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體系之十一:不可能三角形3放棄估值
1/5
投資必闕
孫子兵法有個說法叫「圍城必闕」,闕,缺口,攻城圍住敵人的城池,一定要留下一個逃命的缺口,以防止敵軍拼死抵抗。
研究股票也要「圍城必闕」,有些人在選股中有「完美主義」的傾向,又要行業空間大、競爭格局好,又要下游需求向上,價格還又不能貴,這樣的公司要麼不存在,要麼你根本研究不到那個深度,要麼是個造假公司。
研究中的「投資必闕」,就是要對投資機會的某一方面寬容,並有恰當的投資方法包容這個「研究缺口」。
我在《怎麼獲得賺錢的「節奏感」?》一文中介紹過「風格的不可能三角形」,即,任何股票投資方法,都是在「確定性、景氣性和估值」中進行取捨。
「確定性」是指從「商業模式、競爭格局和行業空間」等維度判斷公司未來繼續保持增長的可能性;「景氣度」是判斷公司當前經營狀況的指標,包括行業供需關係、公司產能提升或產品接受度,還包括大客戶或者其他引發當期業績大增的因素,等等。
「確定性、景氣性和估值」構成了一個不可能三角形,即,任何投資機會不可能三者同時具備,你至少要放棄一個因素,因此形成了三種基本風格:
A、深度價投風格:確定性+估值,放棄景氣度
B、行業輪動風格:景氣度+估值,放棄確定性
C:賽道配置風格:景氣度+確定性,放棄估值
在《景氣度中性與「鈍感力」投資》一文中,我分析了放棄景氣度,只在確定性品種中尋找低估值標的的深度價值投資方法。
這個方法非常適合非職業投資的散戶,但它對人性的挑戰很大,要求敢於克服下跌的恐懼,還要擁有較強的「鈍感力」,要做時間的朋友——雖然最近成了一句諷刺人的話。
相反,很多人在看見股價大幅波動之後,總是懷疑基本面發生了變化,或者忍不住想做個波段,賺點差價。這樣的性格並不適合深度價值,只能在其他兩種體系中選擇。
比如放棄估值的「景氣度+確定性」體系。
2/5
賽道股配置
投資就是低買高賣,估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為什麼還有放棄估值的有效策略呢?
因為估值是一個主觀因素,市場當前的估值代表所有投資者的共識,你認為的低估必然偏離市場共識,所以低估值策略本質上是在下注「市場未來會改變共識」。
舉個例子,站在今天的角度,2013年10倍的茅台是低估的,但這個估值只是代表當時的市場共識,認為白酒是一個被時代拋棄的行業,買10倍茅台的人只是在預測市場共識的變化。
市場的共識當然也會變化,但這個變化是緩慢的,至少一年以上,所以,低估值策略的有效性與投資久期關係直接,長期而言,低估值是最有效的股票投資策略,但一年以內並不一定。歷史回測統計顯示,當年增速在40%以上的行業,當年的漲跌與估值無關。
如果你不想當「時間的朋友」,就應該選擇「放棄估值,只看景氣度和確定性」的策略。
事實上,2020年5月到2021年11月這一年半的時間,整個市場最占優的風格都是不看估值的,以2021年春節為界,前期以「確定性投資」為核心,只要手握大白馬,基本躺贏市場;後期以「景氣度投資」為核心,只要拿牢幾大新能源賽道,也能跑贏市場。
市場的風格是如此,投資者的投資體系也是如此。「景氣度+確定性」的體系,有兩種:
第一種是「配置策略」:就是拿出一部分倉位,在高景氣度的行業、板塊或風格中,尋找確定性更高的標的(通常是龍頭或白馬)進行配置。
最典型的是公募機構,比如去年二季度的新能源行情中,儘管基金經理們的風格、理念、能力圈各異,但出於排名的壓力,和追求相對收益的考核機制的激勵模式,在賽道風格占優時期,大多數都要對賽道行業進行一定的倉位配置。
這些基金經理此前的研究重點都是消費醫藥等無關的領域,要配置新能源標的,只能在其中挑選邏輯比較長的,可以拿得住的,無非是寧德時代、恩捷、陽光、隆基,等等,邏輯不用細看,就是一個標準配置,穩定淨值用的。
以當時的上游鋰資源為例,確定性最高的贛鋒、天齊,估值已經是成長股的估值了,但估值低的都是確定性不佳的三線標的。機構想要在此時配置鋰資源股,要麼放棄確定性,要麼放棄估值。
對於大部分公募機構而言,「放棄估值」比「放棄確定性」更容易做到,畢竟美股的「賽道」也大多是高估值的。
所以,賽道股的主升浪往往都是非賽道行業的公募基金買出來的,市場用最簡單粗暴的邏輯迅速打動一些業績落後的基金經理,本質是一輪「販賣焦慮」的行情。
那麼,對於沒有排名壓力的散戶,為什麼也要放棄估值呢?
