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源於自然、歸於自然,綠水青山不僅是金山銀山,也是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保障。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人均預期壽命在2020年基礎上繼續提高1歲左右,而這與環境問題息息相關。
環境仍然是影響人類健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中國國家衛健委相關人員表示:「在健康的影響因素中,環境因素占到17%。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許多都與環境密切相關,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惡性腫瘤等,而且影響程度日益凸顯。」
世界衛生組織的報道也指出,估計24%的全球疾病負擔以及23%的所有全球死亡可能歸咎於環境因素,同時,伴隨環境的改善,全世界每年可預防1300萬人死亡。
對此,《規劃》特別提出,要全方位干預健康問題和影響因素。
一方面,改善環境質量,加強環境健康管理。深入開展污染防治行動,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協同機制,基本消除劣Ⅴ類國控斷面和城市黑臭水體。加強噪聲污染治理,全國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達到85%。
另一方面,開展相關研究。加強噪聲對心腦血管、心理等疾病的健康風險研究。開展新污染物健康危害識別和風險評估。強化公共場所及室內環境健康風險評價。完善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技術方法、監測體系和標準體系,逐步建立國家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探索建立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健康影響評估技術體系。開展藥品環境風險評估制度研究。
事實上,為科學認識環境與健康之間的關係,2017年以來,生態環境部陸續發布了《環境與健康現場調查技術規範 橫斷面調查》(HJ 839—2017)、《環境污染物人群暴露評估技術指南》(HJ 875—2017)和《環境與健康橫斷面調查數據統計分析技術指南》(環境保護部公告2017年第63號)等技術指南,並多次組織全國性的統計分析技術培訓,指導、規範相關工作的開展。
近兩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讓人們更多地注意到了醫療廢棄物對健康的影響。對此,《規劃》也提出,要加強醫療機構內部廢棄物源頭分類和管理,加快建設地級及以上城市醫療廢棄物集中處置設施。加強排放物中糞大腸菌群、腸道病毒等指標監測。
城鄉環境衛生與疾病的預防密切相關。「加快研發乾旱寒冷地區衛生廁所適用技術和產品,加強中西部地區農村戶用廁所改造,加強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務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根據《規劃》,我國將進一步完善城鄉環境衛生治理長效機制,提高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統籌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治。
來源:中國環境報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各地在行動!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光明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