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1年,我國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群眾幸福感、獲得感顯著增強,為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近日,全國人大代表,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書記、部長胡和平接受媒體專訪,回顧2021年文化事業的新亮點、新成果,展望「十四五」期間的重點工作。

01

2021年,我國文藝事業發展成果突出,文藝創作爆款頻出、文藝演出好戲連台、文化活動精彩紛呈,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請您介紹一下其中主要的亮點和成績。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文化和旅遊系統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歷史方位、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主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文藝作品,舉辦一批高水平演出演播和展覽展示活動,繁榮了藝術創作生產、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慶祝建黨100周年重大文藝演出圓滿成功。


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傾力創作排演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6月28日晚,演出在國家體育場盛大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約2萬名觀眾一起觀看演出。7月1日晚,演出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播出,得到各界群眾廣泛關注、一致好評。文藝演出綜合運用音樂舞蹈、情景表演、廣場行進、戲劇演出、視頻影像等多種藝術手段,用藝術語言謳歌黨的百年光輝歷程,將建黨百年文藝創作推向高潮,也為繁榮文藝創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二是優秀藝術作品競相湧現。


我們加大舞台藝術和美術創作力度,鼓勵文藝工作者不負時代、用心用情用功謳歌偉大時代,不負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把生活作為文藝創作源泉,創作生產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優秀作品。實施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台藝術精品創作工程、戲曲傳承發展工程、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等重大工程項目,開展建黨百年主題歌曲創作、黃河文化主題美術創作活動,推出京劇《母親》、崑劇《瞿秋白》、評劇《革命家庭》、話劇《深海》、歌劇《紅船》、音樂劇《在遠方》、舞劇《只此青綠》等優秀舞台藝術作品,以及《啟航》《萬山紅遍》《艱苦歲月》等美術精品,努力向着藝術「高峰」不斷邁進。

三是精彩文藝活動持續上演。


我們鼓勵文藝工作者在多創作的同時,多演出、多辦展,讓更多優秀藝術作品與觀眾見面、供觀眾鑑賞,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堅持線下線上融合、演出演播並舉,組織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第四屆中國歌劇節、長河大道——黃河文化主題美術作品展等活動,為群眾奉獻各具特色、營養豐富的文化大餐。服務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推出一批冬奧主題舞台藝術和美術作品,組織開展「相約北京」奧林匹克文化節暨第22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冬奧城市文化活動、北京2022冬奧文化全球行等活動,營造喜迎冬奧、參與冬奧、共享冬奧的濃厚氛圍。

四是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我們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積極搭建平台、創造條件,服務引導城鄉基層組織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讓群眾文化生活熱起來、美起來、樂起來。組織全國「村晚」示範展示活動,各地共舉辦活動9522場、參與1.24億人次,推動「村晚」從區域「小歡喜」走向全國「大聯歡」。組織「唱支山歌給黨聽」大家唱群眾歌詠活動,在全社會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時代主旋律。舉辦廣場舞展演活動,各地共開展活動8.1萬場,參與人次超過1億,廣大群眾在勁歌熱舞中跳出幸福新生活、舞出健康新風貌。



02

今年,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在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方面,文化和旅遊部有哪些部署和舉措?


召開黨的二十大,是今年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頭等大事。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是貫穿全年的重大政治任務,也是文化和旅遊工作的主線。按照中央部署、結合工作實際,我們將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紮實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宣傳貫徹。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關鍵要靠旗幟引領方向、匯聚力量,靠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我們將引導黨員幹部和廣大群眾深刻把握「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極端重要性,堅定不移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面思想之旗、精神之旗,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涵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感悟其中展現的真理力量、精神力量、實踐力量,自覺做這一偉大思想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忠誠實踐者,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奠定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二是精心組織主題性文藝創作和文化活動。


啟動實施新時代現實題材創作工程,從時代之變、中國之變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全方位多視角展現新時代新氣象,推出一批優秀舞台藝術和美術作品。以「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為主題,辦好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集中呈現近年來新創優秀作品。配合中央宣傳部做好重大主題展覽工作,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製作喜迎黨的二十大系列節目。策劃推出一批革命文物陳列展覽和聯展巡展以及紅色旅遊活動。在對外文化和旅遊交流活動中,以「百年風華正茂」系列活動為抓手,重點宣傳黨的百年特別是新時代奮鬥成就,營造迎接黨的二十大濃厚氛圍。

