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有多久,沒有安安靜靜聽完一個故事了?今年五四,市場上轟鳴的年輕讚歌終於停了停,低調的老前輩們走到台前,給年輕人講起了故事。今天B站發布了五四青年節短片《不被大風吹倒》,六十七歲的莫言帶着老花鏡,端坐於書桌前,用溫和的聲音講述起「老掉牙」的往昔歲月。
點擊下方視頻,即可觀看
👇👇👇

他提筆寫道:「親愛的年輕朋友,節日快樂。」

發現沒,世界與年輕人的對話方式改變了。

但,這恰恰是當下的你我,都最需要的問候。

新華字典與狂風

一封寫給年輕人的信,該如何起筆?

莫言這封信,從回答問題開始。

有人問他:「如果人生中遇到艱難時刻,該怎麼辦?」

剛聽到這個問題,小妹想,要說給年輕人的忠告,也太多了吧。

點開短視頻軟件,永遠不缺少各路人馬的建議。

「建議年輕人先成家後立業。」
「25歲之前必須知道的幾個人生準則。」
「年輕人如何有效混職場?」
......

這些大而空的成功學,與其說是某些方法論,不如說是一鍋心靈雞湯,年輕人試圖在其中打撈起些什麼,但往往只能撈起乾癟的邊角料。

而作家莫言,不熬雞湯,不說道理,只講了兩個小故事。


來聽聽短片裡這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新華字典。

誰也想不到,諾獎獲得者莫言,啟蒙讀物是一本新華字典。

沒有書籍可以閱讀的年代,人們難以理解一本字典的珍貴,但五年級就輟學的莫言抱着一本字典,勤耕苦讀。

「在當年那種孤獨窮困的環境裡,就是這本工具書,陪着我度過了艱難時刻。」


第二個故事,一場狂風。

年幼的莫言曾隨着爺爺割草,歸程中遇到可怖的颶風,惡狠狠地向他們撲來。

莫言膽戰心驚,盯着那飛速旋轉的風柱問爺爺:「那是什麼?」

而爺爺只是淡淡地說:「風,使勁拉車吧,孩子。」

一場風過去,草被吹走了,什麼也沒留下。但爺爺雙手攥着車把,脊背繃得像一張弓,始終與狂風對峙。


初聽這兩個故事,小妹想,似乎都有些遙遠。

信息爆炸的時代,文字的碎片散落於四面八方,不再需要對着一本字典如饑似渴;一塵不染的城市裡,藍天綠水,不會再遇到一場能將人刮跑的颶風。

可,仔細一琢磨,這兩個故事,也都很近。有時候,老一輩人比我們更懂得如何將精神力量隱藏在故事裡娓娓道來,春風化雨地傳遞給我們。

龐雜的信息流與缺乏信息實則是一體兩面,麻木瀏覽的時代,或許從最本源、最基礎的東西里,反而能夠收穫真正的啟示,找到支撐內心的純真信念。

自然的颶風不再,輿論的世界卻在時時刻刻撕裂,這樣的嘈雜里,我們無法看清風從何處來,要做是攥住精神的車把,不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而下。

與其說,這是莫言寫給年輕人的一封信,或許,更像是一次邀請。


對現實的思考,對未來的認識,對世界的觀察,對過去的堅守……前人未必就有正確的答案,但他們分享了自己的困境,也在邀請我們作出自己的回答,或許這正是年輕人真正渴望的溝通方式。

而年輕人為此駐足,試圖從老一輩的經歷中,提取自己的解讀,兩代人的觀念鴻溝,以一種平和的方式,在大時代背景之下,逐步彌合。

TA們的聲音

從莫言的信中,我們看到一個變化。

這兩年,追捧年輕人的聲音太多了。

每逢節日就「直擊年輕人痛點」的各路購物狂歡;永遠對準年輕人的消費報告;動輒洞察年輕人生活方式的販賣......

