大規模合作制度,資本主義對我們現在的世界影響極其深遠。資本主義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不少發展,也帶來了不少的苦難。資本主義的關鍵詞就是一個:
增長
書中舉了一個關於貸款與創業的簡單例子:
建築商B賺到了100w刀,存進了銀行A;然後另外有一個麵包師C想要創業,但是沒錢買設備,於是找銀行A借了100w刀;C借到錢,然後又找回B裝修,花了100w;此時建築商B的戶頭上有200w!!!但實際上銀行A真實擁有的現金只有100w。這樣子,100w的真錢,派生出了200w的錢!!
按我的理解,這個關於貨幣供應量的倍數就是常說的貨幣乘數,一般情況下國家要保證貨幣乘數不會被無節制的信貸弄太爆炸。
·但是像上面那樣子的例子不會很像龐氏騙局嗎?
話別說的這麼難聽,這是我們對於未來增長的信任。
「對於增長信任」在這種經濟運行模式裡面至關重要,要是大家都失去了信任,去擠兌銀行存款,那銀行直接破產GG。這種信任在某種意義上是很有意義的,如果麵包師C借不到信貸,他的麵包店永遠也開不出來,也就少了很多生產力。靠着這種思路,人類發展出「信用」這種金錢概念,代表着還不存在、但以後很可能會有的貨品。這種概念相當於是讓我們預支未來,打造現在。

理想情況下,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賺到錢會重新投入給研究,投入給再生產。這可不是什麼平平無奇的概念,在資本主義之前,人類賺到的錢只會拿來享受,或者存着,而不會拿來重新投入發展生產力,中世紀貴族只會用賺到的錢來辦比賽、搞宴會、打仗。
21世紀之前,確實砸錢給科學研究和再生產,「增長」這個事情,幾乎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人類的明天一定就會更好。但是現在說實話,已經好久沒有過大的科技發展了,甚至可以說有點停滯了,可控核聚變一年又一年,近些年在實驗室得到了正的輸出功率已經開心炸了額,不知道能實用的可控核聚變猴年馬月才出來。
這些年的投資回報率感覺是在不斷變低,投資也不知道投什麼,投所謂AI最後又難落地,又沒什麼大的增長;這幾年的世界真是感覺處在一個隨時崩掉的狀態;
人人都盼望在經濟泡沫破滅之前,寄希望於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搞出一些力挽狂瀾的發明創造。
金融
15、16世紀,遠洋探險可以算是一種風險高、收益極高的活動,成了的話能大賺一筆——挖金礦銀礦、大搞種植園。
但是,即使是哥倫布探險,也需要籌措足夠的資金。另外,不要忘了探險的風險很高,像押寶似的,探險隊很可能沉屍大海,銀行信貸很可能也跟着沒了,導致銀行對於探險隊的放貸很謹慎。
為了增加投資者,並減少每個人承擔的風險,西方國家開始發展出一套複雜的金融系統,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籌措大筆信貸資金。(P.S. 這應該也能算是常用的降低賠率平攤風險的手段之一)。
後來的事情也都知道了,信貸和金融,讓荷蘭更容易擴張和探險,最終成為了盛極一時的「海上馬車夫」。
資本的擴張
我們現在說資本家吃相難看,實際上16、17世紀那會的資本可是更加猖狂。高中歷史書裡面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利潤,直接軍隊攻擊那些提高關稅的政權,那時候的僱傭兵甚至可以僱傭到完整編制的軍隊。
後來荷蘭由於太過自大+日益高昂的戰爭成本逐漸衰落,主要資本開始跟日不落帝國走到了一起,英帝國甚至會為資本服務,例如為了傾銷貨品給大清帝國而開戰(懂得都懂,後面就是中學歷史教科書上喪權辱國的各種條約)。
這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和政治緊密結合。可以說這些西方帝國的擴張,跟資本的擴張聯繫極其緊密。
到了現在21世紀,資本也會受政治影響,世界根本不可能有完全不受政治影響的市場。
剝削
如果資本家要靠減少工資、增加工時996來增加自己的利潤(是不是聽着很熟悉呢?),那勞動者情況會怎麼樣呢?
課本上可能會說:自由市場會保護員工。但現實可沒這麼舒服,資本家們可以通過壟斷和串通來打擊勞工,勞動者實際上可能沒有其他選擇。
如果沒有公權力的約束,資本什麼事情都能做得出來,資本主義的道德觀一直都沒怎麼改善過。以前為了利潤,人販子、奴隸種植園沒少搞,的各種垃圾事也沒少干。馬克思說,資本來到這個世界上,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着血和骯髒的東西。
被資本主義塑造的世界
不管你喜不喜歡,資本主義已經塑造並綁架了這個世界,現在它已經算是不可或缺的了,這已經是一個現實了。為了發展而做的改革開放,或許也是不得已之舉。
中國也是在摸着石頭過河,但一步創新是先進,三步創新是先烈,我們也只能在充滿漏洞的系統上不斷打上新的補丁。這些既定的秩序,他現在就是現實,我們不可能朝夕之間就做出大的改變,我們需要一步步來,保持共產主義的初心,方得始終。
8
工業的巨輪
遠古時期的人類,只會利用生物能,人力蓋房、牛力犁地。後來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終於發明了蒸汽機,利用起來了其他形式的能源。再到後來,有了內燃機;石油也因為化學的發展有了極大的用處,搖身一變成為液體黃金;再後面一點,E=mc^2就已經從公式變成了原子彈和核電站。
工業革命的核心,就是能源轉換的革命,也是對能源利用的數量級提升。
我另外提一個事情,有個東西叫卡爾達肖夫指數,是根據一個文明所能夠利用的能源量級,來量度文明層次及技術先進程度的一種假說。
分為三型文明,I型文明要求能利用1x10^16W的能量,目前的人類還差個可能1000倍吧,在0.7型文明左右;最近很火的一個國產獨立遊戲《戴森球計劃》的戴森球其實也是一個關於能量利用的科幻想法,用一個包圍着整顆恆星(太陽)的結構,以充分利用恆星燃燒的核聚變能量,達到那個程度,II型文明就比較穩妥了;III型文明的時候我們早就是一個cross-galaxy species了吧(如果那個時候還有智人的話)。

