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目錄
1. 什麼是「故事型脈絡」?
2. 開端:矛盾鮮明的問題闡述
3. 發展:環環相扣的策略推演
4. 高潮:能體現解決能力+專業能力的關鍵頁展示
5. 結局:令人期待的願景設想
6. 做好整體的內容把控

(以下是正文)

1. 什麼是「故事型脈絡」?
早些年由於經驗和思考都比較少,我對於優秀UX作品集的理解十分淺顯:視覺上好看、內容上充實就行——無腦把「項目背景」、「競品分析」、「用戶調研」、「用戶畫像」、「痛點分析」、「情緒版」、UI成品圖等內容一頓亂擺,也從來沒好好思考過每個環節存在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這就導致了,作品集在求學/求職的項目展示環節中,我仿佛「無情的PPT閱讀機器」,而受眾更是呵欠連連,不明所以。這曾讓我非常苦惱:時間大把大把花下去,明明作品集看起來精美又充實,但是產出的東西似乎像是「美麗而言之無物的幾頁作品」。

終於,在反覆踩坑後,我開始反思:其實,無論是什麼分析或展示手段,它們最終也只是一種幫助你探索設計或闡述想法的工具罷了。對於展示的受眾,極少有人會關心你運用了多少種眼花繚亂的分析手段、引用了多少個振聾發聵的專業理論、流程圖展示得多麼精美詳實。他們關心的是:你在解決什麼問題,你是如何解決問題的、解決方案的合理性和潛能...等等。

所以說,如果把一個作品集比作一條公路,我認為一個好的UX作品集,它需要做到的是把受眾自然、順滑地引導到你期望的終點,看到你想給他們看的風景。而在這路途中可能會遇到山川河海的地形障礙,那麼這時候各種工具和方法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山麓隧道和跨海大橋。

說得更通俗一些,好的UX作品集要做到能讓你像講一個故事一樣精彩紛呈去呈現內容——它有開頭、有結局、中間有抑有揚;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脈絡清晰、環環相扣:


如上圖所示,這也就是我想重點展開解釋的UX作品集的「故事型脈絡」。

總結出這個「術」並應用在各種項目實操後,我發現「故事型脈絡」不僅有助於我們設計師自身更好地理解和梳理項目,也有助於提升信息對於受眾的傳遞效率。其實這個現象可以被合理解釋:因為人的短時記憶容量十分有限,受眾不可能記住你羅列的所有散點式要點,然後在腦內自動進行合理性的推演和評估。他們最多只能記住每個模塊的要點信息,並順着你的展示思路去思考、判斷和記憶每個節點的合理性,產生最終的評估印象:


那麼言歸正傳,我們如何組織出UX作品集的「故事型脈絡」呢?以下將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幾個部分分別解釋。

2. 開端:矛盾鮮明的問題闡述

步驟一:找到可對比的至少兩個方面,並製造一個鮮明的矛盾點
開端的目的是要明確闡述項目開始的緣由,以「引領着」受眾「駛上」這個項目的「公路」。而對於這個開端的性質,如果項目是一個從零到一的全新產品設計,那麼它更偏向於「機遇型闡述」——因為機會很大,所以才有後面的創造創新。如果是基於既存產品的優化改版,那麼它更偏向於「問題型闡述」——因為問題很大,所以才有後面的優化改版。

當然了,為開端擬定一個合適的闡述類型只是基本。一個引人入勝的好開頭,最關鍵是需要體現出一個鮮明的矛盾點,這個「矛盾點」有兩個關鍵:
1. 至少包含了可進行對比的兩個方面。
2. 被對比的方面最好總結自客觀型信息。

比較常見的矛盾點+例子有:


用這種製造矛盾的方式來挖掘問題/機遇,既有助於我們清晰自信地展示出項目的價值點,同時,它相較於「用單一維度去平鋪直敘展開問題」這種方法,給受眾的觀感更強烈、更能產生深刻的記憶點。

