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壓力巨大?金鑼集團打包出售或出租金鑼牧業下屬豬場‖正業生物特約·周一見
《農財寶典》新牧網記者 王之嫻
3月12日,金鑼牧業發布招標公告,下設山東臨沂金鑼牧業、山東臨港金鑼牧業、內蒙古通遼金鑼牧業、黑龍江齊齊哈爾金鑼牧業、雲南紅河州金鑼牧業等五家公司對外出售或出租,總設計存欄生產母豬10.84萬頭,年可出欄商品豬260萬頭,經營範圍包括畜禽養殖與飼料加工。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養豬頭均虧損超過700元,部分企業斷臂求生
近期,豬價低迷疊加飼料成本高企,企業瘦身出售資產的消息的確越來越多。可見養豬業發展至今,已經來到了「老虎」和「老虎」鬥爭的階段。
從拼技術、拼成本到拼資源、拼資金鍊,在「活下去」的大前提下,一些企業終於戰略性放棄某些業務板塊。
很少有企業主動想要轉讓資產,尤其是優質的資產。業內多數觀點均認同迫使企業進行如此動作的原因主要在於當前對資金流的迫切需求,或者(至少近幾年)不打算再在養豬領域「熬」下去,因此選擇主動「出局」。
最近的一個月,或許是近年來養豬頭均虧損幅度最大的一段時間。假如一家豬場2022年初完全成本8.5元/斤,240斤出欄肉豬成本約在2040元。但兩個半月以來飼料原料暴漲,帶來飼料價格持續上漲近400元/噸,均攤到近日出欄頭均增加成本約為30元,使得近期每頭出欄成本增至2070元。以平均6元/斤左右豬價計算,每頭豬僅賣1440元,頭均虧損約為630元。
持續虧損的時間遠不止是最近一個月,從1月份開始,豬價就已經在成本線下,業內分析認為豬價上升至少要到二季度末,更悲觀的預測甚至認為要到2023年。
雖然溫氏股份在公告表示,未來 1-2 年,行業中出現大型豬企破產的情況幾率不大。可以出通過售賣仔豬、肉豬、母豬及其他資產等多種方式增加資金回流,減少飼料原料消耗帶來的資金支出,解燃眉之急。
3月11日正邦科技公告也稱,公司將積極活化資產,及時處置部分閒置資產收攏資金。公司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約200億元,有着出售資產及股權轉讓應對周期底部的主動性。但同時溫氏也指出,這樣的斷臂求生對企業產能擴張速度影響較大,母豬恢復起來所需時間較長,難度較大,甚至會造成市場規模萎縮。
不過既然選擇變賣資產,那麼該板塊萎縮應該是企業有所預見的。從近期的業務轉讓與收購中,我們可以看掃不同的企業在戰略布局上進行了取捨。部分企業正在通過這些交易,進行賽道調整,從過去的大鋪大建變得更聚焦了。
如2月末正邦科技向大北農轉讓旗下8家飼料公司股權。又如3月金新農公告擬以2.71億元收購控股子公司福建一春49%股權,使福建一春將成為公司全資子公司,同時擬以1.53億元轉讓控股子公司武漢華揚動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51%股權,轉讓完成後,金新農不再持有華揚藥業股權。
可以從中分析,類似金鑼的企業銷售養豬業務可能未來會淡出養豬競爭聚焦其它領域,而正邦和金新農則出售其它板塊業務更聚焦到養豬上,未來依然會是養豬領域的有力參與者。筆者認為,行業的新一輪整合,將使畜牧行業很多企業從大肆擴張的「大而全」,回歸到「專而精」。
問題是誰來接盤?
現在賺錢的飼料、動保板塊好賣,但虧錢的養豬板塊好賣嗎?
行情低迷,有心有力能「抄底」的買家或許並不多
從金鑼牧業招標標的已有信息情況來看,有3家公司是2018年之後建成投產或成立的,總設計母豬存欄規模4.28萬頭,占據旗下總設計規模的近40%。其中1家2021年完成建設,1家2020年成立已完成手續辦理,此2家公司共設計存欄2.72萬頭,占據總設計規模25%,可見較大一部分是在非瘟之後行情高漲期投資的,且從公告文件描述中推測並未進豬投產。
從行業中情況來看,在風口期投資的欄舍產能與實際投產嚴重不匹配的情況十分常見。根據公開信息,正邦旗下有母豬欄舍220萬頭產能,育肥欄舍 1200 萬頭。但2021年底能繁母豬僅38萬頭(多的時候100萬頭母豬,產能利用率也不到50%)。
還有新希望建成母豬產能166萬頭,2021年底存欄能繁母豬100萬頭。
天邦建成能繁母豬產能70萬頭,2021年底存欄能繁母豬33萬頭。
金新農建成產能250萬頭,2021年出欄106.89萬頭。
溫氏股份竣工產能4600萬頭,2022年目標出欄1800-2000萬頭。
……
可見多數大企業擁有的豬場產能已經遠遠超過了實際投產量,並且已經滿足未來一段時間的擴大發展規劃。
在自己都用不完的情況下,還有誰會買入?不排除依然會有逆勢「抄底」的企業,但在行情低迷,大家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時候,有心有力能「抄底」的買家也許真不多了。
如今資金是最大的問題。溫氏股份指出,從個案來看,高虧損、高負債的企業,銀行融資較為困難,融資成本較高。多家上市企業均提出,建議銀行等機構不因豬周期下行的階段性困難對豬企抽貸、斷貸。提出金融機構越是在行業困難期,越要拿出有力措施配合中央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建議對生豬養殖企業要加大信貸投入。
也有在資金上比較自信的企業。唐人神近日公告表示近兩年在資金方面做了較充足的準備,比如發行可轉債和定增募集資金約 28 億元,通過產業基金募資 10 億元,通過中長期項目貸款在周期底部擴張生豬產能;同時,公司飼料產業現金流較好,能夠為公司帶來較多的淨現金流入。此外,公司獲得銀行授信額度 100億元,包括流動資金貸款和項目貸款等。可能像這類資金充裕、對養豬有長期戰略、有逆勢擴張計劃的企業會是優質豬場資產的好東家。
必須承認任何企業發展會走一定彎路,無論如何都需要去面對。寒冬已深,企業還能熬多久?雖然目前困難重重,但相信穩紮穩打,不斷改善生產成績,堅持長期主義的養豬企業一定能迎來春天。
本文作者:王之嫻
統籌:彭進、吳昊暉
本期編輯:龍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