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孫金鵬和於曉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Nature雜誌發表!值得一提的是,兩篇論文的研究團隊的主導人是一對夫妻。

孫金鵬教授和於曉教授是夫妻也是科研合作夥伴。2020年7月,兩人以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首次發文,該成果是對膽汁酸受體對兩性荷爾蒙特別的識別機制以及GPCR領域新機制的全新探索。
孫金鵬(左)於曉(右)
兩項研究成果分別以「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tethered peptide activation of adhesion GPCRs」和「Tethered peptide activation mechanism of the adhesion GPCR ADGRG2 and ADGRG4」為題,背靠背發表兩篇關於粘附類G蛋白偶聯受體(adhesion GPCR,aGPCR)的研究成果,闡明aGPCR自激活及對機械力感知的機制,提出aGPCR激活的「手指模型」並創新性構思出通用多肽配體拮抗劑的開發方案。兩項成果的第一作者單位均為山東大學。
孫金鵬教授在美國杜克大學曾師從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GPCR領域奠基人Robert J Lefkowitz教授,從事數年蛋白結構、信號轉導及藥物發現的博士後研究,並在獨立工作後受Lefkowitz教授的邀請返回訪學一年半,這兩段經歷以及與導師的學習和討論讓他對GPCR領域有了開闊的和極具前瞻性的眼光。
於曉教授開展代謝類受體研究已有20多年,博士期間在中科院神經所和北京大學就做了大量關於胰島beta細胞分泌機制的工作,在美國又從事與糖尿病相關的博士後研究,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礎。
「我們認為實驗室有一半的功能或者成績是培養人的。」作為導師,於曉和孫金鵬將「傳道」作為最終目標,不僅是要教給學生們技術層面的方法,還要教給學生為什麼做科研,如何做科研,希望能對他們終生受益。要教育學生,自己首先要做表率。因此,於曉和孫金鵬一向以高標準去要求自身,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們。他們總是最早來到實驗室,在實驗室投入許多時間,進行忙碌而高效的實驗工作,這讓實驗室的學生們也更受到鼓舞。在每周組會上,他們會及時察覺學生是否遇到了難跨過的坎,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實驗進展和問題,從更廣泛全面的角度一起討論如何克服這些問題,明確和調整實驗方案,把握學生進步的程度。同時,孫金鵬和於曉也會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對科研嚴謹的態度。「比如做實驗一定要設置正對照和負對照,避免帶來假象;而且要多備幾個方案,採用最佳方法;實驗開始前一定仔細核對實驗材料,每一步都避免出錯;快成功時一定要想這個地球上肯定有其他人在做着和你同樣的工作;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大家要齊心協力開展合作……」這種嚴謹態度也是他們自身做科研的信念和原則。實驗室團隊學生各有不同,兩位老師都採用「因材施教」的培養方式,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他們的發展計劃,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擁有更堅定的目標。這樣的培養方式也讓實驗室團隊更加團結積極,是學生口中「向着太陽生長的實驗室」。
目前,在山東大學,師從一位科研導師開展學術研究不再是研究生的「專利」,本科教育中,學生憑藉「專業導師學業指導、成長導師助力結對、朋輩導師互助幫扶」的本科生全員導師制,也能早進實驗室,早進課題,早進團隊,早接觸科研。
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2019級本科生袁小清就是山東大學本科生全員導師制的「受益者」之一。剛進校門,她便開始在導師的帶領下每周參加科研組會,匯報自己負責的課題進展,並對科研方法進行交流和分享。大一下學期,袁小清作為隊長申報了第十五屆科研立項,並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項目,相關論文在今年一月發表於SCI期刊ASC Omega。
「本科階段就參與科研創新,這將成為我一生的財富。」,微電子學院2018級本科生孫淵博感慨道,大二初,他加入了學院時彥朋導師的課題組從事太赫茲工程器件的研究工作。在導師和師兄師姐的幫助下,他在大三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發表封面文章,以第二作者在SCI期刊AIP Advances發表文章一篇。如今,在山大濃郁科研氛圍中浸潤四年的孫淵博已成功保研至北京大學,繼續追逐科研夢想。
加強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山東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舉措之一。近年來,山東大學以本為本,構建了「拔尖教育、通識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三位一體的本科教育體系,走出了一條山大特色的本科教育之路。
作為生活上的伉儷,於曉和孫金鵬總是彼此支持和幫助,科研不僅是雙方共同的事業,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都在一起完成了本科教育,又均在牛立文-滕脈坤蛋白質晶體學實驗室完成畢業設計,不僅打下了紮實的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基礎,也讓他們在共同的科研追求中發現了彼此。
如今,兩人每天中午在趵突泉校區的校園裡散步時,常常一起討論科學問題,交流想法,有新想法新發現時也彼此交流,工作上也更加默契。
2020年教師節前夕,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看望於曉(右)。
在孫金鵬眼裡,於曉教授特別有耐心,性格溫和,善於與學生溝通,能做通學生的思想工作,而且在科學問題的把握上一般都能找出一些重要的、自己容易忽略的問題,由她指導的文章錄用情況都不錯;「而且唱歌特別好」,孫金鵬笑着補充。
而於曉認為孫金鵬教授看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思維很活躍,很有創造力和執行力,能很幽默地與學生交流,也能照顧別人的感受,替別人着想。兩人既互補又促進,成為了彼此的堅實後盾。
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齊魯青年學者、泰山學者青年專家。研究方向主要為糖尿病的分子機制研究,聯合酶學、膜片鉗電生理、細胞鈣成像、蛋白結構等多種手段,尤其關注胰島中細胞環路和轉分化,以及膜受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齊魯青年學者。實驗室目前的研究主要是應用多種生物醫學方法,包括分子生物學技術,化學生物學與結構生物學方法,結合細胞實驗和動物模型,對占臨床處方藥約三分之一的重要靶點蛋白,包括蛋白質酪氨酸磷酸酶(PTP)和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結構與功能進行研究,並進一步進行藥靶評估、藥物篩選、疾病相關的基因突變的功能性鑑定。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619-y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590-8本文來自「山東大學宣傳部、山大人、頭條@山東大學本科招生」。
實用!Origin軟件使用經典問題集錦免費下載:18款超實用軟件輕鬆搞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