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什麼是文化資本?

無論是曾經從寒門子弟到士族,或從普通士族到上門高品,還是今天從草根到中產,從中產到精英,若想成功躍遷,你可以選擇一條路徑:積累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

什麼是文化資本?它的提出者是法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他認為,文化資本是指藉助教育行動所傳遞的文化物品。資本除了直接轉換成金錢的經濟形式之外,它還以文化的形式存在。激發布迪厄提出文化資本概念的原因是他注意到,一個人的學術成就與他家庭所處的社會階級相關。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詩書傳家,流芳百世。

具體而言,布迪厄認為,文化資本包括三種形式:具身的、客觀的、制度的。

什麼是具身的?它只屬於你。文養氣,詩洗心,十年寒窗苦讀,沉澱在你身上的精氣神。它不因地而異,不可轉讓,始終為你所有。

客觀的則指你的藏書、你的作品。亂世黃金,盛世古玩。更聰明的玩法則是在家族建立藏書樓。如沈節甫(1533—1601)建有著名藏書樓「玩易樓」,與歸安茅坤「白華樓」、嘉興項元汴「天籟閣」、寧波范欽「天一閣」齊名於世。沈氏千年望族,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資本積累。

制度的文化資本則指各種文憑、證書與資格認證。在此事上,容易出現兩種極端。第一種極端是高度重視證書,比如今天各類考證狂。另一種極端是忽略證書。

看上去文化資本好處多多,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某種意義上,文化資本意味着一種符號暴力。它甚至營造了大量的謊言。如何更好地積累自己的文化資本,但又不受到教育的謊言欺騙?推薦四本書。

書 1:《批判教育社會學九講》

文化資本背後的學科

文化資本背後的學科是批判教育社會學。

批判教育社會學是一個小眾又重要的學科。社會既得利益者,編造了大量教育的謊言。我們默認將教育看作神聖的、文明的、純潔的、公平的;我們默認將教育看作正向的、多贏的、投資必有回報的;我們苦苦掙扎,將教育看作階層躍遷的唯一通道。但歷史上真的如此嗎?

質疑的智者一大把。這些智者的著作,構成了批判教育社會學的整個學科根基。揭穿教育的謊言。見識那些看似神聖、文明、純潔、公平的教育背後的黑暗。見識那些眾所周知的事情背後野蠻的、功利的、粗暴的一面。見識那些看似留給底層的教育通道,又是如何進一步捍衛既得利益階層利益的。這是獨立思考的一個重要環節。

識別並擺脫教育的謊言為什麼重要?

因為它是文化的謊言、權貴的謊言、既得利益者的謊言、傳媒的謊言。因為人這一生,接受家庭、學校與組織的教育費時頗多。整個生命在此投入巨大,但回報真的如同那些謊言製造者的承諾嗎?因為教育的謊言不是一個人在一個時期的謊言。它是很多很多人,在很多很多年代,有意無意合謀製造的謊言。甚至謊言製造者深信不疑,自欺欺人。

因為教育的謊言不僅僅影響你的人生發展,比如學校選擇、職業選擇,婚姻選擇,還影響到你的下一代。它是為數不多,不僅僅可以成功綁架你,還以下一代為人質的洗腦。富豪如順義別墅區媽媽;中產如海淀黃莊媽媽;平民如河北衡水湖北黃岡。

學習教育社會學的難點

學習教育社會學有三個難點。首先,經典作品思想複雜又抽象。其次,不少大師文筆跟思想一樣複雜晦澀,表達不夠清晰。因為他們面向學術界而非普通人寫作。最後,絕大多數教育社會學著作源於西方,批判西方教育制度建設為主,與中國國情有所不同。

這本《批判教育學九講》對上述難點有所改善。第一,書中討論的是經典論著,解釋了各本經典的中心論點以及其引起的爭議。第二,作者黃庭康母語是中文,對中文世界的研究成果也有簡單介紹。第三,黃庭康本人是教育社會學的重要奠基者阿普爾(Michael W. Apple)的學生,了解大師的理論。

《批判教育學九講》結構

整本書是黃庭康老師 2013 年在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做的系列講座。

書中沿着教育社會學誕生脈絡介紹了六位學者和他們的經典著作。分別是:

(1)布迪厄:第三、七、八講,分別涉及了布迪厄的《再生產》《資本的形式》《學術人》三本經典著作,主要介紹他的文化資本理論。(2)阿普爾:第二、六講。(3)伯恩斯坦(B.Bernstein):第四、五講。(4)鮑提斯&堅提斯:第一講。他們雖然是教育社會學的開創者,但本職工作更多是經濟學家。(5)涂爾幹:第九講。涂爾幹是社會學的開創者,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了社會學家最早討論的教育,是教育社會學前輩的前輩。

閱讀時可以重點了解布迪厄、阿普爾、伯恩斯坦三位學者和他們的理論,通過他們的理論改善自身關於文化資本的認知。

中文書目:黃庭康. (2017). 批判教育社會學九講.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書 2:《關鍵概念:布迪厄》

在識別教育的謊言這一事情上,最尖銳的武器莫過於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

布迪厄是誰

文化資本的提出者布迪厄是一位學術大師,被譽為馬克思之後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

布迪厄 1930 年出生在法國小鎮,之後考入精英大學巴黎高師。畢業後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在 60 年代,他創辦了歐洲社會學中心並擔任主任,創辦了《社會科學研究學報》《社會學在行動》等諸多期刊,主編了大量社會學圖書。1981 年,布迪厄 51 歲,入選為法蘭西公學院社會學教席持有者,也是法國社會學領域第一位榮獲該榮譽。

認識布迪厄的理論體系

布迪厄一生著述 340 種,構建了一套龐大的理論體系,以之分析一切社會現象與生活空間,從教育、學術、文化、藝術、生活再到階級。

《布迪厄:關鍵概念》是布迪厄研究者邁克爾·格倫菲爾(Michael Grenfell)主編的一本書,書中多位學者對布迪厄思想中的關鍵概念進行了解讀,並介紹了其最新的發展。

全書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了布迪厄的生平,重點介紹布迪厄的實踐理論。實踐理論,我也稱之為「實踐關係主義」。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重點介紹了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場域理論有三個關鍵概念:習性、資本與場域。

習性和場域位於第二部分,資本單獨在第三部分。但一般是將三者放在一起,先後次序是場域、習性、資本。習性+場域+資本=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布迪厄最關鍵的概念之一,也可譯為社會行動,指你參與社會上的一切活動。

除此之外,第三部分中還介紹了一些其他概念:社會階級、信念、遲滯。布迪厄一直在完善自身理論體系。他早期的文化資本理論,一個關鍵漏洞是時間。長遠來看,習性、場域、資本是如何隨着時間的發展而發展?遲滯便是布迪厄對時間打的補丁。社會階級、信念作為補充介紹,可讀可不讀。

第四部分,介紹場域中的狀況:利益/自然傾向/受難,符號暴力/反思。其中,「利益」指在場域中每一個人都在爭奪相應的位置,此時會產生衝突。「自然傾向」指隨着時間的演變,場域、習性的變化方向。「符號暴力」,即符號資本。「反思」,有時也譯為反應、反觀,涉及布迪厄的反思社會學、反觀社會學或者反應社會學。這部分是布迪厄思想體系的升華。

第五部分,將布迪厄的場域理論運用到各種各樣具體的領域。比如,如何分析社會空間。社會空間,又細分為不同的產業。我往往傾向於將學術、教育、知識傳授等劃分為一組;文學、藝術、舞蹈等劃分為一組;男權主義、女權主義、同性戀等劃分為一組。

布迪厄用社會空間、場域取代了馬克思的「社會」,這是他對以馬克思、韋伯為代表的傳統社會學的改造。不再討論虛無縹緲的「社會」,而是討論社會空間、學術場域、文學場域等等,不同的場域有相應共享的行為規範、獨特的價值觀,在此基礎上討論更容易達成共識。也可以理解為這是布迪厄對馬克思的理論修正和新的發展。

因此,有人稱布迪厄為馬克思之後最偉大的思想家、最重要的新馬克思主義者。不過布迪厄作為法國知名左派思想家,自身並不願意承認這個標籤。

本書每一章節都由相應的學者進行了解讀,由於布迪厄的思想體系博大精深,一生不斷迭代,一輩子寫的書實在太多了,學者們的解讀也不輕鬆。

至此,全書的結構我幫大家整理得比較清晰了。

本書閱讀重點是第二部分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三部分的第六章。首次閱讀,將習性、場域、資本這三章讀明白足矣。讀懂之後再進行其他部分的閱讀。

中文書目:邁克爾·格倫菲爾. (2018). 布迪厄:關鍵概念(原書第 2 版) (林雲柯, Trans.). 重慶大學出版社.

英文書目:Grenfell, M. (2012). Pierre Bourdieu. Acumen Publishing.

