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立破並舉」,我國提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4月10日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公布,引發關注。
《意見》開宗明義:「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202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一詞隨即進入公眾視野。
自提出至今,構建新發展格局穩步推進。但是,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仍在,亟須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其中包括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
根據我國2020年4月印發的《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五項。《意見》將土地和勞動力要素放在首位,並針對勞動力要素提出健全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促進勞動力、人才跨地區順暢流動。
「暢通國內大循環的一個主要堵點,實際是在生產要素市場上。」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特邀成員、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受邀發言專家、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分享了他的觀點。他認為,這其中,勞動力要素在跨地區的自由流動、暢通循環最為關鍵。
此外,針對一些將《意見》視為我國重提計劃經濟的聲音,陸銘表示,這完全是誤讀,市場經濟的普遍特徵本身就包含了商品自由流通和生產要素自由流通,《意見》中的舉措完全是市場化的,是在促進國內大市場的發展。
Q:為什麼說勞動力自由流動對建設統一大市場非常關鍵?
陸銘:當前,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勞動力供給的總量從趨勢上看是在緩慢下降的。那麼,有效利用勞動力資源就顯得特別重要。促進勞動力跨地區自由流動,就是有效利用勞動力的一種手段。
為什麼這樣講?現代經濟發展中有一個規律,叫規模經濟效應,就是指當生產要素集中在少數地區的時候,它的生產率要比讓這些生產要素平均分配在不同地方高得多。
在規模經濟的吸引力下,如果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自然會向經濟發展較好的少數地區集中,實現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比如我國的沿海地區。對另外一些人口流出的地方來說,未來產業會逐漸集中在農業、旅遊、自然資源等,這些產業需要的勞動力數量也不會太多。
這樣一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實際上也在促進地區間的分工,形成一種每個地方按照自己的特色來發展當地產業的局面,「各司其職」,這也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一個含義。
Q:勞動力自由流動會加劇人口流出地的「空心化」嗎?
陸銘:人口流出地「空心化」,是一個帶有感情色彩的表述。在發達國家,人均農場面積可以達到上百畝甚至幾百畝,我們會不會稱之為「空心化」?
如果中性地看待人口流出這個現象,人口流出意味着人均資源占有量在提高,其實是有利於提高人均資源占有水平以及人均收入的。在生產要素大循環的過程中,地區之間將走向人均意義上的平衡,所以大家不用太擔心。
從當前的數據看,中國已經出現經濟和人口向少數地區同步集中,但是人均GDP差距縮小的趨勢。當然我們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最後到了勞動力完全自由流動的狀態之下,人均GDP差距也不會縮小至0,不會實現絕對的均等。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對一些人口流出地加強轉移支付,促進不同地區間的公共服務和生活質量的相對均等化。
因此,我們要敢於讓勞動力自由地流動起來,你想走嗎?如果想走,那麼現在出台這個《意見》就是要把制度的障礙給減下來,你願意走就可以走。如果不想走,對留下來的人,政府應該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配套制度改革等,保證留下的人也能有好的生活,這是我們該做的。
當然,中國是轉型國家,這個過程中會出現轉型時期的特徵,比如,留下的人里有大量的老人和婦女,他們可能面臨夫妻分居、老年人缺乏照顧等現實問題,這是政府應該關注並解決的。
Q:由此帶來人均資源占有量提高,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一種手段嗎?
陸銘:談共同富裕的時候,我們可以按照三類人分別去理解。
第一類人現在就居住和工作在有強勁經濟發展機會的地方,這類人可以直接通過發展經濟來實現富裕。
第二類人目前生活的地方經濟發展機會比較缺乏,那麼可以通過流動到經濟發展好的地方去實現富裕。
第三類人不願意或者無能力從現在經濟發展機會比較缺乏的地方流出,那麼隨着身邊的人逐漸流出,他的資源占有量是在提高的,特別是對於從事農業、礦產業等自然資源產業的人來說。同時,國家再通過轉移支付等政策手段對這些地區加以支持,最終實現三類人共同富裕。
Q:當前推動勞動力跨地區自由流動面臨哪些問題?
陸銘:從當前的狀況來看,戶籍制度對勞動力自由流動存在一定製約。戶籍制度改革我國一直在做,這兩年我們又提出推動戶籍制度轉變為常住地登記制度,實現戶籍制度與公共服務脫鈎。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未來你享受的公共服務只跟你住在哪有關,與你的戶籍身份無關。
實現這個目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現在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已經完全取消了戶籍限制,50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還需要漸進改革,過渡方案就是積分落戶,將實際居住年限和社保繳納年限作為主要的積分落戶標準。
我認為,積分落戶進一步推進要實現城市群內部的不同城市之間積分可以累計互認,先打通局部,這是實現全國勞動力自由流動的一個突破口。
打個比方,一個人在城市a居住了3年,城市b又居住了2年,那麼到城市c去積分落戶時,前面其他地方居住的5年時間是可以累計的。
Q:實現勞動力跨地區自由流動,戶籍制度的改革方向是怎樣的?
陸銘:從最終目標的角度來講,現在已經非常清楚,戶籍制度最終會轉化為常住地登記制度,但是在那個目標實現之前,戶籍制度還是重要的。
如果說戶籍制度未來會不會取消,答案是不會,戶籍制度會一直存在,總要有個登記地。現在大家通常說到的「取消」,真實含義是戶籍制度未來會與人的身份或者人享受到的公共服務脫鈎,戶籍制度的影響逐漸弱化,最終轉化為登記制度。
Q: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你有哪些建議?
陸銘:我認為有3點比較重要。
一是取消阻礙生產要素跨地區流動的一些制度性障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前面講到的戶籍制度的障礙要慢慢下降。
二是全國範圍內在有些政策上要統一,比如稅收政策,除了自貿區、自貿港,其他一些地方存在實施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太一樣的情況,有些地方通過減免稅來招商引資,會導致生產要素的配置很難達到全國統一的效率最大化。
三是一些市場准入的標準,在《意見》中也比較突出,一定要實現全國「一張清單」,不能各自為政。
中國有巨大的市場,這是不可比的優勢。實現國內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大循環,可以更好發揮中國「大市場」的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
Q:搞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重回計劃經濟嗎?
陸銘:我聽到了一些這樣的聲音,這完全是誤讀。
市場經濟的普遍特徵本身就包含了商品自由流通和生產要素自由流通。僅從國內來講,在國內搞市場經濟,一定是國內暢通大循環,商品自由流動,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意見》的出台就是為了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和國內大市場發展。
有人把它理解為是一種計劃,我覺得這種議論可能沒有完全理解政府的功能。政府應該成為市場經濟規則的制定者,但不是說完全沒有政府的干預。
打個比方,中國這麼大的國家,如果每個省每個市都有自己的監管和准入,這叫不叫市場經濟?不是,因為它不是一個統一市場。如果政府出台一些標準,把全國統一起來,正體現了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講的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政府更好發揮作用。
什麼叫計劃經濟,比如本來由市場決定價格,政府去干預;生產要素本來是根據市場需求流動的,政府不讓它流動,戶籍制度就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我們正在改變它。
我也認為,政府應當重視這些誤解的聲音,在實踐上讓大家感受到是按照市場化的方向去做的,不要讓大家擔心。
版面編輯:潘潘|責任編輯:潘潘
視覺:李盼 浩然
監製:卜海森 李俊虎
來源:《新京報》旗下微信公眾號「知道News」
原文作者:姜慧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