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點擊藍字 · 關注我們


全身沉浸式體驗是人機界面日益發展的趨勢。人機界面管理信息系統是人與機器之間為完成既定任務而進行信息傳遞和交換的媒介。觸摸定位傳感器是一種重要的人機界面,它可以用於我們的身體與虛擬或現實世界之間的各種交互。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基於人機界面的智能網絡安全設計已經成為金融和計算行業的一個顯著應用,這就需要觸摸定位傳感器與深度學習協同工作。對於觸摸板來說,單點觸摸輸入可以實現簡單的點擊、滑動、拖動等控制,多點觸摸輸入可以實現圖像縮放、對象控制等熟練的操作識別。觸摸定位傳感器從結構簡單的單一功能發展到高分辨率陣列結構的多功能。目前,作為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元宇宙的電子可編程交互平台的觸摸定位傳感器,受到功能有限、不穩定、信號干擾和電極數量多的複雜結構的限制。

An All-In-One Multifunctional Touch Sensor with Carbon-Based Gradient Resistance Elements

Chao Wei, Wansheng Lin, Shaofeng Liang, Mengjiao Chen, Yuanjin Zheng, Xinqin Liao*, Zhong Chen*

Nano-Micro Letters (2022)14: 131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2-00875-9

本文亮點


1. 設計了一種只需要兩個電極的多點觸摸定位傳感器,器件能對物體進行多種功能控制,具有零串擾、長期耐用、響應快、穩定性高和出色的時空動態分辨等特性。

2. 提出了梯度電阻元件結構並將其用於多點觸摸定位傳感器的構建,所構建的器件可同時對多個觸摸位置進行準確的檢測和識別。

3.基於深度學習算法與觸摸定位傳感器,構建了一種人工智能增強的用戶驗證系統,能夠識別、學習和記憶用戶不同觸摸特徵,為以觸摸特徵識別為基礎的個性化人物識別系統提供樣本。

內容簡介


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陳忠/廖新勤團隊聯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Yuanjin Zheng教授提出並證明了一種一體化多功能觸摸定位傳感器(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該傳感器僅具有兩個電極,可用於多種人機交互系統。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採用了一種被稱為梯度電阻元件的新型功能結構,可以同時對多個觸摸位置進行準確的檢測和識別,為人工智能輔助人機交互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和高實用性。圖形化的功能敏感材料可以用於構建用戶自定義的多點觸摸定位傳感器,器件具有零串擾、長期耐用、響應快、穩定性高和出色的時空動態分辨等特性。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憑藉其獨特的多點觸摸傳感結構和響應特性,可實現多種VA/AR應用,包括自由彈奏鋼琴和通過編程控制無人機,可有效地將一個或多個動態觸摸轉換為設定的指令。基於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和深度學習算法的增強用戶驗證系統,能夠識別、學習和記憶人機交互中固有的用戶行為特徵。這項工作不僅展示了推動傳感器領域突破性發展的新戰略,而且提供了一種科學和技術上可行的思維方式,以構建高效和多功能的觸摸定位傳感器,這些探索將有利於VR、AR和元宇宙時代的發展。

圖文導讀


I 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的工作原理與設計

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的工作機制受到生物感覺神經系統功能的啟發。在生物學上,多次指尖觸碰皮膚層,相當於多次外部機械刺激,會被多個機械受體轉化為短暫的受體電位,如Meissner小體(MC)、Ruffini小體(RC)、Merkel盤(MD)、Pacinian小體(PC)。受體電位產生生物突觸,釋放神經遞質,誘導神經元效應靶細胞產生突觸後電位。隨後,突觸後電位沿着神經纖維和脊髓傳遞到大腦。最後,大腦將接收到的信號解碼進行分析和判斷,並對這些信號做出反饋動作,如促進運動神經元對骨骼肌進行神經支配進行運動。在這個生物感覺神經系統中,有幾個核心組成部分,包括將外界機械刺激轉化為受體電位的機械受體、誘導突觸後電位的生物突觸、融合併將突觸後電位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纖維及分析、判斷和決策的大腦。同樣,普通的觸摸傳感系統也由許多部件組成,包括許多敏感單元、相應的大量電極、信號轉換單元陣列等,來實現多點觸摸的感知、轉換、傳輸和識別功能。這種結構的器件受限於功能有限、信號易串擾、元件與電極數量多、結構複雜等。本文提出了梯度電阻元件的結構用於構建觸摸定位傳感器,證明了一種只需要兩個電極的多點觸摸定位傳感器,而不需要M×N×2 或者 M + N個電極。通過巧妙的設計,器件能對物體進行多種功能控制。這種方法消除了信號串擾,防止了電極線之間的干擾,大大降低了人機交互系統的配置要求。

