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首發於「新京報小童書」。新京報小童書(xjbkids)是書評周刊的童書分舵,已聯合眾多出版品牌,為讀者精選童書,解答教育困惑。

——

上期「寫童書的人」專欄,我們介紹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的作者羅爾德·達爾(《羅爾德·達爾:我害怕孩子合上書後說我寫的故事很無聊》),本期我們將會看到達爾的默契搭檔昆廷·布萊克(Quentin Blake)的故事和他的更多作品。

昆廷•布萊克1932年出生於英國,是英國當代兒童文學界負有盛名的插畫家和作家,獲得過英國國內有關兒童讀物的多項大獎。1999年,他成為第一位「童話桂冠詩人」(Children’s Laureate)榮譽稱號的獲得者,該獎表彰在兒童文學領域取得傑出成就的偉大插畫家和作家,後來的獲得者有安東尼•布朗、邁克爾•羅森等。2002年,他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插畫獎。

昆廷•布萊克,英國插畫家,繪本作家。
昆廷•布萊克以繪製插畫著稱,由他撰寫或配圖的圖書已經超過500本,但實際上他也是一位優秀的故事創作者。書評君今天帶你看的這篇文章來自一位童書編輯,布萊克的插畫第一次為她打開了童書的大門。



撰文 | M

看到他的畫,

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拿起畫筆的時刻


第一次看到「昆廷·布萊克」的名字是在一本厚厚的工具書上。

那本書叫《長大之前一定要看的1001本童書》,每一頁都是一張小小的書封加內容簡介。不知什麼緣故,再讓我回憶當時看書的場景,1001本書里我只記得昆廷·布萊克的《小丑從來不放棄》(Clown)。吸引我的並不是那一頁短小精悍的介紹,而是文字旁邊那個粉紅色的封面。封面底端上有一個張開雙臂、帶着標誌性笑容的小丑,他的背後是玫瑰色的天空和高聳的大樓,相比之下,小丑顯得很渺小,不過,你的視線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滑向他,因為他好像在一邊跑,一邊大聲說:「嗨!我在這兒!」

Clown,1995。中文版《小丑從來不放棄》已由小讀客引進。

這是我第一次領略昆廷·布萊克的插畫魅力。當時,我剛進入出版行業,對童書的印象還停留在小時候新華書店裡陳列的那一批書,那裡除了教輔就是文字量很大的經典名著。真正意義上的圖畫書,我的童年閱讀里似乎沒有這一選項。

新世界的大門一旦打開,探索的欲望也就隨之而來。當我搜索布萊克的作品時,看到了一位頭頂光禿禿、鬢角的灰白頭髮支棱着、臉上洋溢着笑容的快樂小老頭,準確地說,是布萊克爵士。為了表彰布萊克對插畫領域的貢獻,2013年,英國王室授予了布萊克爵士勳章,次年,他在法國也得到了同等分量的殊榮。

布萊克不僅成功而且多產。當看到很多熟悉的經典童書的插畫都出自布萊克之手,我才意識到他的插畫王國有多麼龐大。如今,據官網統計,由他撰寫或配圖的圖書已經超過500本。他為童書界很多著名作家繪製過插圖,比如邁克爾·羅森的《傷心書》 、安德烈·布夏爾的《爸爸的頭不見了》、約翰·尤曼的《長鹿角的男孩》……還有中國讀者也毫不陌生的、羅爾德·達爾的《查理與巧克力工廠》《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1978年,布萊克和達爾合作的第一本書《巨大的鱷魚》(The Enormous Crocodile)出版並獲得了成功。布萊克詼諧幽默的插圖和達爾犀利生動的文字完美契合,讓這本書讀起來充滿樂趣。尤其是那個想吃小孩但美夢總是落空的大鱷魚,它的每個表情都極其傳神、令人捧腹。讓一隻長着數百顆鋒利尖牙的鱷魚看起來沒那麼可怕還有點搞笑,這需要很強的功力,好在布萊克從16歲起就開始為世界著名的幽默和諷刺雜誌punch畫漫畫,他有着漫畫家特有的幽默感。

