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新聞:馬斯克總到底會不會惡意收購推特?
簡中今天炒的是:馬斯克拒絕出任推特董事,有可能惡意收購推特。
時間線是這樣:
4月5日,馬斯克總突然發推:Do you want an edit button?(是否想要一個編輯按鈕)
哎媽,推特關注量前十中最活躍的用戶馬斯克總,這是想改造推特嗎?
就在幾天前,馬斯克向SEC提交的監管文件顯示,他在3月中旬,通過自己的信託基金購入了推特9.2%的股份,已經成為Twitter的最大股東。
這不由不讓人想起,3月25日,馬斯克確實發了一條有關推特的推:
言論自由對於一個正常的民主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你認為推特嚴格遵守了這一原則嗎?
下面有個投票按鈕。
然後馬斯克在評論里加了句: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poll will beimportant. Please vote carefully.(這次投票的後果很重要,請認真投票)
203萬+推友投了票,70%投了No。
馬斯克確實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推特用戶,突然持股推特,不能不讓人有所懷疑他要介入推特的運營。
由於持股9.2%,成為推特最大個人股東,所以馬斯克有資格加入推特的董事會。
而且據路透說,馬總本人確實向推特要求了董事席位。
但是,4月10日,推特CEO Agrawal女士:埃隆·馬斯克決定不加入我們的董事會……無論股東是否在我們的董事會,我們都已經並將永遠聽取他們的寶貴意見。埃隆是我們最大的股東,我們將繼續接受他的意見。
如果加入董事會,馬斯克總會面臨一個監管:持股上限不得超過14.9%。
不加入董事會,就沒有這個限制。
這不能不讓金融界懷疑:馬斯克總既然不想被限制股比,那麼可能是要惡意收購推特了。
惡意收購=控股,成為最大股東——當什麼董事啊,直接當董事長。
於是,推特股票開始漲價……
以及昨天(4月11日),馬斯克總本人也確認:他將不出任推特的董事。
也就是想持股多少就持股多少。
那麼馬斯克總會惡意收購推特嗎?
咱號感覺:不會吧,他真的在Tesla和SpaceX之外,還有精力操持一個社交媒體?
之前馬斯克總也在推上噴說「私有化特斯拉」,遭到了美國證監會的處罰,所以馬斯克總靠說話影響股市不是沒有前科的。
以及,惡意收購挺麻煩的,如果事先不做妥善的安排,很可能被保衛者施以「毒丸計劃」來狙擊——比如,你那邊收購我的股票,我這邊稀釋我的股票……我讓你永遠收不到足夠數量……
所以咱號覺得,馬斯克總應該沒那麼多精力幹這些事。
咱號在今年的【06】、【10】兩篇八卦里都說過,預測今年年中分階段開放。
鑑於上海的形勢,「開放邊境」還有希望嗎?
依然有希望。
4月8日下午,鍾南山總,南開大學遠程授課《科學指導抗疫,勇攀醫學高峰》:中國當前形勢下,「完全開放是不適用的,動態清零是可取的,但要進行逐步開放的政策」。
這風吹得可以吧?
疫情以來,鍾總沒犯過言論上的政治錯誤吧?
所以人家的話有沒有參考價值?
