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為德國唯意志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的叔本華,留給世人的印象往往是所謂「悲觀主義哲學家」。這位強調意志支配必然帶來無窮無盡虛無與痛苦的哲學家,在實際生活中卻完全是另一幅模樣。
除了貫徹始終的「老憤青」做派和悲觀主義者人設外,他還是一位極愛搞惡搞且憤世嫉俗的活寶人物。即便是在其一生最重要的學術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仍不放過跟讀者開玩笑、吐槽的機會。
在第一版序言臨近結尾處,叔本華先是勸退打算買他這部大作的讀者,「我的勸告還是只有把這本書丟開」。接着話鋒一轉,寫道:「這篇序言固然是在勸阻讀者,但是這本書卻是已經看到這序言的讀者用來現金買來的,他可能要問如何才能彌補這損失呢」
然後,悲觀主義哲學家大筆一揮開列下列諸法:
1. 此書裝幀不錯,可以用來填滿空空的書架;
2. 送給有文化的女朋友,以彰顯自己淵博的知識;
3. 寫篇書評,賺稿費。
1859年,《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問世。寂寥一輩子的叔本華終於在全歐洲範圍內收穫了巨大名聲。
在第三版序言中他如此寫道:「當這本書第一版問世時,我才30歲,看到第三版時卻不能早於72歲。總算我在彼德拉克的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誰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該滿足了。』」
一年之後,叔本華因肺炎在法蘭克福去世。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