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1秋,看日本政壇風雲(2)

老狼是也

從日本眾議院大選看日本的民主政治

2021年萬聖節選出眾議院的465名議員

日本的眾院大選於10月31日投票開票,當天正是「萬聖節」,日本選出465名下屆眾議院議員,這實在是種微妙的巧合。

日本的眾議院4年一屆。日本的行政府是議會內閣制,由眾議院指名多數黨(單獨或政黨聯合)選出的人為總理組閣。而10月4日眾議院才指名自民黨新總裁岸田文雄為第100代總理,10天後他就解散了眾議院舉行大選,看來十分倉促,其實這屆眾議院到10月20日屆滿,本來就必須進行大選,提前不過一個星期左右。

如果,現在執政的自民黨和公明黨聯合政府在大選中失去半數以上的議席,那麼岸田內閣將成為日本憲政史上最短命的內閣,當然事實上並未發生。

新一屆眾院議員選舉前,岸田文雄首相的目標是執政黨(自民、公明兩黨)議席過半,這個目標設定並不高,人們關注的焦點是自民黨是否能夠維持單獨過半數的議席。

結果出來了,自民黨取得了意料之外的好結果,雖然比上屆減少15個議席,但仍獲取了能夠保證政府穩定運作的單獨過半數的議席:

小選舉區

比例區

合計

公示前

自民

189

72

261

276

公明

9

23

32

29

維新

16

25

41

11

N黨

0

0

0

1

立憲

57

39

96

109

共産

1

9

10

12

國民

6

5

11

8

れいわ

0

3

3

1

社民

1

0

1

1

諸派

0

0

0

0

無(與)

3

-

3

7

無(野)

6

-

6

4

無(他)

1

-

1

1

「民主本質上是一種個人主義制度」

有人說,民主制度也各種各樣,這話不假。但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民主,是當今世界至少大多數國家都認可的價值觀,就連北朝鮮的正式國名也叫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信或不信、認可不認可由你。

林肯名言:「governmentof the people, by thepeople, for the people」。這就是「主權在民」,或叫「國民主權」,叫作「人民當家作主」也未嘗不可。

筆者曾在一篇中日文翻譯中遇到過一個問題。日本從中國引進了漢字,但近代日本接觸了西方文化後,用漢字創出許多詞彙,有研究表明現代漢語詞彙中70%是從日語中來,數理化等就不提了,共產黨、社會主義等詞彙也都是直接從日語搬來的。但日語中的「有權者」卻無法直接用到現代漢語中。見到「有權者」這三個字,國人怎麼理解呢,以為是社會上有權有勢的比如當官的人嗎?不,日語中這就是「擁有主權的公民」,筆者最終也只能用這樣笨拙的意譯來翻譯。

這節的標題「民主本質上是一種個人主義制度」,引自哈耶克。毫無疑問這才是民主主義的精髓。也如托克維爾說:「民主擴展個人自由的範疇…民主儘可能地賦予每一個人價值…民主在自由之中尋求平等。」哈耶克對托克維爾的這些論述也大加讚賞。

在對日本進行戰後體制改革的基本文獻《波茨坦公告》中也明確指出,體制改革的根本依據就是「人民自由表達之意志」。這是對民主主義的一個經典表述。

有人把民主簡化為「自下而上」,「少數服從多數」,首先要當心不要墮落為多數人的暴政,一種無法無天的動亂在人類史上總是刻下深深的疤痕。

還有一種對民主的簡單理解,認為就是「一人一票的選舉」,但沒有法的制度保障,那麼如一年前的米國大選,就出現了神奇的拜登曲線,以至於徹底顛覆了選舉。法治不彰,民主制度就無法成立。

總之,民主主義制度歸根結底和以上關鍵詞「公民、自由、法治」密不可分。

日本的民主政體

日本實行的是議會民主制,也稱為「代表民主制」或「間接民主制」。根據「日本國憲法」的第四章有關「國會」的規定,國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國家唯一的立法機關,由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院組成,由選舉產生的代表全體國民的議員組成。所以日本的國家體制是間接民主制。

與間接民主制相對而言的就是直接民主制,比如美國總統大選就是直接通過民選產生,算作直接民主制。日本的行政首腦即首相是議會指名,首相需向議會負責,議會最大權利就是通過不信任案來否定內閣,而首相也可以解散議會,就此形成相互制約。