讓我們再回過頭,深入思考一下可對比製造矛盾點的「事實」,可以發現,無外乎不圍繞市場、產品、用戶這三個元素的現狀或需求來展開。那麼我們能用怎麼樣的手段,為這些元素論證出明確的趨勢或傾向(以便後續從對比中製造出矛盾)呢?以下例舉了一些常見的手段及其目的,至於每個手段具體的實施方式,這裡就不做詳細展開了:


步驟二:以言之有物、語言凝練的一句話總結機遇/問題
點明了矛盾點後,可以進一步總結收尾:用一句話概括這個機遇/問題是什麼 + 為什麼要抓住機遇/解決問題。這樣一來,受眾就能獲取到非常精簡凝練的環節記憶點,並帶着它繼續順着邏輯理解項目了。


3. 發展:環環相扣的策略推演

步驟一:以設計師視角切入,尋找合理策略
在上個環節中,我們圍繞市場、產品、用戶去挖掘了這個項目產生的背景問題/機遇。而到了策略階段,我們需要正式拉回設計師視角,來展開探索並最終收斂出設計方案。讓我們依然用上個環節舉的例子作為案例,可以發現:無論是由問題還是機遇作為起始點,設計在這些產品環節中的主要使命無非就是兩種:

1. 用戶導向的情景:探究產品可能性 - 如果商業和用戶利益正相關,或至少沒有明顯衝突點,那麼設計師需要探究出儘可能好的、全面的、滿足用戶期望的產品設計方案。

2. 商業導向的情景:平衡用戶體驗 - 如果商業和用戶利益(對於2B產品,可能是購買者和使用者的利益)有明顯衝突,或在商業目標權重較大的情況下,設計師需要設計出滿足商業需求的產品,並儘可能找到和消弭掉用戶使用產品時的障礙。

而上述的這種設計的「使命」,即可以轉譯成設計的「策略」:


步驟二:展開策略——用設計方法推演出設計要點
確定並闡明了項目的設計策略後,我們必須要將抽象的策略具象化成設計要點,以作為後續具體設計方案的總體指導。針對上一個步驟提到的兩種策略方向,我們後續可以用下面的流程或手段進行設計要點的推演:

1. 對於「探究產品可能性」類策略
後續展開設計要點的大致思路是:從用戶的使用場景出發,以假設的痛點為基準產出想法,並基於用戶體驗的反饋進行評估與迭代。

每個環節常見的設計方法和使用目的如下:


2. 對於「平衡用戶體驗」類策略
後續展開設計要點的大致思路是:從商業模式出發,尋找能滿足商業模式的產品方案,並同時圍繞商業目標和用戶體驗的反饋進行評估與迭代。

每個環節常見的設計方法和使用目的如下:


4. 高潮:能體現解決能力+專業能力的關鍵頁展示

相信經過前面幾個環節的層層推演,此時此刻我們已經引出了方向非常明確的設計方案了,包括:功能清單(和重點功能)、信息結構、低保真頁面等等。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着手界面和視覺設計的相關展示了。當然,就算這個部分是UX作品集最重頭戲的部分,展示的內容也是「貴精不貴多」。畢竟這不是項目交付或審核文檔,我們需要讓受眾「了解重點」、「留下印象」,而非「掌握全局」。

那麼這個環節的展示思路該怎麼安排呢?我認為,展示思路需要由展示目的決定。一般來說,關鍵頁面的展示目的有:
1. 承接上個環節(並針對重點問題),用界面設計進一步展開「解決方案」的細節,說明其合理性。
2. 根據求學/求職需求展示設計能力,包括:界面設計、交互設計、動效設計、設計系統的統籌規劃、視覺設計、品牌設計等等。

但其實,最好的能力展示就是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展示它,即上述的2.中某些部分可以由1.來更強有力地達成。因此,展示的思路還是應該圍繞「重點問題」的解決方案展開:我們應該按某種標準篩選出3-4個重點問題和解決方案(簡單闡述這兩點即可,主要是為了喚起受眾對前個環節中相應觀點的記憶),並挑選出最關鍵的元素、頁面或流程(頁面組)詳細展示並解釋:


