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巫術 8

Sir-Tech Canada, 2001

Windows 和 Mac

原作者:FE,譯者:Knight623

於 1992 年發售的《巫術 7(Wizardry VII)》是該系列遊戲中最為精彩的一作,然而 Sir-Tech 公司也從此走上下坡路。Andrew Greenberg,《巫術》系列的設計師之一,以公司未付版稅為由,一紙狀書將公司告上公堂,此事隨後引起了極大的混亂。

Sir-Tech 公司就此關閉並在加拿大重新開張,不過與此同時 David W. Bradley 也離開了公司。一部名為《阿納姆之石(Stones of Arnhem)》的《巫術》系列續作開始在澳大利亞進行開發,但該項目隨後就被取消了。公司開始嘗試進行產品線的多樣化,他們發行了諸如《重裝癲狂(Armed and Delirious[2])》和《阿卡尼亞國度(Realms of Arkania[3])》系列等遊戲,同時,也開發了一款平庸的多媒體冒險/角色扮演遊戲:《巫術外傳:復仇者(Nemesis: The Wizardry Adventure, 1996)》,這遊戲也就只有名字裡帶個巫術了。事態每況愈下,1998 年時 Sir-Tech 公司已經接近破產了,他們關閉了旗下的發行機構然後盡全力開發兩款遊戲:《鐵血聯盟 2(Jagged Alliance 2)》和一款全新的 3D 《巫術》遊戲。

在沒有其原始開發者或者是 Bradley 幫助下,一款 3D 《巫術》系列遊戲,聽起來鐵定會失敗。更糟糕的是,由於無法找到合適的發行商,遊戲不得不延期好幾年發售。因為 Sir-Tech 已經實在是沒什麼錢了,他們不得不在遊戲內植入廣告:每次你關閉《巫術 8(Wizardry 8)》的時候,都會跳出一個 Falcon Northwest Computers 公司的廣告。

《巫術 8》的角色創建系統深度極高,他的人格系統也讓自定義角色跟現代 RPG 遊戲中的很多同伴顯得更為獨特且令人印象深刻。

Sir-Tech 沒能給《巫術 8》找到發行商,所以他們把遊戲交給 EB Games[1]獨占銷售,這導致遊戲的發行範圍非常有限。

不過,當我們把這些遺憾放在一邊,會發現《巫術 8》真的是一款傑作。像老《巫術》一樣,遊戲開始你要創造一隻由六名角色組成的小隊,採用由《巫術 7》出色的角色系統升級而來的版本進行角色創建。在 11 個種族,15 個職業,40 個技能和超過 100 個法術的幫助下,隊伍構築幾乎是數不過來的。同時,遊戲也移除了隨機擲點系統,創建角色時只需要選好種族、職業,然後自由分配屬性點和技能點就行了。

但是真正塑造角色的部分其實是人格系統。像《博德之門》這樣的 RPG 遊戲允許你為角色挑選配音,但是《巫術 8》給玩家提供了 36 種人格選擇,包括獨來獨往、和藹可親、高大魁梧和混亂無序等人格。舉例來說,你可以創造一個古里古怪的精靈武士,他說話一直都是第三人稱,就好像他是這故事的旁白一樣。他將會在整個遊戲中都這樣行動,包括戰鬥、事件、區域或者是死亡等等,而這些都是有配音的!這是創造出讓人記憶猶新角色的一個完美答案。

在遊戲開始的時候,你會發現《巫術 8》的 3D 化跟《魔法門 6(Might and Magic VI)》差不多,隊伍現在可以在一個龐大的 3D 世界裡自由移動,並且敵人也是可見的了,不過隊伍玩起來還是很像「一坨」,因為整個隊伍在地圖上是一個單位。但是《巫術 8》引入了隊形系統,極大地影響了戰鬥過程:若你把所有戰士都放在前排,隊伍中的施法者會很容易地從背後或是兩側被偷襲,這種事情在遊玩過程中發生得很頻繁。《巫術 8》繼承了系列的精髓:在難度上一點也不含糊。