「逐步開放」,跟咱號說的「分階段開放」,差不多一個意思,估計以限制落地城市、限制簽證類型為「逐步」:比如,允許商務簽落地深圳且不前往其他城市、落地訪客進行連續的抗原檢測但無須隔離、落地訪客的防疫措施由接待單位落實並負責……
實際上,4月2日,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一行七名調查人員來華,協助調查東航空難。NTST向媒體證實,他們無需隔離,可以立即工作限制,方式是「限制與調查之外人員的互動,與北京奧運會的安全程序類似」。
有一說一,作為一家與海外聯繫緊密的科技企業,咱號肯定是期待「逐步開放」的——你要是想讓人家投資你或者跟你合作,幾百萬幾千萬的項目,人家不來個團隊好好考察考察,就敢投你?長年累月不給人家簽證、不讓人家來,人家真的就找替代了,在歐洲都敢離開俄羅斯能源的當下,誰離不開誰啊。
當然,可能大部分同胞都不理解市場,畢竟,咱國的財政供養比是1:39(據財新),在加上國有企業員工,吃喝不愁的人用不着理解民企的焦慮。
上海的防控。
似乎現在網友的意見很混亂,有認為上海在探索的,有認為上海坑全國的……
網友的意見不重要,上頭的意見才重要,所以親們還是多看領導的意思吧。
咱號是認為近來領導們刷新了一輪認識:高度認可「動態清零」→認為可以做到「努力用最小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 →迎戰奧米克戎→吉林封一個月→上海日增兩萬→防疫成了政治問題→各省「努力用最大行動迎戰最初感染」→這日子沒法過了→還是儘快復工復產吧。
比如吉林市,4月6日時新增確診112例,新增無症狀122例;4月7日時新增確診136例,新增無症狀92例;4月8日就實現了「社會面清零」。
咱號知道「社會面清零」是什麼意思,但想給眾親介紹一下首個採用「社會面清零」概念的西安當時的情況:
西安3月17日發現4個病例,3月18日宣布「社會面清零」,原因——從3月15日開始,15、16、17三天,確診病例均從集中隔離人員中發現,所以認為疫情社區傳播風險得到控制——是為「社會面清零」。
吉林和西安不是一個數量級啊。
咱號也沒別的意思,就說官方對概念的使用,肯定是寬泛了。
而且,吉林在4月7日還做了最後一輪全市性的核酸檢測——就咱號看上海求助微博的感受:核酸檢測似乎是很危險的聚集機會呢。
但降級往往需要一輪全市性的核酸檢測:上海也是在4月9日的全市性核酸檢測後,於4月11日根據結果宣布封控區、管控區和防範區「三區」名單,防範區居民出門指日可待。
據牆街日報消息:只要取得成功,上海的「三區」經驗將是未來中國防疫的主流——上頭蓋章了。
「三區」經驗不是上海發明,能迎戰德爾塔,能不能迎戰奧米克戎?確實需要實踐一下才知道。
總之,不能前腳說「努力用最小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後腳就鼓勵「一封了之」吧?
估計目前正緊張抗疫的省份在本周都會有所調整,過度緊張的省份會尤其放鬆,五一的調休5天不是沒有針對性——還得消費起來啊。
紛亂的形勢下,還望眾親撥亂迷霧,牢牢抱緊變化之中的不變——5.5%。
一句話新聞:全國統一大市場。
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出台,提出我國將從基礎制度建設、市場設施建設等方面打造全國統一的大市場。
眾親紛紛來問:啥意思啥意思?
要咱號說:沒意思。
眾親還不如問問:啥?改革開放44年,還沒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入WTO21年,還沒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秦始皇統一六國2243年,還沒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
既然40多年、20多年、2000多年都建立不起來這個「統一大市場」,一紙文件就能建立起來了?
統一大市場=規則統一
可地方政府就是有權你建立你的規則,我建立我的規則,靠一紙文件,就能約束地方政府嗎?先把抗疫三年的規則統一統一再說吧。
連續劇新聞:台海局勢。
4月6日,日本媒體爆料: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將在訪日後順路訪台。
嗯嗯,佩洛西原定4月8日率國會代表團出訪日本,看來是計劃4月10日訪台,這天是美台《台灣關係法》簽訂43周年。
4月7日,外交部例行發布會。
問:美國眾議長佩洛西顯然計劃在訪日後於本周日訪問台灣。這將是25年來首位訪台的(美國眾)議長。外交部對此有何評論?
答: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來。美國國會是美國政府的組成部分,理應嚴格遵守美國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如果佩洛西眾議長訪台,這將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嚴重……嚴重……美方應……立即取消佩洛西眾議長訪台計劃……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將採取堅決有力措施……
問:中方具體將採取什麼措施?
