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開始的互聯網行業
可能熟悉我們的人應該知道,去年年初我就說我會花一部分精力在互聯網上。因為我開始覺得這個行業可能有符合我們體系的機會。我們看了很久但是一直沒怎麼下手,後面買的也和主流完全不同,這可能出於我們的思考角度。簡單分享一些角度。
1. 去年從反壟斷開始,雪球上對互聯網管理措施的討論就很多。
這至少是一個提醒,可以讓大家把眼光和精力從行業、企業本身的經營上,放一部分到企業的外部資源與環境上。所有企業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但在這個階段,大部分人,包括我,都認為企業自身的經營最重要,這基本上是由於大家深受「自下而上」的投資思想所影響。所以很多人直接忽略了,大喊企業最重要的是創造社會價值,但這個時候我們開始收到了這個提醒。
2. 接着就是第二件事情,也就是開頭說的那篇帖子,帖子讓我仔細思考了滴滴事件,以及美國對我們小動作升級的背景。
一個互聯網企業,當它發展到可以上市的時候,一般都算是比較大了,肯定是創造了一些社會價值。但是能不能投資?拋開估值、業績、管理之類的基本面問題。我們可以回歸到價值投資最基本的核心——企業的價值靠什麼體現?
一般很多傳統行業,我們認為可以靠自由現金流折現體現,但是這不適合絕大多數互聯網企業。因為它們的現金流難穩定判斷,甚至很多是時不時沒有,需要外部輸血。那麼股息呢?很多傳統行業我們長期拿着是靠股息撐住價值,很不幸,大部分互聯網行業沒有股息。那麼剩下第三種方法,資產價值,可以理解為資產清算,但是資產價值和承接方、市場都有關係。也就是說需要大家認這個資產。這個實現方式,無論是在一級和二級市場,都和市場有關係,因為價值要在市場裡體現,如何體現,也還是回歸到估值。如果一個行業的價值實現方式是放在估值上的,我們就要重視估值。那麼互聯網行業估值和什麼有關係?
3. 西方國家沒收了一些俄裔本國人的資產。
關於互聯網行業的估值,我想了好幾個月,還是找不出能確定是底部區間的估值判斷。因為互聯網行業估值其實建立在人們的心智上。當互聯網公司沒有穩定的盈利時,投資該互聯網企業就變成了一場心智的遊戲。你的盈利不取決於企業賺到的錢,而取決於有多少人相信,有多少人更相信,企業未來能賺到錢。投資這些互聯網公司其實本質上就變成了一種博弈的遊戲。建立在心智上的東西,一旦坍塌起來,沒有實體的支撐,底部無法判斷。而沒收資產是對心智的極大衝擊。但是這個衝擊從之前美國小動作不斷就可以想到至少是有概率出現大的對心智的衝擊,不一定是這個措施,還可能是其他。在對抗升級的背景下,把自己的資產放在對方的地盤,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
長期的成長和高估值,讓大部分人不去思考這個行業最本質的問題,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價值如何體現?只有思考了這個問題,才能意識到整個邏輯流,才能看到大危險。所以從去年7月開始,我們梳理了流程之後,整個行業基本只看A股細分的網絡安全領域和遊戲行業以及港股的幾個綜合型態的公司,徹底排除中概。
回到目前的中概,如果還身在其中,錯過了之前的糾錯行為。那麼可以期待的轉機有幾點,一個是雙方的談判,可能會導致情緒的修復。一個是如果真的回港股,至少還有一定的估值錨。一個是,是不是企業可以大規模地溢價私有化。也不是完全沒有轉機概率。或許絕望中也孕育着一些希望。而這些確實都不是純粹的企業基本面了,而是博弈價值。相反,A股和港股被錯殺的資產目前更有投資價值。
被收割感與成長股投資
這個問題有些複雜,不展開太多。去年一位朋友和我聊起教育、養殖、房地產行業的一些企業家。他算是和他們有一些接觸,覺得部分60 ,70後企業家有被收割感。而我覺得是他們沒跟上時代,做的很多決策還是成長思考,而沒看到事實是經濟體的成熟、增速變得穩健,追求效率到追求公平的平衡。我很認同,我們要更多地追求公平與共同富裕。比如之前某個教育集團,通過私立重點高中擴張贏得了資本市場的熱切追捧。所有人,包括他自身都狂熱地沉浸在學校越開越多,越來越受歡迎,企業成長越來越好,卻忽略了事實上造成了地方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私立學校高昂的學費,有限的名額......。
由此我想起互聯網的投資者,成長股投資者這些年把眼光聚焦在成長上,這沒有錯。但他們往往對風險的認知很單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底層框架上認為成長解決一切問題。基本沒有對風險的思考。他們對風險的認知往往是成長不如預期,而這不叫風險,這叫做概率。而那些可能打倒企業和人的才叫做風險。這點,投資前輩們已經說過太多。儘量避免毀滅的基礎上才能談其他。認知不到這點的人,總有被收割的一天。
資產配置
之前有人問起資產配置問題,也一併地說下想法。資產配置的前提不是增值,是保值。所以大部分資產投向,一定是夠安全地地方,並且分散肯定是需要。一線城市的部分房地產,部分收息資產以及部分股權資產。全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的最優秀的一批企業。我認為滬深300指數現在大概率是很值得定投的資產。當然,也可以把一小部分資產投向風投,做好倉位控制就行。
逆向投資
逆向投資其實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事情。你「逆」的是什麼,決定了你生死。大部分人逆向,只是很簡單地去找很少人參與的公司。而這,不小概率找到垃圾或者踩到陷阱。「逆向」應該「逆」的是烏合之眾,是泡沫,是顯而易見的風險!在這個思考下,你要去想想,憑什麼你是對的?你依靠的是什麼?
我認為我們能依靠的只有常識和人性。常識是什麼,是看的到的現金流和股息,是上文舉例的看待互聯網企業的思考方式,是對風險的思考和應對,是在很長時期內不會變的東西——周期、價值。
人性是什麼,是去思考並且了解自己的缺點,是狂熱的地方不要去,是明白自己會做蠢事。
最後,希望大家都投資順利吧。目前整個市場機會非常多,播種的時節要多播種,那麼收穫的時節才有多的收穫。
版權聲明: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