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子
這兩天最大熱點,就是安倍晉三遇刺。
對安倍執政理念和成績的分析,對日本政局和中日關係的影響,還有各種陰謀論,網上太多,我就不摻和了。
以此為引子,說幾個更直擊本質的問題吧:
一、站在吃瓜群眾立場,應該如何評價公眾人物的言行,以及如何看待其他人對同一個人事物與你截然不同的評價?
二、站在當事人立場,如何看待命運的多舛,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死亡這個殘酷事實?
這兩個,是哲學(宗教)問題。
三、都說安倍是日本在位時間最長的首相,廣受國民好評,那究竟是神奇的安倍,一手締造今天日本之格局,還是日本自身內在需求,需要安倍這一號人物出現,安倍只是工具人呢?
四、站在更寬廣的全人類大歷史角度看,安倍這一生,究竟對這個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評價他的歷史地位?
這兩個,是歷史問題。
用佛教術語,這四個問題,可簡單概括為:我執、無常、緣起、性空
我將分四篇文章,分別闡述我對這四個問題的理解。
這四篇文章,談論的問題有點深,涉及的知識有點廣,我儘量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話,但有些關鍵概念,還是要引用哲學宗教術語,還望理解。

1
最近現實世界讓人苦悶,我又梳理了一遍西方哲學史。

從泰勒斯到哈貝馬斯,各時代的哲學家,無非是從各種角度,組織各種邏輯,創造各種術語(越後面的哲學家,角度越刁鑽,語言越難懂,因為簡單的角度都被前人說光了),來試圖解釋最根本的兩個問題:
一、世界是什麼?
二、人是什麼?
這其中出了個「異類」——吃哲學家飯,砸哲學家飯碗的馬克思。
他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到最後一篇「性空」,我會給馬克思單獨留出篇幅,給予很高評價。
但這一路上,包括馬克思也不例外,所有哲學家都被兩個幾乎永遠無解的核心問題困擾,導致翻來覆去也不得終解:
一、人(我)被自身的主體性所限制。
二、人(我)被四維時空所限制。
梳理下西方哲學簡史,就能明白為啥這兩問題是死穴。
在《「他們」講的故事,你信嗎》一文中,我說我們智人祖先能在幾萬年前把尼安德特人等近親都給KO,最終統治地球,靠的不是四肢更強壯,也不是腦容量更大,而是因為我們有一個獨特技能——虛構概念。
也就是能互相洗腦,共同相信一些想象出來的故事。
這技能有兩作用。
一是被迫創造更複雜的語言,表達更複雜的概念,不斷提升大腦思維能力。
二是族群有了超越眼前現實利益之上的共同追求,能大幅增強人與人的協作,產生更強大的集體力量。
個人智力和集體協作能力的共同提升,最終打開了通往文明的大門。
吃飽穿暖,閒來無事,一些最聰明的人,就會思考:
一、這世界到底咋回事?會不會有什麼眼睛看不到的規律或現象背後更本質的東西,主宰着?
二、所有動物都會死,我也是,那我活着到底有什麼意義?
其他動物都只會根據基因設定好的求生本能,吃飽睡,睡醒吃,精蟲上腦嘿咻嘿,只有人類因為有更高的智力,能超越基因約束,思考這些可能是「虛構」出來的問題。
最開始,人類給出的終極答案都是「神靈」。
世界由各種神靈創造,人類也是由某個神創造,神對人賦予了使命和意義,同時虛構了花樣繁多的死後亡靈世界。
2500年前,老大陸北溫帶大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都發展起來了,越來越多的智者不再滿足於被祖上傳下來的各種神話故事洗腦,想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發現世界真理。
在東亞,因地理環境相對隔絕,遭遇外來入侵,導致文明重新洗牌的威脅較小,隨着帝國統治疆域不斷擴大,傳統封建制度無法維繫,國家分崩離析,出現長達500多年的大亂戰(大內卷)時代。
最智慧的人沒空研究世界是怎麼回事,只能集中精力研究如何處理人和人的關係,儘快結束亂世。
核心思路是構建一套有效的道德倫理體系或高效的政治體制。
競爭到最後,儒法道三家脫穎而出,深刻影響後世中國人的心智模型,你我都被深刻影響,只是不自知罷了。
同樣半封閉的印度次大陸,和老子同時代的笩駄摩那(摩訶毗羅)+和孔子同時代的喬達摩·悉達多(釋迦摩尼),面對婆羅門教僧侶貴族不公不義的壓迫統治,選擇給生命做減法,回到內心尋求解脫之道,同樣深刻影響後世印度人心智模型。
東到阿富汗,西到摩洛哥,老大陸中心區域出現了更高級的一神教(強調終極造物主概念),對世界現象背後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都做出了更有說服力的系統性解釋。
這個過程,開始於3300年前的摩西,經3000年前的大衛,2600年前的瑣羅亞斯德,2000年前的耶穌,1800年前的摩尼,到1400年前的穆罕默德,基本結束。
只有希臘,因獨特地理環境,不像中國迴避問題,只討論人人關係,也不像印度做減法,更不像以色列直接從信仰角度,跪倒在神腳下,而是堅持理性思辨,不斷做加法,直面世界,窮追猛打,誕生愛智求真的海洋商業文明