書 3:《再生產》

布迪厄 40 歲之前的作品是一些不太重要的人類學作品,他最富盛名的的作品是 40 歲出版的《再生產》和 49 歲時出版的《區分》,這兩本書讓他獲得了廣泛稱讚。

本書是在布迪厄被引用最高的作品之一,是布迪厄 40 歲時成名作,也是他在教育社會學領域的開創之作,同時以論文和圖書兩種形式發表。

在書中,布迪厄提出學校是通過傳遞某種文化才在社會階級關係中占據重要地位;學校的作用在於通過文化專斷、符號暴力來傳遞統治階級的文化,通過霸權課程進行文化資本的分配,從而保證統治階級文化資本的合法化和再生產。

書名的「再生產」和認知科學經常講的一些詞彙類似。在認知科學領域,經常提到「一級表徵」、「二級表徵」,或者,認知對應的「元認知」、記憶對應「元記憶」。

什麼是一級表徵?小朋友看到真實的人物,比如,看見爸爸就是爸爸,看見媽媽就是媽媽。什麼是二級表徵?小朋友看到手偶,他指着男性的手偶說這是爸爸,指着女性的手偶說這是媽媽,讓爸爸和媽媽和他一起玩過家家遊戲。這時他將真實的一級表徵的一一對應關係替換成了二級表徵。同樣,一級的認知,一級的記憶是直接的認知、直接的記憶。元認知是對於認知的認知,是對於認知過程的監控;元記憶是對於記憶的記憶,是對於記憶過程的監控。

這些認知科學常見的術語,在社會學中也有類似的術語,其中之一就是「再生產」。再生產(reproduction)的英文詞根和認知科學中的二級表徵(representation)的詞根是一樣的,都是 re。

《再生產》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去中心化。為什麼是去中心化?這裡涉及對再生產的理解。某種意義上,整個教育社會學建立在再生產的基礎上。那麼,什麼是再生產呢?

首先理解什麼是直接生產?比如,你是滴滴出租車司機,那麼你今天接了一單就有一單的收入;你去送外賣,今天送了一單就有一單的收入;你擔任工廠的廠長,組織工人生產相應的口罩,也有相應的收入。

這種生產在馬克思經濟學體系中稱為直接生產。與它對應的就是再生產。即通過人類自身的不斷再生產(繁衍)和物質(生產物資和生活物資)的不斷再生產,從而維繫人類社會。

打個沒那麼恰當比喻,在一個遠古時代的農奴部落,農奴的直接勞動,為農奴主服務,就是直接生產;農奴生下來孩子,繼續為農奴主服務,這就是農奴自身的「再生產」。那麼,那些鼓勵生育的文化觀念、養育孩子的社會與教育制度就成了「再生產」。同樣,還有勞動工具自身的「再生產」。當然,到了 21 世紀,整個過程從赤裸裸的符號暴力變得更隱蔽、更複雜。

在初高中學政治時會提到上層基礎和下層基礎,經濟基礎或者物質基礎與文化基礎之間的關係,那時似乎給我們一種錯覺:經濟基礎與文化基礎是一種簡單的一一對應關係。

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比課本上碰到的問題複雜很多倍,經濟基礎和文化基礎並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係。

之前只有經濟資本、經濟生產,這是從馬克思那個時代開始就比較重視的。到了 20 世紀二戰前後,生產的過程就變得非常複雜了。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教育、社會、文化其實參與了生產,這種生產和直接生產不一樣,是一種再生產。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在 21 世紀習以為常的學校制度,如小學-初中-高中制度只有短短不到 100 年的歷史,然而這 100 年的歷史讓整個教育體系深刻地影響了經濟生產,參與到經濟建設之中,也就是再生產。

文化資本最終構成了一種新型權力,一種新型的階層躍遷的通道。從而使得各類關係開始變得非常複雜,比如一位教授並不掌握很多的經濟資本,但他掌握了文化資本,最終讓一些很有錢的人不得不聽他的。

教育、文化、經濟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都參與了生產的過程,這是對馬克思當年經典論述的迭代。因此,有人將布迪厄稱為新一代馬克思主義的代言人,不過布迪厄本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閱讀時注意,翻譯的著作有一些詞彙更準確,有一些詞彙沒那麼準確,閱讀時最好查一下英文、法文的原文。比如,符號暴力、符號資本就比象徵資本、象徵暴力,準確很多。

中文書目:皮埃爾•布爾迪厄, & J.C.帕斯隆. (2021). 再生產 (邢克超, Trans.). 商務印書館.