答:我剛才說的已經非常清楚了。如果此訪成行,中方將採取堅決有力措施作出回應,由此帶來的後果完全由美方承擔。
結果4月7日晚,82歲的佩洛西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按照美國CDC的標準,她必須隔離5天。
佩洛西辦公室宣布訪日計劃延遲。
4月8日,外交部例行發布會。
問:美國會眾議長佩洛西因感染新冠病毒無法訪台。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答:中方近來就佩洛西眾議長訪問台灣表達了明確的立場。中方官員也向美方就此進行了嚴正的交涉。我對佩洛西眾議長感染新冠表示慰問,希望她早日康復。她應該做的不是推遲訪問,而是立即取消訪問。
咱號覺得這件事可八卦的點還挺多。
首先就是,外交部終於不提「四不一無意」了。
咱號最近一直說:咱國糾結在美國不「落實」領導共識「四不一無意」上快不能自拔了,但很明顯,美國說的「四不一無意」跟咱國理解的「四不一無意」程度相差太遠,你以為「四不一無意」應該是這樣,人家說的「四不一無意」其實是那樣。
放棄對「四不一無意」的幻想挺好,總是「我以為」對釐清事態沒有幫助。
其次,「訪台」一事也很蹊蹺,日媒爆料,美媒向眾院等核實,未獲確認。
接下來兩周是美國國會的春季休假,「延遲」肯定就推到兩周後,而兩周後,事情就又另說了。
當然確診感染的時間點也真是巧,周五出發,周四確診——還是日媒爆料後重新評估決定暫不升級事態了?
佩洛西的出訪無疑是為了釋放信號:震懾中國不要趁機升級台海局勢——這也是美國最近一直擔心的,擔心中國乘機發動戰爭。
但美國也確實要走好鋼絲:別中國沒打算幹啥,你這兒一震懾,再把中國激怒了,中國一「犯渾」,那可真是給歐洲的戰事增加壓力。
順便說下關於如何認定「美國政府」,中美有分歧,中方認為議員是美國政府一部分,美方認為國會是國會,政府是政府,三個公報僅規定「政府不能互訪」,沒規定議員也不能互訪。所以美國倒是一直都有議員訪台,咱號還寫過,去年6月,有參議員乘坐軍機訪台——雙重冒犯。
其實這兩年,歐洲國家/歐盟議員訪台已經常態化了。
當然,佩洛西不是普通議員,是眾議院議長,可以接任總統的美國三號人物。
最後,咱號特供的八卦——
美國防部國防安全合作局,4月5日:已批准向台灣出售總額為9500萬美元的軍事技術及相關設備,為台「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提供人員技術協助(Patriot Contractor TechnicalAssistance)。
愛國者導彈防禦系統——對岸導彈飛來,愛國者發射相應導彈攔截。導彈防禦系統具有雷達監測功能,薩德是高空監測,覆蓋範圍廣,愛國者是低空監測,覆蓋範圍小,但比較靈活。
台灣從1996年就有購買愛國者系統,之前一直是買導彈本身,但4月這次是買「人員技術協助」,這就意味着美方軍事人員的登陸……
按照咱們對三個公報的理解,美方軍事人員是不能登陸台灣的。
如果說去年曝出的美軍在台協助訓練,還屬於「秘密」,這次購買就屬於「公開」了。
相比佩洛西訪台,感覺軍事人員登陸台灣更是底線問題吧?
但似乎沒有「佩洛西訪台」安排的熱搜多。
佩洛西今天已經「轉陰」,按規定解除隔離了,精確的5天轉陰。
連續劇新聞:TST到底有事兒沒?
4月9日,微博熱搜「張庭夫婦TST庭秘密被認定為傳銷,三年半營收近百億,罰沒2100萬元」。
眾親紛紛發來「賀電」:你們說對了!你們說錯了!
嗯嗯,確實給咱號整不會了——之前咱號大標題「張庭夫婦應該沒事了」,這算有事兒還是沒事兒?
說有事兒吧,認定營收近百億,但處理結果是「沒收違法所得1927.99萬元,並罰款170萬元」——才罰款170萬,是撓痒痒嗎?
說沒事兒吧,確實認定了「傳銷」。
咱號趕緊認真學習了一下澎湃新聞記者的詳細報道,具體信息如下:
《行政處罰決定書》是出自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市監局反不正當競爭科,立案時間是2021年5月25日,結案時間是2021年9月,處罰也是9月——該《決定書》為「密件」,且不能在部門官網上找到。
這就很蹊蹺了,行政須透明,無論立案還是調查結果,都應該公之於眾,連結論都搞成「密件」,不警示市場嗎?
