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一個當年打阿富汗都能把自己打崩了的國家,
縮水之後,卻覺得自己可以搞定烏克蘭?
各位好,今天星期天,連日高強度寫作,今天我想歇一歇,改一篇之前的舊稿子給大家發一下吧。
此輪俄烏衝突,已經爆發整整三個晝夜了,剛剛開打的時候,國內很多人高聲宣稱,俄羅斯對烏克蘭將執行什麼「閃電戰」,「一天解決海空軍」,「一個星期占領基輔」之類的,而今我們看到,這幫人現在都沉默了。
不過,我倒是想接着他們的狂想接着想下去,即便俄羅斯能在一個星期內占領基輔,又待如何呢?
參照1979年的蘇聯侵阿戰爭,我們講講這種閃電戰即便打成了以後,又會對那個國家意味着什麼。
文章有大幅改動,已經看過的朋友也不要錯過,尤其是最後那一部分。
在《阿富汗,虛假「帝國墳場」背後的真實帝國暗戰》一文中,阿富汗雖然有「帝國墳場」之名,但它給強盛時代的大英帝國所造成的困擾其實是非常有限的,遠不能與之後阿富汗給蘇美兩國造成打擊相比。如果將阿富汗給英美蘇三國的國運影響排個序,那麼應該是蘇聯>>美國>英國。如果說對阿戰爭給英國造成的影響是「添堵」,那給美國造成的影響就是「費錢」,而對蘇聯的影響則是「要命」。表面上看,從1979年開始,蘇聯為期十年的侵阿戰爭一共花費600億美元,造成了約1.5萬名蘇聯士兵的死亡。與美國花20年、兩萬億美元、死兩千多美國士兵相比,死的人多了一點,但花的錢少得多。所以時至今日,網上依然有很多人認為侵阿戰爭對蘇聯影響不大。但蘇聯的賬其實不是這樣算的。首先,入侵阿富汗給蘇聯最大的損失,是它因此喪失了對西方的戰略威懾力——原本,在整個20世紀七十年代,整個歐洲都在蘇聯可能掀起的「赤色狂潮」下瑟瑟發抖,500多萬軍隊,5萬5千輛主戰坦克,5萬門火炮,4萬顆核彈。蘇聯無論常規軍事力量還是核武器都超過西方軍力的總和。而且這些軍事力量是專門以在歐洲戰場「平推」刻意打造。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曾經承認,在70年代後期,如果蘇聯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想要占領整個歐洲,美國及其盟國是沒有任何方法阻止這頭紅色巨熊的。這種引而不發的戰略威懾力,就成為了蘇聯對西方談判當中一張沒有打出的王牌——正因為沒有打出,它才威懾力巨大。可到了1979年,蘇聯居然將這張牌主動而冒失的打了出去,而且打在了一個很多西方人不查地圖都找不到的國家——阿富汗,且一打就是十年。這場泥潭一般的戰爭,讓整個西方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在最拉胯的時代,蘇聯飛機、坦克啪啪的爆炸的消息幾乎每天都見諸西方的報道,歐美人一看:哦,原來傳說中的紅色巨熊技止此爾啊!心理負擔一下子就卸乾淨了。整個80年代,蘇聯在對西方的歷次談判中一變而陷入劣勢,這恐怕真不是因為戈爾巴喬夫無能,而是此時雙方心理位置已經易手。不過,這還不是最要命的問題,蘇聯在侵阿戰爭中的花費明面上的確只有600億盧布,但潛在的經濟代價卻遠不止這些。蘇聯的軍事工業體系,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在計劃經濟模式下,軍工企業實際上是在自己給自己制定生產目標,進行沒有實際經濟效益的軍事生產。