2
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是與瑣羅亞斯德同時代的泰勒斯。
因為他第一個提出「世界的本原是什麼」,這個終極哲學問題。
這個問題的背後,有個默認假設:所有千變萬化,紛繁複雜的世界表象背後,有一個始終不變的東西,你叫他本原、本質、真相、真理、規律、法則都行。
泰勒斯認為,這個本原是「水」。
畢達哥拉斯認為,是「數」。
赫拉克利特認為,是「火」。
色諾芬尼認為,是「土」。
巴門尼德認為,是「一」或「存在」(老子的既視感有木有?)
德謨克利特認為,是「原子」。
第歐根尼認為,是「氣」。
亞里士多德認為,是土、氣、水、火這四種元素的調和平衡。
有木有想到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
古希臘早期哲學,被稱為「自然哲學」,因為當時的哲學家只想到世界應該有個不變本原,就在這條道上一路走到黑。
直到蘇格拉底,發現「世界的本原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還蘊含第二個假設:人類可以認識到這個本原。
蘇格拉底的焦點,從世界是怎麼回事,退回到「人用什麼方法才能認識世界」。
今天我們知道,回答前一個問題,是科學家的工作,回答後一個問題,才是哲學家的工作。
此後,哲學研究開始從本體論向認識論轉變,蘇格拉底的偉大,就在於此。
對於蘇格拉底的靈魂拷問,徒子柏拉圖和徒孫亞里士多德,有不同觀點。
柏拉圖通過洞穴比喻說明,人通過自身感官經驗,只能認識到世界的現象,無法認識到現象背後的本體。
現象界是本體的投影,影子不可能完美復原本體,所以現象界不存在完美事物,但背後的本體卻是完美的存在。
人類想要認識那個完美存在,就要懷疑感官經驗,通過形而上的理性思辨,接近目標。
這就是唯理論,主張通過更經得起邏輯推敲的演繹法,發現真理。
所謂「形而上」,是近代日本人翻譯的,取自《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柏拉圖主張不要研究「器」,研究「道」。
亞里士多德表示反對,他認為不相信眼睛所見,耳朵所聽的真實事物,非要去描繪一個大腦YY出來的「理想國」,才是因噎廢食,捨本逐末。
亞里士多德名言「吾愛吾師,更愛真理」,就這意思。
這就是經驗論,主張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分析總結(歸納法),發現真理。
當然,亞里士多德並不排斥理性論,提出了邏輯學上著名的三段論,所以他既通過理性思辨,成了哲學家,也通過觀察試驗,成了科學家。
隨着古希臘城邦先後被馬其頓和羅馬占領,古希臘文明陷入內憂外患的衰退期,和當下很多國人一樣,哲學家中的悲觀主義情緒蔓延。
代表人物是伊壁鳩魯,認為世界本原是源自和虛空,人生目標是追求快樂,有種及時行樂,躺平擺爛的既視感。
這就有莊子的feel了。
更多哲學家沒心思繼續形而上的YY,把精力投入到對現象界規律的研究,希望儘快學以致用,代表人物就是阿基米德。
公元前212年,曾經盛極一時的希臘殖民地敘拉古被羅馬軍隊攻陷,正在城內做學問的阿基米德一命嗚呼。
阿基米德的死亡,宣告璨若星河的古希臘群賢時代,最終落下帷幕。