三是認真抓好黨的二十大宣傳引導工作。


聚焦新時代偉大實踐、偉大成就,調動文化和旅遊部所屬媒體、各單位宣傳載體,廣泛開展形勢宣傳、成就宣傳、典型宣傳,引導黨員幹部深刻感受黨和國家事業的新變化新面貌新氣象。組織開展「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主題宣傳活動,大力宣傳文化和旅遊領域生動實踐。組織開展「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努力營造團結奮進、自信自強、國泰民安的濃厚社會氛圍。「七一」前後,圍繞「走好第一方陣 我為二十大作貢獻」主題,組織各級黨組織書記講授專題黨課,組織基層黨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黨日活動。廣泛宣傳文化和旅遊系統來自基層一線的黨的二十大代表先進事跡,開展向黨的二十大代表和身邊先進典型學習活動。

四是部署開展文化和旅遊市場執法保障行動。


針對文化和旅遊市場重點領域、突出問題,開展互聯網文化、演出等市場集中執法檢查,繼續開展未經許可經營旅行社業務、「不合理低價游」專項整治行動,推進打擊治理跨境賭博等重大專項行動,加強文化和旅遊經營場所現場檢查巡查,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03

2021年,文博熱持續升溫,各地越來越多博物館、美術館成為「網紅」打卡地。如何進一步推進文化惠民建設,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公共文化服務面向人民、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構建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取得積極成效:文博考古刷屏「出圈」,文創好物琳琅滿目,文化場館人氣旺盛,文化下鄉如火如荼,線上服務綻放「雲端」……這些都是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生動寫照。

民之所想,政之所向。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公共文化工作重要論述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提升服務效能為抓手,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人民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為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


一是構建更加均衡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


加強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完善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以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為抓手,以構建公共文化新型空間為重點,充分考慮人口、空間分布特點,創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形成優質均衡、便捷高效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提升中小博物館、美術館發展能力和水平。在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以流動博物館、數字博物館等方式優化公共文化服務,擴大博物館覆蓋面。

二是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


落實好《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2021年版)》,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深入推進公共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了解、對接新時代群眾文化新需求,建立靈活精準的供需對接機制,以群眾實際需求來確定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內容、數量和優先次序。完善「訂單式」「預約式」服務,用好公共服務產品採購大會等手段,實現「自下而上」「依需定供」,形成「需求採集、服務供給、效果評價、改進創新」良性循環。提升公共文化場所為老服務水平,利用公共文化資源提升青少年精神文化素養。

三是推出更加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


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發揮公共文化場館、設施、人才等資源優勢,支持群眾文藝創作和文化活動開展。以實施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為抓手,推動各地公共文化機構創新服務方式,通過公共文化雲、官網官微、手機應用程序等渠道打造線下線上相結合的互動體驗空間。支持美術館充分利用新技術,創新服務方式和內容、提升服務能力。依託各類數字文化服務平台,大力發展雲展覽、雲閱讀、雲視聽、雲直播等服務,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走上「雲端」、進入「指尖」,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便利性、可及性。



04

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意見》。請您介紹一下,目前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具體有哪些進展和成果?下一步還有哪些規劃?


《關於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意見》印發實施以來,文化和旅遊部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推動文件貫徹落實,努力構建完善劇本質高量多、劇目紛呈多彩、劇場布局合理、院團人才輩出的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國有文藝院團抓改革、求創新、促發展的良好態勢逐步形成。


一是改革工作機制和政策體系逐步完善。


文化和旅遊部指導各省(區、市)建立跨部門工作機制,研究提出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具體政策舉措。截至目前,文化和旅遊部直屬的10家文藝院團逐一制定實施方案,結合文藝「國家隊」功能定位、細化工作舉措。絕大多數省(區、市)已出台本地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文件,推出加強劇本劇目建設、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創新職稱聘用制度等一系列針對性政策措施。比如,上海、浙江、雲南等地要求國有文藝院團制定工作方案,探索「因團施策」「一團一策」改革,打造「一團一品(牌)」。

