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來,特斯拉、比亞迪、小鵬汽車、理想汽車等多家車企調高售價。
漲價幅度從3000元到30000元不等,生效日期則從3月初到5月中旬不等。

來源:公開信息,鋰貓實驗室制表
而在眾多車企漲價都來自於同一個公開的原因:動力電池漲價。
理想汽車CEO李想在3月19日發布微博稱:
二季度電池成本上漲幅度非常離譜。
動力電池廠商漲價又直接指向了最上游:鋰鹽價格離譜上漲。
2021年初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僅為6萬元/噸,而截至4月上旬,產品價格已經突破了50萬元/噸。
2021年,平均每個月電池級碳酸鋰的漲幅約為2.2萬元/噸;其中漲幅最快的是12月,單月上漲幅度達到了7.1萬元/噸。

來源:公開信息,鋰貓實驗室制表
今年以來,碳酸鋰價格漲幅更是已經高達87%。
而三元電池的另外兩個原料鎳、鈷也同樣迎來了不菲的上漲幅度:
鎳價從去年底的不到15萬元/噸,漲至今年3月最高點30萬元/噸;鈷的價格也從2021年初不到30萬元/噸,漲至現在約50萬元/噸。
「妖鎳」甚至迎來了一輪史詩級逼空大戰,導致上市公司華友鈷業在2天內蒸發了260億市值。
種種跡象表明,短期內上游材料似乎已經拿捏了動力電池乃至新能源發展的主動脈,手裡有沒有礦也成為了考驗動力電池廠商的關鍵要素。
我們今天關注的主要問題是:
搶礦戰役為什麼會發生?各家備戰情況如何?

