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我們發了一篇「莓譜」,視頻平台也更新了,跟大家聊了聊樹莓、草莓、紅莓、蔓越莓什麼的,大家紛紛表示沒吃夠,還要再來一碗。

今天咱就續上,來個「梅譜」。
不過,不寫梅花的品種,只談吃的梅果。
話梅未必自青梅
一般人吃不到鮮的梅果,即使能吃到也沒法吃,太酸。我們能接觸到的梅果幾乎都是醃漬品,話梅蜜餞,兩廣一帶叫涼果。有甜口的,也有咸口的。

醃漬梅果種類繁多
其實,中國人栽梅吃梅賞梅往少說有兩三千年了,而且最早並不是當水果吃,也不是當零食吃,而是當調料。在沒有醋的年代,青梅就是貴族們調味的利器。青梅容易腐爛,就用鹽醃上,這就是商周時代的「鹽梅」,也可以看作一種果脯。
我們今天從超市里買到的大部分「話梅」都不是梅的果實醃製的,而是杏或者李子醃製的。

至於具體是哪種,從包裝後面的配料表中可以一探究竟。

你吃的不是梅子,而是李子
圖片來源網絡

甘草話梅很多就是用杏製作的,有的就叫甘草杏
圖片來源網絡
大部分梅子都製成了「青梅」果脯,青綠色,水多脆嫩的那種,也就是現在所謂的「溜溜梅」、「茶青梅」一類,那些黑乎乎、水分很少的「九制話梅」、「甘草梅」、「雪梅」之類,就很難說是哪種果子醃製的了。

這樣的一般都是梅子醃製的
還有一類梅叫做「西梅」,這倒是可以肯定地說——不是梅。西梅的大名叫歐洲李,別看叫歐洲,其實咱國家就有野生的,而且新疆野生歐洲李品質非常好,這幾年經過栽培選育,已經成為水果市場上的新寵了。

西梅,也就是歐洲李
圖片來源網絡
一脈三枝盡可歸
既然是「梅譜」,總得說說這些市場上買來的話梅,怎麼區分是什麼品種醃漬的,它們又有什麼關係吧?
不,我的建議是,別費那勁了。因為李、杏、梅這三大類根本就是一家子,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在西方人看,李子和梅子都是plum
圖片來源:wiki
在我學植物學的年代,薔薇科有幾個水果大屬:李屬、杏屬(包括梅)、櫻屬、桃屬。現在,學者普遍支持它們合併成一個大的廣義李屬。一來是全世界除了東亞人,本就不大區分杏梅李;二來是隨着研究,發現它們的生活也挺混亂,人為拆cp也不太仗義。

梅的雜交、嫁接由來已久
攝影:老信
如果你翻開植物志,你會發現,除了杏、梅、李(中國李)這三個物種外,還有作為梅變種處理的杏梅Prunus mumevar. Bungo ,這是梅和杏或者山杏天然雜交的。還有一個獨立物種叫杏李Prunus simonii 。此外,果農還常把李和梅嫁接,果實就叫李梅,你可以在很多話梅的包裝上看到這個名字。

李雷和韓梅梅:?
圖片來源網絡

綠化常見的紫葉李是櫻李的一個變種
攝影:老信
好嘛,跟着排列組合來了。C32=6是不是?還真不是……
1999年,我國植物學家又發了一個新種,就叫李梅杏,被認為是一種不同於杏李的杏和李的天然雜交種。是不是已經不認識這仨字了?沒關係,告訴你個好消息,就是李梅杏的拉丁名特別的好記——Prunus limeixing。嗯,還有櫻李梅什麼的,我就不說了……