二是院團藝術創作水平不斷提高。


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指導所屬國有文藝院團制定中長期 創作規劃、年度創作計劃,建立質量管理制度,加強集體創作,藝術原創能力持續增強、組織化水平持續提升。2013年至2020年,全國文化和旅遊部門所屬國有文藝院團原創首演劇目從1288部增長到1935部,湧現出一批優秀作品,舞劇《只此青綠》《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常演常新的舞台爆款,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在慶祝建黨百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排演過程中,國有文藝院團在創作、表演、保障等多個方面擔綱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院團經營管理能力持續提升。


推動轉企改制院團加快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保留事業性質的院團持續深化勞動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國有文藝院團的內生動力、發展活力得以彰顯。堅持以演出為中心環節,指導院團探索多元化劇目生產機制,建立健全劇目生產的題材和版本多樣化機制,在演出中檢驗作品、鍛煉隊伍、服務群眾。比如,2021年,上海18家市級國有文藝院團完成演出6865場,同比增長81.4%,演出收入3.28億元,同比增長75.4%,較2019年增長8.25%。比如,2021年春節期間,國家京劇院京劇《龍鳳呈祥》視頻全網累計播放量突破2000萬人次,付費觀眾3萬餘人,開闢了線上演播新渠道、培育了數字演藝新業態。

四是院團運營的社會效益得到彰顯。


國有文藝院團社會效益評價考核向全國推開,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多演戲演好戲的正確導向逐步樹立。低票價、公益性演出數量不斷增多,「三下鄉」「戲曲進鄉村」「戲曲進校園」等活動廣泛開展,為廣大群眾欣賞高水平文藝演出提供了更多機會。在近兩年的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中,80元以下低價門票占總票量的50%。在京劇、崑劇、越劇、黃梅戲等傳統戲曲藝術節慶,以及線上新年戲曲晚會、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等活動中,國有文藝院團積極參與,推動傳統藝術得到更好傳承、展現新的風貌。


下一步,文化和旅遊部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精神,在中央深改委、中央文改工作領導小組指導下,建立健全國有文藝院團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劇目生產表演有效機制,探索開展國有文藝院團評估定級、建設一批重點國有文藝院團,完善文藝人才培養、引進、管理、保障、獎勵機制,加強對《意見》落實情況跟蹤評估、做好經驗總結和宣傳推廣,切實推動《意見》落到實處、取得實效,不斷提升院團創演質量、管理水平、服務效能,更好發揮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中堅力量作用。


05

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在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方面,文化和旅遊部有哪些重點工作和舉措?


「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比如,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金磚國家文化節等主場文化盛典,見證我國與多國文化和旅遊合作文件簽署,為中外文化和旅遊年(節)致賀詞、為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揭牌,等等。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下,我國對外和對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堅持以文載道,為國際文化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持續深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合作,推動中文成為世界旅遊組織官方語言,推動國際文化和旅遊規則朝着更加公平正義多元開放的方向發展。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已達42個、總量居世界首位,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理念、方案、實踐為世界提供了可供借鑑的解決方案。2021年,浙江余村、安徽西遞村入選首批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成為世界旅遊發展的共識。

二是堅持以文傳聲,讓世界各國傾聽中國文化主張。


建立金磚國家文化部長會議、二十國集團旅遊部長會議等16個多邊交流合作機制和中俄、中意等25個雙邊合作機制,積極與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巴拿馬等新建(復)交國家開展文化和旅遊交流,形成覆蓋全球的政府間合作網絡。舉辦「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等主場活動,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發展成就。加快推進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旅遊辦事處建設,總數分別達到45個、20個,各機構聯動舉辦「天涯共此時——中秋節」「中國旅遊文化周」「雲·游中國」等活動,成為全方位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重要窗口。

