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信源】 申通地鐵建設集團

【編輯】Monkey

【本期責編】藍爸爸

【本期編審】尹煒、Shining靈感

(資料圖)

十年來,上海地鐵建設者承前啟後、艱苦奮鬥、執着奉獻,上海地鐵從跟跑到領跑,由一流向卓越,用上海速度和上海質量為這座城市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5號線南延伸、浦江線、9號線東延伸、10號線二期、12號線、13號線、14號線、15號線、16號線、17號線、18號線等眾多新線接續開通運行。從0到400公里,上海地鐵用了20年左右的時間,從400公里到800公里的跨越式發展,上海地鐵只用了10年時間。


20條運營線路,運營里程831公里,508座車站,形成了覆蓋中心城區,連接市郊新城,貫通重要樞紐的超大規模運營網絡,創下了「城軌網絡」「車輛規模」「全自動運行線路規模」三項世界第一。每一項里程數據的不斷躍升,每一塊軌道交通版圖的拓展延伸,都源於地鐵建設者精益求精,建設一流工程的執着信念。

(資料圖)

科技引領,鑄就超級工程
上海地鐵作為中國現代化軌道交通建設的開創者之一。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浦東塘橋,以劉建航院士為代表的老一代地鐵建設者,探索了軟土地質條件下的地下車站和盾構法隧道的設計及施工技術,創造了「豆腐里打洞」的奇蹟,在盾構法、基坑工程、頂管法和凍結暗挖方面樹立了系統的技術標準,引領了中國軟土地區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發展。

(資料圖)

盾構法技術(資料圖)

十年以來,上海地鐵的施工技術和工法不斷創新與提升。包括盾構法技術、基坑工程技術、頂管法技術、凍結暗挖技術等在內的一系列技術先後應用,多項內容開創國內技術先河。

近距離無感穿越磁浮線(資料圖)

時至今日,上海地鐵的盾構穿越施工數量是全世界之最,已經完成了上百次盾構穿越運營地鐵隧道項目,「微擾動注漿」「毫米級穿越」「靜默施工」等系列工法已經成為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盾構施工的基石。13號線精準穩控,近距離無感穿越磁浮線,15號線上海西站—銅川路站實現盾構水平大幅提升,長距離穿越⑥、⑦號土,實現毫米級沉降控制。

地下連續牆工法在上海軌道交通建設中首個應用,並成為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地下車站基坑圍護施工的首選工法,SMW工法和三軸攪拌樁工藝、咬合樁圍護、MJS工法、伺服支撐、承壓水降壓、抽灌一體化技術、全自動化監測等等均為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基坑工程都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頂管技術(資料圖)

(資料圖)

為減少管線搬遷、交通導改對城市交通的影響,頂管技術已經成為連通地下車站主體與出入口的重要工法。14號線靜安寺站全球首個應用頂管工藝建造車站主體結構,頂管斷面達到8.7*9.9米,成功攻克了在繁華市中心建設地下車站的難題。

凍結暗挖技術(資料圖)

為克服地層條件帶來的施工作業挑戰,「強制解凍」「液氮凍結」「免拔管」等多種凍結技術均在上海地鐵首次應用,編制的《旁通道凍結法技術規程》是國內唯一的軌道交通凍結法規範,在13號線華夏中路站、14號線浦東大道站、18號線江浦路站等工程實施了大體量凍結應用。

18號線承插式管片成型隧道(資料圖)
14號線武定路站1號口國內首例運用U-BIT束合管幕工法(資料圖)

此外,還有大量工法在上海首個應用後,如:12號線漢中路站的伺服支撐及抽灌一體化技術、18號線航頭車輛段入場線國內首次應用預埋承插式接頭管片;14號線武定路站1號口國內首例運用U-BIT束合管幕工法建設等,其中部分工法還在國內其他城市地鐵建設得到推廣和應用。

風險管控,護航安全建設

面對超大規模建設面臨高風險、高要求、超常規的的重重挑戰,上海軌道交通建設者始終心懷敬畏,如履薄冰,以險無巨細的強大責任感,兢業守城,輕舟穩過萬重山。

16號線是國內首條設計時速達到120公里的城市軌道交通(資料圖)

通過強化落實制度,全面落實「八個管」的總體防範要求,重點監管現場一線的各項制度落實,以信用評價和誠信記分為管理抓手,掛圖作戰和清單問責為管理手段,建立由集團、線路和現場三級風險防控網絡體系。以技術保障實施源頭治理,研究制定了旁通道開孔技術需求等一批關鍵風險節點技術標準,做好「小概率、大影響」風險防控。實施多措並舉,重點排查,全覆蓋推進「大概率、小影響」風險管控。