其次,調查結果也很謎:傳銷涉及人員65.9萬,違法所得1927.99萬元——平均每人才給組織貢獻30塊錢?這個傳銷組織的工作做得也太差勁了。
但要按平均每人30塊,罰款170萬倒是有解了:危害性不大,罰款170萬不少了。
此外,《決定書》還有「責令立即停止傳銷行為」、「但不作為犯罪處理」的內容。
「不作為犯罪處理」肯定是落實了,「立即停止傳銷行為」不知道落實沒有,反正記者說TST還在正常經營。
總之,本來是上海VS石家莊,半路殺出個襄陽,而且還遮遮掩掩,這需要走進科學。
咱號還是倔強地堅持最初的感受:上海不會任由其他省市的市監局把手伸向自己的企業。
咱號覺得,襄陽鬧這一出,看上去很像是「釜底抽薪」。
原因很簡單:襄陽說自己是5月25日立案,而驚動全網的石家莊裕華區市監局則是6月5日立案,襄陽正好比石家莊早10天。
此外,襄陽還認定了一個「傳銷時段」: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
咱國是不是有個法律原則,叫「一事不二審」?
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的被告人,不得再次起訴和審理。
如果襄陽已經裁定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達爾威涉及傳銷且已經處罰,石家莊是不是就不能再就這個期限內、達爾威傳銷與否作出自己的裁定?
果然,記者說,目前石家莊方面還在進一步調查該案件,還說達爾威早在2013年就有「傳銷」行為,涉及近千萬人——看來石家莊只能調查2013-2018年之間的企業行為了。
而2013-2018年間達爾威是什麼形式的營銷方法?似乎不是襄陽提到的紅卡藍卡銷售制,而且TST自創立以來多次更改營銷規則……
可能上海認為,2018年後達爾威的行為確實不好辯駁,2018年之前還有爭辯的餘地,所以先讓襄陽助攻個「釜底抽薪」,170罰款輕鬆結案?總之不能讓石家莊薅到。
個人意見,供大家參考。
咱號看澎湃的報道,石家莊又說達爾威「大量轉移和隱藏市場資金」,如果「傳銷」不能二審,或者石家莊需要從其他角度突破?
最後譴責一下上海:之前認為你們不會讓傳銷大案發生在自己轄區,原來真的是「傳銷」,白讓咱號相信你們的監管能力了!
但實話實說,這也就是碰上「強監管」+搶錢時代,擱前幾年誰管啊。
一個新詞兒:SPAC
4月8日,港交所:王石聯合發起的一家SPAC深石收購,正式遞交上市申請。
深石收購陣容豪華:公司主席王石(持股65%),CEO劉二飛(咱號講過的中國干金融干到過的最高國際職位,創立了高盛大摩等的中國業務部,把「投行」概念帶給中國的長春人劉總),獨立董事張朝陽、劉姝威……
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咱號2018年在我老闆小說【108】里就講過:反向收購,造殼交易——成立一個空殼公司,什麼業務也沒有,先申請上市——因為上市是「註冊制」+因為沒有業務報表很簡單,很容易上市。
上市後,公司尋找適合投資的標的,進行併購,並為此增發股票,增發股票的錢就用來收購——這樣一來,被併購的企業就等於直接上市了,免去了好多程式,非常快捷。
但現在已經發展成「盲盒」了:不是找到併購標的再增發股票,而是上來募資就先掛高價募一筆,然後這錢留着等併購。
確實是「盲盒」:你都不知道這個SPAC能併購到什麼質量的企業,你就得先掏錢認購它的股票——萬一它實在找不到標的,胡亂併購個假把式呢?
所以,現在的SPAC只能消費發起人的信譽,既然看不到未來到底併購誰,就看誰主持併購吧——所以王石總弄了個「豪華團隊」,就是為了讓人相信,他們公司肯定特別有眼光!
