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瓊劇、公仔戲、木偶戲等多種多樣的劇種上演至今,它們是記錄着海南人文歷史的「活化石」,更是海南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逢年過節搭台唱戲,周末上戲院看戲,平時拿手機聽戲……海南戲曲因獨特的文化底蘊在海南人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從海南戲曲看海南,我們仿佛能從這個四季常青的瓊島上,看到些許歲月流逝的痕跡。
「四」說瓊劇數百年
戲劇起源於民間儀式表演,包括舞蹈、啞劇、音樂、部分造型藝術,後來又包括詩歌。中國戲曲與古希臘戲劇、古印度梵劇一起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樣式。中國戲曲是現今中國至少300種以上戲曲劇種的概括和總稱,它們大部分因地方語言和音樂特色而區分開來,如瓊劇、川劇、漢劇、秦腔、黃梅戲等。也有因民族差異而得名的,如藏戲、傣劇等。「國粹」京劇,作為中國戲曲的代表,在世界上極富影響力。

瓊劇《冼夫人》
作為海南的本土文化象徵之一,瓊劇又稱瓊州劇、海南戲,與粵劇、潮劇和漢劇同稱為嶺南四大劇種,是南方戲劇的其中一個支系,主要以海南話為戲曲語言,因此流行地域亦僅限於海南島及兩廣之間。
2008年,瓊劇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瓊劇產生至今,已經走過了三百七十多年的歷史,比京劇的歷史還要悠久,但實際起源時期卻難以考知。關於瓊劇的歷史淵源,有四種觀點:
一、「模仿說」,其代表為《海南島志》。其志曰:「戲劇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頭班之演唱,來自潮州。明之初中葉,土人仿之,而土劇遂興。」也就是說,瓊劇是明初的海南人對流行於元代的木偶戲的模仿。
二、「外來說」,其堅持者多為瓊劇老藝人。崖城老藝人范景樂說:「瓊州土戲的前身是雜劇,來源於福建。崖州人過去稱瓊劇為閩南雜劇、瓊州雜劇。」
三、「土著說」,此說在瓊劇界頗有影響。明確提出此說者,是著有《海南漢人戲劇概論》一文的岑家梧。他認為,瓊劇起源於海南當地民間歌謠,是一種土生土長的藝術。擁護此說者認為瓊劇界流傳的「無中板,即無瓊劇」,就是此說的佐證。他們認為,作為瓊劇的核心——「中板」先於瓊劇,其源頭為海南的民間歌謠。陳之也《瓊劇史略》認為:「海南土戲產生後,根據海南語音的特點,對梨園戲音樂唱腔加以發行,並吸收了本地民歌小調、歌舞八音,甚至拋棄了曲牌,僅留滾調部分,由此逐漸顯出地方色彩。」這就是說,先有海南土戲,然後才有土戲對梨園戲等弋陽腔諸劇的吸收改造。
四、「神話說」。古人將瓊劇的來源與虛擬人物傳說結合,使其渲染上神話的外衣。雖然這種說法缺乏有力的論證,但也不可忽視。
瓊劇的發生與形成也不能簡單地歸因於某一要素,而應從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諸種要素的影響和作用。
百看不厭的瓊劇佳作
台上,演員們眼波流轉,唱腔婉轉,「戲」說喜怒哀樂;台下,觀眾看得如痴如醉……可見瓊劇魅力之大。
瓊劇的角色行當分為五大行。即生、旦、淨、末、丑。其實,早期瓊劇的行當主要是生旦淨丑四大類,發展到清末,才形成生旦淨末丑五大台柱的行當體制。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淨」兩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近代以來,由於受京劇和粵劇影響,瓊劇的行當體制發展得更加全面和完善。
瓊劇的音樂唱腔可分為兩大類:前期為「曲牌體」,並有幫唱。如《琵琶記》《槐蔭記》《蟠桃宴》《八仙賀壽》等一些劇目,唱詞均有牌子,有的還採用一些大字牌子和小曲。後期則演化為「板腔體」。原有的曲牌體和幫腔逐漸淘汰,現在只在某些戲或「程途」、中板等板腔中能夠找到痕跡。還有一種專門操台(即鬧台)的鑼鼓譜。
唱腔以中板為核心(包括三七中板),這種唱腔系由幫腔的七字板(又叫「七平板」)演變而成,有中、慢、快、散、正線、反線、外線、內線等不同板式,有較大的適應性,不論生、旦、淨、末、丑各行當,在表演喜怒哀樂的不同感情變化時都可以使用,是瓊劇較為古老的唱腔。
能夠「霸屏」海南數百年,瓊劇的「魅力點」自然不少。除了熱鬧和有趣的場面、完善的「五大行」外,瓊劇還有豐富的劇目。它的傳統劇目分三部分:文戲(以唱功為主)、武戲(以做功、武打為主)、文明戲,又稱時裝旗袍戲。
目前,瓊劇經過整理、改編、創作和移植其他劇種的古裝、現代劇目共有一千五百多出。在瓊劇的發展歷史上,不乏優秀的作品,《張文秀》是其中的經典之一,而《紅葉題詩》《搜書院》《狗銜金釵》《孟麗君》《王桐香告御狀》《林攀桂》《漢文皇后》《糟糠之妻》《窮人布施》《紅色娘子軍》等,都是很多老百姓隨口說得上來的傳統劇目。