在對阿戰爭以前,這個體系其實已經因為蘇聯軍工已經過度膨脹了,嚴重製約了蘇聯民用經濟的發展。戰爭正式開打之後,蘇聯軍工企業更有理由拒絕縮減自身的生產任務了:阿富汗雖小,可是我們也在打仗啊!戰爭時期怎麼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呢?於是在侵阿戰爭開打的第二年,1980年,蘇聯軍費就達到了恐怖的1750億美元,比同年美國還要多600多億。蘇聯總理柯西金主導的改革也被迫為戰爭讓路了。所以蘇聯的裁軍與軍企瘦身,本來在1982年勃列日涅夫咽氣時就應該立刻執行——那時下手,蘇聯也許還能有救。但因為阿富汗戰爭的存在,被硬生生的拖到了1985年,且在力度上大打折扣。尾大不掉的軍備,最終成為了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而讓軍備如此尾大不掉,讓軍工部門理直氣壯給自己加碼的生產任務的最大原因,正是延綿不絕的阿富汗戰爭。所以,有人說阿富汗戰爭是蘇聯末期無法癒合的傷口。我覺得不然,傷口給肌體的主要損傷是流血和感染。但阿富汗戰爭,於外於內,對蘇聯來說,都更像硌進鞋裡的一粒沙,流血倒未必流血,疼也不那麼疼,但就是這麼一直存在在那裡,硌着你,讓你所有的動作都扭曲變形。最終,這個紅色巨人倒下了,因為那顆不起眼的鞋中之沙。之前的文章我講到,1921年在最終迫使已經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國放棄對其外交的控制權後,阿富汗終於迎來了徹底的獨立。這個獨立時間在亞洲國家中已經算是比較早的,而且尤其幸運的是,阿富汗很快遇到了一位「拎得清」時代大勢的好國王,查希爾。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這位國王非常奇特,因為他既是締造現代阿富汗的「國父」,但同時又是阿富汗王國的末代之君。與阿富汗後來那些拉胯領導相比,查希爾國王絕對算一個非常溫和的改革者,會使用很多切香腸式的手段一點一點改革阿富汗的陋習。比如,由於傳統宗教法律的規定,阿富汗婦女的地位是極低的,不允許在任何公開場合拋頭露面。查希爾國王想要推動改革,怎麼辦呢?他想了個好招:先聘請了女廣播員,在阿富汗國家電台進行廣播,保守的宗教勢力想要抗議,但一查宗教法典,法典沒有任何一條不允許女人播音啊?——實際上,法典訂立時,根本就想象不到會有收音機這種東西。於是抗議無從談起。查希爾國王成功了。等到時機成熟,阿富汗聽眾們在收音機里已經習慣了女播音員的聲音,查希爾國王再讓他的王后和公主不穿罩袍,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面。等到民眾熟悉了王室女眷們不穿罩袍,普通女性在大街上穿這身打扮出現,壓力也就小了很多。就這樣,興教育,辦學校,建工廠。阿富汗被查希爾國王一點一點從前現代社會中拖了出來。到上世紀60年代,阿富汗經濟開始進入起飛期,社會風氣也已經相當開放,首都喀布爾街頭婦女穿着打扮,已經不輸任何西方國家。如果放在其他國家,查希爾國王這潤物細無聲的改革能獲得成功,但他很不幸的生在了阿富汗。前文講過,阿富汗這個國度的最大特點,就是「碎成渣」,國土被興都庫什山脈切成了數不清的獨立小區域,每個區域都有那麼幾個獨立的小部落,堅守着自己的舊俗。