英文書目:Bourdieu, P. P., & Passeron, J. C. (1990).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Sage Publications Ltd.

書 4:《國家精英》

《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是布迪厄非常重要的一本書。在書中,布迪厄用習性、場域、資本理論對國家精英進行了分析。

本書的關鍵是分析法國的精英階層是如何成為精英階層,相應精英階層的結構性的變化,以及精英階層和學校之間的關係。本書的閱讀難度較高,因為其中有大量法國獨特的材料,比如,談到了法國類似於中國的高三補習班是怎樣的,法國的名牌大學之間的比較是什麼?如果你本身不懂法國文化,閱讀本書便難度很大。同時,由於布迪厄在用自己那套獨特的分析框架進行分析,提高了理解門檻。

這本書的閱讀重點首先是序言和第一部分。這部分對於布迪厄的思想進行了重要的介紹,談到了布迪厄理論的社會結構和心智結構之間的關係。其中,對認知機器、學院式的平庸的批評,對於高等教育的批評,在今天看來依然深刻。閱讀時建議同時看書的附錄。附錄中提到了布迪厄的一些調查結果,比如,進入名牌大學的孩子從小的學習經歷,拿到過的獎項、旅行過的國家,喜歡的運動等等。

第二部分聖職授任禮,講述了法國孩子從預備班進入名牌大學的情況。預備班可以簡單理解為中國的高三。布迪厄調研了理科、文科的預備班,重點分析了高三學生進入到名牌大學的經歷,同時對比英國和法國的升學壓力的細微差異。

第三部分名牌大學場域及其變化,講述學生進入名牌大學之後,習性、場域、資本的組織機制。在這部分布迪厄繪製了一張非常著名的圖,探討了工程師、自由職業者,技術工人、小學老師等不同階層的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的變化。如下圖所示:

第四部分權力場域及其變化,講述了名牌大學的學校管理方式,精英如何成為精英。

第五部分,國家權力和支配國家權力。簡單閱讀即可,權重較小。

總體而言,這是理解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非常關鍵的一本書。整本書用布迪厄的實踐理論或者我喜歡用的詞——實踐關係主義,分析一個學生進入名牌大學之前、在名牌大學就讀期間和畢業之後,成為國家精英的完整發展歷史。

換算到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位學者,研究了北大清華的學生的許多數據,發展狀況,探討了他們如何成為國家精英,以及國家制度和他們成為國家精英的旅程的互動。

今天流行的內卷、資本對人的異化等等話題,其實本書都有涉及。相對那些庸俗、膚淺的回答而言,布迪厄在人類思想史上首次正面出擊。這種深刻的、系統的思考,今天的我們依然可以受益。

中文書目:皮埃爾·布迪厄. (2018). 國家精英 (楊亞平, Trans.). 商務印書館.

英文書目:Bourdieu, P. (1998). The State Nobility (C. C Lauretta, Tran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閱讀建議

這四本書的閱讀難度不低,也許你會發現每一個字都認識,但是把它們連在一起不認識了。我建議閱讀時儘可能不要貪心,首先挑選其中一章自己最感興趣的閱讀。在閱讀中將不懂的名詞全部摘錄出來,一個個查看工具書,將不懂的詞彙逐個弄懂,最後你才能把布迪厄等思想家的成果變成自己的個人認知。

建議先閱讀《批判教育社會學九講》,了解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及其所處的學科:教育社會學。接着閱讀解讀布迪厄的《關鍵概念》,建立對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的宏觀認識;最後就是回到布迪厄的兩本經典:《再生產》和《國家精英》。

當然,布迪厄的影響已經遠遠超越了教育社會學,他橫跨社會科學眾多領域,人類學、社會學、教育學、語言學、哲學、政治學、史學、美學、文學,身影無處不在。如果感興趣了解更多,《再生產》和《國家精英》側重教育領域;《區分》側重流行文化與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學術人》側重學術領域,《男性統治》側重女權主義。甚至,他還將其應用於自我的分析,這就是《自我分析綱要》。理解布迪厄的思想,學生 Jean-Louis Fabiani 撰寫的《布迪厄傳》與朱國華撰寫的《權力的文化邏輯:布迪厄的社會學詩學》同樣可參考。

陽志平本文使用寫匠創作,2022-5-28

相關閱讀:理想女孩;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備註:以上為小書單欄目第 114 期,更多參考我的知識星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