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休謨出生後13年,康德就來了。
康德用先驗論,直接調和了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矛盾。
康德承認,絕對客觀世界,人類的確沒能力認識,康德稱為「物自體」,就像你永遠不知道程序員啥時候突然改代碼。
對於這些人類意識之外的存在(彼岸世界),純粹理性無用,必須邁向實踐理性,也就是你不能用數學計算和物理公式這些抽象概念強行邏輯推理,得出科學結論,而要用全部感官,特別是意志和心靈去實踐,最後得出你的信仰。
但還有些東西,人類完全有能力認識,康德稱之為「現象界」(此岸世界),在這個圈子裡,可以用有限理性去研究發現,因果律依然適用。
我們就去研究理性能力圈內的問題,研究出的成果,依然有助於人類進步,改善福祉,不就行了嗎?
康德哲學是一種中庸的,實用的,既有積極正能量,又讓人心懷謙卑,強化道德自律的哲學體系。
類似我們對南海問題的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或更早的九二共識提到的「一中各表」。
這種「智慧」,只是避免矛盾激化的權宜之計,南海主權問題還是沒有最終確定,我們強調「一中」,對岸強調「各表」……
康德把無法討論的問題歸入「物自體」,依然是有限理性論,黑格爾表示不滿,他主張無限理性論,理性就是最高的「神」,問題根本不在理性,而在人。
人類目前還無法達到最高的理性狀態,誤以為理性不堪大用。
黑格爾認為,自希臘三賢以來的西方古典哲學,一直強調主體和客體的對立性,為什麼老是想「人(我)能不能認識世界」,「人(我)應該如何認識世界」呢?
世界不是二元對立,而是對立統一,看上去二元矛盾,實則一元統一,黑格爾稱之為「絕對精神」,這就是唯心辯證法。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康德說這個二律背反,那個二律背反,只是因為事物還在發展過程中,尚未達到最終形態(絕對精神),你暫時看不懂罷了。
人類強調主客二元對立,是因為只有通過將客體對象化,才能反過來確認主體(自身)的存在。
善將惡對象化,才能確認自己是善,我將你對象化,才能確認我是誰。
這只是人類這種愚蠢生物的膚淺區分……
西方古典哲學到黑格爾這裡,算到頭了。
5
但黑格爾哲學也有問題。
原本康德哲學中,有「知性」這個關鍵概念。
一個蘋果,我看到它是紅的、圓的,聞上去有香味,吃一口甜的,這就是我獲得的原始感官材料。
感官材料進入記憶庫存檔,今後要用時調取,這種感官的記憶,叫經驗。
通過對比梨的不同感官材料,我就能確定眼前看到的是蘋果,不是梨,進而為蘋果和梨進行分類歸納。
這種對比分類的次數足夠多了,就會形成經驗的知識,即知性。
感性是被動獲得的,我們主動創造語言文字來把「蘋果」和「梨」概念化,也是一種知性。
當我說「蘋果」時,並不一定指我眼前那個紅彤彤的東西,而是把這個概念抽象出來,指所有蘋果樹上結的果實。
知性並沒有直達現象背後的實質。
比如「紅色」,雖然把一部分顏色抽象出來,但實質是電磁波可見光譜中低頻末端的部分,頻率在380-480THz,對應波長在700nm左右,這種在一階知識之上建立起來的二階知識,知識背後的知識,就叫理性,由此形成的高階知識,叫智慧。
黑格爾對康德哲學中牛不像牛,馬不像馬的「知性」概念做了徹底批判。
沒了知性,只剩愚蠢人類天生的感性,和神一般可望不可即的絕對理性,普通人類個體的生命意義,顯得無比尷尬。
黑格爾終結了古典哲學,也把後世哲學家的飯碗全砸了,不得不掀桌子重開一局。
黑格爾去世後,人類很快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20世紀後,又因為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發明,徹底顛覆人類世界觀,在此基礎上,現代哲學想要掀桌子,只能走向兩個極端。
一個極端叫科學主義。
都什麼年代了,還搞這種空對空的哲學思辨?滾蛋吧,老古董!