The Enormous Crocodile,1978。中文版《巨大的鱷魚》已由明天出版社引進。

偽裝成椰子樹的鱷魚。

從那時起,布萊克陸續為達爾的作品配圖,最終,兩人成為童書界的「黃金搭檔」,他們的名字總是同時出現,合作的書拿下多項大獎,締造了許多經典和傳奇。布萊克的畫筆讓達爾創造的經典兒童文學形象變得生動鮮活,達爾的作品也讓全世界更多的孩子認識了這位總能戳中他們笑點的插畫家。

布萊克的插畫還成就了一位童書界的新秀:大衛·威廉姆斯。如今,他是英國最暢銷的兒童文學作家之一,被人們稱為「羅爾德·達爾的絕對繼承者」。當寫完第一部兒童小說《穿裙子的小男子漢》(The Boy in the Dress)後,大衛就一直夢想着與昆廷·布萊克合作,和達爾一樣,他認為布萊克是世界上最好的兒童插畫家。當時他雖然是頗有名氣的喜劇演員,但在童書界還是初出茅廬的新人,而布萊克是獲得過凱特·格林納威獎、國際安徒生獎插畫獎等重量級大獎的前輩,不過布萊克欣然應允,答應為他配圖。

The Boy in the Dress,2008。中文版《穿裙子的小男子漢》已由接力出版社引進。

穿裙子的男孩丹尼斯。

驚喜不止於此。當看到自己筆下那個穿裙子、塗口紅的男孩丹尼斯躍然紙上時,大衛說自己好像立刻變回了曾經的小學生,他更驚訝於布萊克創造丹尼斯時表現出的同理心。

很多人都很好奇布萊克如何塑造出這些生動鮮活的經典形象的,他將自己構思人物的過程當作「表演」,將自己代入角色中去進行想象,而且他從不照着某樣東西去畫,他喜歡在腦海里建構畫面。

當我們是孩子時,我們不也是這樣去創作的嗎?也許正是因為昆廷·布萊克的「表演」和「想象」,他的畫總是帶着「孩子氣」。很多人第一眼看到他的畫,總會覺得「亂糟糟的」,但是又很和諧,能瞬間將你拉回兒時在牆壁上、作業本上、沙地上肆意揮舞畫筆的時刻。

布萊克不太注重細枝末節,比如人體的某個部位或比例,他通常用寥寥幾筆就能精準地刻畫人物的神態、動作和情感。他的線條並不柔和,甚至是尖銳、粗糙的,不過,這是布萊克刻意營造的效果,他不喜歡平滑、精緻的畫面,他追求的是稜角。布萊克會使用鋼筆、蘆葦筆、羽毛筆來作畫,喜歡蘸滿墨汁的筆尖划過紙面時那種「不可預知」的感受。布萊克還喜歡用水彩渲染畫面,他的色彩輕盈靈動,就像是從鐵絲纏繞般的線條里吹出的彩色泡泡。

布萊克描繪的「悲傷但努力看起來很開心」。出自邁克爾·羅森的《傷心書》,中文版已由啟發文化引進。

布萊克的畫裡保留着孩童的天真與自由,這也許和他不是科班出身、沒有正式上過藝術學校有關係。大概從6歲開始,布萊克就愛上了拿起畫筆的感覺,但是他並沒有追求一定要走藝術的道路,他選擇去劍橋大學讀英國文學而不是藝術,一方面是考慮到用藝術養活自己是件難事,另一方面因為自己喜歡閱讀,他覺得反正自己「永遠不會放棄畫畫」,不如去學校接受更多的文學訓練,這個決定也為他之後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基於這樣的觀念,布萊克給喜歡畫畫的人們的建議就是:一直畫。他總是鼓勵人們隨時隨地拿起畫筆,不要苛求完美與精緻,只是將畫畫當作一種記錄的方式。他在社交媒體上演示過自己畫畫的過程,「假如你坐在房間裡,可以試着畫你的姐姐。」說完,他還嘗試了幾種不同的畫法。