這就是「景氣度+確定性」體系的第二種投資方法:產業趨勢投資。
3/5
產業趨勢投資
傳統的價值投資者並不喜歡增速過高的公司,因為高增速不可持續,很難對未來進行判斷。但我國尚處於高增速階段,加上國家主導的產業政策模式,出現了大量短期高增速的行業,即產業趨勢。
每一次產業趨勢,都造就了一大批翻倍股,「產業趨勢投資」也成為一種有代表型的投資模式。
此類公司的投資難點在於估值。PEG估值方法的前提是增速穩定,產業趨勢的特點恰恰是不穩定,估值通常是「前高后低」,前期常常持續高估值,一是業績基數預測很容易保守,二是不斷有新的投資者認識到這個趨勢而買入,將使相關公司的估值一直處於合理區間的上限。
所以產業趨勢的前期剛好可以適用放棄估值的「景氣度+確定性」的投資方法。
比如2019年下半年鋰電池的趨勢剛剛起來,寧德時代還在80元左右,之後股價一路上漲,而業績一直到2020年三季度,整整一年都是負增長,市場始終有懷疑的聲音時,股價估值永遠在大部分人認知之前一步。
此外,從資金性質的角度,願意接受產業趨勢早期的高估值,其資金性質,要麼是業內人士且非常看好行業前景,要麼是風險偏好比較高的資金,願意承擔失敗的風險,大部分新的產業機會和牛股都是遊資先發掘的。
這個方法真正的困難在於,如何界定「前期」?比如說,鋰電、光伏現在還屬於前期嗎?
說「過了前期」的道理在於,產業鏈的很多環節產能幾年後會嚴重過剩,股價也整整漲了兩年,早就體現了未來幾年的業績;說「仍是前期」的理由在於,新能源車保有量(不是銷量)的滲透率才不到3%,綠色能源發電量才不到5%。
就像沒有人生病會跟教科書里的標準症狀一模一樣,產業趨勢也不會「兩次踏進同一條河」,如果是橫越十年的大產業趨勢,通常又會分成兩三段,每一段都有一個階段性拐點。
以光伏為例,從雙碳目標看,產業趨勢當然才是剛剛興起,但從2020年開始的以「平價上網」為核心的階段,去年底的政策糾偏很可能是這一階段的拐點。
股價高點與景氣度高點不一致,高位無法證實的利好就是利空。雖然當下景氣度並未實際下降,可一旦某天增速不及預期或遇到意外事情,市場就會以迅速下跌的走勢,確認這一階段的拐點,股價先跌下來,等待下一階段的產業趨勢——這一等可能就是一兩年。
鋰電池也是如此,未來可能借某兩三個月的銷量不及預期而結束這一階段的投資,本質上都是籌碼結構難以支持持續向上的行情。
當然,這一階段在大行業內部仍然會演繹細分板塊的行情,去年10月,雖然鋰電、光伏的定價是充分的,而海風因為產業趨勢剛剛開始演繹,市場認識不充分,成為新增資金入場的最佳窗口。
再如電池中的鈉離子電池,從鋰價居高不下且無緩解跡象的角度考慮,產業走勢正在加速,未來即使電動車銷量下調,也不影響鈉離子電池在儲能上的應用。
與產業趨勢投資類似的是「成長型周期股」的「上行周期」。
成長型周期股是指,在傳統的強周期行業中,具有明顯的成長性的龍頭公司,比如過去幾年周期與成長屬性雙強的萬華化學、牧原股份、三一重工等。
市場給此類公司估值的方法是,周期下行期習慣按周期股定價,周期上行期,又逐漸轉換為成長股的定價,這個轉換的過程,往往會誕生翻倍大行情,而這一階段類似於產業趨勢,所以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
雖然都是「景氣度+確定性」的體系,前一部分介紹的公募基金對高景氣板塊的配置型倉位,更強調確定性,追求勝率,而產業趨勢投資,更強調景氣度,追求賠率,勝率一般。
那麼,在景氣高點配置賽道龍頭,要考慮「買在頂部」的風險;而產業趨勢投資,也要有趨勢看錯的應對之道。
4/5
預測與應對
