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義烏商貿城裡,商人端坐在發光的彩帶海洋中。(黎瑾/圖)
全文共5508字,閱讀大約需要12分鐘

義烏讓人深信世界是聯繫的,哪怕疫情讓聯繫變得脆弱。

我從未想過會由一個敘利亞人告訴我保持開放心態的重要性,但我在那一刻,仿佛看見了他們骨子裡流淌的絲路商人的血液,理解了義烏成為新的絲路神話的原因。

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文|黎瑾
責任編輯|楊嘉敏

猶記得,齋月與夏季高溫未能太多地消減伊朗人逛街購物的興致,大不里士的巴扎里人群熙攘。我們閒逛着,經過挑選玫瑰花瓣的中年人、駐足金首飾的婦女、在T恤拖鞋小攤間嬉戲的孩子……

「你好!」一句中文從旁邊的店鋪飄出,顯然是在跟我們打招呼。我們驚喜地回應,年輕的伊朗商人微笑着繼續用中文詢問:「你們從哪裡來?」

「上海。」

「上海?我知道的,就在義烏旁邊。」商人的中文雖然口音生澀但也算流利,「我經常去義烏進貨的。」

那一刻,我們徹底愣住了。我望着商人置身的店鋪:牆上掛着有暗紋的長袍,桌上擺着疊放整齊的頭巾,儘是黑色。這是一家售賣穆斯林女性服飾的店鋪,而這些黑袍子,居然來自義烏。

1

迷失在商貿城


義烏是一座被神話縈繞的城市。在關於義烏的報道中,這裡售賣的小商品數量據說足以預測美國下一任總統會是誰、世界盃最有勝算的球隊是哪一支、英國是否將迎來一位新王妃……義烏擁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訂單總是提前到來,因此那些坐在堆積如山的橫幅、彩帶、小旗幟中間的商人們,仿佛用大數據預測未來的先知。

伊朗的旅程結束幾年後,我終於帶着一探神話的朝聖般心情,走進了義烏。「小商品」往往讓人的想象力局限在狹窄、逼仄、混亂的批發市場,但義烏國際商貿城整潔、寬敞、有序,它不僅有一般批發市場的幾十上百倍之大,而且無所不包猶如多元宇宙。

商貿城共分為五個區,外加一個服裝市場,也就是6棟樓,每棟4到8層高。數據告訴我,如果在每個商鋪停留1分鐘,那麼逛完整個商貿城需要3個月。其中,一區是商貿城最小的一棟樓,建築面積達34萬平方米;這也是最符合外來者對義烏想象的一棟樓,滿是玩具、飾品、工藝品等,名副其實的小商品。

整整兩天,我都迷失在這棟樓里。其實商貿城清晰地按類別進行了分區,比如一樓大部分屬於玩具,但當不計其數的同質化商品撲面而來,很難不產生頭暈目眩的迷醉感。我在踏進大門之後立刻被毛絨玩偶包圍了,無數的小熊小兔呼喚我去給它們一個擁抱;穿過這個柔軟的世界,我又游弋到充氣玩具的長河,在成千上萬粉紅火烈鳥泳圈的注視下,划進電動玩具的天堂;小汽車、機器人、無人機在我的腳下、身邊、頭頂盤旋,我需要不斷躲避才能穿過它們盡情釋放的光與電;之後還有造型詭異的硅膠玩具、服裝繁複的芭比、表情猙獰的面具……甚至玩具配件都有單獨的區域——有個商鋪牆上掛滿了形形色色的娃娃眼睛,每一隻眼都僵硬地注視着我。

土耳其惡魔之眼掛滿了招財樹。(黎瑾/圖)

義烏不只批發童年,也批發節日與慶典。燈串、燈球、燈樹繽紛閃耀,在發光的海洋中,店主安靜地看着手機與電腦屏幕,與遠在地球另一側的買家交流。這裡永遠在過節,一片店鋪循環着春節,紅燈籠高懸、金元寶滿地;另一片店鋪在過復活節,擺滿了彩蛋、母雞和兔子;更大的幾片店鋪沉浸在聖誕氛圍中,大小、色彩各異的聖誕樹和彩球,滿牆的馴鹿與聖誕老人……時間在義烏不是流動的,而是跳躍的,每經過一片區域,我就像落入兔子洞的愛麗絲,掉進了另一個時空。