深石收購招股書:公司的主要目標是低碳經濟領域,專注於綠色技術和環保消費品與服務兩個投資方向。
媒體解讀為王石總「二次創業」,要進軍電動車。
好吧。
現在港交所的SPAC非常火爆,已經有十幾家公司遞交了上市申請。
比如,體操王子李寧總,發起了一個SPAC,要併購一個新興生活方式品牌——大家有什么小而美的品牌可以看看李寧總有興趣收你沒。
比如,前阿里巴巴CEO衛哲總,發起的SPAC併購方向是:汽車智能化、國內新消費和跨境電商——嗯,拼多多、字節跳動、完美日記和SHEIN都曾經擺在衛總面前,一個也沒抓住,但不妨礙衛總繼續主攻「國內新消費」、「跨境電商」。
當然,最知名的應該是港交所SPAC第一股:招銀國際發起的AAC.,
3月18日上市,發行價10港元/股,募資10億,首日破發——也是要專注於綠色能源、生命科學及先進科技與製造行業。
哎媽,都是綠色能源、智能汽車……中國真要有那麼多優秀的電動車及周邊初創企業,感覺都不夠這些SPAC分了。
SPAC確實在美國時興過一陣,2017年的時候,在美國上市的企業中,20%都是SPAC。雖然後面SPAC募資金額逐年飆升,但總體說這玩意兒已經退潮——哪有那麼多企業適合併購呢?有合適的企業人家自己上市不好嗎?
總之,SPAC已經不復當年初心。
為什麼保守的港交所把這個玩意兒撿起來了呢?
港交所不是連「同股不同價」都費了半天勁才認可嗎?
主要是為了自救吧。
之前咱號講過,李小加總在任、尤其後期港交所流動性變差,吸引力下降時,年年都把「IPO募資金額全球第一」當頭等工作來抓:力求讓港交所在美國資本市場面前保持一定的競爭力。
但2021年,隨着全年熊市的一路下探,港交所終於強弩之末,失去了「募資第一」的桂冠。
2021年9月,先是新交所建立了SPAC制度,那麼港交所就不能不跳上這班列車了:因為SPAC募資,募的基本都是機構投資者(私募基金)的錢,你不鎖定這些錢,讓新加坡鎖定了,你不就被動了嗎?還有東南亞的初創企業,你不SPAC,讓新加坡把這些企業裝到新交所,萬一錯失下一代優質企業,你不就更被動了嗎?
嗯嗯,鋼巴鐵,港交所~~
最後,港交所規定:SPAC上市24個月需公布併購對象,或36個月需完成併購,否則停牌——親們,發財的機會到了,有什麼對口的創業項目,向這些急着併購否則停牌的SPAC沖鴨。
一句話新聞:俄羅斯經濟現狀
俄羅斯聯邦國家統計局(Rosstat):俄羅斯3月CPI同比增長16.69%,前一個月為9.15%;環比增長7.61%,前一個月為1.17%。
1-3月,食物價格上升環比為:+0.82;+1.56;+6.73
1-3月,非食物價格上升環比為:+0.72;+0.78;+11.25
斯里蘭卡通脹也是16%+,央行行長已經辭職了。
路透調查認為今年俄羅斯的食品價格年通膨率將達19.5%,年通脹率有望升至24%,將出現2009年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萎縮。
連續劇新聞:允許跨境審計的進展。
4月1日,彭博突發:中國就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問題做出罕見讓步,考慮允許美國全面了解多數中國上市企業的審計報告。
雖然發生在4月1日,但並非愚人節新聞。
到底是什麼罕見讓步呢?
