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首席寄語】
當下,與兩年前相似,我們再度短期陷入到疫情困局之中,並深刻盼望着以某種形式達到那個疫情後的世界。此刻正居家辦公的民生策略團隊全體成員,將以獨有的方式與您共同抗疫。
本篇隨筆是我們在抗疫生活中的幾個小故事。無意與當下投資觀點作任何強行類比,也非給出投資建議,只是身為策略研究員的我們,希望向您分享一些有趣的視角與思考。
牟一凌

2022年4月3日



神奇的土豆



—— 牟一凌的故事
有一天,樓棟的群里開始了這樣的一段對話。「我們家有白酒、紅酒」接受以物換物。鄰里群里開始有人說要用黃酒換其他,也有的提出想用牛奶換酸奶。考慮到做飯需要大蔥,而喝白酒太過於廢菜,我們家的目標是想用儲藏的白酒(不是茅台)換些蔥和可樂。遺憾的是,白酒並不是受歡迎的交換品種。當然,後來我又私聊了一些鄰居,我發現,有一種食品兌換中很受歡迎,那就是土豆。似乎大家都很願意接受它,可惜我家裡是沒有土豆的,不然能用它換到不少我想要的東西。土豆也是從封小區開始(足不出戶之前),一開始就被搶購一空,且長期斷貨的品種。
土豆的特點我後來總結了幾點:便於儲藏、用途較多(容易形成共識),且單個價值量不高
方便儲藏:土豆理論儲藏時間1-2個月,對於疫情隔離的時間來說理論上就是無限期。(比較像黃金)
用途較多:可以在主食(直接吃)、佐菜(土豆燒肉)和菜餚(土豆絲)間自由切換,且幾乎符合南北的飲食習慣(共識)
單個價值量低:方便對很多商品進行度量
隔離期間,大家對於未來的認知波動極大。由於在2-3天內發現團購經常搶不到,網購和快遞幾乎中斷的封閉空間裡,大家發現似乎短期貨幣對實物資產的兌換能力大幅下降了,於是有了囤貨的焦慮。其實我評估過:如果用庫存食物量/食物日消耗來看,我們家的情況從小區封閉時開始大幅下降,然後大幅上升逐步趨緩;足不出戶開始後,最開始再次經歷大幅下降,然後又迎來大幅上升。我想大多數家庭經歷過類似情況,但是在總量庫存較高時候沒有能夠解決結構上的短缺,這才有了以物換物這一幕。
我想如果之前常態繼續下去,土豆或許能夠成為較好的一種臨時類貨幣。其實背後還有一個隱含的共識:就是大家認為這是一個和常態化生活不一樣的時空,沒有人想用疫情中的交易獲取正常化生活的利益(即賺取人民幣)。我正計劃把我家的白酒換成土豆,再去兌換大蔥和可樂。然而在第二天,慰問商品就到了,裡面有大量的土豆,而且我們也買到了可樂(大蔥依然沒有)。
故事評語:疫情後的全球世界或許也在發生某種共識的變化,世界的割裂與結構的短缺或許正在提升全球實物資產的合意庫存水平,而以美元為代表的儲備貨幣或許面臨某種層面的挑戰。世界很多認知和共識的改變遠比上海疫情封閉的短期生活要來得長遠而廣泛,而什麼又能成為那個世界中的土豆呢?


鮮花與豆苗



—— 王況煒的故事
我有一個小愛好:在不算寬闊的窗沿邊上養點花、種點菜。種菜本來完全只是為了收穫的喜悅,沒想到疫情來襲,窗台上的一抹綠意現在格外動人。
我種的是豌豆,四川人喜歡掐豌豆植株最頂上的嫩芽來吃,俗稱「豌豆顛兒」,這個名字凸顯了它嬌嫩的口感、稀少的特性,而在其他地方大概只有一個普通的名字「豆苗」。豌豆顛兒清炒或煮進高湯里都格外鮮美,美則美矣,唯一的缺憾是市場上賣的總是掐得太長,下面的老莖纖維感太重,於是我自行準備了沃土和良種來種植豌豆顛兒。
一切原本歲月靜好,窗台邊的那點面積一半種花、一半種菜,種的豌豆顛兒剛好夠我一周一次收穫,收穫一次夠吃一餐,構成我舌尖上的「奢侈」。但疫情來了之後,蔬菜成了緊俏資源,我開始琢磨着要不要捨棄鮮花,擁抱蔬菜,把另一半面積也改種豌豆呢?但理性思考一下,又覺得豌豆顛兒從播種到發芽再到收穫,再快也要7-10天,而7-10天之後我的小區說不定已經解封,那時候蔬菜還不是應有盡有。因此我雖然想過,但卻沒有擴大再生產我的「菜園」。然而天不遂人願,解封的日期從「後天」到「再過5天」,再到「不知何時」,家裡的蔬菜庫存已近告竭,但我依然沒有將鮮花改種豌豆,因為心裡總覺得再往後看7-10天,大概率會解封了,不要一時心急丟失了花兒。
這種奇妙的心態歷程,其實很像我們一直講的另一個故事——「綠色通脹」的來源:傳統能源商帶着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預期,積極轉型新能源(種花),即使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能源(蔬菜)緊缺、價格高漲,他們也不會對傳統能源(種豌豆)進行資本開支。而其實這個「3060」的時間點其實在決策過程中沒那麼重要,就像我的小區到底是明天解封,後天解封,還是更往後解封,只要心裡有一個「總會解封」的預期,我就很難捨棄鮮花去種豌豆。