無論是印第安捕夢網、北歐花瓶,還是摩洛哥掛毯、侘寂風壁畫,社交網絡流行的風格都能在這裡找到。工藝品區濃縮了全球化製造的羅曼蒂克——東南亞微笑的佛像與地中海健美的裸體一起掩映在人造的南美仙人掌中。儘管疫情衝擊了旅遊紀念品貿易,但在這片許多店鋪歇業的蕭條區域裡,我依然能隔着玻璃看見全世界的風景冰箱貼,自由女神、巴黎鐵塔與東方明珠等著名地標的擺件,而古文明如埃及、希臘、巴比倫的出土文物都被做成了不同尺寸的裝飾品。

在義烏,民族、習俗的陣營劃分遠不及錢貨兩訖來得重要,如果說義烏有信仰,那麼更可能是全球化。

義烏讓人深信世界是聯繫的,哪怕疫情讓聯繫變得脆弱。二樓的首飾與頭飾區是整棟樓最熱鬧的地方,適配不同人種的假髮、搭配不同膚色的水晶美甲、涵蓋東西方風格的耳環項鍊層層疊疊地鋪開;網紅直播間裡環形燈明亮,撕膠帶打包的聲音此起彼伏,快遞員拖着小推車來回穿梭。

工藝品區的佛教頭像和希臘雕像並排而置。(黎瑾/圖)

我沒有3個月時間逛遍商貿城,因此沒能找到大不里士商人進貨的黑袍。伊朗是義烏小商品出口的最大目的國之一,2016年開通的「義烏—德黑蘭」貨運專列載滿裝有床上用品、遙控玩具、五金工具、裝飾畫框、情趣內衣等等小商品的集裝箱,僅15天即可從東亞的商貿城抵達中東的巴扎。於是,我得以在德黑蘭的修車鋪看見中國製造的工具,在伊斯法罕的廣場遇到中國製造的地毯書籤,在設拉子的反猶太遊行中孩子們追逐的氣球也是「Made in China」。

與此類似的火車還有中歐專列、中亞專列,再加上通過飛機、卡車、輪船等途徑販運至全球各地的小商品——如同古絲綢之路的延續,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取代了駝隊,全球的資本在義烏商貿城流淌,構建了世界另一端無數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囊括全球風景的冰箱貼 (黎瑾/圖)

2

來自埃及的「雷鋒」


和古代一樣,絲路上流動的不只是商品,還有人。在網絡上,義烏被戲稱為「世界中心」,在我看來這個稱呼恰如其分:地理大發現之前的古代世界約等於亞歐與北非,彼時無論是地理中心還是商路匯集點都在中東中亞一帶,東西方的客商群聚於此;現在,駝背商人的後裔渴望在義烏獲得財富、名聲和夢想成真,街頭巷尾開着一家家土耳其理髮店、巴基斯坦餐館、阿拉伯咖啡廳,於義烏製造出一個中東中亞的投影。

賓王市場附近的三挺路夜市是義烏最大的夜市,這一片也是義烏最多元的所在。包着頭巾的女性在明亮的小攤挑選廉價的花束,周邊路燈晦暗的街道氤氳着蘋果煙的香氣,來自約旦、也門、巴勒斯坦等地的異鄉人在夜色中吞吐着義烏的現實與故鄉的夢境。

敘利亞人Omar在店內特意布置出一方阿拉伯風格的坐榻。(黎瑾/圖)

雷鋒果汁就開在離賓王市場不遠的地方,不過我是在白天光顧的。直到半夜兩點我都還徘徊在夜市的五光十色中,因此當第二天上午來到果汁店時,睡意還籠罩着我。

「你好,要喝點什麼?」雷鋒標準得不能再標準的普通話喚醒了我的思維。站在一堆芒果後面的小伙有典型的中東男性長相:濃密的黑髮與絡腮鬍子,兩道粗眉,平行雙眼皮,笑起來露出整齊的牙齒。年輕、中文流利、樂於交流,這位埃及人是義烏的網紅,許多人聞名而來。

我選了一款帶椰棗的果汁,雷鋒一邊做一邊跟我們聊天。「你們從上海來,但你們不是上海人吧,」他將椰棗放進果汁機里,語氣十分篤定,「很多從上海來的人都講普通話,但你們說話沒有上海口音。」「上海人」這個詞他是用滬語講出來的。

「你應該是北方人,但不是東北。讓我想想,是山東嗎?」雷鋒對我的同伴說。同伴一臉驚訝,雷鋒遞過果汁的笑容間有一絲得意,「中國每個地方的口音都有細微的差別,詞句的用法也不同,我喜歡觀察人們說話,所以我能區別出來。」