是咱國修改了法律。
4月2日,證監會,為支持企業依法依規赴境外上市……推動深化跨境監管合作,會同財政部、國家保密局、國家檔案局對《關於加強在境外發行證券與上市相關保密和檔案管理工作的規定》(證監會公告〔2009〕29號)進行修訂,形成《關於加強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相關保密和檔案管理工作的規定(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咱號之前說了,咱國立了好幾個法,不許企業把審計底稿提供給境外監察機構,這個部門《規定》算一個吧。
修改內容:
刪除了原《規定》關於「現場檢查應以我國監管機構為主進行,或者依賴我國監管機構的檢查結果」的表述;
明確上市公司信息安全責任,維護國家信息安全,減少不必要的涉密敏感信息進入工作底稿——把甄別涉密與否的責任交給了上市公司。
證監會還說:從實踐情況看,企業向有關證券公司、證券服務機構提供包含涉密或敏感信息的文件、資料應屬極少數情況。如因審計工作需要確有必要提供的,《規定》重申企業須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履行必要的審批或備案程序,並要求企業保留履行程序和提供信息的相關記錄並向中介機構提供書面說明,不會給企業帶來過高的合規成本。
關鍵詞:涉密信息、極少數情況;如確有必要提供,審批或備案,合規成本不高。
強調合規成本不高還是鼓勵企業國外上市的意思。
所以……
算了不說了,咱號一貫的觀點都是:哪有那麼多國家機密,唉,可見也確實沒有那麼多涉密敏感……
雖然整件事眾親早就看膩了,但希望眾親還是能記住頭尾:美國現在真的是一點都不妥協,折騰兩年,還是按人家的要求辦了。
這就是現在的中美關係,如果需要預測市場,不要心存幻想。
順便說一下中企的合規路徑:
百濟神州,3月26日:將原美股審計機構、位於中國北京的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更換為美國波士頓的安永——Ernst & Young LLP。
百濟神州在「預退市名單」里。
雖然百濟神州否認此舉跟「預退市」有關,但很明顯,波士頓安永可以接受PCAOB的檢查,北京安永華明不能——換成波士頓安永,一了百了。
百濟神州是中國生物醫藥的龍頭股,去年科創板拒絕聯想、延遲先正達,但百濟神州發行價192.60元,募資超過200億——跟「AI四小龍」一樣,燒錢太多,不上市活不下去了。
===
親愛的們,先轉達老萬對微博讀者的想念和問候。
他要向大家更正一個八卦:聯合國大會就俄羅斯人權理事會成員資格的投票情況。
此前咱號微博計算的是:如通過需2/3贊成票,194個成員的2/3需要130張贊成票。
所以他覺得通過很難。
實際情況是:93票贊成,24票反對,58票棄權,棄權的成員被認為沒有參加表決。
所以,相當於117個國家投票,93票贊成,24票反對,80%贊成。
超過2/3了,大會決定暫停俄羅斯人權理事會成員資格。
這個「棄權=沒到會」的計票方法學到了。
俄羅斯、中國、古巴、朝鮮、伊朗、敘利亞、越南等國投了反對票。
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埃及、沙特、阿聯酋、約旦、卡塔爾、科威特、伊拉克、巴基斯坦、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柬埔寨等國投了棄權票。
因為我還沒有買到手機卡註冊新的科學閱讀基地,所以他那個微博號最近就以備用為主,先不更新了——萬一被封了,連個臨時的科學閱讀基地都沒有,那不抓瞎了……
我一定抓緊去買新的手機卡。
(給大家寫八卦沒什麼怨言,但這事兒太費手機卡了,前前後後我們都投入五個手機號了)
關於俄烏,沒有太多新進展,馬里烏波爾充滿信心地準備反攻,車臣發布的烏軍投降短片應該不真,歐美還是急於切斷俄羅斯的能源收入——早一天沒錢,就能早一天結束戰鬥,這是戰火下的歐洲、通脹下的歐洲、衰退威脅下的歐洲的最大關切。
大家一定要從這個角度理解對俄羅斯的制裁,因為也沒有別的辦法讓俄羅斯退兵,總不能割地求和吧。
包括制裁的精確化,也要等俄羅斯退兵後才好釐清,不能這邊他們還扔着導彈,那邊就規定:這個不屬於制裁,那個也不屬於制裁……對不對?
總之,美國還好,歐盟最着急的事:讓俄羅斯沒錢充值,趕緊退兵。
不退兵沒法弄後續的事,包括釐清制裁——麥當勞還給員工發着工資等着呢,到底制裁不制裁餐飲業還沒有準信兒。
所以,判斷最近的國際風雲,就圍繞歐美這個關切就好:誰給俄羅斯額外的錢,誰就是歐美的敵人。
咱國沒有哈,印度有。
因為俄羅斯原油現在打八折,印度倆月買了1300萬桶(去年一年才買了1600萬桶),拜登跟莫迪視頻,莫迪說:我這點油錢也就是歐洲一個下午的量!
哎呀嘛,都不好弄啊。(看我仿的這條微博質量怎麼樣)
那麼,下周二見~~~
——貝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