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香帥 夏昆
來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2022開年還沒多久,身邊就發生了太多大事。
俄烏衝突的持續、資本市場的大起大落,還有一次次霸屏的「催生」熱搜,一時間,恐慌和焦慮成為不少人的情緒底色。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上關於「內卷」與「躺平」的討論也從未停歇。
這個社會怎麼了?問題出在了哪?身處這充滿變局與變數的時代,每個人又該往哪裡走?
帶着這些問題,我們與著名金融學者香帥聊了聊,以下是她的思考,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1
「熟經濟」時代,
「內卷」與「躺平」還有解嗎?
2021年以來,有一組詞語像流行感冒一樣在社交媒體上瀰漫開來並延續至今,在很多事情中,你都會發現他們的影子,沒錯,就是「內卷」和「躺平」。
先看內卷,我講一個真實的例子。
我的一個博士畢業生,現在在北京一所「211」大學任教,去年畢業季的時候到我家裡來,默默遞給我一張單子,上面簡單列了一些她的學生們的「就業意向」:
37個人的本科班,36個打算考研,30個同時考公,看着這樣的比例,這些「小朋友們」自己也很絕望,有幾個孩子真的是頭懸樑、錐刺股地在準備公考,其中一個因為凌晨12點就睡覺了,而痛心疾首地找到導師懺悔:
「別人都凌晨兩三點睡,我這樣就被落下了。」
說實話,雖然之前對「內卷」有點兒心理準備,但還是被這樣的數據震了一下。與「內卷」相呼應的是「躺平」,社交媒體上颳起的「躺平」和「反躺平」旋風一直未停歇。
年輕人發着「葛優躺」「佛系青年」的表情包,高呼着要「躺平」,老同志們則痛心疾首、語重心長地勸告年輕人別好逸惡勞、要繼續奮鬥。
一時間,我們這個崇尚二分法的社會裡,「躺平」與否,儼然成了世代、階層斷裂的密碼。
其實,無論是「內卷」還是「躺平」,它們的產生都離不開我們今天的時代特徵——「熟經濟」時代。
何為「熟經濟」?指的是社會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和經驗值,但內在的增長衝動卻不復當年,外人看到風韻,自己感到焦慮。
比如我們原來最大的幾個賽道,互聯網、房地產和出口貿易,在流量見頂、政策調控和疫情的影響下,都發生了劇烈變化,而大的新的增量賽道又未出現,如此一來,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很容易陷入到「存量博弈」的困境當中。
這對年輕人的影響則更加明顯,過去,在一個增量賽道上,需求遠大於供給,年輕人作為供給方,只要肯努力總會謀一條出路,可今天不一樣了,新賽道沒那麼多,各行各業幾乎都是存量,進來一個就要擠出一個。
於是矛盾就產生了,行業里大批的「前浪」還在洶湧着,「後浪」們根本無法將他們「拍死在沙灘上」,最後只會造成一個結果,越來越卷,而且是越大的城市越卷,越好的行業越卷。
對年輕人而言,卷得動的身心俱疲,深感努力和收益之間不成正比,卷不動的就乾脆躺平,覺得再怎麼努力連個首付都湊不齊,那還拼個什麼勁呢。
另一方面,這樣一個局面的形成,我覺得我們在教育上也要做一些反思了。
我的一個深刻感受是,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會讓孩子變得非常斤斤計較,他們的精力都放在怎麼才能比別人高一兩分上,這就導致我們設想的選優變成了選平庸的精緻主義者,他們能拿高分,但實際應用能力很弱,而且眼光還高,非高薪行業不去,他們畢業後怎麼可能不捲呢?