在近代以前,唯一能將這些小部落團結統一在一起的,就是宗教號召,所以宗教力量是這個什麼都散的國度里唯一空前團結的群體。而查希爾國王的世俗化改革,矛頭對準的恰恰又是宗教。於是一個怪相就出現了,國王在喀布爾等少數幾個城市裡的改革越成功,他在鄉村與神學院裡招來的怨氣也就越大。到20世紀70年代初,在阿富汗城市世俗化空前成功的表象下,是阿富汗各個山溝中潛沸已久的江湖。而查希爾國王用以對抗他反對者的力量是不足的,而且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不足。因為查希爾的改革是導向世俗化和自由化,而世俗化、自由化的特點,又是強調尊重個人的自由與權利。所以查希爾越是改革,他的手中的力量就越小,而他的反對者會有被賦予的權利反對他,這是國王推動的改革所遭遇的致命悖論。這一點上說,阿富汗與當時伊朗同樣推動世俗化改革的巴列維王朝面臨相似的困局。但阿富汗還有另一個更倒霉的特點——它離着蘇聯實在太近了。1973年7月,趁着查希爾國王前往意大利養病的機會,一位不揣冒昧的仁兄發動了宮廷政變,宣布推翻國王,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國。而這位仁兄,是真「仁兄」——他是查希爾國王的堂哥穆罕默德·達烏德。達烏德這人,在阿富汗有個綽號叫「紅色親王」,從這個名號里,你就能聽出來他的政治傾向。對堂弟國王執行的世俗化、自由化改革和在美蘇之間的中立外交政策,達烏德親王一直嗤之以鼻,覺得他弟弟的見識就是個「弟中弟」:對鄉下那幫只會念經的老頑固,你這這麼和風細雨怎麼行呢?得仿效隔壁蘇聯麼,得抓一批、關一批、殺一批,那才管用。而對於這位精蘇暴躁老哥的主張,查希爾國王是無法贊同的,他認為達烏德的主張實在太激進了,一定會擊碎阿富汗原本脆弱的和平。道不同不相為謀,兩人最終在1963年不歡而散,達烏德親王被罷免首相職務,回家賦閒。賦閒期間,他跟蘇聯滲透阿富汗的克格勃接上了線,得知蘇聯對扶立一個親蘇的阿富汗政權興趣多多,達烏德立刻來了勁頭。最終達烏德在同樣接受蘇聯扶持的阿富汗人民黨的幫助下,於十年之後突然發難,親手革了自家王朝的命。野心勃勃的達烏德親王上台之後那是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在外交上放棄中立政策,開始倒向蘇聯,不但接受蘇聯援助、購買蘇聯武器、還聘請蘇聯教官訓練軍隊。練出這支蘇式軍隊之後,達烏德開始對內清剿國內宗教勢力,試圖在阿富汗境內複製一場蘇聯的清洗運動。但事實證明這位紅色親王真的把問題想簡單——肅清阿富汗地方勢力,這種英美蘇老流氓都沒幹成的壯舉,能讓你這個新手干成呢?一番好鬥下來,游擊隊越打越多不說,達烏德還發現自己指揮好像不怎麼靈便了——軍隊系統都被蘇聯在阿的「親兒子」阿富汗人民黨架空了。自己眼看着要當阿富汗版的漢獻帝。於是達烏德想來個「君子豹變」,對內肅清阿富汗人民黨,對外與蘇聯重新拉開距離,部分回歸他弟當年的中立外交。可親王又把事情想簡單了,老大哥的小弟,豈是你想當就當,想不當就不當的?1978年4月27日,以蘇聯排除的米格戰機轟炸總統府為號令,阿富汗人民黨武裝發動政變,他們從總統府地下室里揪出了瑟瑟發抖的達烏德總統一家,當着達烏德的面挨個槍殺了達烏德的兒子、兒媳、孫子、孫女,直到最後一槍,才崩掉了達烏德本人。