在玩家完成隊伍創建並開始探索初始地下城的頭幾個小時,遊戲的難度可以說跟那些開局很簡單的 RPG 來比較也算是較為輕鬆的了。遊戲氣氛烘托的挺不錯,隊伍里的嬉笑逗樂也很又去,戰鬥還算是比較有挑戰性,地下城裡也充滿了在新的 3D 表現下看起來非常自然的陷阱和秘密。

不幸的是,在玩家踏出地下城並走入臭名昭著的山金車路(Arnika Road)之後,遊戲最大的缺點就一拳打在玩家臉上:填充戰鬥。

遊戲龐大的開放世界是由一條條道路和小徑連接的,其中潛伏着無數不僅會無限再生,其等級還會適應隊伍等級變化的怪物。

更糟糕的是,儘管回合制戰鬥系統在提高系統戰鬥慣例方面上做的挺不錯,但是它的動畫表現實在是太慢了。如果不想在每次碰見一大堆怪物的時候都怒退遊戲的話,最好還是打上一個戰鬥加速的 Mod 。

這些缺點,再加上難度上的一些不遂人意的遺憾,讓很多玩家從未能通過山金車路。不過《巫術 8》還是很快地恢復了它的光彩。

玩家的目標是找到傳說中的宇宙熔爐(在《巫術 6》中開始的一個故事),這個目標可以由玩家自行達成或是在一些 NPC 和在遊戲世界中交戰不休的不同派系的幫助下完成。很多任務都有不同的解法,遊戲出色的對話系統也帶來了更多的靈活性,你甚至可以僱傭友好 NPC,把隊伍拓展到八人規模。只需要記住他們各自都有不同的人格和目標就好了。

《巫術 8》有幾個 mod 是採用「宇宙熔爐工具箱」(Cosmic Forge Tool)開發的,我們非常推薦玩家採用《巫術 8》強化 mod (Wizardry 8 Enhancements mod)進行遊玩,該 mod 修復了動畫速度並提高了遊戲的整體平衡性。

《巫術 8》向玩家提供了很多選擇,不過也需要玩家自己的理解:如果你夠聰明,就能組建一支超大規模的聯軍或是玩成一個雙面間諜;如果你腦子不太靈光,可能最後會發現被所有人敵對並不得不殺出一條血路。這聽起來不算很容易,但是讓人成就感滿滿。

也因此,《巫術 8》深受評論家和老派 RPG 玩家的喜愛,但是從來都叫好不叫座。不管怎樣,為時已晚:Sir-Tech 現已解體。《巫術 8》成為了獻給粉絲們的遺作,而不僅僅是一款簡單的商業遊戲。

開發者表現出了對系列粉絲足夠的關懷:玩家可以從《巫術 7》中導入自己的隊伍,並根據前作遊戲結局在《巫術 8》世界中的不同區域裡開始冒險。遊戲甚至為從《巫術 6》中導入隊伍提供了便利,那可是十多年前發售的遊戲了!

當《創世紀(Ultima)》和《魔法門(Might and Magic)》這樣的 RPG 系列最終以爛作收場時,對於很多玩家來說,《巫術 8》甚至是這個久負盛名的系列遊戲中最好的入門遊戲。它就像一顆孤星,沒有任何一款 RPG 追隨了它的腳步,不過這一切只是讓它更加光芒閃耀。

__________

1譯者註:EB Games,美國的一家電腦視頻遊戲零售商,於 1977 年創立。2譯者註:《重裝癲狂》是一款以精神不正常的老奶奶為主角的 AVG 遊戲,老奶奶的目標是解救她那些因為虐待動物而被動物囚禁的家人們,中文譯名為譯者自行翻譯。3譯者註:《阿卡尼亞國度》系列遊戲是首款基於德國桌面 RPG 系統《暗黑之眼》(The Dark Eye)的 RPG 遊戲。