確定性是一個不太變化的因素,但景氣度是一個當下的指標,只能跟以前比,拐點只能事後確認。本季的光伏高裝機量和電動車高銷量,可如果下一季度下降,可能就是拐點,但也可能不是。
當景氣度變高時,投資者會線性外推,假設下一季也能持續向好,這就導致股價不但體現當前的景氣度,還體現了基於線性外推的正面預期。
實際產業更可能與期望相反,GDP是所有行業景氣度的平均值,有多少高景氣的行業,就有多少低景氣的行業,高景氣度向低景氣度均值回歸的概率更大。
這就導致高景氣度行業的大部分投資者,神經都是繃着的,只要行業出現絲毫的景氣拐點跡象,股價回落的速度將遠遠超過景氣度的實際回落幅度。從去年四季度到現在,新能源板塊主要標的股價回落幅度普遍超過三成,實際景氣度的拐點都沒有確認。
這就導致大部分產業趨勢在上行階段,都有過一兩次數據不及預期而發生的「假摔」。
投資者不但要預測景氣度的變化,還要預測市場預期的變化。
想要避免陷入「預期你的預期」的困境,不能僅僅進行「景氣度」的定量跟蹤,更重要的是跳出預期,進行「確定性」的定性分析。
風電中海纜的需求很好,壁壘高,但毛利也高,競爭會越來越激烈,要分析競爭格局的變化,除了跟蹤,還要能預判現階段哪一個因素占主導。
半導體板塊行業整體存在「周期性還是成長性」的邏輯分歧,但部分板塊的成長邏輯的認知比較一致,比如半導體設備和材料、IGBT等細分板塊,主要矛盾是景氣度分歧,要預判國產替代的進度進入到高研發壁壘的領域,是否會放緩?
再如高景氣行業的上游設備類公司,決定股價的是訂單的變化,所以要深刻理解下遊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的規律,預判所處階段。
選擇「深度價值」的投資體系,你可以「不預測,只應對」;但如果選擇了「景氣度+確定性」的體系,你就要敢於預測,勇於承擔預測失敗的風險,並且要有能力有方法降低失敗的虧損。
5/5
總結
總結一下「景氣度+確定性」的投資體系:
1、如果你不想當「時間的朋友」,就可以選擇「放棄估值,只看景氣度和確定性」的策略;
2、第一種是「配置策略」:就是拿出一部分倉位,在高景氣度的行業、板塊或風格中,尋找確定性更高的龍頭或白馬進行配置;
3、第二種是「產業趨勢投資」,產業趨勢公司的估值通常是「前高后低」,前期常常持續高估值;
4、不但要預測景氣度的變化,還要預測市場預期的變化;既要進行「景氣度」的定量跟蹤,還要進行「確定性」的定性分析。
好的投資體系需要跟投資者的性格相符,否則,一定是越做越痛苦。
「景氣度+確定性」的投資體系,特別是產業趨勢投資,你買的是趨勢,而不是穩定的利潤,總是伴隨着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投資就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
所以,產業趨勢投資需要的是「二極管思考」,漲得時候要極端樂觀,一旦出現可能的拐點,又要變得極端謹慎;但不能「二極管性格」,不能認死理,非黑即白。
做不做「時間的朋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賺的是什麼錢,承擔的是什麼風險,這就夠了。
投資體系系列
2022-2-27成長股投資進入「非標時代」
2022-1-232022年,市場將走向何種風格?
2021-12-26景氣度中性與「鈍感力」投資
2021-12-19買在「分歧」,賣在哪裡?
2021-12-12如何區分「階段性成長股」和「長期成長股」
2021-11-21怎麼獲得賺錢的「節奏感」?

投資需要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