而對於設計系統的統籌規劃(設計指南)、視覺設計、品牌設計等這些往往無法涵蓋在主體內容的能力展示相關的物料,我們又能怎麼合理安排進這個環節呢?首先請先思考兩個問題:

問題一:項目是新產品、大改版、大規模更新嗎?受眾對新品牌/界面/形象缺少基本的了解嗎?單刀直入高保真的展示和分析,會給受眾直接帶來信息斷層嗎?
問題二:展示出諸如:設計系統的統籌規劃、視覺設計、品牌設計等這類能力是求職/求學中必要的展示點嗎?

如果問題二「是」,問題一「否」:那麼可能當前選擇的作品,其屬性不太能滿足你全方位展示必要能力的需求,重新思考選題或者在別的作品集中補缺將會是較好的選擇;

如果問題一和二都是「否」,那麼我們完全可以放棄這些能力點的模塊化展示。如果實在覺得可惜,可以以低文字信息、高圖片密度的展示方式將內容重新排個版,作為視覺點綴模塊,置於環節或作品集的頭/尾部。我給這個點綴模塊取了個名字叫「不甘心模塊」。


如果問題一和二都是「是」,那麼我們可以在進入本環節的主體部分前,簡明扼要地展示出視覺規範的產出過程,以及關鍵內容。這裡要強調的是這部分展示的「克制性」——畢竟這是UX作品集,且受眾短時間能接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所有的模塊都應該基於其服務主脈絡的強弱,而增減規模。當然,如果實在有這類內容想要展示,同樣可以將它歸納進1-2個「不甘心模塊」點綴在合適的位置,或者引導受眾在另外的文檔/作品集中展開專門的閱讀。


至於具體的設計展示方面的技巧理論和優秀作品,它們在各大設計網站數量多、質量高、非常容易獲取和學習,這篇文章就不贅述了。

5. 結局:令人期待的願景設想

在完成「關鍵頁面展示」這個全局最關鍵的環節後,常規的操作可能是直接進行收尾——感謝大家的觀看,以及放上自己以及其他主創人員的姓名、聯繫方式等。但其實這裡還有進一步提升項目展示的空間:我們可以對項目(目前的方案)進行總結和展望,這樣不僅有助於拉深思考層次、將項目的意義升華,還能給受眾更好的項目印象(畢竟受眾的終峰體驗最影響他們的評價)。更重要的是,這也為後續(如果有的話)和受眾的交流討論環節增加了開放型話題素材。

那麼這個環節應該如何展開呢?我常用的敘述順序是:先總結,再展望:


上圖中的其他部分都非常簡單明了,除了產品願景,這裡我想強調描述它時的關鍵點:
1. 保持精簡,控制在1-2句話以內為宜。
2. 符合情理,它需要符合企業戰略和產品的定位,更需要符合重點用戶的期望。
3. 具有野心,「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以着眼於領域最高標準,或對標領域當前最傑出產品。

6. 做好整體的內容把控
當我們將以上四個環節的展示內容整理並銜接好之後,可以將視角重新從局部移回整體,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和調整:

關鍵方面有且不限於:是否有頭有尾、每個環節的銜接點是否自然、關鍵名詞的稱謂是否一致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每個環節的體量是否合理,一般四個環節的體量比重如下圖所示。當然,這只是對於UX作品集的一個常規參考,實操中可以根據作品集展示的側重點,主觀調整比例。


以上就是我近期對UX作品集的脈絡整理上的一些心得,非常高興最近終於能有時間系統化地整理並和大家分享這些觀點。相信擁有了「故事型脈絡」後,我們的作品集能在視覺精美的基礎上,變得更加精確、合理、有邏輯感,將我們想傳達的信息更有效且有吸引力地傳達給受眾。

謝謝觀看!

文章轉載: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QwOTkyMA==.html#kuak
作者:RenaHuang

-分割線-

6月28日開課,即將滿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