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共 7盤預售公示、登記,列表見文末↓


|PART 1|

在很多時候,板塊是否有成長空間被我們等同於房價有成長空間,板塊潛力越大房價潛力就越大。

所以大多數業主看到有關板塊利好總會小小的打一劑雞血,似乎未來房價可期,反之,一些旁觀者,或者說有着根深蒂固的城市板塊認知「偏見」的讀者則會大肆反駁。

似乎只要提及一些,在普遍固有認知內較為弱勢的板塊,未來有一定的發展潛質時,或房價有一定潛力的時候,總會感覺冒犯了自己的認知體系。

其實大可不必,畢竟中國的大城市大多都處於一個快速發展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早已是大城市向外推進時所伴隨的常態,就算是杭州,這樣的例子也是太多太多。

濱江、奧體、錢新、橋西、申花、蔣村,這些被我們所熟知的優質板塊或區域,哪個不是曾經的老工業區或遠郊農田、灘涂。

杭州這樣一座處於爆發期的城市,距離城市格局固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既然如此,對城市未來走向的一些討論是不是可以有?

如果可以有,那麼客觀的加以探討的話題就應該值得存在吧?

而在很多時候,我們對杭州各個板塊的點評主要也是基於發展預期來進行討論的,再結合着,進行板塊房價上的一定程度的預判。

且板塊有發展也不一定就代表着房價有未來。

板塊的發展和房價雖然呈現着高度的正相關,但決定房價的可不僅僅只有板塊發展。

|PART 2|

只論發展,一些中西部大城市當前的產業,和城市界面均不差於東部二線城市,但中西部大城市的房價卻是肉眼可見的低於東部城市。

顯然板塊也好、城市也好,得到好的發展並不一定可以直接和房價會大幅上漲、或有上漲空間完全掛鈎。

對於中國大城市的房價,很大程度上,供應情況比城市發展的好壞更能決定房價的高低,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合肥。

合肥近些年的產業發展雖然有目共睹,在城市投資的角度上,更多次準確的把握住了產業轉移,包括承接東部的白家電產業的轉移,也把握住了新能源發展的風口。

但從城市的絕對實力來看,合肥在全國範圍內看並不是那麼耀眼。

與成都、武漢、長沙等中西部的二線頭部城市相比,合肥在城市能級、人口數量、產業結構上也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優勢。

相反前兩者相比合肥,甚至走在了全國大城市競爭序列的更前端。

但我們回過頭來看房價,合肥在房價層面的表現在近些年對同級的中西部強二線城市,完成了令人驚奇的「彎道超車」。

核心區域,如政務區、濱湖的高單價、高總價標的明顯多於長沙,與中部絕對的國家中心城市武漢也差距不大。

難道這意味着合肥在所謂的發展層面上,反超了長沙、武漢、成都等二線頭部城市?可能答案未必如此。

如果我們將合肥與長沙、武漢近些年的新房銷售情況拎出來進行比較的話,答案或許更清晰很多。

△來源於第一財經

從這張17年至19年三年的中國大城市商品住宅銷售面積表中可以看到,合肥近三年來,每年的住宅銷售量大致都在1000萬㎡左右。

而長沙、成都兩城則基本每年的住宅銷售量都在2000萬㎡的級別,武漢的年均住宅新房的銷售量甚至穩定在3000萬㎡。

在二線明星城市中,合肥的新房供應量是肉眼可見的少,人口決定需求,在常住人口總量上合肥卻並不比長沙、武漢少上多少,就算有一些數據上的差距,相差也並不明顯。

所以無論從產業發展、還是城市界面、配套的角度都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之上的幾個二線頭部城市中,合肥之所有能夠在房價表現上異於其他強二線,走出一條房價極其堅挺、近乎持續上漲的曲線,原因很明顯了。

顯然和住宅供應更為緊缺,和其近些年所謂的城市操盤手法有着脫不開的干係。

在這點上,合肥和它的鄰居省會南京有着極其相似的城市操盤手法。

根據南京統計局的數據,21年末南京常住人口約942萬,與合肥的常住人口總量非常接近,但相較於合肥,南京的產業能級和城市能級明顯又要高上一個層級。

同時作為江蘇省會,南京能夠吸引更多的省內高端購買力,尤其是蘇北,乃至安徽等區域的購買力,在城市資金總量上南京也明顯更具國家中心城市的氣質。

總之,南京的住房購買力客觀上是要全面強於合肥的,與之相對的卻是南京的住房供應情況。

南京近三年的新房銷售量基本也在1000萬㎡的級別,與合肥幾乎保持一致,也就是說,南京的供應緊張在很大程度上要更甚於合肥。

再結合更強大的購買力和人口吸附力,南京的房價焉能便宜?