所以說,分啥原料,吃就完了。
煮酒烏龍非古有
除了直接食用外,青梅和話梅都有一個重要的用途——泡酒和煮酒。尤其在我國,黃酒加熱喝,裡面加些話梅、薑絲,又風雅又暖胃,是江南酒客的最愛。青梅煮酒論英雄嘛,效法古人。
然而,這是個徹頭徹尾的烏龍。
「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出現在《三國演義》中,並非正史。而且就算在小說里,倆人也沒把梅子煮在酒里,而是當做了酒菜兒。「煮酒」在這裡也不是個動作,而是一個詞,指的是經過煮製加工的酒,和直接釀造的「清酒」、「生酒」相對應。

老版電視劇還是很講究的
圖片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
古代的酒度數低,保存時間短,製作也分季節,青梅時節也正是酒成的時節。晏殊所寫的「青梅煮酒斗時新」,就是說春天的青梅和煮酒都是最時鮮的物產,它們「斗」的是新鮮,不是放鍋里「斗」。

新鮮青梅
圖片來源網絡
但元明之後的文人就開始誤讀「青梅煮酒」的意思,雖然梅子還是酒菜兒,但酒卻慢慢開始加熱飲用。反正青梅時節天也涼,雖然是曲解了古意,倒也落個暖和。
到了清末民初,誤解又加了一層。「把青梅(或話梅)放在黃酒里一起煮」成了「青梅煮酒」在大家心中的標準解釋。

黃酒和話梅的味道的確很搭
圖片來源網絡
還有一層原因,這是我自己的心得,未必正確。好的紹興黃酒——現在50塊一斤以上的——本身就有很複雜的風味,其中,話梅香和姜香都是很突出的味型,在半干型好黃酒中最為常見。但便宜的酒,以及紹興之外的大多數黃酒,不僅沒有這些香氣,還多苦澀、雜味。過去物流不發達,生活也不富裕,好黃酒不易得,青梅薑絲就成為了一種「平替」,通過煮製,讓質量一般的酒也有了這些香氣。這也算一種舊時的文人樂趣吧。

這款黃酒就梅香濃郁,咱也沒收錢,不說牌子啦,感興趣按圖索驥吧。圖片來源:某寶截圖
尋常物事在人為
一個小小的話梅,最簡單的零食,只要加入了人力和創意,就同樣可以不凡起來。推薦幾種也許你沒吃過的「話梅」。
相對常見的是福建一帶的「加應子」,就是當地方言「ka-ìng-tsí」。這種蜜餞不同於一般話梅,是開埠之後,從西方人帶來的西梅蜜餞(就是糖漬歐洲李)中借鑑來的,用當地芙蓉李干加白糖、中草藥醃製,比一般話梅軟糯多汁,藥香也更明顯。

加應子
圖片來源網絡
更加少見點的要數蘇裹梅了。這種果脯要把梅果一切兩半,中間放上花椒,外面裹上紫蘇葉,再用糖醃製,是劍川的特產。現在已經非常少見,尤其是傳統紫蘇葉包裝的,即便在某寶上也幾乎找不到。

日本料理中倒是常用紫蘇醃梅
圖片來源:jpfood.com
最極品的話梅是哪種呢?那必須是宋高宗趙構最愛的「雕花話梅」。
蜜餞上人工雕刻花紋,用手順着花紋一拉,話梅就顯出鏤空來,就如玉珠一般。你肯定覺得這是宋代人吹牛,其實不僅不是吹,而且這種話梅至今都有,這就是大理的白族雕梅。每一顆梅果都要用刀劃上幾十道花刀,剔出果核,壓扁成飛碟型。

大理的雕梅
圖片來源網絡
這樣的梅子醃製出來又美觀又進味兒,吃起來也方便,難怪連皇上都喜歡。感興趣的可以某寶轉轉,我看了,還真不貴。
行,好吃的介紹完了,可為什麼我卻感覺空落落的?噢,原來是因為沒有廣告錯失了幾個億!

往期內容回顧
市場上的這些莓,我猜你叫不出名字
撰文 |信浮沉
部分圖片 | 圖蟲創意
微信編輯 | 阿什麼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