3
限於認知世界的手段嚴重不足,古羅馬時期哲學家並沒有在希臘三賢基礎上有太多創新成就。
轉眼羅馬陷入衰弱和分裂,歐洲進入教會一統天下的黑暗中世紀。
因為聖經是絕對權威,教會對聖經的解釋是權威中的權威,哲學成了神學附庸,不再有自由思想空間。
拿出古希臘哲學大廈中一部分對基督教神學體系有用的東西(新柏拉圖主義),再加上非理性的東方神秘主義,結合神學,就成了教父哲學。
集大成者是奧古斯丁。
但神秘主義這玩樣兒很難作為一門學問去研究探討,我說感受到了上帝與我同在,你說沒感受到,這事說不清楚。
到中世紀後期,哲學/神學家們越來越傾向於認為人的理性本身就是神的啟示,神給人知識和邏輯,就是讓人通過這條路去認識祂,證明祂的存在,這就是今天看起來邏輯超燒腦的經院哲學。
開創者是安瑟爾謨,集大成者是托馬斯·阿奎那。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後,歐洲逐漸擺脫中世紀神學枷鎖,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回歸,研究自然界規律本身也是榮耀上帝的表現,所以你說地球繞太陽轉,只是違背中世紀教會解釋,並不能否定上帝的存在。
這時,問題又回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爭。
法國的笛卡爾、荷蘭的斯賓諾莎、德國的萊布尼茨、挺柏拉圖,堅持唯理論才能認識世界本原。
英國的培根、霍布斯、洛克、挺亞里士多德,堅持經驗論才能認識世界本原。
這兩種方法論上的根本差異,導致後來英美文化和歐陸文化分道揚鑣。
英國能先後擊敗西班牙、荷蘭、法國,成為日不落帝國,以及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差異,包括美國最高法院取消聯邦層面對女性墮胎權的保護,都能從中找到思想淵源。
這些大神一個個單獨拎出來,各自思想都對後世有重大影響,不展開了。
值得一說的是休謨。
休謨也歸經驗論一派,但他更是徹底的懷疑論和不可知論者。
他認為,演繹法(唯理論)只能對過往已知知識進行推演,但人類已知太少,無法通過這種方法發現新知識。
所以演繹法能從邏輯上100%推出正確性,但這100%可能不靠譜。
比如在經典力學知識框架下,不管怎麼推都推不出相對論。
因為經典力學只是相對論在宏觀低速環境下的特例,普遍能推出特例,特例沒法倒推出普遍,人類就只能在這種虛假的自圓其說的邏輯閉環中自己騙自己。
歸納法(經驗論)永遠無法證明世界上沒有例外,只是暫時有效,一旦發現例外,過往經驗立馬就被推翻。
所以歸納法永遠無法從邏輯上推出100%正確性,最多只能99.99%。
比如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實驗歸納出的結論,最多只能證明某新藥對某疾病99%有效,總會有例外。
在休謨看來,回到蘇格拉底之問,問題根本不是人類應該用什麼方法認識世界,而是不管用什麼方法,人類都無法認識世界本原。
因果律根本不存在,「人類能認識世界」就是個偽命題。

休謨直接否定認識論,只會帶來徹底的悲觀主義甚至虛無主義。

4

休謨出生後13年,康德就來了。

康德用先驗論,直接調和了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矛盾。

康德承認,絕對客觀世界,人類的確沒能力認識,康德稱為「物自體」,就像你永遠不知道程序員啥時候突然改代碼。

對於這些人類意識之外的存在(彼岸世界),純粹理性無用,必須邁向實踐理性,也就是你不能用數學計算和物理公式這些抽象概念強行邏輯推理,得出科學結論,而要用全部感官,特別是意志和心靈去實踐,最後得出你的信仰。

但還有些東西,人類完全有能力認識,康德稱之為「現象界」(此岸世界),在這個圈子裡,可以用有限理性去研究發現,因果律依然適用。

我們就去研究理性能力圈內的問題,研究出的成果,依然有助於人類進步,改善福祉,不就行了嗎?