快樂、希望與愛,
他的故事講述人生中最美好的事

1968年,布萊克第一部獨立創作的繪本出版了。在此之前,他總被要求為圖書畫一些黑白插圖,這次,他想嘗試一些新東西,於是他"叛逆"地選擇畫一個有色彩才能完成的故事《派克的小提琴》(Patrick),這樣出版商也拿他沒辦法了。

Patrick,1968。中文版《派克的小提琴》已由明天出版社引進。

《派克的小提琴》插圖。

每次翻開這本書,我好像都置身於書里那個熱鬧又歡快的氛圍中,在這個故事中,色彩就是旋律。派克在舊貨攤上買了一把小提琴,當他演奏時,五顏六色的魚兒躍出水面,樹木換上彩色的新裝,小朋友的蝴蝶結變得又大又漂亮,連流浪漢嘴裡的煙斗都綻放出絢麗的煙火……大家跟着派克一路歌唱,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派克的小提琴不正是布萊克手中的畫筆嗎?他用色彩喚起情感、點亮世界。

1980年,布萊克又創造出了一個為大家帶去快樂的角色:光腳丫先生。布萊克巧妙地運用押韻,讓故事朗朗上口。《快樂的光腳丫先生》(Mister Magnolia)出版後的第二年,這本書就獲得了凱特·格林納威獎章,光腳丫先生成為了布萊克最受歡迎的角色,並在2005年被票選為凱特·格林納威50周年十大獲獎作品之一。

Mister Magnolia,1980。中文版《快樂的光腳丫先生》已由小讀客引進。

在大人看來光腳丫先生就是個窮光蛋,他只有一隻靴子和一個聲音刺耳的舊小號,但是在孩子的眼中,光腳丫先生可太厲害了:貓頭鷹坐在他的床邊練習發聲,他能在水果攤上玩雜耍,他還有一隻巨大無比的大恐龍!小朋友們全都能擠上他的滑板車……光腳丫先生少了一隻靴子,但是他過得依然快樂。當最後他最終得到一隻嶄新的靴子時,他第一件事就是去和朋友們踩水坑!

光腳丫先生和他的滑板車。

《快樂的光腳丫先生》的故事簡單,但充滿哲理。畫面中的光腳丫先生不論多麼快樂,但是文字里不時地提醒:他少了一隻靴子!如果光腳丫先生也不停地提醒自己這件事,那他可能就是另一個故事的主角了:他要努力為自己賺來靴子,穿上一雙靴子走在路上,只是為了像大家一樣。終於得到靴子的他,還能享受和孩子們一起踩水坑的快樂嗎?

除了像快樂的光腳丫先生一樣氣質超然,布萊克還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他的故事裡總是充滿希望和愛。在自己的作品中,布萊克最喜歡的是無字書《小丑從來不放棄》,這本書講述了一隻被丟棄的舊玩偶在大城市的歷險故事。小丑為了救出和他一起被塞進垃圾桶的夥伴們鬧出了不少烏龍,還再度品嘗了被丟棄的滋味。

不過,事情總是會迎來轉機,即使它看起來已經糟糕透了。小丑誤打誤撞地來到了一個單親家庭:母親在外忙碌,家裡有一堆家務沒做的姐姐還要照顧哭鬧的小弟弟。小丑主動幫姐姐哄小孩(這是他的絕招)、做家務,終於解放的姐弟倆和小丑一起衝出門外,去解救其他的玩偶,他們的背後,玫瑰色的晚霞鋪滿天空。

動畫版Clown的海報。

2020年,在疫情期間,這部誕生於20世紀90年代的繪本還被改編成了動畫,在聖誕節上映。總是積極向上的小丑再一次為人們帶來歡笑與感動。這部動畫還邀請了海倫娜·伯翰·卡特來配旁白,她是兒童文學改編影視劇中的常客,曾在電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飾演查理的母親。在影片的最後,海倫娜還適時地提醒孩子們:「像小丑這樣的玩具,只有得到了小朋友的愛才能擁有生命。」人類不也是如此嗎?我們和小丑一樣,付出愛、感受愛,才算真正地活着。