我最近也和一些大廠高管聊了聊,發現很多管理者現在最喜歡的畢業生不是北大、清華的,而是華中理工、中科大這種學校的,因為這些學校畢業的孩子素質又好,也不傲嬌,能趴在地上幹活。
北大、清華的孩子素質好,但是在太年輕的時候平台太好,太胸懷天下,那種俯下身去,干髒活累活細活的勁頭不足,即使幹了,也多少有點懷才不遇的感受。
所以,在時代環境和我們的選拔機制影響下,「內卷」與「躺平」就這樣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壓力之下,一些年輕人也逐漸產生了相對消極的情緒,但說實話,這種情緒真的挺難排解的,從全球來看也是如此。
事實上,越發達的社會越不平等,越不平等就越容易產生撕裂,產生撕裂後就容易出現對立和反抗。所以勞資關係問題需要今天的企業家們重視起來了,一些經濟問題也不能僅從經濟學的視角來考量了,還要結合社會背景和人的需求,哪怕這會犧牲掉一些短期經濟利益。
當然,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個人,我覺得也不至於過度悲觀,還是有一些值得關注的新機會和新行業,我把它總結為民生消費、科技強國和數字未來。
1. 民生消費
消費不算一個高門檻的行業,所以容易形成紅海式的競爭。但相對來說,它的確定性回報還是比較高的,因為不管再怎麼樣,我們國家還有着14億人口以及近4億的中產,而且還處於中等增長水平,整體方向還是上升的。消費升級仍然是主旋律。
2. 科技強國
科技強國是國家的大戰略,像高端製造、芯片以及新能源等行業,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冷下來。
當然,這些行業也有一個問題,就是高風險、長周期,如果要進入,一定要有着足夠的耐心,過程會比較漫長,還可能出現一系列炒作,但我相信,只要能塌下心來深耕,這些行業一定是很強的增長點。
3. 數字未來
數字未來聽起來有點玄,但我認為元宇宙、NFT(非同質代幣)可能代表着未來的方向——這些名詞究竟是什麼其實沒那麼要緊,但是他們的底層邏輯是「數字社會未來」。
我個人不喜歡炒幣,包括元宇宙也覺得是處在特別早期的一個概念,但我的觀點是,可以不把它當投資品去看,比如不去炒幣,但一定要往這個賽道走,至少要了解它,因為它代表着未來發展的趨勢。投資標的和賽道選擇是不太一樣的概念。
這其實有點像20、30年前那些早期投身於IT行業的精英,他們對互聯網有着充分的信心,今天來看,大多過得都不錯。但是買IT行業股票的應該是大多虧了,畢竟大浪淘沙,砂礫會隨浪而去。
海外趨勢更清晰,儘管數字貨幣在大類資產配置里仍然只是極微小的部分,但是像紐約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一些金融系畢業生,越來越多開始進入到加密貨幣行業和一些元宇宙公司,聽起來可能有點不靠譜,但就像科幻作家克拉克所說,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初看都與魔法無異。
2
2022,資本市場需謹慎樂觀
資本市場也是很多人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對於2022年的資本市場,我的判斷是需謹慎樂觀。
先看樂觀的一面。
首先從投資角度看,資本市場必須接力房地產。房地產曾是中國最大的信貸發動機,我們知道,城市化率增速越高,房地產市場行情越好,但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了60%以上,非常接近於全球70%的平均水平,這就意味着城市化率的高速增長階段基本結束了。
這兩年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房地產這個發動機開始慢下來了,如果還想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速,就必須啟用一個新的發動機,目前來看,只有資本市場能夠接力房地產市場,成為新的發動機和資金蓄水池。
再從儲蓄端看,過去,有錢就買房子幾乎成了中國人的投資信仰,但今天來看,這個邏輯行不通了,一是值得買的地方都在限購,二是房地產稅出台後,兩三套以上的,以後的持有成本會非常高,再加上房地產較差的流動性,不排除砸在手裡的可能。
那居民手裡多出來的錢要去哪呢?不可能都存銀行,最好的去處依然是資本市場,從科創板、註冊制到北交所和「專精特新」,國家的一系列動作其實也是想把資本市場做起來,然後反哺實體經濟的發展。
所以從投資儲蓄的角度來說,只要不發生系統性的危機,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發展是個確定性比較高的事情,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市場也一樣,目前確實有兩個需要注意的點:
1. 釋放明確信號,提振市場預期
首先,從資本市場當前的預期來看,情緒的確不高,這主要是受到去年政策的影響。
去年我們在「減法」上做得比較多,一些大的平台受到了整治,當然,我是比較反對平台壟斷的,政策初衷和初心也都是好的,但從執行層面來看,可能還是需要多一些全局思考。
我們講變革應該是「先立後破,不立不破」或者邊立邊破,也就是在新的機制沒建立起來前,不要着急破除原有的,平台要管嗎?一定是要管的,但也要想好整治力度和善後工作。