隨着工程建設精細化管理的基礎不斷細化,建設板塊針對風險管控逐步形成了信息化、技術和工程的閉環管理。推進致命性風險工程管理,確定對應技術措施、控制重點和管理要求。鎖定工程風險施工環節及影響因素,確定了客觀的風險評估標準和處置措施,以定量考核評價體系為抓手,體現風險管控成效,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及變形指標控制達到歷年最好水平。

應急搶險點(資料圖)

在專業搶險隊伍托底的基礎上,形成裝備研究配置、救援能力提升、機制體制完善方面的協同機制,以「固定的網絡全覆蓋、流動點風險期保駕」為應急處置原則,即在全網絡布設了四個固定應急搶險點,確保一小時車程覆蓋所有在建工程。對於進入風險期的工地實施應急設備物資駐地保駕。確立「53060」的快速響應機制,即形成自救(工地應急救援)5分鐘啟動、協救(沿線應急搶險點)30分鐘啟動、專業救援(依託隧道、建工專業應急隊伍與設備)60分鐘的應急系統,確保各級風險全方位、全覆蓋、全時段受控,不斷提升應急管理水平。

上海軌道交通建設遠程監控中心(資料圖)

上海軌道交通建設遠程監控中心集成了工程建設的過程數據,通過多元數據的融合、挖掘、分析和應用,具備軌道交通工程建設風險識別、評估、處置能力,是全國軌道交通工程行業建設風險控制工作的開創者和引領者。依靠長期的工程數據積累和研發,逐步建立了由預報警指標與控制指標組成的風險控制指標體系,建立了以3大主控指標、26項輔助指標為核心的風險控制指標體系,形成了以風險指數為代表的系列管理抓手。在工程風險「防範和預控」的理念指導下,以風險受控工作為抓手,以工程風險的「源頭治理」和風險要素疊加為重點,提高一線層面的風險認識,用精細化管理措施壓實參建各方責任。

精益求精,築造一流質量

18號線是上海首條全線應用BIM智慧運維平台的線路,以簡潔明快的無吊裝裝修風格呈現工業美感(資料圖)

「大眾好評、自己滿意,多些亮點、少些遺憾」,工程質量是百年大計,對於最高峰客流超過1300萬的地鐵工程而言,工程質量尤其馬虎不得。在各參建單位共同努力下,在建和已建成的盾構區間一半以上達到400環無滲漏、無碎裂、盾構地層損失率5‰以下的優秀水平;三個通車項目的所有車站土建結構均獲得上海市優質結構獎,為上海軌道交通歷史上首次。2018年建成通車工程質量獲得評審專家「歷年最佳」的讚譽。18號線成為二百餘次評審以來,首個沒有「A類整改問題」的通車線路。建設板塊對標發力,瞄準質量提升建設精品,傳承和發揚上海軌道交通的成功經驗,根據「謀劃有亮點,建成要出彩」要求,用建設工程塑造品牌。新線評審得到專家組「高質量、高水平、高標準、供借鑑」的高度評價,建設質量水平躍上新台階。

盾構掘進施工始發(資料圖)

14號線陸家嘴站施工大棚(資料圖)

豫園站至陸家嘴站區間為14號線過江隧道,隧道最大覆土超過40m,是上海地鐵隧道埋深之最,先後下穿沿線眾多建築物、下穿外灘通道及其樁基、下穿黃浦江及兩岸防汛牆等,成功實現靜默穿越,沉降均控制在毫米級。全線共有多個工點運用了封閉式工地大棚,成功解決了「聲光塵」等問題,實現綠色施工。尤其是陸家嘴站大棚外觀針對陸家嘴整體風貌量身打造,達到與周邊環境完美融合,使整個工地幾乎「隱身」於陸家嘴摩天樓群中。

「滴水不漏」的地下車站(資料圖)

吳中路站無柱拱形頂板運架一體機(資料圖)

打造無滲漏車站,在14號線東新路站,通過採取地牆橡膠止水新工藝、邊挖邊焊封新老地牆接縫的措施,解決了超厚砂性土層地牆施工槽段易坍塌、地牆結構新老接縫多易滲漏等難題,確保圍護結構質量,實現無滲漏車站目標。