圖1. (a) 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及其人機交互概念應用示意圖(左),與人類感覺系統對比(右);(b) 和(c) 圖為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在0、1、2機械刺激下的工作機理和相應的等效電路;(d-f) 圖為坐標紙、石墨膜和銀導電膜的FESEM圖像和EDS光譜。

II 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的性能與特點
為了分析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的機械感應性能,本文構建了7個梯度電阻元件的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其中石墨薄膜的電阻分別為4、8、16、32、64、128和256 kΩ。每個梯度電阻單元的電阻(R ᵢ)的設計公式為: R ᵢ = 2ⁱ⁻¹ × Rₗ,其中Rₗ和i分別為第一個梯度電阻單元的阻值和梯度阻值單元的序號。根據實驗經驗,選擇第一個梯度電阻元件的電阻為4 kΩ進行概念驗證。本文對該觸摸定位傳感器響應阻值的趨勢,響應時間,時空動態響應,循環響應和不同頻率下的觸摸響應進行了測試。
圖2. (a) 不同觸點接觸不同活動觸摸位置時響應阻值的典型趨勢圖;(b) 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響應時間測試。1個到7個活動觸摸按鈕施加於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進行外部機械刺激;(c) 基於單點觸摸的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的時空動態響應;(d) 基於兩點觸摸到七點觸摸不同組合的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的時空動態響應;(e) AIOM觸控定位傳感器在不同的觸控組合下進行的循環測試;(f) 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在不同頻率下的兩點觸摸響應。
III 直線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用於虛擬鋼琴演奏
本文展示了一種線性交互界面,用於自由彈奏鋼琴音樂。當沒有觸摸時,所有的活動觸摸按鈕都處於斷開狀態,直線形觸摸定位傳感器處於待機模式。當手指觸摸一個或兩個活動觸摸按鈕時,直線形觸摸定位傳感器的響應阻值會根據需求快速生成,同時驅動電路的輸出電壓也會相應改變。隨後,利用單片機對信號進行處理和分析。最後將相應的指令傳輸到計算機發出聲音。由於不同的觸摸組合可以自由切換,輸出的電壓會相應地發生變化。直線形觸摸定位傳感器可以實現多樣性的觸摸組合,進而可以演奏出更多種類的音樂。

圖3. (a) 驅動直線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演奏鋼琴音樂的電路原理圖;(b) 直線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的俯視圖和正視圖;(c) 直線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用於單點觸摸彈奏鋼琴音樂的原理圖和圖像;(d) 直線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用於兩點觸摸演奏鋼琴音樂的原理圖和圖像;(e) 直線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的響應電阻;(f) 產生相應音調的器件響應電壓變化。

IV 圓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用於無人機控制

要控制無人機的9個飛行動作,通常要求設備將9個分布式傳感元件與大量電極集成在一起。但這種方式有可能產生設計空間不足、生產周期長、信號處理複雜等問題。由於製造工藝的可擴展性和設計原理的通用性,作者們設計了圓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以用於可編程的無人機控制。圓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由兩個電極、五個梯度電阻元件組成。作為一種概念證明,圓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可以附着在手背上以控制無人機。當對圓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的觸摸區域進行一點或兩點接觸時,器件會快速產生響應信號。通過設計,只包含5個活動觸摸按鈕的圓形觸摸定位傳感器就可以操作無人機的9個飛行動作。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器件還可根據需要,開發出更多的觸摸組合,進而實現無人機多樣化的可編程動作控制。圓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簡單的結構和功能的通用性,有效避免了傳統器件複雜的互聯線路結構,消除了信號傳輸的串擾。

圖4. (a) 一種基於圓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的可穿戴控制面板,該面板具有5個工作點,可控制無人機的9個飛行動作。左下:圓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結構的俯視圖;(b) 圓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對單點觸摸和組合式觸摸的典型響應電阻及其對應的控制命令;(c) 與無人機控制命令相關的圓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上觸摸組合照片;(d)基於圓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單點觸控和組合式觸控無人機飛行動作的典型照片。