間接民主制和直接民主制孰優孰劣,並沒有標準答案。國家層面日本是間接民主制,但各地方自治體,如47都道府縣則是直接民主制,知事都是直接民選。

另外,日本在國事上也有直接民主的重大事項,比如對最高法官的國民審議,對於修改憲法,針對經眾參兩院三分之二通過的提案須舉行全民公投。

日本的眾議院和參議院的制度職能和制度,大致如下:

眾議院

參議院

465人

議席數

242人(2022年改為248)

4年(多在任期內解散重選)

任期

6年(每3年改選半數)

25歲以上

候選人

30歲以上

總選舉:小選舉區+比例代表

選舉方式

定期選舉:選區+比例代表

可解散眾院進行問信於民的大選

解散

不解散

法律的制定、改訂或廢除

立法

審議,未通過再由眾院2/3表決

審議通過預算

預算

審議,未通過再由眾院2/3表決

眾院批准優先

條約

*****

指名內閣總理組閣

組閣

*****

提出對內閣不信任案

倒閣

*****

2/3通過可提交公投

憲法修正

2/3通過可提交公投

日本的眾議院比參議院擁有更多優先權和更大權重,規定任期4年,但70多年來任期滿4年後的大選只有一次,一般在3年多。眾議院的大選因為關係到內閣的改廢存續,都是以重大問題為契機問信於民,比如此次大選岸田文雄就將它定義為「選擇未來」。眾議院大選也叫做「總選舉」,更加接近於反映民意。

參議院則相對穩定,任期6年,每三年改選半數,這樣的選舉被稱為「普通選舉」,2022年6月預定舉行參議院選舉,這將是對現任的岸田內閣的又一場考驗。執政黨在眾參兩院不能都占有多數議席,使得兩院產生對立,將造成行政的困難。這點和美國一樣,美國明年也將舉行參議院選舉,如果共和黨取勝,那麼拜登政府就會變成跛足鴨子。

日本國會通常會期從1月中旬開始至6月中旬為止,會期長達150天。這比有的國家僅用三兩天或者十天半月就結束,顯得效率「太低」了。

國會的全體會議,日本的NHK電視台會從早到晚全程轉播,有的專門委員會(如預算委員會)會議也會全程轉播。現在日本國會的議事,按國會上所占用提問質疑的比例來說,執政黨(自民、公明)雖然占有6成以上議席,但與在野黨達成的妥協結果,是在野黨對議事議案占用6成比例來參與審議討論。這是為了保證即便是少數派在國會中仍具有審查監督的權利。

日本的國會議員或地方議員都是專職,在各自的選區設有自己的對外辦事處處理選區的事物或溝通民意。在通常國會期間,人們在星期五傍晚的東京站或羽田機場常能看到地方議員散會後結隊急匆匆趕回本地,星期一大早再返回東京。他們並不是為了回家探親,重要的是他們必須和選區選民保持聯繫,互通信息,或者幫助民眾解決問題。日本人大概無法理解上什麼訪告「御狀」為何物,因為下情上達的渠道很多,當然遇到民事法律問題,則將通過訴訟來解決。

議員也並不是個有名有利的輕鬆活,他們要進行調研,進行議案的準備,對國會議題進行審議,還要向選民匯報和溝通,如果不能得到選民的認可,那麼在以後的大選中就可能被淘汰。大選看似是各政黨的拼搏,實際上大選最終也有賴於每個候選人在基層選區通過平時的努力積累來贏取。

日本的眾院總選舉制度規則

日本的眾議院選舉採用的是小選舉區和比例代表制並用的方法。

(1)小選舉區選舉制度

日本的眾院總選舉的小選舉區是從1996年起採用的制度。也就是說,日本的總選舉制度是變化着的,這之前採取的是大中選舉區制度。

小選舉區就是1個選區只有1名候選人當選,而大中選舉區則是2名以上當選。選舉區大小不同,各有利弊。

小選舉區

大中選舉區

① 有益於兩大政黨選舉和政權安定

① 減少死票,小黨和新人易於當選

② 選舉經費少門檻低

② 比較廣泛反映民意

③ 候選人和選區民眾關係近

③ 反映大局意識而非特殊地區利益

④ 避免同一陣營的候選互斗

④ 相應減少賄選等不當選舉

⑤ 選舉結果明了

① 死票多

① 小黨分立易於引起政局不安定

② 反映民意不充分

② 需要較大參選費用

③ 不利於新黨參加

③ 候選和選民之間的距離大

④ 易於偏向特別地區利益候選的當選

④ 大黨候選出現火併(助長派閥)