瓊劇《紅葉題詩》
「重門深鎖幕簾垂,畫堂春曉燕雙飛,無限愁懷排不得,暫且移步出深閨。」瓊劇《紅葉題詩》以愛情為主題,唱出海南人追求自由,敢於反抗封建的勇氣。現代瓊劇《紅色娘子軍》以吳清華從奴隸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經歷和海南紅色娘子軍的戰鬥故事為背景,生動刻畫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瓊崖軍民捨生取義、為國為民的英雄形象。
海南人愛「綁戲」
海南人愛看戲。這戲,愛到什麼程度?逢年過節,或遇有喜事,都要「綁戲」慶祝。
何為「綁戲」?在海南農村,大家眾籌看戲,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這就是「綁戲」。
作為一種地方戲曲,瓊劇是傳遞海南鄉音鄉情的最佳文化載體之一,在海南有着深厚的群眾基礎。在海南不少鄉鎮、村落,每逢公期、軍坡等傳統民間節日,或有學子金榜題名、老人做壽、華僑回鄉等,當地都會請劇團到村里唱瓊劇慶祝。尤其是每年的正月和二月,瓊北、瓊東一帶的許多地方會舉辦公期活動,需要瓊劇演出為拜公等儀式營造氛圍。於是農村公期風俗就慢慢催生了「綁戲」習俗。為了熱鬧,村民們鬧公期一般都會請戲團來唱戲,藉此也可以顯示本村的經濟實力。瓊劇演出時,方圓幾公里範圍內的村民都會趕來觀看,看戲成為村民文化娛樂生活的一部分。
「綁戲」又稱「縛戲」,就是提前預定、鎖定戲劇演出的意思。不少地方以村為單位,召集村民或鄉賢湊錢預約戲團來村里演出。
當然,「綁戲」也不是什麼戲都綁,而是根據經濟狀況、籌款情況等不同的需求綁,選擇合適的戲團並確定演出場次。
海南著名學者趙康太指出:「瓊劇文化作為海南文化的結晶體,本身就是海南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的縮影。海南島各民族的思想行為、宗教禮儀、文化習俗、社會結構、經濟制度、宗法關係、語言風格、工藝技術等內涵,都可以在瓊劇文化中找到它們的細微存在。世界上只要有海南人的地方就會有瓊劇文化的存在。憑藉着瓊劇優美的唱腔,每一個海南人都會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回憶起自己的鄉愁。」
海南人愛看戲。這戲,不僅僅指的是瓊劇,還包括臨高木偶戲、文昌公仔戲等等。

臨高木偶戲
臨高木偶戲用臨高方言演唱,唱詞通俗易懂、生動形象,以「阿羅哈」和「朗嘆」作為主要唱腔,人物的喜怒哀樂,都是用「阿羅哈」來表現。如果要表現「思念」就拉長音調來輕唱,表現「憤怒」就重唱,表現「哀怨」就慢唱,有時加上尾音。或許是獨特的語言保護了這樣稀有的劇種。臨高木偶戲在海南島西北部的臨高、澄邁、儋州等講臨高方言的地區,每逢佳節吉日必登台上演。文昌公仔戲在元代已經出現,相傳來自潮州。文昌公仔戲是全國少有的「半身木偶戲」,演員藏在幕後,公仔的下部用幔布遮蓋,用半身表演全身。這一點迥異於臨高木偶戲。
戲外
有戲
真正的「海南戲」
「夜風習習椰影動,一輪明月照海南。」傳統瓊劇《搜書院》,堪稱真正的「海南戲」。《搜書院》演的是本地人、本地事,是最有本土氣息的劇目,也是最難演好的一部戲。截至2013年的新版,該劇已經先後出現6個版本,然而,老戲迷和戲評人士,一般認可1954年王黃文、陳華和紅梅的演繹,以及1981年吳孔孝、梁家樑和洪雨的版本,二者流行也較廣。
劇情發生在海南300年學府——瓊台書院,時間在清代雍正年間,講的是掌教謝寶和學生張日旼(真有其人,他們都是海南清代的進士)與官方巧妙周旋和鬥爭,智救逃難到書院的雷瓊兵備道鎮台侍女紫鶯的故事。
據查,該劇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便寫成,作者佚名,上演後,當即遭到當局的禁演,致使台本失傳。
瓊劇史料記載,清末,著名丑角符美慶、呂鳳清重新演出《搜書院》,但因原本幫唱詩曲散失,僅以科白形式上演。直到1954年春天,石萍、陳鶴亭根據呂鳳清的口述,重新整理劇本,由海口集新劇團首演。兩年後,劇本再經編劇韓克重新整理後,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0年,周恩來視察海南時,曾兩次觀看《搜書院》,並對台本做了修改指示。
作為一台才子佳人戲,有人認為《搜書院》從題材到藝術,都可與《西廂記》相提並論。而被粵劇移植和經馬師曾與紅線女演繹之後,《搜書院》更是蜚聲梨園。
如今我們看到的瓊台書院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磚木結構建築。這是當年該書院的高才生張日旻中進士後朝廷所賜。「瓊台」二字得名於海南第一才子丘濬,據傳丘濬號瓊台,人稱瓊台先生,故書院由此得名。這裡至今發揮着教書育人的作用,是瓊台師範學校的校址。
來源:國際旅遊島商報
記者:劉寧玥

審 核| 傅佑濤
出 品| 海南省瓊劇院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