阿富汗人民黨宣稱,此舉是為了報復達烏德對阿富汗革命者的屠殺。但在一聲聲槍響與達烏德親王撕心裂肺的哀嚎聲中,阿富汗非人道災難的潘多拉魔盒,被緩緩打開了。政變之後建立起來的阿富汗人民黨政府,變成了一個徹底投靠蘇聯的政權,受蘇聯扶持主政的塔拉基早年留學莫斯科大學,是蘇聯首腦勃列日涅夫的親學弟。他上台之後執行了完全照抄蘇聯的路線,上台幾個月內光和蘇聯的協定就簽了四十多份,還完全開放了阿富汗境內的基地以供蘇聯駐軍。在塔拉基的全面親蘇政策之下,阿富汗很快就被稱為了「蘇聯的第十六個加盟共和國」,塔拉基本人則被反對者罵為「賣國賊」、「勃列日涅夫的走狗」。可完全沉浸在老大哥對自己信任中的塔拉基顧不上這些,反而很不識時務的又學蘇聯在給國內搞起了個人崇拜。他讓手下稱呼他為「東方之星」「偉大的領袖和思想家」「群山之上的領路者」……這就太掂不清自己幾斤幾兩了,人家蘇聯領導人敢這麼自吹,是因為真把國內收拾妥帖了,不服的都送去古拉格了。你阿富汗現如今亂的都快成車禍現場了,出喀布爾10公里就有宗教游擊隊打黑槍,你這時候自戴高帽,你自己覺得合適嗎?果然,塔拉基原先的「親密戰友」、號稱兩人關係「如同指甲和骨肉一樣不可分離(這個比喻好奇特)」的副手哈菲佐拉·阿明,很快就公然跟他分庭抗禮,先後人民黨內部鬥爭逼塔拉基交出了總理和國防部長的軍政實權。兩人鬥爭趨於白熱化。意識到苗頭不對的塔拉基於是決定出手做掉這個隱患,動手前還親自跑了趟蘇聯,跟「學長」匯報情況。勃列日涅夫對這位學弟的安危表示了異常的關懷,問:你自己動手靠譜嗎?要不你就留在蘇聯,我們蘇聯替你解決算了——反正阿富汗此時也被克格勃滲透的千瘡百孔了。但塔拉基還是保留了一點獨立國家領袖最後的尊嚴,覺得政變這種事兒都讓大哥代勞,可太沒面子了,堅持要自己干。從蘇聯回來之後,他就打電話邀請阿明來他的府邸吃個飯,修復兩人關係。剛掛了塔拉基電話,正心下疑惑的阿明,轉手又接到了蘇聯駐阿大使還打個電話,大使拍胸脯跟阿明,說:放心哈,塔拉基沒別的意思,就是想請你吃飯——真的真的,就是想請你吃個飯!這麼此地無銀三百兩,沒看過《史記》的阿明也知道此去定是鴻門宴了。於是果斷先下手為強,又發動了一次政變奪取了政權。此時已經是1979年3月了。阿明政變成功之後,蘇聯變得異常之尷尬,老大哥一方面不得不承認既成事實,讓《真理報》違心稱阿明為「蘇聯人民最忠實的朋友」。另一方面,蘇聯私下裡跟阿明接觸,提了三個條件:第一,不要殺塔拉基,把他送到蘇聯去養老吧;第二,承認已經簽訂的一切協議有效;第三,儘快去蘇聯拜個碼頭。阿明什麼反應呢?他表面上接下了「蘇聯忠實朋友」的稱呼,表示繼續要認蘇聯當乾爹。蘇聯人要他不殺塔拉基,他上台後不久就派人拿枕頭悶死這位老上司。蘇聯人要他不要疏遠老大哥,他轉臉就宣布阿富汗將回歸中立外交路線,與美國、中國和巴基斯坦修復關係。還揚言要效仿埃及的薩達特(參見《一個「賣國賊」的非正常死亡》)讓蘇聯的那些援阿教官、專家哪兒來的滾回哪兒去。蘇聯人三番五次的邀請他去蘇聯做訪問,阿明同志每次都說:「下次一定,下次一定……」。雙方就這麼表面強裝「塑料兄弟」的一直裝到1979年年末,勃列日涅夫同志終於看清楚了:阿明這白眼狼是要叛變革命啊!打,必須打!將不可因怒興兵,但在蘇聯當時的決策體制下,阿富汗戰爭就這麼輕易被發動了。有時我真的會覺得,蘇聯最終決定出兵阿富汗,還真未必單純是為了利益。蘇聯政治局1979年3月阿明搞政變的時候就專門開了整整三天會討論這事兒,但當時的討論的結果是這兵萬萬不能出,一點油水沒有不說,還容易陷進去。