我們再看看上海,作為中國第一大城市,常住人口2500萬,高端產業帶來的高級別需求集聚,以及全國範圍內的人口吸附能力下,上海近三年的年均住房銷售量僅1300萬㎡左右。

且大部分的新房供應還分布在近郊或遠郊,上海的房價為什麼整體如此高企,豪宅為何近些年暴漲?答案不言自明。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再看看長期房價在高房價榜單前列的其他城市。

廈門也好、深圳也好、北京也好、還有我們的杭州也好,這些城市或許是因為地理空間的制約、或許是因為某些特殊的原因制約。

新房供應量和人口總量、產業發展現狀、城市發展現狀幾乎都出現較為嚴重的背離。

再回過頭來看前面這份商品住宅銷售面積榜單,那些供應大戶真的產業、城市發展不盡如人意嗎?

還是中西部城市就有低房價的基因?使得它們的房價能夠長期穩定?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近些年成都房價快速上漲就很難解釋。

再看一眼成都16年以來的歷年新房銷售總量,答案就更為清晰。

從16年開始,成都年均新房銷售總量逐年下降,到21年,成都的新房總供應量已經低於20萬套,與此同時,成都還在大搞降容(土地容積率)。

而成都近些年的房價上漲的曲線和供應量下降的曲線基本完美重合。

|PART 3|

中國的大城市房價日益上漲,我們往往都將其歸咎為貨幣放水、通膨等貨幣因素,或產業發展的好壞與否相關聯。

卻往往嚴重低估增量新房供應緊缺對房價上漲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樓市發展到今天,大城市的房子雖金融屬性濃烈,但我們切勿忘記,房子也是一件商品。

只要商品長期供不應求,不能和人口流動相匹配,價格就一定穩定不下來。

現在所常見的調控工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抑制需求、後置需求,供給端的弊病往往被視而不見,如此治標不治本的調、控,如何真正房住不炒?

但近一兩年,從頂層設計,到房價高企的東部地方,供應端的改善確實在被史無前例的重視起來,更多的供應投放到高房價城市幾乎是大勢所趨。

假如供給端調控的趨勢不變,房住不炒或許在不久的以後真的將得到徹底緩解。

再回到我們初始的話題,板塊發展能不能一定預示着房價可期、房價上漲?

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從供需角度出發。

板塊發展態勢良好所帶來的需求內生力、對外的需求磁吸力一定會對堅定房價起到非常正面的作用。

畢竟獲得需求就等於獲得需求端的偏愛,只要供應穩定,不持續進行增量大放水,房價必然更為可期。

但同上文表述,中國大城市房價之所以漲的如此兇猛,緊缺的供應端顯然起到了更大的推動力。

假如供給端能夠持續發力,再強勁的板塊發展也將不敵供應漫灌對房價的壓制,房價上漲的動力也自然將被削弱。

甚至逆板塊發展下跌也並非不可能。

正如我不久前寫過的:「新興宇宙中心與城市邊緣的中長期風險」一文所述,縱使奧體、未科等宇宙中心發展動能強勁,真遇見滔天的後續供應,最終也只能房住不炒。

當然,本文也不是說買房不需要看板塊發展,相反,買房一定要看板塊發展預期。

畢竟我們誰也不知道,供應端是否真的會持續迅猛發力,或者供給端是不是會出現結構性的不平衡等。

從長期角度看,新興宇宙中心的中長期供應大派送風險也終究會被中長期的發展、和板塊價值凝聚所擊破,未來定屬於新興宇宙中心。

板塊有未來不等於房價有未來,你的城市、板塊房價貴,可能只是因為供應少。

房價有未來卻必須建立在板塊未來的基礎之上。

供應穩定,誰能搶到的高端購買力越多,房價必然越可期。

房價高低與否,本質上是供需問題,從供需展開,樓市一目了然。

| 今日公示樓盤|


| 今日登記樓盤|


-END-



文/荊軻編輯/荊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本文相關內容不排除因政府相關規劃、規定及開發商未能控制的原因發生變化。以政府部門最終批准文件圖則、(商品房買賣合同)及附件等協議為準。開發商保留對宣傳資料修改的權利,敬請留意最新資料。本文面積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建築面積。


2022杭州地鐵樓盤圖(4月版)

贏取條件:留言,且被移入精選、點讚數超過5,請加房叔個人微信hangzhoufangshu9獲取

房叔說

和平板塊二手房

南星橋顏值大比拼

良渚、三墩北的新世代來臨

暖風頻吹,復刻2015大漲?

開掛理財盤,哪些今年要交付

清明懷古,祖先蓋房講究啥

奧體未科及新板塊中長期風險

河罕上板塊二手房

房叔選房

潮聽映月 沁桂軒 杭珹未來中心 啟航城 江榮府

海潮望月城 濱望雅庭 嵐漫之城 桂語新月 湖印光年

房叔瞰杭

老餘杭

之江
崇賢
北部新城
閒林
臨平山北
良渚
三墩北
未來科技城
瓶窯
點個在看,讓房叔更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