圖片來源小鵬官網
01缺「鋰」的邏輯:中場加時
由於鋰及其化合物不像其他鹼金屬一樣典型,因為鋰的電荷密度很大並且具有穩定的氦型雙電子層,使得鋰容易極化其他分子或離子,但自己本身卻保持穩定,因此成為電池行業的首選。
於是鋰礦資源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從2021年開始,「有鋰走遍天下,無鋰寸步難行」的段子就已經火爆投資圈。
但就在幾年之前,事情還遠非如今這個局面。
2018年初,鋰資源的價格層一直在高位維持在上行區間內,在這一時間段內,需求的快速擴張和價格居高不下拉動了大批西澳、北美鋰礦的開發,市場的供給一直處於擴張狀態。
然而在隨後的2018-2020年期間,由於此前的長期擴張,供給端端產量逐步兌現;而需求端,補貼退坡導致國內動力電池需求承壓。
鋰鹽相關價格一直處於下行期間。
這段時間裡,多個上游鋰礦都在2020年出現了經營困難,它們或停產維護、或配股募資緩解資金壓力。
擁有2.6億噸原礦儲量、鋰精礦總產能達75萬噸/年的MRL/ALB旗下Wodgina礦山於2019年10月宣布停產維護;
Galaxy Resources旗下Mt Cattlin兩座礦山計劃將2020年產量指引下調50%;
Altura Mining 旗下Pilgangoora、Pilbara Minerals旗下 Pilgangoora兩座礦山則通過配股募資緩解資金壓力。
在這一輪出清之後,隨着新能源汽車再度走入需求上行區間,產能明顯已經跟不上。
一個背景知識是:全球鋰資源儲量75%集中在澳大利亞和南美,其中澳洲主要是鋰礦石、鋰鹽湖則主要集中在南美。
然而由於前一輪的產能出清,遭受壓力的礦商選擇了減產和停產,供給端受到了強烈限制,西澳的「七大鋰礦時代」也已經變為「五大鋰礦時代」。
2020年6月時,全球超過50%的鋰精礦產能處於破產、停產或減產狀態。
但減產容易,擴產卻很難。
據國金證券分析師倪文禕:
停產後復產礦山投產周期平均在2-5年。
此前據彭博預測,新建鋰礦的上線也往往需要5年的時間:僅勘探和研究就常高達五年,而其後的設計、調試、審批需要1-2年,生產到投產也需要1-2年。
相比於中游擴產僅需1-2年,上游鋰礦的擴產節奏明顯落後,造成了當前供需錯配、鋰礦瘋狂漲價的局面。
在供需錯配的情況下,中遊動力電池廠商終於出於自身擴產需求和控制成本的需求轉而選擇投資礦商:
沒有增量,那就搶存量。
其中出手最闊綽的一位正是大家的「寧王」。
02寧德時代:出手最闊綽
作為動力電池的一代王者,寧德時代不僅擴產不手軟、下手鋰礦也絕不手軟。
從2018年3月開始到今年2月時止,寧德時代對外投資及自建鋰礦7個項目,其中大部分集中於海外,直到2021年寧德才在國內布局了貴州時代礦業,在靠近礦產的地方自建礦山。
寧德時代如此選擇的原因正是由於鋰礦資源集中於海外,相較而言,收購海外礦山的速度顯然會更快。
但對於中國企業來說,要想長期獨立自主,最終仍然要開發並利用好自己的資源。
其中北美鋰業和Pilbara都是在寒冬期下手,以較低的價格拿下了較高的股權比例,此後還在競爭Millennial股權的時候擊敗了贛鋒鋰業,一舉拿下其100%股權。
此外,在三元電池的另外兩項原材料鎳、鈷的布局中,寧德時代也已經通過自身或旗下參股公司投資了四個項目,鎖定鎳、鈷資源,保證其三元電池的材料供給。
不完全統計(來源:公開信息,鋰貓實驗室制表)
03比亞迪:集中國內
比亞迪的鋰礦投資相對寧德時代來說,數量和金額上都更為保守。
此外,另一大不同點是其投資的項目除了一份來自智利礦業部年8萬金屬鋰的開採合同外,主要位於國內,且大部分以鋰鹽為主。
對於鎳鈷的布局,比亞迪至今僅有和國軒高科合資新設的中冶集團,年產能約為10萬噸。
不完全統計(來源:公開信息,鋰貓實驗室制表)
04國軒高科:種類均衡
作為國內的動力電池老四,國軒高科對於鋰的投資較為均衡,開始時間也更晚,2021年3月份才迎來第一次對於鋰礦資源的布局。
2021年3月25日,國軒高科發布公告,與宜春市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設立合資礦業公司。其中,國軒高科出資5100萬元,占合資公司註冊資本51%。
當年6月,宜豐國軒鋰業有限公司成立,是宜春國軒鋰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12月29日,國軒高科發文稱,宜豐國軒鋰業項目正式破土動工。計劃年產能為5萬噸電池級碳酸鋰和750噸鋰礦石採選。
在鎳鈷領域,其布局也是和比亞迪合作的中冶集團。
不完全統計(來源:公開信息,鋰貓實驗室制表)
05蜂巢能源:不碰鎳鈷
蜂巢能源早在還未獨立之時,就通過其母公司長城控股與寧德時代共同出資購買了Pilbara的股權。
長城控股出資約2800萬美元,持有3.5%的股權。
2018年,蜂巢能源獨立之後,又分兩次分別投資了廣西天源和永杉鋰業,共計鎖定了6萬噸鋰產品產能。
不過,由於蜂巢能源致力於「無鈷電池」的研發,因此在投資中沒有出現對於鎳鈷的涉足。
不完全統計(來源:公開信息,鋰貓實驗室制表)
06億緯鋰能:專注鋰鹽
億緯鋰能在上游的投資上,專注於鋰鹽,且開始時間較晚。
2021年7月9日晚公告,公司擬收購金崑崙鋰業28.125%股權,同時擬與金崑崙鋰業成立合資公司,分期投資不超18億元,建設年產3萬噸碳酸鋰和氫氧化鋰項目。合資公司註冊資本1.8億元,公司認繳出資1.44億元,持股80%。
同時,公司出資1.1億元購入大華化工約5%股權,同時子公司取得大柴旦鹽湖硼鉀礦採礦權。
在隨後的2022年1月12日,億緯鋰能公告稱,公司以1.44億元競拍取得興華鋰鹽3529%股權,另外以56萬元受讓興華鋰鹽13.71%的股權,合計直接持有興華鋰鹽49%的股權。
07欣旺達:獨闢蹊徑投磷礦
做消費電池起家並躋身國內裝機量前十的欣旺達,在投礦產資源時的思路與其他廠商完全不一樣:
押注磷酸鐵鋰,只投磷礦。
2022年1月24日,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欣旺達)新增投資企業貴州恆達礦業控股有限公司,投資比例49%,川恆股份持股51%。公司與川恆股份擬出資70億元建設甕安縣「礦化一體」新能源材料循環產業項目,分兩期建設,各期分別投資35億元,建設30萬噸/年電池用磷酸鐵生產線、20萬噸/年食品級淨化磷酸生產線、3萬噸/年無水氟化氫生產線及配套裝置項目。
目前,欣旺達的磷礦項目規劃年產能已經高達1000萬噸,其中約750萬噸的產能尚未投產。
08尾聲
除了文中列舉的六家電池廠商,其他幾家廠商仍在產能大比拼之中,暫時無暇顧及上遊資源的爭搶。
但目前的情形是:
如果說動力電池的上半場是拼政策押注、下半場是拼產能擴張;那麼對於眾多玩家來說,拼上游鋰礦則是在這個擴產的空窗期出現的一次中場戰事。
最終,誰能熬過這次中場加時賽並成功進入下半場,是當前最值得關注的事。
來源:鋰貓實驗室,作者:陳晨,原標題:《動力電池中場戰事:誰手裡的礦最多?》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有鋰走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