平台是就業的蓄水池,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去年一些城市的法拍房數量有了較大上升,因為很多人出現了斷供,尤其是鄭州,暴雨加上疫情,發生了很多讓人心酸的事情。
還有,我的一個明顯感受是,去年開始,女性送外賣和開網約車的比例也有了明顯提高,我想這可能與本輪調整下的就業市場萎縮不無關係。
回到資本市場來看,企業都是很實際的,它們不是慈善機構,大家都想往賺錢的行業去,但問題是這些賺錢的行業如今可能容易被「一刀切」,那這個預期就上不來,最近股市上的反應已經很明顯了。
所以,我認為政策上應該要有一個明確信號,一個極其明確的信號,給市場打一針「強心劑」,讓企業和企業家們有一個往前走的動力。由於預期非常弱,所以這個信號需要非常強,而且實在。我想二十大後應該會出現新的變化。
2. 利率維持下行,加大寬鬆力度
需要清楚的一點是,只有降息力度足夠大,才能夠真正刺激市場和消費。
舉個例子,如果LV今年漲價10%-15%會刺激消費嗎?顯然不會,那是有錢人的消費,買3萬LV的人不會因為漲到4萬就少買,也不會因為降到2萬就多買,它的消費彈性是非常小的。
真正有彈性的是普通老百姓的消費,這個月能多發5000塊錢的獎金,那他這個月就敢多花點,尤其是房貸上的壓力,社科院張斌老師算過,如果房貸利率降1個點,一年大概就會有6000億的資金湧入到消費市場。
對企業來說也一樣,實實在在的大幅降息是改善企業負債表的有效手段。
今天的環境已經和之前不一樣了,過去有20%的利潤時,降10%的利息也能接受,因為多少還是賺錢的,但現在不行了,手裡沒那麼多項目可做,只有10%的利潤了,那即使降10%的利息他也不去貸款了,因為貸款也賺不到錢了。
一月份我們雖然有着6萬億的社融,但說實話,民間經濟的冷暖並不能只看這個數據,因為這其中會出現「左口袋挪右口袋」的情況。
什麼意思?就是金融機構會接到指令,也叫窗口指導,要求放款不能低於一定的數量,但銀行又不想把錢放給風險比較高的項目,結果就是這筆錢往往又會流入到一些央企、國企的手裡,一些民企和小微企業貸款數目其實是下降的。
有銀行的朋友跟我抱怨說銀行利率已經是40年最低了,這話沒錯,但是要分兩層看:
第一,銀行利率是比之前低,但此一時彼一時,之前增速高市場好資金需求旺,利率高有高的道理。現在增速低市場淡信心弱資金需求更弱,「比之前低」不等於「足夠低」;
第二,更何況我們都知道中國金融體系存在結構性的「渠道不暢」,中間費用相當不菲,所以,企業端的實際利率水平往往遠高於我們目前給到的利率水平。我在市場上問了一圈,還是長三角地區,現金流很不錯的項目,但是缺乏抵押品,融資成本都在8-9%,半年前這個數字在10-11%。
這就要求我們的貨幣政策必須要松下來,而且要大幅度地松,這才能讓貨幣政策真正發力在廣大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身上。
3
人口大逆轉,已成定勢
還有人口問題,尤其是「七普」公布1.3的生育率,這相當於官宣了中國人口增速的「斷崖式」下降,引發了各界的討論。
一般來說,生育率在2.1左右才能維持人口更替的平衡,目前我們1.3的生育率,比這個數字低了差不多40%,這意味着中國的人口會在一段時間後出現快速萎縮。即使老齡化能抵消一小部分人口萎縮的規模,但同時也會加大社會撫養比,產生新的社會問題。
但說實話,這也是個「無解」的問題,因為高生育率的兩點因素我們都不具備。
首先,經濟發展水平和生育率成反比,未進入工業化的社會,生育率往往很高,顯然,我們早就過了這個階段。
其次,宗教信仰程度和生育率成正比,這也是為什麼整個東亞地區的生育率都處於全球最低水平的一個重要原因。
前段時間,我們也做了一個人口調查,發現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中國人的生育意願,尤其是年輕人的生育意願其實沒有現行數字反映出來的這麼低,問題在於生育壓力太大,說白了就是養孩子太費錢了。
尤其是對於女性而言,我們看到報告後其實挺心酸的,女性在生完孩子後基本都會出現消費大降級,以手機為例,買5000元以上高端機最多的是未婚女性,而2000元以下的便宜機型中,已婚已育女性的購買占比卻是最高的。
雖然撫養孩子是夫妻雙方共擔的事情,但女性付出的成本一定是更大的,她們甚至要犧牲掉自己的職業生涯,所以我堅決反對我的學生當housewife(家庭主婦),從金融學上來看,這是一件風險極高、收益極低的職業,因為你對個體資產的依賴度太大,風險完全不分散,流動性也非常之低。
生育率問題雖然無解,但可以做好幾個工作來緩解,比如在減免稅收上的力度再大一些,或者專門為企業中女性員工設立一些優惠政策,多為企業分擔些壓力,這要落到實處。
另外就是很多學者所呼籲的,直接發錢,讓養孩子的家庭得到真金白銀,要有看得見摸得着的好處,光打雷不下雨解決不了問題。
比如加拿大,男女的產假是一樣的,都可以休息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孩子一出生就發奶粉費,但即使這樣他們的生育率也不高。
當然,我個人覺得這也不是一件多麼悲觀的事,因為從勞動力的視角來看,我們已經進入到大規模生產時代,未來也不需要這麼多的人,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質,與其盯着生育率不放,不如想想可以創造出哪些新的職業。