哲學以前是萬學之王,是因為科學還很弱小,現在科學強大了,哲學想繼續苟活,必須成為科學的附庸,用科學方法做研究。
開山鼻祖是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孔德也是社會學創始人,想把研究自然科學的那套方法,運用到研究人類自身問題上。
然後是只研究事物的形式和關係,不研究事物內容(那是科學的神聖工作)的結構主義,開山鼻祖是語言學家索緒爾。
同樣反對形而上學,主張引入數理邏輯,後來形成羅素為代表的邏輯分析哲學。
到邏輯分析哲學,哲學已卑微到連主體和客體的關係都沒資格研究,只能研究語言本身的形式,以及相互之間形成的邏輯關係。
甚至連自然語言都不需要了,只需要像物理學一樣,用一堆數學符號把抽象的邏輯演算規則表達出來,就是最完美的哲學了……
另一個極端叫非理性主義。
你說理性是神?切!關我屁事?
你把理性捧上天,我就把理性踩地上,把整個古典哲學大廈全推翻,反理性,也反上帝,反對約束思想和行為的一切桎梏,虛無主義,唯意志論。
先是叔本華的消極虛無主義,後是尼采的積極虛無主義。
再然後,就是海德格爾神叨叨的存在主義,先別急着研究存在者,先搞清楚允許存在者們存在的那個存在背景是什麼……
還有些存在主義者本身就是神學家,有借屍還魂的味道。
二戰後,美蘇冷戰核恐怖,歐美年輕一代對未來非常迷茫悲觀,不知人類路在何方,存在主義還分裂成基督教存在主義(傾西方)和無神論存在主義(同情蘇聯)。
像薩特、加繆都屬於後者,但薩特後來名氣太響,成了存在主義代名詞,加繆為了不讓人們誤以為他的思想和薩特「同流合污」,不斷否認自己是存在主義者……
薩特是杜甫一樣悲天憫人的現實主義者,對共產主義抱有一定理解之同情,加繆是盧梭一般的理想主義者,不願和世界做任何妥協,兩人就為這事鬧掰了。
其實「存在」壓根不是什麼新玩樣兒,巴門尼德就認為世界本原是「存在」,笛卡爾也對存在做過深入分析,反正就是套個新馬甲,搞點新概念,混口飯吃。
上面說的20世紀上半葉風靡的結構主義,也在二戰後迎來批判者——德里達的解構主義。
解構主義影響遠不止於哲學,對20世紀末各藝術領域都產生重大影響。
我們最熟悉的可能是星爺無厘頭電影,就是對所有經典話語體系的諷刺和顛覆。
還有哲學家,遊走在這兩個極端,自己反自己。
比如現象學大師胡塞爾和語言分析哲學大師維特根斯坦,起初都是極端理性的數理狂魔,在數理邏輯基礎上,構建自己哲學體系。
後來發現邏輯bug,不能用這套科學方法論研究哲學問題,後期自己推翻前期自己的學說,最後都導向了生活世界。
也有和康德一樣,希望和稀泥,在極端理性(科學至上)和極端非理性(宗教情懷)之間,找出一條中間道路,不要老想搞清楚本原是什麼,真理是什麼,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就是好知識,叫實用主義哲學。
實用主義大本營在美國,因為美國歷史短,沒有傳統思想體系束縛,本體論上主張折衷主義,認識論上主張相對主義,其他方面主張兼容並蓄的多元主義。
實用主義代表人物是杜威,有個學生叫胡適,新文化運動時寫了篇文章,叫《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背後理論基礎就是這套實用主義哲學。
但本質上說,實用主義強調實際經驗最重要,邏輯推理次重要,理論要服從經驗,整體還是經驗論那套。
反過來,非常符合人類直覺和經驗的牛頓經典力學被相對論打破後,又出現了經驗批判主義哲學,反過來又批判經驗論那套。
發現沒?黑格爾之後,現代哲學進入了死循環:
新人不斷反對前人觀點,建立新學說(也可能只是用新名詞重新解釋一遍古人學說),但自己的新學說又被後人更新的學說打破……
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被薩特的存在主義否定,結構主義被解構主義否定,現代主義被後現代主義否定,早期維特根斯坦被晚期維特根斯坦自己否定……
而且光我這段話,本身也會引起巨大爭議,因為大量概念重疊,範疇邊界不清,容易雞同鴨講。
6
看暈了?
好,簡單理下思路:
泰勒斯:世界有不變本原,人能通過理性思考,發現本原,我先起個頭哈,我認為,世界本原是水。
蘇格拉底:等等,你憑啥認為你能認識世界本原?
柏拉圖:老師,靠意識世界的理性推演呀!
亞里士多德:不對,要靠感官經驗的理性歸納!
伊壁鳩魯:我大希臘都亡了,還思考這些沒用的幹啥,及時行樂吧!
阿基米德:我大希臘不能亡,等我研究出威力更大的投石機,打跑這幫羅馬鬼子!