源毒

Ion Storm, 2001

Windows

原作者:GD,譯者:Nerdgamers-SH

不可控的胡言亂語是可行的攻擊選項嗎?一顆天體行星可以成為小隊的成員嗎?在 RPG 遊戲中從事男性脫衣舞是可靠的收入來源嗎?為什麼一個西方遊戲會是最優秀的日式 RPG 之一呢?玩了《源毒(Anachronox / 星際之門)》,上述的疑惑均會迎刃而解。

Ion Storm 工作室先後經歷《大刀(Daikatana[1])》的慘敗以及《殺出重圍(Deus Ex)》的巨大成功後發行了《源毒》,儘管本作是該工作室唯二(也是最後一款)的佳作,但《源毒》並未得到其應有的關注。由 Tom Hall 設計並指導的《源毒》是一款帶有些許搞笑元素,以故事和角色驅動,着重於探險的 RPG,其中戰鬥的部分總會讓人想起主機上同類型的日式遊戲。

本作使用了「雷神之錘 2」(Quake II[2])引擎進行開發,儘管該引擎在 2002 年早已過時,並且遊戲的角色成長系統也沒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但不知為何,《源毒》卻是我最為難忘的遊戲體驗之一。

你問為什麼?因為與這款遊戲中的世界與豐富多樣的角色互動可是件樂事。

定製角色本質上是對配飾的應用,以及更重要的,通過裝備「自我科技」(MysTech)來獲得各種獨特且強大的能力。

《源毒》的敘事非常有吸引力,以至後來其電影導演 Jake Hughes 將遊戲所有的過場動畫編輯成一部兩小時的電影,並命名為《源毒大電影(Anachronox: the movie)》

當我一進入《源毒》的宇宙,我便身處於一個令人難忘的賽博朋克世界中,在那裡危機、戰鬥與詼諧事接連不斷。遊戲的演出和美術指導都非常優秀,場景豐富多樣並且氛圍感十足,鏡頭視角尤為獨特,並且在當時更是開創性的,而憂鬱的電子樂締造的部分曲目才是真的令人難以忘懷。

你將扮演西爾韋斯特「希爾博特斯」布切利(Sylvester 「Sly Boots」Bucelli[3]),曾經的他是名炙手可熱的私家偵探,如今卻是個欠了當地黑幫老大一屁股債的倒霉酒鬼。他僅剩的朋友是他已過世的秘書(已被數字化成飛行助手,並且也是用戶界面的一部分)以及一個沒了電池的機器人死黨。

為了找到一份能與他推理能力相配的工作,也是為了證明他不只是把儲藏室當辦公室的流浪漢,機緣巧合中,他發現了某種古代外星種族遺留下來、難以表述的神秘科技。在此期間,希爾他將會邂逅暴脾氣的老者、異端科學家、昔日的情人、酗酒的退休英雄以及一系列更加千奇百怪的角色。

遊戲的文本非常精彩,其中大段的科幻小說論述激發了我對書中所提及理論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源毒》是有史以來最有趣的遊戲之一,但它知道該怎樣在恰當的時機用令人心碎的悲劇打破笑聲。該作最大的成就在於它成功地在幽默、賽博朋克中的黑色陰謀以及戲劇性的太空歌劇中取得了卓越的平衡。

遊戲一開始,你便會覺得自己正身處一場偉大的太空冒險中,在這裡,即便是最不可思議的人和場景都變得真實。特別是對於一款每隔幾分鐘便會引你竊笑或是放聲大笑的遊戲來說,其對角色和傳說的深度刻畫尤為出色。

不同於隨機的遭遇戰,本作戰鬥完全腳本化並與令人信服的世界觀高度關聯。對於任何玩過日式 RPG 的玩家來說,角色與敵人在單獨場景對戰的戰鬥系統可謂是再熟悉不過了。由於尺寸有限的戰鬥場景會限制角色的移動,所以有時要做些戰術考量。