但到了1979年年末,在阿明一通打人就打臉的操作下,蘇聯覺得自己不管不行了,要不這把大哥當的實在太憋屈了。這裡就要涉及一個悖論,自沙俄以來,俄羅斯這個民族好像一直有點「當爹成癮」,最怕折的就是面子,因為面子一折蘇聯的威望就沒了,很容易引起地域雪崩。所以一旦周邊哪個小弟公開跳反,蘇聯為了這口氣也必須打回去。自1960年起,蘇聯為了援助阿富汗前前後後至少花了20億美元,派出工程師、軍事教官無數。1973年、1978年和1979年更是三次插手阿富汗國內政變,試圖誘導阿富汗親蘇。包括對手美國在內的整個國際社會,都圍觀着蘇聯在此事上殫精竭慮、計謀百出。結果廢了這麼一通牛勁,就弄這麼個雞飛蛋打。這你讓戰鬥民族的臉往哪裡擱?蘇聯以後對其他國家的「拉攏」工作還怎麼做?如果小弟們都學着阿富汗一樣不開面,你讓勃列日涅夫親誰去?更關鍵的是,1979年也是個多事之秋,同年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蘇聯十分擔心阿富汗會出現另一個保守的宗教政權。此外,當時的大國與美國關係的走進也給蘇聯的最後的「神助攻」,蘇聯試圖用對阿富汗的「懲戒」來殺雞儆猴。警告其他國家不要在美蘇之間做過於明顯投注。總之,部分為了里子,主要為了國家面子,蘇聯這一仗也必須打。其實在戰爭開打前,蘇聯國防部那邊搞了個計劃,說此役要打就大打,投入一百個機械化師,從蘇阿邊境線上直接平推過去,占領阿富汗全境也不歇腳,順手將親美的巴基斯坦也收拾了,徹底實現彼得大帝打到印度洋去的百年夙願。如果仗真的要這麼打,從軍事戰略上說,可能真比後來的情況強些,因為巴基斯坦後來真的就成了各國支援阿富汗抵抗蘇聯入侵的大後方。但計劃報到勃列日涅夫那裡,很快被否決了,勃列日涅夫此時雖然已經半隻腳踏進棺材,好多事兒都糊塗,但一看這個計劃,就知道這是要挑起世界大戰的節奏。仗真要這麼打,美國肯定會插手干預,甚至中國也未必會袖手旁觀。於是在上層的一再要求下,一個蘇版「閃電戰」的方案出台了。1979年12月27日,蘇聯派出全機械化空降兵突襲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當天晚上就占領這這座敵方首都。在控制住阿明後,蘇聯軍官掏出一份「阿富汗邀請蘇聯出兵」的「邀請信」,用手槍逼着這位總統簽字。阿明讀完信後,知道大勢已去,他保持了一個國家元首最後的氣節,憤怒的撕碎了「邀請信」,破口大罵蘇聯背信棄義,指天詛咒蘇聯必然滅亡(真讓他給說准了)。蘇軍軍官聞言也很乾脆,直接槍斃了阿明,而後殘忍的殺死了他的四位妻子和24個子女(有一位女兒重傷後僥倖逃生)。翌日,不請自來的蘇軍,共10萬人,分東西兩個突擊集群全面入侵阿富汗。僅用了一周時間就占領了阿富汗所有的大城市。是的,與很多人印象中不同,蘇聯人其實也會打閃電戰,尤其是對阿富汗這種之前已經被其滲透的千瘡百孔的國家,每個城市幾乎都有克格勃,城市地圖蘇軍比當地人還清楚。可是蘇聯人忘記了一點,那就是這裡的人,一旦仇恨的怒火被點燃,他們容易打進來,卻沒那麼容易撤走。其實,整個七十年代,蘇聯都處於窮兵黷武的擴張期,類似的事情可沒少干。在中東,它支持埃及和敘利亞發動第四次中東戰爭;在非洲,它與美國在「非洲之角」展開激烈角逐,利用古巴干涉安哥拉內戰,支持僱傭軍入侵扎伊爾(剛果金);在拉美,它利用古巴插手尼加拉瓜,策動格林納達政變……也許在蘇聯的最初設想當中,入侵阿富汗僅僅是蘇聯當時一系列對外干涉行動中比較大的一次而已。