⑤ 容易為私情(鄰居街坊)所礙

⑤ 難以進行補選或再選

所謂「死票」就是所投選的候選人最終落選,那麼這張票就成為死票。

比如一個小選舉區有3名候選,兩名各得票30%共計得票60%,而最終得票第一的獲40%選票的候選當選,也就是說60%的票成為死票。

為了減少死票問題,日本選舉制度還採用了比例代表制(見後),也就是說1個選民有兩張選票,1張選擇候選人,一張選擇支持的政黨,使每個選民的投票發揮更多作用。

日本採用小選舉區制度,其實也有考慮逐漸走上兩黨制政治形式的意圖。2009年日本民主黨(由自民黨分裂出去的成員為主)在總選舉中贏得勝利,與社會民主黨、日本新黨成立聯合政權,但3年多的執政期間換了三位首相(鳩山由紀夫、菅直人、野田佳彥),留下令人失望的政績,執政黨還內訌頻頻,最終導致野田內閣總辭職,以安倍晉三為新總裁的自民黨得以重新執掌政權。

民主黨此後又經歷了分裂,成為立憲民主黨和國民民主黨,始終未能形成與自民黨抗衡的大黨。在今秋的總選舉中,立憲民主黨和日共及其他兩個小黨成立聯合陣線,即一個選區協商推舉一名候選共同給予支持,但是,結果立憲民主黨和日共都反而失去了許多議席,以失敗告終。
(2)比例代表制
眾議院選舉中的比例代表制,是和小選舉區選舉並用的制度,目的就是為了更加多地汲取選民民意,換言之也就是使每個選民除了投票選舉候選人,還能為支持的政黨投票。

這次眾議院選舉,全日本小選舉區共289個,選出289名(占比約62%);比例代表選區基本上按照人口劃分為11個片塊,選出176名(占比約38%)。

比例代表制的片快主要按照人口劃分,比如僅東京(關東)一帶就劃有三個區域,因為這一帶集中了日本人口的三分之一,所以這三個地區選出的比例代表達58名,恰好占比也是33%。

比例代表制投票選的是政黨,根據總票數以「最高平均法」(亦被翻譯為「洪德法」或「抗特計算法」)分配。各黨提出比例代表名單,按照各黨候選名單排序依次當選。有的候選人可以既參加小選舉區選舉,又列入比例代表名單,一旦選區落選,可以從比例代表的選舉中復活當選。

比例代表制使得小黨有機會獲得議席。比如日本共產黨,在小選舉區選舉中只獲得1個議席(沖繩),但通過比例代表制卻獲得了9個議席。此外,有些政黨的重要幹部在小選舉區敗選,但他們因為被列入比例代表名單中,在比例代表制中得到復活,比如自民黨的新任幹事長甘利明、立憲民主黨大佬小澤一郎等就是在比例代表制中復活當選。

(3)關於「一票格差」問題

由於選舉區的人口(選民)差異而產生的一張選票的權重問題,在日本稱為「一票格差」問題,是選舉區選舉中經常遇到的,不僅在全國性的選舉或地方上的選舉中都有發生,這個問題反映的是要求選舉的公平公正,為此還引發多起違憲審判。

比如,2012年眾議院小選舉區劃分時,在冊選民最多和最少的地區如下:
千葉縣第4區 487,837人 高知縣第3區204,196 倍率達2.425

這說明高知縣的1票比千葉縣的權重高出2.4倍多,被最高法院判為處於「違憲狀態」,雖然選舉結果並未取消,但2013年開始就選區重新進行了調整劃分。

這樣的情況在某國也許不是問題,據有關資料看,1995年該國的「1票格差」高達8倍以上,這主要反映在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差別,也就是說農村的權重只是城市的八分之一。

(4) 公務員與選舉

在上篇《日本政壇風雲①》中曾經提及加入執政黨與升官發財無關,因為公務員只有通過考試才能錄用,不看你是什麼黨員。不僅如此,日本還有「國家公務員法」,雖然沒有規定限制公務員加入政黨,但明確規定公務員必須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不得參與政黨組織的對外活動、擔任顧問職務、參與募捐、勸誘或者接受金錢授受等等。所以入什麼黨與公務員身份職位不發生關聯。日本的公務員還包括國公立學校的教師,也同樣不得在選舉期間進行政治宣傳活動。違反公務員法將受到處罰。公務員也不能以候選人身份參選,除非你辭去公職。