奧古斯丁:哲學為神學服務。
阿奎那:理性和邏輯為神學服務。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我挺柏拉圖!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我挺亞里士多德!
休謨:都拉倒吧,你再思也沒用,知識都是假的,理性根本靠不住!
康德:消消氣哈,用理性認識能被認識的,不能認識的不用管。
黑格爾:你們都搞錯了,理性很強大,是人類自己太弱。
現代哲學大師們:!@¥%…(…&)—+¥#/*+#@%……&&@*
7
在眾多哲學大師名言中,笛卡爾那句「我思故我在」,流傳甚廣,因為很易理解。
哪怕世間一切皆假,至少「我在思考懷疑世界」這件事本身,一定存在,這是邏輯上說,唯一可確定的事實。
又有人說,不!「我思」只能說明「思」這個意識運動存在,是不是「我」在思,不知道……
看過一些AI科幻電影,就不難理解,有些AI從不知自己是AI,一直以為自己就是人,它的思考,就是人的思考。
但我們知道,AI的思考,只是人類製造的計算機在運算,什麼是「我」,AI既沒有人類或其他動物天然的肉體,也沒有形而上的靈魂,它能稱為「我」嗎?
這就牽涉到對「我」這個概念的定義。
推而廣之,正在閱讀這些文字的你,怎麼能確定,是真的你在思考?
還是像《駭客帝國》一樣,你只是在一個計算機編輯的虛擬世界裡,誤以為自己在思考、吃飯、感受春風拂面的快感呢?
莊生曉夢迷蝴蝶,夢裡不知身是客。
再舉個例子,唯物主義是最符合直覺的世界觀。
每天睡覺時,夢裡世界千奇百怪,醒來後,還是一樣苦逼搬磚,說明搬磚世界是真實的,不以意志為轉移,如果哪天你死了,這個客觀世界還會繼續存在。
但,你怎麼知道,你死了,世界還會存在呢?
你說,因為我看到身邊親友死了,但我的世界沒有消失,依然正常生活。
反過來想,我死了,親友的世界也不會消失。
如果全人類都死了,或者說能感知到自身和世界存在的存在者都消失了,那這個四維時空組成的存在背景(世界),還存在嗎?
你說,會啊,物質第一性,意識是物質派生出來的第二性,這不就是唯物主義世界觀嗎?
問題是,你之前是從你這個主體意識,跳躍到身邊親友的主體意識上,才推論出你死了,世界不會消失。
但那依然不是世界本體,而是你活着的親友眼中的世界啊。
再想一想,邏輯上說,所有能認知這個世界的主體都消失了,世界還在嗎?
別激動,這是啟發思維的開放式問題,沒標準答案哈~
可見,縱觀整個西方哲學史,人類始終無法擺脫自身主體性所帶來的限制。
用佛教術語,就叫「我執」。
這種主體性限制主要體現在,每個能感受、認知、思考這個世界的人,都被四維時空所限制。
作為逆熵奇蹟的存在者,我們想超越時空局限,卻被相對論所限制,既無法做時間旅行,也無法去往遙遠外太空(最先進的火箭,也只能送人類去最近的行星)。
我們想發現事物本原,又被量力力學的隨機性給限制住。
除非將來有一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也像經典力學一樣,被證實是更宏大世界裡的規則特例。
但,高速世界的極限已被光速鎖死,微觀世界的極限已被普朗克常數鎖死。
科學真能再次實現顛覆性突破嗎?
別激動,這也是啟發思維的開放式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哈~
最後,回到文章開頭:站在吃瓜群眾立場,應該如何評價公眾人物的言行,以及如何看待其他人對同一個人事物與你截然不同的評價?
從哲學上說,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問你有沒有能力獲得世間一切信息,認識到世界本原。
如果沒有,你對安倍的評價,不一定會比其他觀點不同的人的評價,更接近真實的安倍。
退一步說,什麼是真實客觀的安倍?
假如安倍內心真實想法是A,你對他的理解也是A,但安倍表現出來的外在言行,卻更像是B,那些對他理解是B的人,就一定錯嗎?
不要說世界,光是安倍晉三這一個人,就非常複雜。
每當你覺得自己想法最正確,異己者要麼被洗腦,要麼三觀不正,總想駁倒對方,甚至氣急敗壞,破口大罵時,不妨想一想——
從泰勒斯以來的無數哲學大師,都不斷被後人批判駁斥,你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一定對呢?
說到泰勒斯,他提出世界本原是什麼的第一個前提假設,就值得質疑:
這世界,到底有沒有一個不變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