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文共7500字,閱讀時長約 11分鐘

·本文來源:亞當斯密經濟學,劉勝軍微財經出品。





文/劉勝軍,於上海浦東

盲目和近乎暴力的忠誠以及媒體的扭曲,阻礙了我們深入思考不同觀點,這是我們時代的可怕病症。——達利歐

除了進化之外,沒有什麼是永恆的。——達利歐

達利歐有一種特殊才能,善於發現我們時代的關鍵問題。——基辛格

20年前,人人都應讀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今天,人人都應讀達利歐。須知,歷史敘事已經改變。——劉勝軍

01:喜歡思考「宏大問題」的達利歐

從延安時期的斯諾,到21世紀的達利歐,能夠清醒、冷靜、客觀看待中共的人士,在西方是極少數。達利歐以220億美元位列《2022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71名。

或許命中注定與中國有緣,達利歐出生於1949年,與新中國同齡。達利歐1994年第一次來到中國,1995年就把11歲的兒子麥修送到北京史家胡同小學讀書,並寄養在朋友家中。別人不解,達利歐回答:「他不去風險更大,是中國改變了麥修,讓他懂得了生活」。後來麥修回美國五年後又重返北京,創辦了中國關愛基金會。

為了解中國,達利歐甚至努力閱讀毛澤東的《矛盾論》和《實踐論》。這種功夫在美國精英群體中是極為罕見的。美國精英要麼缺乏對中國的深入了解,要麼以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看待中國(以索羅斯為代表:歷史眼光看中國: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不僅如此,達利歐雖是美國人,但他卻以「第三隻眼」的角度審視中美關係,既拋開美國人的身份,也不因為與中國人士的友誼而偏離客觀。當代世界,真正了解中國的西方人,在我看來,一是基辛格,一是達利歐。基辛格對達利歐也是讚賞不已:

達利歐有一種特殊才能,善於發現我們時代的關鍵問題。

02:仔細看,「黑天鵝」其實不黑

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開端於奧匈王儲被暗殺這個「黑天鵝」,但其實在這之前各國已經在「精神上進入了交戰狀態」,秣馬厲兵、磨刀霍霍、箭在弦上。奧匈帝國、塞爾維亞雙方都想「大事化小、息事寧人」,無奈奧匈帝國被德國趕鴨子上架,硬着頭皮宣戰,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大國勾心鬥角簡史之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始於德國1938年搶占捷克「蘇台德區」,但其實自從希特勒1933年上台,二戰就已經不可避免(大國勾心鬥角簡史之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1925年《我的奮鬥》就是希特勒野心勃勃的路線圖。

所以,從大歷史視角看,黑天鵝其實不黑。偶發事件統統無關宏旨,真正值得研究的是推動大國關係演進的深層次原因。達利歐指出:

通常我們就像螞蟻,在短暫的一生中全神貫注於搬運麵包屑,卻無暇顧及更廣闊的視角看待世界。

大多數人習慣於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然而一生的時間過於短暫,可能無法提供所需的經驗和教訓。達利歐指出:

在我一生中,從未像現在這樣有如此多的債務的低利率。2020年初,有超過10萬億美元的債務出現了負利率。

在我一生中,貧富差距、價值觀和政治分歧從未有今天這麼大。頂部0.1%的美國富豪淨財富接近於底部90%人群的財富總和,貧富差距達到了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最高點。

在我一生中,美國第一次遇到了對手。

理解國家強盛興衰之根本,洞悉大國博弈之規律、內在邏輯、演進路徑,方能穿越迷霧看清前路。在這方面,達利歐為我們提供了宏大的歷史視野、富有哲理的邏輯框架和深入細微的洞察力。

03: 當下與二戰前驚人的類似

正如馬克.吐溫所言: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總是押着相同的韻腳。

歷史表明,巨大的貧富差距和糟糕的經濟形勢,是一對可怕的組合。在達利歐看來,1930年至1945年是現在最近的類似時期:

那時就像現在一樣,利率觸及0%的底線,貨幣政策無效,債台高築,全球經濟疲軟,存在巨大的財富和政治差距,一個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正在挑戰現有的世界大國。

我想對達利歐的類比做兩點補充:

第一,2020年至今的新冠大流行,也令人想起1918-1920年席捲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大流行病不僅進一步打擊了世界經濟,而且擴大了貧富差距,也引發了國家(民族)之間的仇視情緒(尤其是甩鍋現象)(看來,想和新冠說再見還真不容易)。

第二,以2016年特朗普當選為標誌(人類決戰2024: 新冠是小巫,川普是大巫!),「強人政治」成為世界政治舞台的主旋律。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用力扣打着每一個國家的大門,特朗普利用了美國的分裂,並進一步加劇了社會撕裂。2019年,美國一項調查顯示:15%的共和黨人和20%的民主黨人認為,假如對方黨派的大量成員「直接死掉」,美國會變得更好。

5月11日臭名昭著的獨裁者馬科斯之子當選菲律賓總統

(杜特爾特之女當選副總統)

04: 破譯國家強大的密碼

世界上沒有永恆的帝國。「條條大道通羅馬」的羅馬帝國,如今只剩下羅馬鬥獸場的殘垣斷壁。國家何以強大?帝國又為何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達利歐總結了衡量國家實力的8個維度:1)教育;2)競爭力;3)技術水平;4)經濟產出;5)在世界貿易中的占比;6)軍事實力;7)金融實力;8)儲備貨幣。

例如,在荷蘭帝國如日中天時,全球的金融中心是阿姆斯特丹。英國崛起後,倫敦成為金融中心;今天則是紐約。1945年二戰結束之際,之所以能由美國主導建立國際秩序,一個看得見的實力指標就是美國擁有全球80%的黃金儲備。

在達利歐看來,資本主義是帝國興起的關鍵,也是失敗的原因。資本主義帶來的激勵,可以拉動財富的增長,但同時伴隨着財富差距的擴大,認為這一體系不公平的人就會越來越多(人人都要讀《21世紀資本論》)。進而,內部衝突導致巨大變革。

05:帝國巨型周期

在我看來,達利歐最大的貢獻就是提出了一個「帝國興衰的巨型周期」:

第一階段:新秩序開始,新領導層鞏固權力。最適合這一階段的領導者是「權力鞏固者」,例如歷史上的唐太宗、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美國開國元勛漢密爾頓、德國的俾斯麥等。

唐太宗與魏徵:一個敢言,一個善聽

第二階段:資源配置體系和政府機構的建立與完善。最適合這一階段的領導者是「公民事務工程師」,例如德國的阿登納、新加坡的李光耀、中國的鄧小平(117年歲的鄧小平)。

李光耀與鄧小平

第三階段:和平與繁榮。這是鼓舞人心的遠見卓識者大顯身手的時代。典型者如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首相格萊斯頓、締造強大的統一德國的關鍵人物俾斯麥、新加坡李光耀、美國肯尼迪(只擔任了34個月總統)等等。

第四階段:過剩時期或泡沫繁榮階段。最適合這一階段的領導者是「穩紮穩打、紀律嚴明」者。遺憾的是,這一時期經常出現負面典型,如羅馬皇帝尼祿、興建凡爾賽宮的法國路易十四、明朝萬曆皇帝等。

第五階段:激烈的內外部衝突。隨着財政狀況的惡化和社會矛盾的激化,領導者如何處理矛盾和衝突,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一階段最糟糕的組合是:1)糟糕的財政狀況;2)巨大的財富和價值觀差距;3)糟糕的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衝突的時期,往往轉向更強勢的領導體制。30年代,大蕭條重創德國經濟,失業率達25%,人民大量破產,希特勒輕鬆靠「民族恥辱感」激發了狂熱(人類靈魂的拷問:是誰成就了希特勒?)。

希特勒的經濟建設成績不容忽視:1933年上台後,他將國企私有化,鼓勵企業借貸,創立大眾汽車,下令修建高速公路,強迫銀行購買政府債券。1934-1938年德國年均增速8%,失業率從1933年的25%降到1938年的0,股市上漲70%。

第六階段:革命或戰爭。一旦市場不願意繼續購買政府債券,將觸發危險的局面。例如,在MMT(現代貨幣理論)的掩耳盜鈴下,美國不斷印鈔來彌補政府赤字,但這將導致持有美元或美債的人實際購買力受損。「勵志型領導者」最適合領導革命與戰爭,因為戰爭很殘酷,領導者必須堅韌,不惜代價取得勝利。

通常的帝國興衰過程是這樣的:

來之不易的和平,開啟新的秩序和休養生息

隨着社會的修復,經濟逐步進入繁榮階段

過度增長的債務,進一步促進經濟繁榮

為了維繫債務,央行降息,結果貧富差距擴大

過度負債變得非常嚴重,債務泡沫破裂(如2008年次貸危機)

為穩定局面,央行開啟印鈔和信貸刺激(如美聯儲QE)

經濟衰退,貧富差距引發內部衝突,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興起

革命或戰爭爆發(鄭永年:俄烏戰爭只是拖延和消耗了美國的一些精力)

債務和政治重組

建立新的秩序,開啟下一個周期。

06: 二戰後的美國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結果之一就是美國作為帝國的崛起。

二戰後建立了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美國建立了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通過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和日本的道奇計劃幫助開拓海外市場。

在美國秩序下,美國發動和參與了幾場重大戰爭(永不停歇的「戰爭帝國」美利堅):

50年代朝鮮戰爭

60年代越南戰爭

1990和2003年兩次海灣戰爭

2001-2021年阿富汗戰爭(無可奈何花落去:阿富汗戰爭與帝國的拐點)

美國是持續時間最久的全球性帝國之一。美國之所以成為重要的帝國是因為很多原因,包括:1)一流的教育;2)能夠合理分配資源的經濟體制;3)對全球化的開放態度(特朗普上台之前);4)美國霸權;5)全球金融中心地位……

帝國一旦出現下面這些現象,就會種下周期性衰落的種子:1)人民工作勤奮度下降,更注重享受;2)成功被競爭對手模仿;3)儲備貨幣的「囂張特權」使得它習慣於負債進行墮落性消費;4)繁榮導致金融泡沫,貧富差距擴大;5)貧富差距導致政治極端主義。自1900年起,美國政治黨派間的差異開始增大,現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國會議員的投票有95%是根據黨派決定的……

達利歐認為,美國在這一周期中已經走過了75%左右的進程。美國已經處於「激烈的內外部衝突」階段的後期,最大的問題是美國體制在崩潰之前的韌性究竟有多大。美國民主體制能否避免「多數人的暴政」,將在2024年再次經歷考驗(《美國反對美國》:穿越時空30年的歷史預言)。

2021年川粉衝擊美國國會

美國目前已經出現以下衰落症狀:

高貧富差距、高債務和低迷的經濟的組合

民粹主義和極端主義興起(民粹主義:人類歷史上最昂貴的智商稅)

扭曲的媒體與後真相時代

馬斯克宣稱收購推特後將恢復特朗普賬號

兩極分化和溫和派的消失(6分鐘視頻讓你見識「美國反對美國」)

人們越來越不遵守規則,權力爭奪加劇

07:大國博弈

達利歐認為,驅動歷史的三大因素是:

富人和窮人之間的衝突;

貨幣、債務/資本市場周期;

外部強權挑戰。

國家之間的治理與國家內部的治理截然不同。國家之間猶如叢林法則,適者生存,一切皆有可能。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實力永遠勝過規則、協議和法律(米爾斯海默:美國聽懂了鄧小平的潛台詞)。

當兩個對手旗鼓相當時,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更高。如果實力弱的一方拒絕低頭,就會發生戰爭。

在爆發熱戰之前,通常會有一場經濟戰,一般在熱戰爆發前的10年左右。經濟戰的常見手法有:資產凍結、資本市場禁入、封鎖禁運。

經濟戰最危險的舉動就是:一方切斷另一方的必需品進口。這是戰爭升級的重要信號。1940年美國實施《出口管制法》,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前幾個月,美國凍結日本在美國的所有資產,禁止日本船隻通過巴拿馬運河,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天然氣,一舉切斷了日本3/4的貿易、80%的石油。最終,日本選擇孤注一擲,偷襲珍珠港。

技術戰比貿易戰嚴重得多:誰能贏得技術戰,誰就可能贏得經濟和軍事戰爭。目前,中美在科技領域的脫鈎,是更大範圍內中美脫鈎的一部分,將對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國家之間很可能因為以下原因而發生愚蠢的戰爭:

囚徒困境:在對方殺死自己之前將對方殺死;

以牙還牙

衰落中的大國很難讓步:對衰落的帝國而言,退縮就是失敗;