語言是他奇異的天賦。雷鋒出生於埃及南部,在家裡5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2015年被兩個舅舅帶到義烏,開始做外貿生意。至此,他的人生與大量來到義烏的中東人並無太大差別,他本應像舅舅們一樣,在異鄉賺錢、在家鄉開店,如候鳥一般過着埃及與義烏的雙重生活。

變化發生在他飛速地習得中文之後。來中國第一年,他就能看懂漢字,與人日常交流無障礙。2016年,他開了一個果汁攤。白天,他帶着語言不通的外國客人去各個工廠看產品,到處跑讓他學會了模仿多地方言,乃至能分辨出同為西南官話的湖南話與四川話的差異;夜晚,他在賓王市場附近擺攤榨橙汁,一段他與當地阿姨熟稔地用義烏話聊天的視頻在網上走紅,他的果汁攤也逐漸擴張成了果汁店。

「為什麼叫雷鋒?」太多人問過這個問題,但他並不厭煩再回答一次:「因為我喜歡做好事、幫助別人。」他覺得「雷鋒」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人,因此埃及的穆罕默德決定變成義烏的雷鋒。至於都做了什麼好事,他沒有細說;相比名字,他更喜歡聊語言與果汁店。牛油果堅果椰棗奶昔入口,我也不再追問——堅果泥與椰棗泥的糖分立刻將我的嗓子眼糊得死死的,瞬間一股濃烈的甜侵占了我全身的感官神經,腦子裡如煙花綻放,甜膩地爆裂開來。

雷鋒解釋自己開果汁店的原因:「做外貿的時候,每一天都壓力很大,要擔心的事太多了,貨款積壓、客戶失聯之類的事經常發生。還是開果汁店穩定,也沒有那麼辛苦。」第一個月他只賣鮮榨橙汁,但客人求新求變,之後一年他做了四十多種果汁,再根據客人的喜好慢慢調整菜單。現在雷鋒已經開了第二家店。

「他們說我是網紅,你上網看,有很多我的視頻。我喜歡學習語言,喜歡跟人用方言聊天。」手機鳴響,雷鋒接到了一筆新的外賣訂單。

雷鋒,在義烏開果汁店的埃及小伙 (黎瑾/圖)

事實上,埃及小伙穆罕默德的故事更接近一個商業社會的勵志典範——來自遠方的普通人在「世界中心」發現了自己的天賦,以此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我努力從糖分的轟炸中掙脫出來,問了最後一個問題:「你多久沒有回埃及了?」

「我的女兒四歲了,但我已經兩年多沒見到她了,」雷鋒的嘆息聲幾乎難以察覺,但隨即他還是露出笑容,「我沒法回去,只能努力工作。我相信,勤奮的學習和工作能帶來好的生活。」

3

不甜的敘利亞甜品


Omar來中國十幾年了,卻只會幾句簡單的中文,他的妻子是台州人,兩人交流也要靠英文。一說到這個,這位健談的敘利亞商人就有點不好意思。但語言沒有妨礙他抓住中國的商機,減糖、中西合璧的甜點、電商和直播,Omar總能敏銳地察覺出中國市場的喜好與風向。

我在一天傍晚走進他的甜品店,店內除了桌椅之外,還有一片按敘利亞風格布置的坐榻:紅白綠黃花紋的地毯與靠墊、鑲貝母的小壺、銅製矮桌,幾個中東客人戴上紅色高帽,高興地自拍假裝在中東的照片。

Omar店裡的敘利亞甜品與阿拉伯咖啡 (黎瑾/圖)

Omar端上我點的阿拉伯咖啡,小小的杯子放在一個花紋美麗的銅盤上,是中東常見的樣式。我禁不住誇獎杯盤好看,Omar彬彬有禮地回應:「嘗嘗,會太苦嗎?阿拉伯咖啡里有豆蔻,很多中國客人喝不慣,我會給他們加一點點糖來改善風味。」說着,他拿來咖啡粉給我們看,表示甜品店儘量購買進口貨,力圖再現真實的敘利亞飲食風味。

「牆上的照片也是敘利亞嗎?」兩幅建築風景照占據了店裡的兩面牆。

「大馬士革清真寺,我的家鄉最有名的建築,有一千多年歷史,非常宏偉。」Omar的表情波瀾不驚,「等一切正常了,希望你們能來旅行。」

2009年,Omar來到中國,在福建做小家電外貿。兩年後,人們眼中的他從商人變成了一個因為戰爭無法回家的敘利亞人。這一年他的業務做到了義烏,拜訪客戶時帶去的甜品很受歡迎,讓他意識到在義烏能做的遠不止外貿。2013年,他開始在中國做敘利亞甜品生意,給眾多的中東人懷念的家鄉體驗,也給好奇的中國人陌生的異域風情。