所有人都在討好年輕一代,他們喜歡什麼,就給什麼,他們愛聽什麼,就說什麼,年輕人的喜好左右着算法,算法也用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潮流,牽引着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公眾習慣將聚光燈打向年輕人,為新銳的觀點叫好,鼓勵年輕人成為時代的舵手。

而那些用盡全力仍然找不到出口的年輕人,他們的迷惘,逐漸消弭在了宏大的理想敘事裡。

未來將如何、時代將如何、龐大洪流里的自身有什麼價值,這些問題得不到答案,那些曾經激盪人心的句子,越讚美,越空虛。


年輕人需要一座燈塔,來穿透生命的迷霧,看見世界真實的面目。

燈塔是什麼?小妹想起了陳年喜。

出生於1970年的他,是爆破工人,也是詩人。

2021年,他在非虛構故事集《微塵》里寫下了陪讀日記,面對一天天長大、也一天天沉默的兒子,他寫: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一代人有一代人承接命運的方式,或許他會用自己的力量給這個無限世界一個不一樣的解答。」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的困惑,答案未必相同,但前人的照拂與慈悲,就是燈塔。


莫言的這封信,跟陳年喜的日記一樣,就像一位真誠的長輩,拍了拍我們的肩,似乎沒有給出任何答案,卻用自己走過的路來指引年輕人。

這個不確定的時代里,兩代人的聲音,在觀照現實之後,都需要另一種表達。
或者說,不再要以年齡為界限劃分觀點,而是要在集體的共鳴中,尋找到確定性的力量。

人群要走向融合,而非各自為伍,彼此抗爭。

時代巨變的肌理之下,我們回歸了同一種人生算法。

在經典中找尋回答

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晚年曾分享了對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的憂慮。

他預見到:人類社會的科技將不斷進步,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但人會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越來越自私,物質欲望不斷膨脹。而人與人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的衝突亦越來越尖銳。

他說,「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需要重新審視並踐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

當價值觀回歸到本真的精神內核,時代在精神審美上的最大公約數也得以建立。


於是,如今我們看到,兩代人,一群人,回溯了共同的審美,在具象的呈現中追憶過往。

港樂重唱節目《聲生不息·港樂季》火了。林子祥、李克勤等港樂符號重登舞台,女歌手們合唱《海闊天空》的視頻在社交平台上超過四萬轉發,港樂開山祖師級別的大師黃霑成為微博上新一批流行文化導師。


崔健的演唱會在朋友圈被瘋狂轉發,「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刺痛了70、80後一代人,又重新刺痛了90、00後一代人。

年輕人開始「懷舊」了,他們主動靠近過往時代里留下的經典,用以往的人文結晶填補真空般的情緒。


實際上,時代的彌合,讓年輕人跟隨崇拜的人物也發生了變化。

過去,輿論總是將強者推至台前,追捧娛樂明星、跟隨成功企業家,這種社會觀念分裂了人群,於是年輕人以更加平和的方式,走向文化學者甚至體育明星。

毛立平老師的清史研究課,彈幕上常常是一片打卡「老師好」;羅翔說刑法的法學課,湧入四面八方不同專業的大學生;戴錦華老師的電影課,囊括文化研究與電影產業,常有人評論「醍醐灌頂」。


對知識的探索構建成新時代人文精神的表達,人群在對話中消融彼此割裂的觀點,互相聆聽,也講述。

谷愛凌、蘇炳添、蘇翊鳴等年輕一代體育明星之所以成為新頂流,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強大,而是因為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之外,他們還展現了團結的奧義,大家欣賞的是大時代下,人類放下成見,合作共融的新世界。

今天的人們,正學着從懷舊文藝作品中尋找永恆的精神力量,用審美的共鳴替代激進的表達,用微小的人性光輝,彌合人群的對立。


在短片的最後,莫言老師講到狂風結束,爺爺守住車,沒守住草:

「沒有前進,但是也沒有倒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勝利了。」

那些被吹走的草,是洪流里的喧囂,那輛被攥住的車,是經典的永恆。

雖然隔着萬水千山,雖然隔着迢迢歲月,但屬於青年人的答案,仍未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