V 基於S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的深度感知學習在人物識別中的應用

在增強用戶驗證系統中,生物識別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於網絡安全和計算機用戶隱私中。敲擊動力學是一種重要的生物識別技術。其主要通過不同的觸摸特徵來捕捉用戶的個人行為數據,包括觸摸位置、持續時間和觸摸間隔。作者們設計並構建了S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用於用戶識別與驗證的智能鍵盤。基於S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作者們提出了一種人工神經網絡輔助的生物識別技術。在實驗中,三個用戶輸入了相同的字符串。由於個人習慣的不同,每個用戶的按鍵動態信息是不同的。通過將人工智能算法與S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相結合,用戶訪問控制系統能夠有效地學習、適應和識別用戶按鍵行為特徵信息,並對用戶進行識別與認證。

圖5. (a) 基於S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的智能鍵盤原理圖及其在用戶識別和驗證的應用示意圖;(b) 3個用戶通過S形AIOM觸摸定位傳感器輸入相同密碼的照片,通過基於動態行為特徵的ANN算法可以對每個用戶進行準確識別和驗證。






作者簡介

韋超

本文第一作者

廈門大學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領域
微納米電子材料及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研究。

廖新勤

本文通訊作者

廈門大學 副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
柔性電子、人機交互界面、可穿戴傳感器、功能材料與敏感元件、人工智能等。

▍主要研究成果

廈門大學電子科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南強青年拔尖人才。主要從事智能傳感器製備與應用開發研究,致力於將新型功能材料、敏感元件及器件設計與國家戰略性新興智能產業需求相結合,提出一系列優化元件結構、提高器件性能與穩定性、降低成本的新途徑,研製出多種新型高性能傳感器,促進柔性傳感器從單功能到多功能集成化發展,探索智能傳感器在健康監測、康複評價、人體增強、安全預警、VR/AR等新型智能領域的應用基礎。相關研究取得了從理論基礎到實際應用基礎的創新成果,發表SCI文章36篇(其中,以一作一區TOP文章14篇、通訊作者文章10篇、影響因子大於15的文章有17篇、3篇高被引),獲授權發明專利6項。研究成果為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競爭性研究計劃等項目的順利圓滿完成提供重要基礎,被New Scientist、Materials Views China、新華網等二十多家國際知名的科技網站、新聞媒體亮點報道。擔任40餘個學術期刊的審稿人。

▍Email:liaoxinqin@xmu.edu.cn

陳忠

本文通訊作者

廈門大學 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
生物醫學電子學、磁共振與醫學成像、LED照明與顯示、信號和圖像處理。

▍主要研究成果

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院長,廈門大學電子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是廈大物理系、通訊系、化學系、機電工程系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兼職教授。主要從事光電照明與顯示技術、生物醫學電子學及其應用研究,是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學科帶頭人。現為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波譜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廈門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執行主任,福建省半導體照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半導體照明與顯示行業開發基地主任,廈門市光電協會副理事長。已主持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學儀器專項和重點等重要科研項目30餘項,授權發明專利128件(其中美國專利4件),發表論文中SCI收錄500餘篇,參與撰寫國際科研專著6部章和合作編寫教材5部,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3項和二等獎5項。

▍Email:chenz@xmu.edu.cn

撰稿:原文作者
編輯:《納微快報(英文)》編輯部

關於我們


Nano-Micro Letters《納微快報(英文)》是上海交通大學主辦、在Springer Nature開放獲取(open-access)出版的學術期刊,主要報道納米/微米尺度相關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article, review,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highlight, etc),包括微納米材料與結構的合成表徵與性能及其在能源、催化、環境、傳感、電磁波吸收與屏蔽、生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已被SCI、EI、PubMed、SCOPUS等數據庫收錄,2021JCR影響因子為 23.655,學科排名Q1區前5%,中科院期刊分區1區TOP期刊。多次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中國高校傑出科技期刊」、「上海市精品科技期刊」等榮譽,2021年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提名獎」。歡迎關注和投稿。
Web: https://springer.com/40820
E-mail:editor@nmlett.org

Tel:021-34207624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掃描上方小程序碼在免費獲取英文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鑽石舞台 的頭像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鑽石舞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