但讓蘇聯始料未及的是,這一次他們真栽了。因為蘇聯此舉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公憤。戰爭開始後,全世界只有東德、安哥拉、越南和印度四個國家。包括中國、美國、英國、法國等數十個國家在聯合國大會上提交抗議,譴責蘇聯對一個主權獨立的鄰國的無恥侵略。而原本的對蘇聯西進深感憂慮的布熱津斯基說的則更明白「現在,我們總算也可以給蘇聯一場越南戰爭了。」是的,是蘇聯人自己給了美國一個給它放血的機會。就像越南戰爭中蘇聯對美國做的那樣,美國根本不需要對蘇採取什麼直接行動,有了這個理由,經濟上制裁你,軍事上支援阿富汗武器,把這個國家弄成一個全民皆兵的修羅場,然後拖你個天長日久,你自己就完蛋了。布熱津斯基顯然知道,沒有什麼,比一個近在眼前,又永不屈服、滿懷敵意的鄰居,更能成為蘇聯這個大國的夢魘了。10年的阿富汗戰爭,在除蘇聯以外阿富汗所有鄰國和所有國際大國的共同幫助下,阿富汗始終沒有向蘇聯徹底屈服。阿富汗這一次真正扮演了帝國墳場的角色,讓阿富汗成了困住蘇聯的泥潭。奧運會被抵制、經濟被制裁、技術被封鎖、外交被孤立,每一項給蘇聯帶來的損失都遠比正面戰場上大得多。更為要命的是,已經完成對阿富汗事實占領的蘇聯,還不好輕易撤軍。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之後,繼任的安德羅波夫其實是一個對時局有着較為清醒認識的領導人,他在繼任後的第一個月,就立刻下令對蘇聯從阿富汗撤軍的問題進行討論,但隨後他發現,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首先是面子問題。如前所述,蘇聯當初打阿富汗,就是「不蒸饅頭爭口氣」,想要通過這場戰爭重新立威,現在阿富汗遍地游擊隊,全民反抗蘇聯,你就這麼灰溜溜的走了,蘇聯身為大國的面子往哪裡擺——「我們會淪為西方的笑柄」切爾年科這樣警告過他。其次,更為重要的,與美國入侵越南、入侵阿富汗、打的都是遠在天邊的戰爭,打不贏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不同,阿富汗是一個近在蘇聯眼前的國家,入侵戰爭撕裂的兩國的關係,造成了阿富汗民眾對蘇聯的刻骨仇恨,如果蘇聯在沒有獲得勝利的 情況下就貿然撤出,那麼將給自己留下一個更加無法治理的亂源。而緊靠阿富汗的中亞五個加盟共和國,又是蘇聯最為柔軟的「下腹」,這裡亂不起,亂了無法收拾——不過,這一點上,相比於烏克蘭對俄羅斯的威脅,阿富汗還是差一些的。第三,也是最諷刺的,由於蘇聯在開戰第一時間乾淨利落的執行斬首行動,幹掉了其深惡痛絕的阿明,蘇聯現在要撤軍,想找個能談判的對手都沒有,只能面對阿富汗遍地的游擊隊,自己組件的那個傀儡政權,又實在是難以服眾。我想這個教訓,可能解釋了為什麼俄烏戰爭爆發之後,普京明明宣稱他的作戰對象是烏克蘭政府而不是人民,卻似乎沒有想過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執行斬首行動的原因——當這個國家所有人都恨你的時候,貿然執行斬首行動,打開的將是潘多拉魔盒。於是阿富汗戰爭就被蘇聯打成了這樣一灘爛泥仗,蘇聯人打不贏、撤不出、戰不痛快,也靜不下來,還要遭受全世界源源不斷的制裁、譴責與仇視。