「我看到中國的餐廳很多叫『外婆家』『奶奶家』,名字好記,而且人印象最深刻的總是家裡的味道。」所以他的甜品店取名叫「祖父家」。創業的初始階段頗為坎坷,合伙人失信、餐廳拱手他人,Omar的房車都拿去做了抵押。不過同樣來自敘利亞的甜品師傅Hazem一直都在。

年輕的Hazem出生於大馬士革的一個甜品世家,會做幾十種麵包和甜點,6年前來到義烏。我與Hazem只匆匆見了一面,那時他忙完一天的工作,正要下班。我沒有打聽他是怎樣從戰亂中的敘利亞離開的,但我從他的滿臉疲憊中看出一點快樂:他正在上中文課,還交了一個福建的女朋友,他未來的生活是要在中國創造的。

巴克拉瓦,中東最流行的甜點 (黎瑾/圖)

巴克拉瓦(Baklava)是Hazem最常做的甜點,也是中東最流行的甜點。極薄的酥皮一層層裹起核桃、杏仁、開心果等堅果碎,烤制後再淋上蜂蜜糖漿。吃時用兩根手指輕輕夾起,切不可用力,怕捏壞了鬆脆輕薄的酥皮。入口酥鬆香脆,舌尖是無與倫比的甜蜜。義烏的中東餐廳基本都供應巴克拉瓦,但祖父家的巴克拉瓦是Omar與Hazem重新設計過的,配方里加入了更多的堅果、更少的糖,以增添濃郁的香味、減少甜味——「中國菜裡面經常放糖,阿拉伯人都嫌太甜。但對甜品,中國客人卻喜歡吃起來沒那麼甜的。」雖有些許無奈與不解,但兩人還是積極地調整出品口味。

「你嘗過我做的月餅了嗎?為了研發月餅,我都累得瘦了3公斤。」Hazem離開店裡時對我說。甜品店之外,Omar還擁有一間甜品工廠,除了傳統中東甜點,他們也根據中國人的需求開發新的產品,比如抹茶味的巴克拉瓦,而加入番紅花、乾果與堅果的敘利亞風味月餅,香而不甜。

第二天中午我再次來到祖父家,Omar帶了巴克拉瓦和月餅給我品嘗。打開黑色的禮盒,紅色綢緞包裹着小巧精緻的甜點,中間還放着一小盒番紅花。「我發現中國客人很喜歡番紅花,在月餅禮盒中加入番紅花讓整個產品顯得高級,中秋節很送得出手。」

一開始,跟Omar聊天於我並不那麼容易,我總是忍不住想到敘利亞的戰亂、想到昔日偉大的古城籠罩在不絕的槍炮聲中,生怕某個問題或某種語氣觸碰到他們的傷感處。但Omar始終維持着一份微妙的體面,他從不多說在戰爭開始前就離開了的故鄉,卻很願意跟我們聊聊甜品生意。

敘利亞人Omar,他身後即是大馬士革清真寺的照片。(黎瑾/圖)

「你們用抖音嗎?看淘寶直播嗎?」Omar熟練地打開手機App,展示直播帶貨的視頻。早在2019年,他就注意到了中國網絡上興起的視頻風潮,察覺到其中的商機。互聯網經濟、直播帶貨也許更能拉進他店裡的異國產品與中國客人的距離。Omar在淘寶開了網店,積極地聯絡MCN進行合作,已經進行過好幾場直播,銷售數據也令他滿意。

我從沒看過一場直播帶貨,手機里也沒有任何一款短視頻軟件,在他自豪地介紹時,顯得有些不好意思。Omar得體地微笑:「我理解你們,我以前也跟你們一樣是老派人。但我還是進行了嘗試,效果不錯。現在別的阿拉伯商人也在嘗試網絡直播,這是個好機會。我建議,不要拒絕新東西,我們要有開放的心態。」

他的言辭坦率、語氣真誠,舉止充滿了落落大方的魅力。我從未想過會由一個敘利亞人告訴我保持開放心態的重要性,但我在那一刻,仿佛看見了他們骨子裡流淌的絲路商人的血液,理解了義烏成為新的絲路神話的原因。
其他人都在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