不得不迅速決策導致的誤判。

在雙方力量不對等的情況下,弱勢一方更願意尋找同盟,「敵人的敵人是朋友」(旋轉的「中美俄三角」與美國的顛覆性戰略失誤)。

在過去100年,美國在教育、競爭力、貿易、生產方面的相對實力持續下降。中國在所有這些領域與美國的差距都已縮小,許多方面已經實力相當。達利歐指出:

我看着中國的人均收入增加了22倍,貧困率從88%下降到不到1%,占世界GDP的比重從2%上升到了22%。我目睹了這個過程。中國在貿易、軍事、創新和技術方面已經成為全球領先國家之一,而在儲備貨幣地位和金融中心方面實力依然落後。

08: 巨大的中美差異

美國人必須認識到中美之間的巨大差異:

對美國人來說,300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對中國人來說,這是最近的事情(達利歐:八千里歷史高空俯瞰中國)

中國人更具戰略性和哲學性,美國人更加戰術性和衝動

儒家-道家-法家-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國領導人的影響,比基督教-歐洲哲學對美國人的影響要大得多

對美國人來說,戰爭或革命導致制度顛覆是不可想象的;而對中國而言,這樣的現象經常發生(歷史周期率)

中國強調集體,美國強調個人

中國是自上而下運行,美國是自下而上運行

09:已經到來的中美衝突

中美之間的衝突複雜且敏感:

美國在文化上具有傳教士精神,喜歡將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強加於人,這最早可以追隨到1000多年前的十字軍東征(俄烏戰爭與21世紀的「民主十字軍東征」);

中國在近代的百年屈辱,讓中國對主權和尊嚴更加敏感——美國如想避免熱戰,與中國打交道時就必須保持謹慎。

中國絕不希望與美國發生戰爭,他們也不希望強行控制其他國家(習近平的歷史最強音:外來勢力妄想欺負中國,必將頭破血流!);

中美之間的文化和制度差異是根深蒂固的,無法期待任何一方放棄自己的文化或制度(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芒格建議」);

中美雙方不能理解或以同理心看待對方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這是一個主要挑戰;

如果美國切斷中國獲得關鍵技術的渠道,預示着戰爭風險大幅上升。

台灣問題時最危險最重要的問題,而且難以和平解決。如果美國不出擊,這將標誌着美帝國在太平洋的勢力衰落,這是巨大的恥辱,就像英國丟失蘇伊士運河標誌着英帝國終結一樣。另一方面,一場以犧牲美國人生命為代價的台灣戰爭,在美國將是極不受歡迎的(中國不是俄羅斯,台灣更非烏克蘭);

由於中美太過強大,大多數國家都將糾結於這樣一個難題:與美國結盟,還是與中國結盟?(李顯龍支招基辛格憂心的「世界大戰」)

資本戰爭:中國的風險是被資本拒之門外;美國的風險是失去儲備貨幣地位(人民幣是唯一可能替代美元地位的貨幣);

美國擁有最有力的制裁武器,被制裁的國家將設法開發替代系統,例如支付清算系統。但任何這方面的進展都需要5~10年時間,這是中美大脫鈎階段的一部分。

10:達利歐的建議

1982年沃爾克加息引發美國經濟衰退,並導致墨西哥債務違約。在金融市場動盪中,達利歐的橋水基金被迫解散。達利歐學到了深刻教訓:

如果債務以央行能夠印發的貨幣形式存在,且央行可以對債務進行重組,那麼債務危機就能得到很好的應對。

資產價值與貨幣價值反向關聯。當央行提供大量貨幣時,更積極地持有資產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達利歐指出:歷史告訴我們,不要依靠政府來保護我們的財富。由於沒有任何決策者會經歷整個債務周期,大多數都會濫用貨幣創造的特權。創造貨幣,可以讓民眾滿意(短期效應),政府很難抵制這種誘惑。通過「債務貨幣化」實現財富轉移,比稅收更隱蔽、更容易被接受。精緻利己的統治者,會積累大量自己卸任後很久才會到期的債務,讓繼任者收拾殘局(銘記歷史,穿越 MMT 巫毒的迷霧)。