「封更久」與「囤更多」



—— 梅鍇的故事
起初,在上海「2+12」(2天封閉管理+12天社區嚴格管理)的隔離政策下,像過去一樣地,很多人會認為「兩天」就好,實際情況是確實有部分小區得到了改善,部分小區則進入了下一輪「2+12」的周期當中,因此,大家並未意識到提升「庫存」水平(食物、日用品等物資儲備)。當我們小區開始第二輪「2+12」前夕,抱着「一旦疫情繼續發酵則能熬過這一陣,即使疫情馬上過去也能自己慢慢消化,」的心態,我們當即決定大量採購各類食物(此時蔬菜已經明顯短缺)。而當我們拎着「大包小包」走在小區內的時候,旁人似乎還有些驚訝。
之後隨着每輪核酸不斷篩選出「陽性」病例,隔離時長不斷「展期」,隔離政策成為了「2+2+…」如「切絲」般的管理,居民手中的物資緊缺進一步凸顯,大家開始急迫的提升自身的庫存水平,價格似乎已經不再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了,但此時運力也呈現明顯的不足。隨着我們庫存的不斷消耗,出於預防性決策,我們也加入了每天的「搶菜」大軍當中,而搶菜的結果往往是:要麼沒搶到,要麼大打「折扣」(比如,購物車選好價值500元的物資,到手一般可能在50元以內)。基於此,大家更加會加大手中的訂單,最後的結果可能是訂單的總量在一定程度上「虛高」。但無論如何,在預期疫情未見明顯改善的情況下,提高自身的合意庫存水平可能是大家當前更為急迫的事情。



▼點擊圖片即刻抵達民生策略牟一凌專欄▼

民生策略團隊成員介紹
牟一凌,CFA,中國人民大學漢青研究院碩士。6年策略研究經驗,目前擔任首席策略分析師,院長助理。SAC編號S0100521120002
王況煒,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碩士,主要負責基本面動態。SAC編號S0100121120018
方智勇,復旦大學金融學碩士,主要負責預期收益率。SAC編號S0100121120020|
梅 鍇,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碩士,主要負責投資者與市場結構。SAC編S0100121120017
吳曉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金融碩士,主要負責基本面動態。SAC編號S0100121120023|
沈心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金融碩士,主要負責行業跟蹤與專題研究。SAC編號S0100122010010


投資者適當性說明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於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通過本微信訂閱號/本賬號發布的觀點和信息僅供民生證券的專業投資者參考,完整的投資觀點應以民生證券研究院發布的完整報告為準。若您並非民生證券客戶中的專業投資者,為控制投資風險,請取消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訂閱號/本賬號中的任何信息。本訂閱號/本賬號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敬請諒解。我司不會因為關注、收到或閱讀本訂閱號/本賬號推送內容而視相關人員為客戶;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免責聲明



本報告僅供民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的客戶使用。本公司不會因接收人收到本報告而視其為客戶。

本報告是基於本公司認為可靠的已公開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證該等信息的準確性或完整性。本報告所載的資料、意見及預測僅反映本公司於發布本報告當日的判斷,且預測方法及結果存在一定程度局限性。在不同時期,本公司可發出與本報告所刊載的意見、預測不一致的報告,但本公司沒有義務和責任及時更新本報告所涉及的內容並通知客戶。

本報告所載的全部內容只提供給客戶做參考之用,並不構成對客戶的投資建議,並非作為買賣、認購證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請或保證。客戶不應單純依靠本報告所載的內容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本公司也不對因客戶使用本報告而導致的任何可能的損失負任何責任。

本公司未確保本報告充分考慮到個別客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本公司建議客戶應考慮本報告的任何意見或建議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以及(若有必要)諮詢獨立投資顧問。

本公司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可參與、投資或持有本報告涉及的證券或參與本報告所提及的公司的金融交易,亦可向有關公司提供或獲取服務。本公司的一位或多位董事、高級職員或/和員工可能擔任本報告所提及的公司的董事。

本公司及公司員工在當地法律允許的條件下可以向本報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爭取提供包括投資銀行業務以及顧問、諮詢業務在內的服務或業務支持。本公司可能與本報告涉及的公司之間存在業務關係,並無需事先或在獲得業務關係後通知客戶。

若本公司以外的金融機構發送本報告,則由該金融機構獨自為此發送行為負責。該機構的客戶應聯繫該機構以交易本報告提及的證券或要求獲悉更詳細的信息。

未經本公司事先書面授權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更改或以任何方式發送、傳播本報告。本公司版權所有並保留一切權利。所有在本報告中使用的商標、服務標識及標記,除非另有說明,均為本公司的商標、服務標識及標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