康德哲學是一種中庸的,實用的,既有積極正能量,又讓人心懷謙卑,強化道德自律的哲學體系。

類似我們對南海問題的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或更早的九二共識提到的「一中各表」。

這種「智慧」,只是避免矛盾激化的權宜之計,南海主權問題還是沒有最終確定,我們強調「一中」,對岸強調「各表」……

康德把無法討論的問題歸入「物自體」,依然是有限理性論,黑格爾表示不滿,他主張無限理性論,理性就是最高的「神」,問題根本不在理性,而在人。

人類目前還無法達到最高的理性狀態,誤以為理性不堪大用。

黑格爾認為,自希臘三賢以來的西方古典哲學,一直強調主體和客體的對立性,為什麼老是想「人(我)能不能認識世界」,「人(我)應該如何認識世界」呢?

世界不是二元對立,而是對立統一,看上去二元矛盾,實則一元統一,黑格爾稱之為「絕對精神」,這就是唯心辯證法。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康德說這個二律背反,那個二律背反,只是因為事物還在發展過程中,尚未達到最終形態(絕對精神),你暫時看不懂罷了。

人類強調主客二元對立,是因為只有通過將客體對象化,才能反過來確認主體(自身)的存在。

善將惡對象化,才能確認自己是善,我將你對象化,才能確認我是誰。

這只是人類這種愚蠢生物的膚淺區分……

西方古典哲學到黑格爾這裡,算到頭了。

5

但黑格爾哲學也有問題。

原本康德哲學中,有「知性」這個關鍵概念。

一個蘋果,我看到它是紅的、圓的,聞上去有香味,吃一口甜的,這就是我獲得的原始感官材料。

感官材料進入記憶庫存檔,今後要用時調取,這種感官的記憶,叫經驗。

通過對比梨的不同感官材料,我就能確定眼前看到的是蘋果,不是梨,進而為蘋果和梨進行分類歸納。

這種對比分類的次數足夠多了,就會形成經驗的知識,即知性。

感性是被動獲得的,我們主動創造語言文字來把「蘋果」和「梨」概念化,也是一種知性。

當我說「蘋果」時,並不一定指我眼前那個紅彤彤的東西,而是把這個概念抽象出來,指所有蘋果樹上結的果實。

知性並沒有直達現象背後的實質。

比如「紅色」,雖然把一部分顏色抽象出來,但實質是電磁波可見光譜中低頻末端的部分,頻率在380-480THz,對應波長在700nm左右,這種在一階知識之上建立起來的二階知識,知識背後的知識,就叫理性,由此形成的高階知識,叫智慧。

黑格爾對康德哲學中牛不像牛,馬不像馬的「知性」概念做了徹底批判。

沒了知性,只剩愚蠢人類天生的感性,和神一般可望不可即的絕對理性,普通人類個體的生命意義,顯得無比尷尬。

黑格爾終結了古典哲學,也把後世哲學家的飯碗全砸了,不得不掀桌子重開一局。

黑格爾去世後,人類很快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20世紀後,又因為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發明,徹底顛覆人類世界觀,在此基礎上,現代哲學想要掀桌子,只能走向兩個極端。

一個極端叫科學主義。

都什麼年代了,還搞這種空對空的哲學思辨?滾蛋吧,老古董!

哲學以前是萬學之王,是因為科學還很弱小,現在科學強大了,哲學想繼續苟活,必須成為科學的附庸,用科學方法做研究。

開山鼻祖是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孔德也是社會學創始人,想把研究自然科學的那套方法,運用到研究人類自身問題上。

然後是只研究事物的形式和關係,不研究事物內容(那是科學的神聖工作)的結構主義,開山鼻祖是語言學家索緒爾。

同樣反對形而上學,主張引入數理邏輯,後來形成羅素為代表的邏輯分析哲學。

到邏輯分析哲學,哲學已卑微到連主體和客體的關係都沒資格研究,只能研究語言本身的形式,以及相互之間形成的邏輯關係。

甚至連自然語言都不需要了,只需要像物理學一樣,用一堆數學符號把抽象的邏輯演算規則表達出來,就是最完美的哲學了……

另一個極端叫非理性主義。

你說理性是神?切!關我屁事?