2021年眾議院大選的觀察

(1)自民黨獲勝的原因

從選舉結果看,自民黨保住了單獨過半數的優勢,雖然比選舉前少了15個席位,但仍被認為是獲勝了。

選前,各媒體都認為自民黨能否保住單獨過半數是個看點。對於這一選舉結果,連自民黨新總裁岸田文雄自己都感到意外,他稱開票時自己「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個結果出乎各界和媒體的估計,也超出了自民黨自身的預計。當時岸田文雄總裁的目標只是聯合執政的自民黨和公明黨的議席超過半數,至少這能保住自己作為內閣總理的職位。

最終結果的原因各說紛雲,筆者認為,至少有兩點值得一提。

首先,疫情曾經使得菅義偉內閣處處被動,菅義偉的人望下降,最後不得不退出總裁選舉。那麼這次眾議院大選期間,如果仍處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自民黨的選情就很難說了。但進入10月後,疫情大幅緩解,這有意無意地對自民黨有利。

其次,與其說自民黨積極主動的作為贏取了大選勝利,不如說在野第一大黨立憲民主黨和日共的聯合陣營遭遇了慘敗。也就是說,未必是自民黨贏了,而是在野黨輸了。立憲民主黨因為這次付出的代價,導致黨魁枝野幸男引咎辭職。日共反對日美同盟,反對自衛隊,反對修憲,反對天皇制,與日共聯合的立憲民主黨在大選中對這些議題上不得不作出迴避。自民黨大佬麻生太郎向來口無遮攔,稱這種聯合為「野合」。特別是世界局勢處在大動盪之中,這一聯合陣線的政策理念顯然不合時宜,慘敗也就不足為怪了。

(2)岸田文雄其人

眾議院的總選舉結束,11月10日舉行特別國會重新指名總理大臣岸田文雄為總理,因為自民黨公明黨選舉贏得過半數議席,這只是個程序問題。

9月29日自民黨選出岸田文雄新總裁,到10月4日被眾議院指名為總理大臣組閣,又經10月31日大選中獲勝將繼續他也算第二個總理任期,這位新總理的真實面貌還未能真正展現出來。

一般認為,岸田文雄屬於中間溫和派,鴿派人物。自民黨總裁選舉也在某種程度證實一種說法,「真理」仿佛介於兩種對立面的中間。總裁選中的對立,一方以河野太郎為代表的自由進步派,一方就是以高市早苗為代表的保守主義,於是岸田文雄以中間派的溫和姿態出現,漁翁得利。

但是僅僅2個來月從岸田文雄的表現看,他在總裁競選時提出的經濟政策是「成長與分配」,「令和版所得倍增」。所謂的「所得倍增」是張空頭支票,在此後的政策綱領中已經不見蹤影。之後又變成了大家都搞不清就裡的「新資本主義」,這仿佛是個大筐,什麼都能往裡裝……

如果這類在競選中被稱為「公約」的綱領,在2~3年內因局勢的變化有所改動也罷,但這些發生在2個月之內內,那麼「公約」的政策綱領就令人感到有些靠不住了。

好在眾議院選舉時自民黨的競選綱領是新任的政務調查會長高市早苗主持制定,也算經岸田文雄總裁認可的內容,其中加入了許多由高市早苗提出的主張,比如:①糾正單年度財政預算的弊端,編制符合國家長期戰略的財政計劃;②創建經濟安全保障體制;③防衛費增為GDP的2%(長期以來日本的不成文的既定方針是防衛費控制在GDP的1%),等等。

據高市早苗在一個訪談節目中談到制定競選綱領時加入這些內容,岸田文雄總裁沒有提出異議。這似乎反映岸田文雄從善如流。

岸田文雄不斷強調說自己最大特點就是擅於傾聽意見。從「令和版所得倍增」,到「新資本主義」,又到定義大選為「選擇未來」,看來這屆總理岸田文雄喜歡大而無當的抽象用詞,他雖然能隨着形勢發展加以改進,也不禁讓人擔心,作為一個國家領導人如果沒有堅實健全的理念,在世界大變局中究竟能走多遠呢?

岸田文雄在競選自民黨總裁時,把自己的政策主張誇稱為「天衣無縫」,從上面所說的情況看,顯然用詞不當。


(3) 2021年秋兩場大選後的自民黨

據日本政論家評論,眾議院大選結束後,自民黨內部的矛盾逐漸顯現,這些牽涉到派閥之間的問題,比如安倍對岸田的人事安排有所不滿。如果把人事安排理解為權力分配就錯了,其實這就是日本執政黨內的路線鬥爭,當然日本的路線鬥爭不會是你死我活,致人於死地而後快那麼殘酷無情。但路線問題客觀存在,自民黨從來也不避諱這點,黨內有派是人盡皆知。現在日本自民黨最大派閥細田派,因為首領細田博之將出任眾議院議長,這個派閥首領由安倍晉三繼任。

