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來自董必奇
陰陽思維是一種動態思維,其核心就在於變動、轉化,這種認知思維被人們用於認識理解人情世事。人們相信事有兩面,且相信它不會一直延續一種態勢,一種狀態發展到極端時,會轉變為與其相反的狀態。所以,在生活困頓時,相信自己會柳暗花明,否極泰來;遇到禍事時,安慰自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順遂快樂時,告誡自己居安思危,樂極生悲。
文|藍玲(安人心智特約作者)
陰陽思維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思維模式,從古至今,一直被用於解釋自然現象(寒來暑往、月盈則虧)、物理變化(物極必反、此消彼長)、人事吉凶(泰極否來、福禍相依)、歷史變遷(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等。
在跨文化心理學研究中,一些西方學者認為,中國人的陰陽思維是一種辯證思維。社會學博士蔡錦昌對比西方二元思維後認為,二元是一對對立的概念,兩者共享一項分劃的原則,猶如南北水流,相互獨立,互別苗頭;陰陽卻是一對對比的名義,兩者只是一個事物的兩面態勢,猶如波峰波谷,相互遞嬗,相互轉化。
致力於本土心理學研究的楊中芳教授認為,把中國人的陰陽思維當成是辯證思維,是把西方的哲學思考架構,套在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之上。西方科學心理學以元素論和身心二元論為兩大哲學支柱,若要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就要以中國哲學為基礎作為研究思維架構。
中庸思維體系,就是楊中芳新的研究架構的切入點,重點探討人們在處理生活事件時,決定要採取什麼行動時的思考過程。其中,陰陽思維屬於個體思維層面生活哲學方面關於看人論事感知的一個重要概念。「中庸」思維對世事的感知包括「全局感知」和「陰陽感知」。
關注財新mini公眾號
享受更多閱讀樂趣
2021年8月9日起,苗棣歷史傳奇小說《黑煞》在財新mini連載
共四十章,每章分四節連載,也可閱讀整章。前四章免費閱讀,此後專供mini及財新通會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