你把理性捧上天,我就把理性踩地上,把整個古典哲學大廈全推翻,反理性,也反上帝,反對約束思想和行為的一切桎梏,虛無主義,唯意志論。

先是叔本華的消極虛無主義,後是尼采的積極虛無主義。

再然後,就是海德格爾神叨叨的存在主義,先別急着研究存在者,先搞清楚允許存在者們存在的那個存在背景是什麼……

還有些存在主義者本身就是神學家,有借屍還魂的味道。

二戰後,美蘇冷戰核恐怖,歐美年輕一代對未來非常迷茫悲觀,不知人類路在何方,存在主義還分裂成基督教存在主義(傾西方)和無神論存在主義(同情蘇聯)。

像薩特、加繆都屬於後者,但薩特後來名氣太響,成了存在主義代名詞,加繆為了不讓人們誤以為他的思想和薩特「同流合污」,不斷否認自己是存在主義者……

薩特是杜甫一樣悲天憫人的現實主義者,對共產主義抱有一定理解之同情,加繆是盧梭一般的理想主義者,不願和世界做任何妥協,兩人就為這事鬧掰了。

其實「存在」壓根不是什麼新玩樣兒,巴門尼德就認為世界本原是「存在」,笛卡爾也對存在做過深入分析,反正就是套個新馬甲,搞點新概念,混口飯吃。

上面說的20世紀上半葉風靡的結構主義,也在二戰後迎來批判者——德里達的解構主義。

解構主義影響遠不止於哲學,對20世紀末各藝術領域都產生重大影響。

我們最熟悉的可能是星爺無厘頭電影,就是對所有經典話語體系的諷刺和顛覆。

還有哲學家,遊走在這兩個極端,自己反自己。

比如現象學大師胡塞爾和語言分析哲學大師維特根斯坦,起初都是極端理性的數理狂魔,在數理邏輯基礎上,構建自己哲學體系。

後來發現邏輯bug,不能用這套科學方法論研究哲學問題,後期自己推翻前期自己的學說,最後都導向了生活世界。

也有和康德一樣,希望和稀泥,在極端理性(科學至上)和極端非理性(宗教情懷)之間,找出一條中間道路,不要老想搞清楚本原是什麼,真理是什麼,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就是好知識,叫實用主義哲學。

實用主義大本營在美國,因為美國歷史短,沒有傳統思想體系束縛,本體論上主張折衷主義,認識論上主張相對主義,其他方面主張兼容並蓄的多元主義。

實用主義代表人物是杜威,有個學生叫胡適,新文化運動時寫了篇文章,叫《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背後理論基礎就是這套實用主義哲學。

但本質上說,實用主義強調實際經驗最重要,邏輯推理次重要,理論要服從經驗,整體還是經驗論那套。

反過來,非常符合人類直覺和經驗的牛頓經典力學被相對論打破後,又出現了經驗批判主義哲學,反過來又批判經驗論那套。

發現沒?黑格爾之後,現代哲學進入了死循環:

新人不斷反對前人觀點,建立新學說(也可能只是用新名詞重新解釋一遍古人學說),但自己的新學說又被後人更新的學說打破……

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被薩特的存在主義否定,結構主義被解構主義否定,現代主義被後現代主義否定,早期維特根斯坦被晚期維特根斯坦自己否定……

而且光我這段話,本身也會引起巨大爭議,因為大量概念重疊,範疇邊界不清,容易雞同鴨講。

6

看暈了?

好,簡單理下思路:

泰勒斯:世界有不變本原,人能通過理性思考,發現本原,我先起個頭哈,我認為,世界本原是水。

赫拉克利特:不對,是火。
色諾芬尼:不對,是土。

蘇格拉底:等等,你憑啥認為你能認識世界本原?

柏拉圖:老師,靠意識世界的理性推演呀!

亞里士多德:不對,要靠感官經驗的理性歸納!

伊壁鳩魯:我大希臘都亡了,還思考這些沒用的幹啥,及時行樂吧!

阿基米德:我大希臘不能亡,等我研究出威力更大的投石機,打跑這幫羅馬鬼子!

奧古斯丁:哲學為神學服務。

阿奎那:理性和邏輯為神學服務。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我挺柏拉圖!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我挺亞里士多德!

休謨:都拉倒吧,你再思也沒用,知識都是假的,理性根本靠不住!