當然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問題永遠出在一個國家自身——阿富汗戰爭的存在,讓蘇聯幾乎永久處於一種「戰爭狀態」。與美國不同,計劃經濟體制和民族性格中的某些因素,讓蘇聯只要處於戰爭中一天,整個國民經濟就必須向軍工、戰爭傾斜,原本已經病態的經濟體系,開始出現無可挽回的扭曲。結構性腐敗加劇,日子越過越苦的蘇聯國內民怨開始沸騰。不得已,痛苦的蘇聯只得改變阿富汗戰爭的策略。退守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但此時的阿富汗人民早就受夠了蘇聯的侵略,為了將蘇聯軍隊趕出阿富汗,游擊隊不斷向蘇聯占領的喀布爾、昆都士、坎大哈、賈拉拉巴德、赫拉特城市和交通線發起攻擊。其中對喀布爾攻擊時,曾出動了5萬人的兵力,和蘇軍開展了長達數月之久的拉鋸戰,對蘇軍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威脅。這類規模空前的反擊戰已經不再是「游擊戰爭」,蓋子終於捂不住了。1988年4月14日蘇聯被迫接受了由西方調停提出的日內瓦協議,灰溜溜的撤出了那個它已經征服,卻又沒完全征服的阿富汗。蘇聯打的糊塗,輸得可恥。阿富汗贏的光榮,卻也悽慘。十年前,誰也沒想到,貌似不起眼,被輕易發動的阿富汗戰爭,最終成為了拖垮這個龐大國家的噩夢。克勞塞維茨曾經說過,發動一場戰爭之前,必須首先思考怎樣結束它。是的,沒有什麼比一場不知何時能結束的戰爭,對一個大國來說更可怕的。如果說有,那麼莫過於——這場戰爭還就發生在你的身邊。好的,在回顧完阿富汗戰爭之後,讓我們返回頭來參照俄烏局勢,思考這幾個問題:第一,這場戰爭要怎樣才能結束?如果俄羅斯的目的只是逼迫烏克蘭屈服,答應一些條件,那麼其撤走後的烏克蘭是否會更加對俄仇視?俄對此是否有準備?第二,如果俄羅斯想要重新扶持一個親俄的烏克蘭政府,以烏克蘭現在的民意向(澤連斯基當選總統時得票率超過七成),扶持這個政權俄羅斯需要付出的成本又是多大?孱弱的俄羅斯經濟可否承受的住?經濟萬一垮了,俄羅斯民眾又會怎樣看待這場戰爭?第三,相比於地處中亞的阿富汗,東歐平原上的烏克蘭是不是更加靠近俄羅斯的腹心位置?如果烏克蘭一旦阿富汗化(最新消息是烏克蘭國會已經通過法案,給平民發槍,要武裝全國老百姓抗俄)。俄羅斯就算能夠單方面撤軍,以後守着這個仇視他的火藥桶,還打不打算發展經濟,恢復建設了?第四,所有的可能性當中,俄羅斯真的有可能找到一種,達成它建立與西方之間緩衝地帶的目的嗎?1979年,蘇聯發動的侵阿戰爭,是一場愚蠢的「大國的自殺」。2021年,俄烏戰爭還在打着,它對這個大國解體後的遺骸又會意味着什麼呢?我們等着看好了。結尾,講個笑話吧:一個當年打阿富汗都能把自己打崩了的國家,縮水之後,現在覺得自己可以沿用此法,教訓一下烏克蘭……本文10000字,感謝讀完,長文不易,喜歡請給個三連,多謝。多說一句,今天的音樂,是一首蘇阿戰爭中的蘇軍歌曲,大家品味一下其中的無奈、絕望與悲涼——該說不說,俄羅斯民族的音樂細胞,無論在何時都是在線的。PS:我個人的微信好友已經加滿了,有渠道加我的朋友若不能被通過請不要介意,我會想辦法開個新號加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