我看到已經有年輕人做職業的尋狗、尋貓師,就是幫別人找走丟的小貓、小狗,特別有趣,還有按摩師、美甲師,這都是原來沒有的職業,市場一定是越來越細分的,可以更多地關注這其中的機遇。
今天來看,人口這件事真的挺感慨的,從過去的嚴查到今天的鼓勵,像計劃生育部門也變成了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司,這讓我不禁想起了中學時代歷史老師說過的一句話:
「歷史像個油粑粑,翻過來,覆過去,就煎熟了。」
4
結語:
立得住,紮下根
即使問題這麼多,我仍然想說,我們這幾代人還是足夠幸運的。
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和商業邏輯,任何人、企業都擁有強大的觸達他人的能力,這為所有人的職業和生活打開了一扇充滿想象力的窗。
但我們也遭遇了一個最困惑的時代,財富的積累造就了一個龐大卻脆弱的「中產階級」,像剛才提到的「內卷」、股市、生育,每一個話題都在挑動着人們的神經,也讓很多人深感惶恐和疲憊。
至於未來的路到底該怎麼走,說實話沒有人能給到一個確定性的答案,不過,從我的觀察來看,有這樣3個路徑還是值得我們多加思考的。
1. 調整預期,多元選擇
今天,一定要深刻理解這個社會的結構性變化,不要總想着過去的輝煌,百分之十幾的增速時代已經過去了,預期越高,落差可能就越大,倒不如把目標降低些,多給自己一點小確幸。
於年輕人而言,只要勤勞肯干,都能吃飽飯、穿暖衣,關鍵是自己的價值能體現在哪裡,也就是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這方面,我覺得價值觀最好能多元些。
前幾天我遇到一位瑜伽教練,很年輕漂亮的一個女孩子,她就是研究生畢業,覺得原來的工作沒意思,自己轉了行,現在的收入比之前還要高一些,多給自己些選擇,我覺得也挺好。
於企業家而言,則要做好面對「新常識」的準備,何為「新常識」?就是要站在民族復興這個新的時代大背景下來理解常識,這其中,民生與民族是非常重要的兩個關鍵詞。
比如,房地產曾是逆周期調控的工具,但是房價上漲影響到民生的時候,就變成了調控的對象;同樣,教培行業,規模小,本來不是問題,但是在教育資源供給本來就不足的情況下,資本運作,大規模平台化,將普通家庭都「捲入」,那就成了大事。
說到底,凡影響到「民族的、民生的」的事兒,沒有一個不是大事兒,這是這個時代的特徵。
2. 看準趨勢,躬身入局
我特別相信一句話,一個人在這個時代不會因為做了什麼事而懊惱,只會因沒做什麼而後悔。我覺得40歲之前都要有這種心態。
很多事情其實在看準趨勢後躬身入局去做就好了,就是沒做成,失敗了又能怎樣呢?還能混不到一碗飯吃嗎?所以不要怕,調整好心態,多給自己些嘗試的機會。
當然,從企業的視角來看,試錯成本可能會更高,這方面,我給企業家的建議是向南、向新、向陽。
向南,指的是城市選擇上要順應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這個方向。這不是說放棄北方,而是因為長三角、珠三角有非常好的製造業基礎,可以承接產業升級的重,此外,這兩個地方也形成了很好的城市群,能夠完成大都市群的人口集聚,來支撐服務業這樣的未來經濟增長點。
向新,指的是踏踏實實順着行業生長軌跡去找真正的適宜的創新點,在我看來,哪裡有什麼夕陽行業,有的無非是夕陽企業。
但需要注意的是,創新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不是掰着身體去凹一個新的造型,也不是尋找奇技淫巧的創新點,真正的技術創新是從地里長出來的,來源於用戶和市場的真實反饋。
向陽,指的是平台經濟和商業模式要符合時代特徵,也就是剛才提到的民族復興,未來,不管是什麼生意,如果是為人民服務的,大體上就能幹下去,這是大俗話,也是大真話,這個時代的陽就是」民族的,民生的「。這跟個人價值判斷無關,而是時代的「勢能」,作為企業家,需要知道勢能在哪裡,才能事半功倍。
3. 保持敏銳,磨練技藝
第三,我覺得一定要保持一個敏銳的學習態度,在自己的領域內有一技之長。
所謂學習,不是說每年讀幾十本書,聽多少門課,它指的是要有一門能讓你變現的手藝,而且你的這門手藝還要比別人或者平均水平好一點。
我就常和我兒子說,哪怕你以後只會洗碗也要比別人洗的好一些,讓人知道這是你的專長,就這麼簡單。
看起來是3件事,但實際上卻是環環相扣的,調整好預期,看準賽道後需要你躬身入局,然後以一個開放的心態保持學習和成長,在自己的領域內做到專、精、深。
這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但對每一個個體而言,最好的應對方式或許還是以不變應萬變,希望我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立足點,然後像釘子一樣,立得住、紮下根。
版權聲明: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格上財富:十年深度研究,甄選陽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財產品,為您的資產增值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