雖然布萊克終身未婚也沒有孩子,但是他很懂得初為父母的心情。他的作品《小怪獸》(Zagazoo)就被評論家們當作"給新手父母的養娃指南"。

Zagazoo,1998。中文版已由啟發文化引進。

小朋友是上天賜予的神秘禮物,不過養孩子的過程卻很像開盲盒,孩子會變成什麼樣,你很難預知。在《小怪獸》中,布萊克用了一種荒誕的表現手法表現這種未知:隨着孩子的年齡增長,他變成各種各樣的動物,每一種動物都很有代表性。

一開始,他是一隻叫聲恐怖的禿鷹寶寶,後來他是一隻橫衝直撞的小象,扯掉桌布、亂吃東西,再大一點,他又變成了一頭沾滿泥巴的小野豬,生氣的時候是一隻噴火龍,到了青春期就更不可思議了,小怪獸變成了奇怪的猿人!

《小怪獸》內文圖。

不知時間過了多久,小怪獸變成了一個彬彬有禮的年輕人,還帶回來一位美麗的姑娘,而小怪獸的父母也老了……看完這本書,你會發現生命的確是一段未知又奇妙的旅程。

《小怪獸》內文圖。

和他配圖的作品相比,布萊克自寫自畫的作品只有三十多本。但是,他的每一個故事中的角色都深入人心,比如獨立、愛冒險的古怪老太太阿米蒂奇夫人和她的車,《跳蛙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Dancing Frog)中那個在全世界演出、熱愛跳舞的青蛙喬治,以及布萊克喜歡畫的鸚鵡。

The Story of the Dancing Frog,1984。

此外,他還和1800個小朋友共同創作了一部繪本,名叫《天上的帆船》(A Sailing Boat In The Sky ),小朋友們用畫畫、寫信、發郵件的方式告訴布萊克他們關心的全球問題:空氣污染、戰爭、獵捕野生動物、種族歧視等等,布萊克用沙灘上的廢棄房屋和舊床單為小朋友們製作了一個大大的帆船,它就像一艘諾亞方舟飄向世界各地,為經受苦難的生命提供庇護,在孩子們的心裡播下希望和愛的種子。

A Sailing Boat In The Sky,2003。中文版已由啟發文化引進。


他為衰老與病痛帶去色彩與想象

在書本之外,布萊克的色彩和想象延伸到了更遠的地方。

2006年,布萊克接到南丁格爾項目的邀請,為倫敦一家康復中心的老人們作畫,醫院的病房裡總是冷冰冰的白牆,項目負責人認為牆上多些色彩對老人們的健康有好處。接到邀請的那天,正好是布萊克74歲的生日,他欣然接受,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生日禮物。這次,他可以從書籍插畫中抽離出來,面對人們真實的生活和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

衰老和病痛對老人們來說意味着什麼?也許是沒有了從前的好胃口、不再有充沛的精力,甚至是跟不上世界的腳步,被遠遠甩在了後面。於是,布萊克用畫筆創造了另一種老年生活:老人們生活在樹上,他們在樹枝間蕩來蕩去,在樹上拉小提琴、畫畫、織毛衣、吃冰激凌,他們的相貌沒有變年輕,但活力十足。

醫院走廊上的壁畫。

布萊克說他之所以這樣畫,正是因為"生活在樹上"這件事看起來很遙遠,畢竟到了他那個年紀,哪個老人真的會去樹上消磨時間呢。然而,他想通過這個"平行世界"要告訴人們「即使你的四肢已經不如年輕時那麼靈活敏捷,但是生活的熱情仍舊會永存。」

他為康復中心畫的畫後來也被集結成書,名叫《你只能年輕兩回》(You're Only Young Twice!)。當你以為自己老了,其實你正年輕,這就是布萊克的人生答案。

後來,越來越多的醫院加入到這個項目中。布萊克又開始為孩子們而畫。倫敦一家兒童醫院裡,很多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對於這些孩子,來到醫院意味着什麼?布萊克想:去醫院的感覺一定像來到外星,醫院裡的醫生,各種奇怪的器械,陌生又可怕。於是,布萊克又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平行世界",醫院搖身一變成了"佐格星球",醫生成了粉紅色、綠色、藍色的外星人,令人忍俊不禁,他們就像從小朋友的幻想里走出來似的。佐格的外星人們陪着孩子們玩耍、閱讀、吃零食,陪他們一起睡覺、做夢,看到這些畫,去醫院似乎成為了一次有趣的星際探險。