三是堅持以文化人,與世界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文化和旅遊交流,建立了絲綢之路劇院、博物館、藝術節、圖書館、美術館聯盟,國際成員單位達503家,沿線各國人民享受異域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加便利。「歡樂春節」活動連續舉辦13年,年均在130餘個國家舉辦活動約2000場,成為我國與世界人民共享傳統節日的重要橋樑。「美麗中國」「發現中國之旅」等活動深入開展,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遊客體驗中國、感知中國、走讀中國,品味中華文化獨特魅力。2022年春節期間,首次製作文藝中國2022新春特別節目,通過中國文化網英文版和臉書、優兔等平台向海外同步直播,組織駐外使領館、文化和旅遊機構通過官網、社交媒體推出回放視頻,在非洲Startimes電視台、哥倫比亞國家電視台等外國主流電視台進行播放,吸引大量觀眾觀看。建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實施「國家藝術院團(澳門)演出季」、舉辦「情系中華」交流活動,攜手港澳台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講好中國故事、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精神,進一步加強對外和對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打造多維度、立體化交流渠道和平台。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把握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機遇,創新對外文化交流手段方法。統籌文化交流與產業合作,形成相互促進、雙輪驅動工作格局。積極打造國際文化品牌,辦好各類品牌活動。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我們一直在行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


06

2022年是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重要一年。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方面,文化和旅遊部今年有哪些重點部署和工作規劃?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黨中央作出明確部署安排的重要戰略任務,是文化和旅遊部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持續努力的方向和目標。2022年,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強國建設重要論述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擁護「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堅持穩中求進,堅持守正創新,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為主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着力點,努力創作優秀文藝作品、提供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旅遊產品,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努力奮鬥,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重點做好七個方面工作。


一是以創作為核心任務、演出為中心環節,推動文藝創作生產繁榮發展。


圍繞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這一主線,做好主題性文藝創作、演出、展覽展示等工作。完成好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文藝演出等重大任務。推進重大創作工程項目策劃實施。統籌辦好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全國舞台藝術優秀劇目展演,以及各藝術門類節慶和展演展播展示活動。加強文藝理論研究,健全文藝評論工作體系。加強藝風藝德建設。

二是以提升效能為重點,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上水平。


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推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新發展。穩步實施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公共文化雲項目,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辦好示範性群眾文化活動。加大青少年、老年人、農民工等群體文化權益保障力度。推進文化和旅遊志願服務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

三是加大文化遺產工作力度,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深入實施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守牢文物安全底線,實施好文物平安工程等重大工程。加強革命文物、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積極推動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組織開展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加快古籍數字化建設和活化利用。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曲藝傳承發展計劃等項目。加強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辦好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成都國際非遺節、中國非遺博覽會等活動。

四是統籌傳統業態轉型升級和新型業態發展壯大,推動文化產業提質增效。


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培育壯大線上演播等新型文化業態。推進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及試點城市、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建設。出台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政策文件。深化文化產業國際合作。辦好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義烏文化和旅遊產品交易博覽會等展會。

五是深化旅遊資源開發,推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世界級旅遊景區、度假區和世界級旅遊城市建設。推出一批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國家級滑雪旅遊度假地、國家康養旅遊示範基地。推動冰雪旅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研學旅遊等業態創新內容、提質升級。推出更多定製化旅遊產品、旅遊線路,開發體驗性強、互動性強的旅遊項目。實施國家智慧旅遊建設工程,推進智慧旅遊「上雲用數賦智」行動計劃。

六是堅持培育、監管兩手抓,推動文化和旅遊市場規範有序、繁榮發展。


健全文化和旅遊市場信用體系。開展旅遊服務品牌建設培育、信用經濟發展試點,探索新業態新模式管理試點。推進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大力倡導文明旅遊。持續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加快推進執法隊伍統一着裝,舉辦全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崗位練兵技能競賽活動。持續開展文化和旅遊市場專項整治,常態化開展「體檢式」暗訪評估。

七是統籌文化傳播和旅遊推廣,加強對外和對港澳台交流合作。


繼續完善中外文化和旅遊合作機制,推進政府間文化協定和執行計劃簽署。對接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等重大主客場外交活動,辦好文化和旅遊活動。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相關規則制定。建好用好世界旅遊聯盟。持續打造「歡樂春節」「美麗中國」「佳節好物」等品牌項目。做好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有關工作,繼續打造「藝海流金」「情系中華」等傳統品牌,支持辦好香港國際旅遊展、澳門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海峽兩岸台北夏季旅展等展會活動。


轉載自「中國文化報」微信公眾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