圖:自帶乾糧打個廣告
9
未來走向何方
能否預測歷史的走向?
雖然社會科學發展出了很多理論,但實際上要做到準確預測未來局勢走向還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當然,馬後炮分析可就簡單多了)。處於當代、最清楚時下情況的人,往往是最看不出歷史走向的人,一些在當代看來最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最終還是出現在了歷史書上,例如1913年的布爾什維克黨還是一個很小的激進黨派。
我覺得,歷史就是這樣一團混沌,一個超級複雜的混沌系統擁有茫茫多的變量,以人類現在的信息處理水平完全做不到完整收集信息並分析預測;社會科學等通常都只能建立簡化模型進行預測,那準確度和置信度其實可想而知。

書中有一個挺有意思的說法,就是歷史是一種「二級「混沌系統。就是現實會被做出的預測所影響。
例如一個十分準確的預測系統說,後天股價必會從90漲到100,如果別人得知了這個預測,那結果則是有好些人會早早地買入,說不定明天就能漲到100,這樣會影響股價的趨勢,這時後天的股價是什麼,也又不好說了。
「如果革命能被預測,那麼官方也不會讓這個革命發生。」
歷史就是這樣從一個岔路走向另一個岔路,選擇某條道路的原因不得而知,影響的變量非常多。所以在我看來,歷史對於目前的人類科技來說,是有着「偽隨機性「的。
bb兩句(1):人類難以駕馭社會
說實話,當你觀察了一下現在人類社會的種種bug,你就會覺得智人這個物種其實挺拉跨的(我可能會是三體裡降臨派,哈哈)。作為工科生,其實我對於人類、人類設計的制度其實是有很強烈的失敗主義傾向的。
為什麼?因為一個極度複雜的混沌系統是極難管理的,複雜度體現在,系統的每一個個體都是規則極其複雜的元胞自動機(cellular automata),這種系統的計算複雜度是直接達到最大的。
程序員寫個萬把行代碼都不敢保證完全正確,你一個幾十億人+各種規則的複雜系統,你還想指望它不出bug?
而且,人類的劣根性幾乎無法抗拒,就算有一兩個聖人都沒用,要有千千萬萬個聖人才行。貪嗔痴慢疑,只要社會秩序要由智人來組成,人與人之間的約束和制衡可能不能只靠規則,還要靠不可控的政治鬥爭。
進一步說,社會制度的糾錯、約束、制衡系統本身都是由人類構成的,這個設定其實我覺得只靠制度是很難解決的,人類的弱點和人類的個體差異,必會導致制度運行出bug。
總之,我感覺人類是難以完全駕馭人類社會這種超複雜系統的。
bb兩句(2):作為科技主義者的解決思路
作為一個科技主義者,我會傾向於用科技大進步來解決這個大問題。我有幾種思路:
1.人類升級:靠生物科技人工選擇改善基因;賽博朋克系列,搞腦機接口、植入芯片、智能系統輔助意識。以後智人升級到不再是智人這種物種了,也沒關係。(當然中間會有很多倫理問題需要討論,例如誰先升級、怎麼升級、物種怎麼定義等等)
2.強AI利維坦:公權力/政府理應是一個「絕對正義」的強人工智能,且可以擁有非常多的資源和大量信息。當然,《機械公敵》那種AI跟人類對着幹、要滅掉人類的這種問題,還是要考慮考慮)(and,絕對整一要怎麼定義?)
10
延伸思考:關於權力
權力是一種人對人的特殊影響力,權力可以讓別人行為發生改變。最直球、也最弱的權力,就是靠暴力和武力值實現的權力。
但現代社會的權力形式是十分複雜的,維護權力的邏輯鏈也很長。個人在物理意義上的武力值,在現代社會的作用只會越來越少,擁有力量方式已經變成了掌握一個組織。組織會變成你個人意志的外化,組織就是你的人格延伸(你看有些企業,老闆是人渣的話,企業文化也好不到哪去)。
為什麼有個說法是,只有制定規則的人才是最厲害的人?
我覺得這裡的規則指的就是某種社會秩序,如果你處在能夠制定規則的位置,那你很大可能會指定有利於自己的規則(除非你是聖人、理想主義者),並且率先吃到第一口肉,成為第一代的利益集團。
成為利益集團後,你也很有可能會利用手頭上掌握的大量資源維護穩固這種有利於自己的秩序,這也是說為什麼有些改革難以進行、「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以前的社會秩序可能可以靠大規模的武力來改變(如農民起義、戰爭),現代社會我感覺對於普通人來說,改變社會秩序是越來越難了;掌握軍權的人就另說(看看東南亞那些個軍政府)。
11
結語
理工科學生也要多多學習一些人文社科知識,只會做大蛋糕不行的,蛋糕被人傻乎乎切走了都不知道怎麼被切走的。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律,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遠比我想象的要複雜許多許多倍,有意思,多想多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