在鋪軌作業中,採用軌道基礎控制網(CPⅢ)及數字化精調技術,對標高鐵技術,嚴格現場施工控制,提高了軌道幾何狀態的平順性,實現了在每小時60公里的狀態下,部分區段車廂內「硬幣站立不倒」的目標。

文心雕琢,呈現情懷夢想

對於上海市民而言,地鐵已經成為市內通行的首選交通工具。龐大的地鐵網絡,讓人們縮短了城市的距離,讓遊客領略了上海的風采。作為公共服務類企業,上海申通地鐵始終堅持「社會責任第一」的企業核心價值觀,主動作為、精心策劃,着力建設地鐵人文精神,為更多的市民乘客打造「可閱讀、有溫度、有情懷」的城市「第二空間」。在確保安全、高效運營的前提下,軌道交通建設者注重不斷提升車站環境的乘客體驗,結合站點周邊的區域文化及車站建築構造,在車站公共空間中,通過整體空間營造、裝修設計、公共藝術等表現手法,向乘客提供了各具特色的車站環境藝術體驗,形成了遍布全網的藝術空間。

14號線豫園站(資料圖)

在新開工項目中從規劃設計源頭抓起,激發周邊城區積極性,既傳承地方文脈,更展現城市新貌,打造新一批更具藝術魅力、可以與世界最美車站媲美的地鐵空間,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最美車站」。

11號線迪士尼站(資料圖)

14號線陸家嘴站(資料圖)

9號線三期(東延伸)工程車站建築,秉承「開放自由,還原本質」的建設理念,推廣使用清水混凝土結構、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設計概念;迪士尼站的「原味迪士尼,地道中國風」每日迎接八方賓客打卡留影、15號線吳中路站、上海南站站採用無柱拱形車站設計,為上海地下車站首創,把車站空間打造成一幅蘊藏無限可能的城市畫板;17號線諸光路站通過採光天窗及車站南側的下沉式廣場的設置,將自然光引入車站,優化了建築空間、體現節能環保、以人為本的理念,對今後城市軌道交通地下中庭車站的推廣應用提供了參考。14號線豫園站的「上海脈搏」流光頂棚的美輪美奐和陸家嘴站的藝術作品《今朝踏浪》激昂澎湃,18號線復旦大學站「復兮旦夕」的校園傳承,丹陽路站「工業百年」今昔對比的「黑白配」,上海地鐵的「最美車站」不勝枚舉,地鐵不再是一個枯燥的交通工具,而是精神文明的風景線,市民乘客的打卡網紅點。

(資料圖)

(資料圖)

精彩紛呈的上海地鐵車站更是在歷年各類評展活動中屢獲殊榮。「上海軌道交通車站環境藝術設計」獲「2013上海藝術設計展——上海設計類·作品類金獎」;11號線迪士尼段、12號線西段、13號線東段13個車站環境及公共藝術優秀設計,入選2015年上海 100個城市空間塑造案例;在2019年由《裝飾》與《公共藝術》雜誌主辦的2018-2019首屆中國「最美地鐵站評選」活動中,上海地鐵共獲得12項最美車站榮譽。14號線車站空間設計成功入選2021/2022「上海設計100+」名單。

18號線丹陽路站(資料圖)

18號線復旦大學站(資料圖)

新時代新征程,十四五期間,上海地鐵建設規模及強度將再次超越歷史。2號線西延伸,12號線西延伸,13號線西延伸,13號線東延伸,15號線南延伸,17號線西延伸,18號線、19號線、20號線、21號線、23號線,崇明線等12個項目,總里程約為248公里,超過130座車站的新一輪建設重任,將先後正式啟動全面建設。

待上述項目全部建成通車後,上海地鐵運營里程將實現突破1000公里的宏偉目標,全面形成上海超大規模軌道交通網絡。

崇明線「申通號」盾構刀盤順利下井(資料圖)

「建地鐵就是建一座城」,面對艱巨繁重的軌道交通建設任務和目標,開局就是決戰,起跑就是衝刺。上海軌道交通建設者將積極踐行人民地鐵為人民的理念,在十四五建設征程的藍圖前,在申通地鐵集團三個轉型的戰略統領下,根據發展定位精確、企業管理精細,風險管控,精準建設項目精品的發展路徑,落實5個創新建設要求,直面挑戰,迎難而上,全力推進新一輪軌道交通建設任務,以建成1000公里軌道交通為目標不斷邁進,打造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精品工程,高質量完成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奮進譜寫新時代上海軌道交通發展的新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