2008年次貸危機後,發達國家步入0利率時代。上一次0利率,是在1933年大蕭條期間。0利率對擁有金融資產的富人更有利,會導致貧富差距擴大。《舊約》規定每50年為一個禧年,在這一年裡,債務會被免除。為了擺脫「滯漲」,沃爾克在1981年把利率提高到「耶穌誕生以來的最高水平」(德國前總理施密特語)。最近,美國通脹突破8%的40年高位,「滯漲」的幽靈,已經在美利堅上空遊蕩。

儲備貨幣是一種非凡的力量,其價值甚至超過軍事力量。印製紙幣並被其他國家接受的能力,是一個國家最寶貴的經濟實力。這意味着,一旦美元失去其國際貨幣地位,美國將變得非常脆弱。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動用「超級金融制裁」打擊俄羅斯。塞翁失馬,此舉也可能拉開「去美元化」的歷史大幕(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


英雄所見略同。

「中美關係的歷史見證人」基辛格在 2018 年出席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時直言(「大師看世界」之基辛格:中國崛起是政策和歷史的必然):

• 中國崛起是政策和歷史的必然,中美兩國在維持權力平衡上都有審視的必要,不計代價阻止大國間的直接對抗是世界運轉的底線,一個兩大強權對抗的世界不會讓人類得利只有全世界皆輸的結局。

既懂美國又懂中國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說:

美國兩黨今天針對一件事情有共識,就是與中國的關係。但他們的立場是採取強硬路線,我不確定這是否是對的共識。我不知道美國人是否體認到,如果美國決定將中國視為敵人,他們面對的會是多麼難對付的敵手。

中國不會消失。這不是蘇聯,也不是矯飾的門面。這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力量,擁有人才並決心在世界上占據一席之地的國家……很大一部分也是來源於民眾深深的自豪和自信。也許他們接受的「受害者敘事」比別人會多一些,但是,他們真誠地相信他們被踐踏過。他們記住他們的過去,並決心繼續前行,告訴別人:我們不會消失。

讓我們記住達利歐下面這些警言:

在我一生中,美國第一次遇到了對手。

我敦促那些沒有在中國花費大量時間的人擺脫對舊的「中國」的刻板印象。盲目和近乎暴力的忠誠以及媒體扭曲阻礙了人們對不同的觀點的周密探究。

要避免中美之間的衝突,和幾乎是宿命一樣的命運做鬥爭是很難的。

歷史上的鬥爭都是非常慘痛的。這個挑戰的本質實際上是人類的本性。綜觀整個歷史,唯一改變的就是我們的着裝、所使用的技術。不同性格類型的人不斷互動,一次次經歷類似的事情。

經濟形勢是政治以及整個政治體系運轉方式的最大驅動因素。

長期債務周期結束、貧富差距和政治分歧、崛起國挑戰守成國,這些是我們這個時代目前面臨的三個問題。

我們已經走到了長期債務周期的末尾,這個債務周期是在1945年開始的,這同樣也是美元的周期。

發達國家政府債務/GDP

全球化將轉向「自給自足」,我們不得不在更加分化的背景下重組體制。之前應用比較優勢來進行生產和供應、以開放自由貿易為主的方式,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自給自足或獨立的原則和緊張局面將是我們未來環境的特點。

中國在近代的百年屈辱,讓中國對主權和尊嚴更加敏感——美國如想避免熱戰,與中國打交道時就必須保持謹慎(中國領導人「最鋼講話」與朝鮮戰爭秘辛)。

這需要雙方認識到對方的挑戰,並試圖互相幫助,緩解對方的擔憂。這對雙方都很難。我的建議是:大家少一些情緒,多一些思考,思考更高意義上的目標。要意識到戰爭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夠超越自我,意識到為了更大的利益而必須解決這些問題,意識到我們需要一個能做大蛋糕的新的國內或者國際體制,一個基於相互理解和慷慨精神進行分配的機制,其實我們有足夠的財富、創造力和發明能力去改造世界,讓世界變得更好。

參考資料:

達利歐,《原則:應對變化中的世界秩序》,中信出版集團。

- END -

記得轉發給你腦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劉勝軍

堅持講真話的經濟學家

2014 年參加總理經濟座談會

70 後經濟學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個十年》

▼應聘、演講邀請、商務合作▼

請添加微信:tina711

(添加好友時請備註姓名、機構、職位、目的)

誠聘富有激情的財經寫作達人

喜歡就點在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