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源自丨中建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中建城建公司南方分公司新華人壽大廈施工總承包項目攻克淤泥地質環境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這一難題,採用「跳倉法」取代「後澆帶」施工(深圳前海首例),解決了傳統後澆帶遺留的安全、質量問題,縮短工期、降低成本,「跳倉法」施工在該項目達到了提質增效的效果。

本工程「跳倉法」應用


本工程地下室東西方向連續最大長度約66.9m,南北方向連續最大長度約123.8m。原施工圖中布置沉降後澆帶及施工後澆帶,地下後澆帶長度(底板+外牆+地下頂板)共約2300m。

原設計的不足:

(1)後澆帶處的施工質量難以保證。

(2)後澆帶對工期造成不利影響。

(3)後澆帶的存在會導致模板及支撐體系租賃費用的增加。

新方案的確定:

本工程因基坑施工面積大,針對如何確保混凝土結構施工後杜絕出現貫通裂縫現象,控制結構表面裂縫這一問題,項目部對施工方案進行了對比分析,結合近年來不少工程取消後澆帶改用「跳倉法」獲得成功經驗,經公司與項目部研究論證,提出優化建議,決定取代原設計後澆帶及膨脹加強帶施工法,採用「跳倉法」施工。


「跳倉法」倉格劃分

本工程對基礎底板、地下四層頂板、地下三層頂板、地下二層頂板、地下一層頂板、地下四層豎向構件、地下三層豎向構件、地下二層豎向構件及地下一層豎向構件 9 個位置分別進行跳倉方案設計,明確了每一部分的倉格劃分形式、施工縫留設位置並根據施工分區確定施工順序。

基礎底板分倉圖

B4頂板分倉圖

B3頂板分倉圖

B2頂板分倉圖

B1頂板分倉圖


預拌混凝土

(1)本工程選用 P·O42.5 普通硅酸鹽水泥,有效控制溫升。

(2)採用較小的水膠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減少5~15kg,提高混凝土密實度。

(3)優化混凝土配合比,降低膠凝材料總用量,並採用超量取代的辦法提高粉煤灰摻量,減少混凝土塑性收縮,降低水泥水化熱及混凝土內外溫差,減小溫度應力,抑制應力裂縫的產生;合理利用(粉煤灰與高效減水劑)「雙摻」的超疊加技術,增強混凝土的內部結構的緻密性,從而控制早期收縮。

(4)嚴格控制原材質量,石子空隙率控制不大於 40%,機制砂石粉含量宜控制在 3%以內入,坍落度控制在 140 ~ 160mm。

施工縫

底板與外牆、底板與底板施工縫應採取鋼板防水措施,施工縫處採用雙向方格(80mm×80mm)骨架,用20目鋼紗網封堵混凝土,嚴禁採用快易收口網。設止水鋼板時骨架及鋼板網上、下斷開,保持止水鋼板的連續貫通。跳倉施工縫採取鋼絲網,施工縫表面粗糙,不需要鑿毛,清水沖洗乾淨後即可進行第2次砼澆築。

底板施工縫

外牆施工縫

頂板施工縫

混凝土澆築

本工程按照實際情況組織安排分多步澆築施工,澆築過程中確保相鄰兩個倉格澆築時間間隔 7 天以上,如馬道處結構施工周期超過相鄰倉格混凝土澆築時間 27 天時,應留設冷縫並做相應處理措施,具體跳倉順序分別為:

基礎底板、地下 4 層頂、地下 3 層頂、地下 2 層頂板、地下 1 層頂板澆築順序:

第 1 步澆築倉格:A1、A2、A3、A4

第 2 步澆築倉格:B1、B2、B3、B4

第 3 步澆築倉格:C1、C2

第 4 步澆築倉格:D

地下豎向構件澆築順序同各層頂板。混凝土結構底板、外牆、梁板混凝土的澆築順序應分倉進行,相鄰倉的澆築間隔時間不少於 7d。

厚底板混凝土採用「一個坡度、分層澆築、循序推進、一次到頂」的澆灌工藝,分層厚度不超過 500mm,坡度為 1:6~1:7。混凝土澆築法為分層布料、分層振搗、斜坡推進法施工, 見下圖:

澆築方法示意圖



「跳倉法」施工技術總結

什麼是「跳倉法」

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採用「抗、放結合,先放後抗」的基本原理,將超長的混凝土塊體分為若干小塊體間隔施工,經過短期的應力釋放,再將若干小塊體連成整 體,依靠混凝土抗拉強度抵抗下一段的溫度收縮應力的施工方法。

「跳倉法」施工技術優勢

(1)通過跳倉施工法,將後澆帶改為施工縫,施工工藝簡便,縮短施工工期。

(2)避免了後澆帶施工周期長,底部支撐排架的長期留置,為下道工序提供施工空間,同時也節約了成本。

(3)分倉間區塊澆築時間為7d左右,先行澆築區域應力釋放時間充足,且兩側混凝土結合更加緊密,有利於施工,也提高了施工效率。

(4)通過優化混凝土配合比,控制原材料質量及混凝土入模溫度、塌落度,加強混凝土澆築過程中的二次振搗、二次抹壓,從而減少混凝土的收縮裂縫,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和抗拉強度,減少了滲漏隱患。

(5)跳倉法施工使結構整體性提前形成,有利於地下室運輸機械的提前介入,材料周轉倒運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

"跳倉法"施工工藝

跳倉法適用於基礎底板、地下室外牆和頂板等的施工,現以基礎底板的施工為例來介紹跳倉法施工工藝。《超長大體積混凝土結構跳倉法技術規程》(DB11T1200-2015)規定,根據基礎筏板面積大小沿縱向和橫向分倉,倉格間距宜不大於 40m,並進行編號,如圖所示。混凝土澆築時,先澆築A 區, 即「開放倉」,7 天之後再澆築 B 區,再隔 7 天澆築 C 區,即「封閉倉」。

基礎底板倉格劃分



「跳倉法」控制要點


防開裂構造措施

(1)地下室外牆模板採用保溫性能和保濕性較好的15厚膠合板模,模板應拼縫嚴實,加固可靠、定位準確,混凝土澆灌前澆水潤濕。

(2)混凝土採用「一個坡度、分層澆築、循序推進、一次到頂」的澆灌工藝,分層厚度不超過 500mm。對於部分落差大的外牆採取溜槽、串桶及於牆中開設澆灌孔等措施以防止混凝土離析。

(3)對於底板混凝土採用二次壓光技術,在混凝土澆築完成 4h 後進行二次壓光技術。有效消除表面早期塑性裂縫,底板混凝土一定要二次振搗,養護時間不小於 14 天。

(4)為利於控制裂縫,地下室外牆將水平分布鋼筋布置在豎向鋼筋的外側。當地下室外牆設有附壁柱時,應在附壁柱處沿豎向原有水平分布鋼筋間距之間增加直徑為 8mm、長度為柱每邊伸出 800mm 的附加鋼筋,做法如下圖。

做法詳圖

溫控檢測

由於混凝土初期升溫較快,混凝土內部的溫升主要集中在澆筑後的 3d,一般在第 3 天溫升可達到或接近最高峰值。另外,混凝土內部的最大溫升,是隨着結構物厚度的增加而增高。需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和結構特點,確定的測溫項目和測溫頻度測定混凝土溫度時同時測定大氣溫度。

地下牆體溫點布置立面示意圖

測溫點埋置方式圖

質量控制

針對大體積混凝土跳倉法施工技術存在質量問題,項目部進行詳細的原因分析、研究,制定了相應的控制措施。


項目部就工程施工特點、難點進行了全方位研究,採用「跳倉法」施工工藝代替後澆帶分倉流水施工,避免設置後澆帶帶來的後期清理麻煩、鋼筋鏽蝕、影響後續工序插入施工等問題,縮減工期約1個月,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通過合理的倉格劃分、優化混凝土配合比、控制入模溫度、加強混凝土養護等技術措施確保「跳倉法」 實施效果,最終裂縫控制效果良好,無肉眼可見裂縫。同時也保證了地下室的整體防水效果。


建築工程魯班獎賞析

建築工程魯班人交流

每日精選,晚間發布

寓學於樂,共同進步

↓長按識別,加入聯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