與《最終幻想(Final Fantasy)》經典的 ATB 系統類似,每名角色的行動條會逐漸增長,直到漲滿時角色才可以行動。可執行的行動包括攻擊、特技或魔法、使用道具、移動到戰場的其他地方或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改變環境。遊戲敵人的 AI 幾乎構不成威脅,但保護較弱的角色仍是個好主意。

戰鬥之外,你將以第三人稱視角探索《源毒》的多個世界,與各色的底層民眾進行互動,以便獲取信息與任務,又或是大量的言語謾罵。

《源毒》的故事情節以一種扣人心弦的方式結束,因為遊戲原計劃會有更多的內容,由於時間有限不得不對其進行刪減。遊戲曾計劃推出續作或是擴展內容,可惜銷量不佳不了了之。現如今 Tom Hall 仍然經常提及要去完成它。

當你聚集了更多的夥伴時,你會發現每名夥伴都有着專屬的特殊能力,這些能力可用於戰鬥、解決任務或是發現隱藏區域。開鎖、黑客攻擊乃至攻擊性的污言穢語也只是你可用技能的冰山一角,如果能找到相應的訓練者或是合適的辦法,這些獨特的技能都可以進行升級。

就像是所有優秀的私家偵探那樣,你也需要用你的相機拍下任務中需要的線索和證據。《源毒》龐大且適宜探索,並且隨着你遊戲進程的深入,你最後將會獲得造訪宇宙以及其他的行星。由於遊戲提供了一個充斥着海量內容的龐大世界,因此任何無聊的情況都不會出現。

顯然,在可以自由支配創作資源以及雄心壯志的感召下誕生的《源毒》是一款飽含熱愛之情的作品。作為一款獨特的遊戲,它將帶領你走進遊戲的世界,並予你留下揮之不去的印象。總之這是一段不容錯過的有趣體驗。

__________

1譯者註:《大刀》(Daikatana),Ion Storm 於 2000 年在 PC、N64 平台上發售的第一人稱動作射擊遊戲。2譯者註:經典 FPS 遊戲《雷神之錘 2》(Quake II)所使用的同名引擎。3譯者註:Sylvester 「Sly Boots」 Bucelli,主角的名字,其中「Sly Boots」既是主角的中間名也是綽號,直譯過來是「狡猾的靴子」也有愛耍滑頭的意思,由於後文原作者以「Sly」來稱呼主角,故而當中間名處理採用音譯。

當時的廣告:

引進版封面:

歡迎訪問 按照原版書籍布局且中英文對照的CRPG 頁面。

版權說明

《電腦 RPG 遊戲史(The CRPG Book Project)》原書信息:

這本書歷時四年,由 119 名志願者共同完成。

英文原版主編:Felipe Pepe原項目網址:https://crpgbook.wordpress.com/授權協議:知識共享 署名-非商業性使用 4.0 國際許可協議 (CC BY-NC 4.0)

《CRPG 通鑑(The CRPG Book Project)》中文版版權說明

您正在看到的內容是《CRPG 通鑑》版本的一部分。本中文版在原書授權協議的約束下進行創作與線上傳播。中文版編者:《CRPG 通鑑》編譯委員會中文版項目網址:https://crpgbook.cn

本書(《CRPG 通鑑》版本)正在籌備出版中文實體版,歡迎各路英豪加入我們編譯委員會,詳情請訪問https://crpgbook.cn/contact/。

本中文翻譯版由CRPG 通鑑@indienova 授權發布,另外 indienova 除了會定期排版發布相關的遊戲介紹文章以外,還會同步維護一個專設的 CRPG 頻道。在這個頻道中,您不僅可以以類似於原書的圖文版式進行閱讀,還可以隨時自由切換中英文版本對照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