康德:消消氣哈,用理性認識能被認識的,不能認識的不用管。

黑格爾:你們都搞錯了,理性很強大,是人類自己太弱。

現代哲學大師們:!@¥%…(…&)—+¥#/*+#@%……&&@*

7

在眾多哲學大師名言中,笛卡爾那句「我思故我在」,流傳甚廣,因為很易理解。

哪怕世間一切皆假,至少「我在思考懷疑世界」這件事本身,一定存在,這是邏輯上說,唯一可確定的事實。

又有人說,不!「我思」只能說明「思」這個意識運動存在,是不是「我」在思,不知道……

看過一些AI科幻電影,就不難理解,有些AI從不知自己是AI,一直以為自己就是人,它的思考,就是人的思考。

但我們知道,AI的思考,只是人類製造的計算機在運算,什麼是「我」,AI既沒有人類或其他動物天然的肉體,也沒有形而上的靈魂,它能稱為「我」嗎?

這就牽涉到對「我」這個概念的定義。

推而廣之,正在閱讀這些文字的你,怎麼能確定,是真的你在思考?

還是像《駭客帝國》一樣,你只是在一個計算機編輯的虛擬世界裡,誤以為自己在思考、吃飯、感受春風拂面的快感呢?

莊生曉夢迷蝴蝶,夢裡不知身是客。

再舉個例子,唯物主義是最符合直覺的世界觀。

每天睡覺時,夢裡世界千奇百怪,醒來後,還是一樣苦逼搬磚,說明搬磚世界是真實的,不以意志為轉移,如果哪天你死了,這個客觀世界還會繼續存在。

但,你怎麼知道,你死了,世界還會存在呢?

你說,因為我看到身邊親友死了,但我的世界沒有消失,依然正常生活。

反過來想,我死了,親友的世界也不會消失。

如果全人類都死了,或者說能感知到自身和世界存在的存在者都消失了,那這個四維時空組成的存在背景(世界),還存在嗎?

你說,會啊,物質第一性,意識是物質派生出來的第二性,這不就是唯物主義世界觀嗎?

問題是,你之前是從你這個主體意識,跳躍到身邊親友的主體意識上,才推論出你死了,世界不會消失。

但那依然不是世界本體,而是你活着的親友眼中的世界啊。

再想一想,邏輯上說,所有能認知這個世界的主體都消失了,世界還在嗎?

別激動,這是啟發思維的開放式問題,沒標準答案哈~

可見,縱觀整個西方哲學史,人類始終無法擺脫自身主體性所帶來的限制。

用佛教術語,就叫「我執」。

這種主體性限制主要體現在,每個能感受、認知、思考這個世界的人,都被四維時空所限制。

作為逆熵奇蹟的存在者,我們想超越時空局限,卻被相對論所限制,既無法做時間旅行,也無法去往遙遠外太空(最先進的火箭,也只能送人類去最近的行星)。

我們想發現事物本原,又被量力力學的隨機性給限制住。

除非將來有一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也像經典力學一樣,被證實是更宏大世界裡的規則特例。

但,高速世界的極限已被光速鎖死,微觀世界的極限已被普朗克常數鎖死。

科學真能再次實現顛覆性突破嗎?

別激動,這也是啟發思維的開放式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哈~

最後,回到文章開頭:站在吃瓜群眾立場,應該如何評價公眾人物的言行,以及如何看待其他人對同一個人事物與你截然不同的評價?

從哲學上說,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問你有沒有能力獲得世間一切信息,認識到世界本原。

如果沒有,你對安倍的評價,不一定會比其他觀點不同的人的評價,更接近真實的安倍。

退一步說,什麼是真實客觀的安倍?

假如安倍內心真實想法是A,你對他的理解也是A,但安倍表現出來的外在言行,卻更像是B,那些對他理解是B的人,就一定錯嗎?

不要說世界,光是安倍晉三這一個人,就非常複雜。

每當你覺得自己想法最正確,異己者要麼被洗腦,要麼三觀不正,總想駁倒對方,甚至氣急敗壞,破口大罵時,不妨想一想——

從泰勒斯以來的無數哲學大師,都不斷被後人批判駁斥,你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一定對呢?

說到泰勒斯,他提出世界本原是什麼的第一個前提假設,就值得質疑:

這世界,到底有沒有一個不變真理?

我們下回接着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