最近公明黨與自民黨協商,公明黨主張對18歲以下少年兒童每人發放10萬日元,這也是公明黨在選舉中的政策公約。但高市早苗立即提出,這種大撒幣有違自民黨的政策公約。但岸田文雄總理指示茂木敏充幹事長儘快與公明黨達成協議。現在的辦法是,對高收入(如何畫線待定)以外的18歲以下少年兒童每人發送5萬日元,在明春4月新學期之前,再發放5萬日元購物券。這件事情表明,自民黨內對一些政策問題的矛盾已經表面化。

自民黨儘管奉行的是保守主義,但承平日久,成色也不無褪色,這並不是說自民黨改變了綱領,而是隨着國內外的形勢變化,又作為長期執政的第一大黨,其成分當然也變得相對多樣化。

愚見,日本雖然沒有形成兩黨制,其實或可說自民黨本身的多元化就帶有兩黨制、多黨制的色彩。從自民黨失去執政黨地位時的情況看,政府總理除了村山富市(社會黨)和野田佳彥(民主黨)不曾加入自民黨,其他的如細川護熙(日本新黨)、羽田孜(新生黨)、鳩山由紀夫(民主黨)、菅直人(民主黨)這四個當過總理的人物,都是曾經的自民黨人,他們的非自民黨內閣中的許多主要幹部也都是離經叛道的自民黨人。

90年代自民黨自身的問題和政績不佳,以及2006~2009年政局不穩都使得自民黨產生分裂,失去了執政黨地位。但自1955年自民黨(自由黨和民主黨合併)的史稱五五體制開始,至1993年第一次出現非自民黨政權,只是黨派名稱不同,但基本上仍是自民黨RINO執掌着政權。

本屆眾議院大選後,自民黨占有單獨過半的議席,如果政局不穩、路線鬥爭再度表面化,自民黨不可能是鐵板一塊,不排除有人還會投機組建什麼新黨呢。

自民黨綱領,請原諒這裡不能將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實錄於此,這裡姑且不談,現在一個實際問題就是多樣化使得一些人的面目難以辨識了。

所謂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其實各國表現都不一樣,在日本也同樣如此。在日本,除了日共,也許在野黨甚至自民黨中相當部分的人都願意把自己稱為Liberal(自由主義者)。在中文中,「自由主義」這個詞概念模糊,但在現代英語中,特別是在美國語境下,Liberal主要指的是進步派,而不是古典自由主義。進步派鼓吹所謂「新思潮」泛濫全球,如LGBT(性別平等,承認同性戀同性婚或性別自認),Global reset(大重構)、Cancelculture(取消文化)、地球溫暖化和SDGs(可持續發展)問題等等,這些不僅在美國甚囂塵上,也對日本產生巨大影響,反映在自民黨內,也成為那些自稱自由主義者「政治正確」的議題。

據報,米國對日本新誕生的岸田內閣也持有觀望態度,有專家認為世界正處在大變局中,日本面對着戰後最嚴峻的安全保障問題,岸田內閣有無清醒的認識,能有什麼作為呢?順便說一下,岸田文雄是出身廣島的政治家,反核武是廣島人自然持有的觀念,岸田文雄也曾明確表示願意為世界廢除核武做貢獻。廢除核武器顯然是好事,但他能做到什麼程度則讓人懷疑。

因為大選的結果,自民黨內重鎮甘利明幹事長只是從比例代表中復活,他無顏面繼續擔任幹事長這一自民黨大總管的職務,於是岸田總理任命外相茂木敏充繼任幹事長,而安排親信林芳正為新外相,林芳正是日中議員友好聯盟會長,或許是頗受對方歡迎的人物。這一人事安排的影響還待觀察。

岸田文雄把這次大選稱為「選擇未來」,標題宏大,似乎並未引起日本國民的共鳴和反響。這次眾議院大選的投票率比上一屆大選高2個百分點,為55.9%,但仍排在近70多年的倒數第三的低位。關鍵是岸田文雄本人對未來的世界之大變局如何認識也不甚瞭然。但願自民黨能夠承擔起歷史重任,岸田文雄有所作為。但隱隱的也略有不安。

---完---

相關文章:

老狼是也 | 2021秋,看日本政壇風雲(1)

老狼是也譯文列表(2020年10月28日更新)

赫爾回憶錄(11)蘇聯要求獲得十六個聯合國席位


點擊閱讀原文可閱讀:老狼是也 | 2021秋,看日本政壇風雲(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