「歡迎來到佐格星球」。

一開始,布萊克並沒有想過他的畫能帶來什麼治療作用,這些畫只要能幫助病人們放鬆心情,他就滿足了。直到有一天,一位醫生告訴他,醫院裡的一位抑鬱症患者看了他的畫後情緒有所好轉,這讓布萊克意識到繪畫不是簡單的娛樂,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和人們溝通。布萊克的藝術為病人帶來了另一種生活,他的畫有讓人如釋重負的魔力。

布萊克又將目光轉向了婦產醫院,為那些欣喜又緊張的媽媽們作畫,她們等待着新生命的降臨,可是她們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會健健康康的嗎?聽到那一聲啼哭是什麼感覺?

布萊克精妙地向媽媽們展現了即將到來的神聖時刻:透明的藍色水彩創造了一種在水中遊動的感覺,這是一種熟悉的聯結,是嬰兒和母親之間獨有的親密。當嬰兒從溫暖的子宮來到廣大的世界時,身體的親密接觸終於變成了情感的表達,嬰兒伸手觸摸母親的臉頰,他們親昵地注視着彼此。我想任何一個媽媽看到這些畫,心裡的不安都會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將是喜悅和期待。

布萊克為法國昂熱一家婦產科醫院作畫。

醫院裡還有一條走廊,通往新生兒的重症監護室,剛享受了孩子啼哭的喜悅又要注視孩子去往病房,這種複雜的心情讓媽媽們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布萊克用藍色、綠色這種充滿自然氣息的色彩來安撫媽媽們,讓那條長長的走廊不再哀傷,它變成了一條河流,孩子睡在小小的草船中,輕輕搖盪,讓父母將孩子安心地交給護士和醫生。

新生兒病房走廊上的畫。

除了醫院的項目,布萊克還資助了許多慈善機構,既有促進公眾參與藝術的項目,比如每年都舉辦全世界最大的繪畫慶典的The Big Draw,致力幫助更多的人將繪畫當作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工具,也有保護動物和人權的公益活動,布萊克資助了一家救助猛禽的慈善機構,他還為全世界生存遭受威脅部落人民發聲……在書本之外,布萊克也在用藝術和影響力推動人們構建更美好的世界。

——

評論家梅蘭妮·麥克多納曾評價道:「我從未見過不喜歡昆廷·布萊克的孩子。」在童書界,贏得孩子的喜愛比任何獎項都有分量。孩子們喜歡布萊克的畫,是因為他們將布萊克創造的畫面當作自己日常的想象,布萊克不是那類費盡心思討好孩子的作家,他只是成為了孩子中的一員。

2021年,BBC為昆廷·布萊克製作了一部紀錄片《昆廷·布萊克:我的生活畫卷》(Quentin Blake:The Drawing of My Life),帶人們回顧布萊克漫長又精彩的插畫事業。鏡頭前,年近90高齡的布萊克站在他創造的經典形象旁,傴僂着身子,仍然帶着親切又頑皮的笑容。

紀錄片《昆廷·布萊克:我的生活畫卷》片頭圖。

布萊克說:「書可以帶人們出發,不只是去往某個地方,而是去體驗他人的感受、生活和反應。這關係到我們如何生活得更充實。」他的書做到了這一點,不論你處在什麼年紀,在他那個快樂、自由與天真的想象世界中,童年的大門永遠為你打開。

參考資料:
1.昆廷·布萊克官方網站https://www.quentinblake.com/
2.「Strokesof genius: A charming new documentary celebrates the life of Sir QuentinBlake.」DailyMail,2021.https://www.dailymail.co.uk/femail/article-10258719/New-documentary-celebrates-life-Sir-Quentin-Blake-fills-30ft-canvas.html
3.Blake,Quentin. Beyond the Page. London: Tate, 1964.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M;編輯:申嬋;校對:陳荻雁。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掃描二維碼,查看「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最終書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