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中國電化教育》授權發布
作者:郭文革 楊璐 唐秀忠 李海潮
教學法是實施教學實踐的一套原則和方法。它受社會、政治等外在要素的影響,同時又從外部環境中選取資源、工具等教學要素,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互聯網帶來的教育數字化轉型,正在從外部生態環境,以及內在的教學構成要素兩方面,推動教學實踐和教學法知識體系的數字化轉型。美國現代語言協會於2020年在線正式出版的《人文學科中的數字教學法》就是在這種數字生態環境下,出版的一種數字時代的教學法知識體系,以及一種教學法的數字教材(合集)。該教材的編寫歷時10多年時間,有近800位作者參加編寫,徵集了573個優質「教學構件」案例,用59個關鍵詞、24類教學構件、79種標籤等「元數據」把這些優秀案例編織在一起,形成了一部教師可以分叉、重混使用的「數字教學法」新型教材。該教材在教學法理念和教材形態兩方面進行的開拓性探索,對中國教育教學的數字化轉型、新型教材建設等,都具有重要啟示和借鑑意義。
關鍵詞:數字教學法;教學法的四個象限;教學構件;分叉;重混;教學工具箱
1
引言:教學法的數字化變革
2020年的大規模在線教育實驗,大大加快了全世界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步伐。在「十四五」期間,中國政府和教育部也頒布了一系列文件,推動教育「新基建」工程、啟動關鍵領域新型教材的建設、頒布2022新課程標準等,積極推進中國教育的數字化轉型。
教學法的數字化變革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在教育學的諸門課程中,如果要選一門最具特色的代表性課程,一定是教學法。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管理學等都是其他學科視角和方法在教育學領域的投射,唯獨教學法,不僅屬於教育學獨門所有,而且還輸出到其他學科,成為所有學科教書育人的一套原則和方法。
《辭海》對教學法的解釋是:實施教學共同遵循的一套原則和「方法」。維基百科「教學法」詞條的解釋是:教學法是學習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過程既影響着社會、政治和學習者的心理發展;也被社會、政治和學習者的心理發展所影響[1]。綜合這兩種解釋,從教學的外在環境來看,教學法受到社會、政治和學生心理狀態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從教學的內在過程來看,教學法涉及對教學(內容)資源、教學工具的選擇、教學活動的安排,以及對學生學習過程提供反饋與評價等一系列行為。因此,瑞典于默奧大學教育學院前院長大衛·漢密爾頓(David Hamilton)提出,教學法「牽涉到一種教育實踐體系的創造」,「大約在1450到1650年間,教學大綱、班級、課程、學科、教學法等一系列詞彙開始出現在歐洲教育詞典上,並逐漸發展到美國的南北部地區」,這是現代學校教育的開端[2],它濫觴於15—16世紀的印刷技術變革時期。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教育實踐體系的外在環境和內在要素都在發生變化。無論社會、政治和學生心理等教學的外在生態環境;還是資源、教學、平台和教學活動等教學的內在構成因素,都處於變革之中。在數字資源、數字工具和數字平台等構成的數字化教學生態環境下,教師應該怎樣選擇資源、工具、平台和活動等要素,組織教學?學生如何學會以新的方式思考和合作?
針對以上問題,美國現代語言協會組織數百名數字人文研究者,以Twitter和Github等數字共享平台為中介,開展了長期的研究和討論,他們形成了一個共識:「在今天這個數字化時代,不使用『數字教學法』的教師是不負責任的」[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際,美國現代語言協會正式以在線出版的方式,發布了這「部」《人文學科中的數字教學法》數字教材[4],不僅帶來了一種新型的「數字教學法」的內容體系,也展示了一種數字環境下新型教學法的「教材」形態。
2
數字教學法釋義
3
《數字教學法》:新理念和新的數字出版
教學法雖然是教育學科的核心內容,但它本質上是一個交叉學科研究領域。教學法的研究力量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教育學科從事教學法研究的專業人員,他們採用觀察、訪談等研究方法,通過發表教學法的相關論文和著作,提供「用理論包裝」的二手的、反思性的課程「經驗」。二是各專業領域的任課教師。這支隊伍人數眾多,但他們「以學科研究」為主,發表的教學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少而且不成體系。結果,大量以「實踐」為表徵的教學法的探索和創新,未能得到應有的表達和重視。
紙質出版形態也在某種程度上「參與」塑造了傳統教學法的知識體系。期刊論文的篇幅有限,紙質教材則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封閉的、自成體系的內容實體,形成了「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法知識結構。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法教材傾向於告訴教師,好的教學具有哪些共性特徵、「你應該怎麼做」等一系列原則性內容,但很少提供可直接「再利用」的有效教學實踐「構件」。結果,在全球教育面臨數字化轉型挑戰時,以傳統教學法為指導的大規模教師培訓雖然投資巨大,但實際的效果卻是「海市蜃樓」[8]。
數字技術為大量傳播瑣碎的教學實踐「構件」,重構教學法的知識體系,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美國現代語言協會出版的這部《人文學科中的數字教學法》合集就充分發揮了數字技術的優勢,將大量來自數字人文教學實踐的優秀案例用「超鏈接」結構組織在一起,放大了「教學實踐」的聲音,突出了教學法的實踐特色。
(一)「數字教學法」的三個關鍵詞:教學構件、分叉和重混
《人文學科中的數字教學法》認為,「好的教學往往來自於改編或借用他人的優秀作業、課堂活動、教學大綱,甚至是講義」[9]。為了落實這一理念,《人文學科中的數字教學法》提出了三個具有實踐導向的核心概念:教學構件(Pedagogical Artifacts)、分叉(Fork)和重混(Remix)。
教學構件是指一門課程的構成要素,《人文學科中的數字教學法》提供了24類教學構件,包括數字教學資源、教學大綱、教學活動、評價、數字工具等幾大類。借用知識圖譜中「實體」的概念來說,這24類教學構件相當是一個包含24類「實體」的教學法的知識圖譜「元數據」,是一組可重用(Reusable)的教學實踐「單元」。教學構件是《人文學科中的數字教學法》編寫的基本單元,也是分叉和重混的可重用「部件」。
分叉這個術語來自軟件開發行業,原來指軟件工程師從一個軟件包中獲取源代碼的副本,對其進行獨立二次開發,創建一個新軟件的行為。《人文學科中的數字教學法》借用「分叉」描述一位教師通過借用或修改另一位教師的教學資源、教學大綱、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教學構件」,設計自己的課程和教學的行為。
重混的英文單詞是Remix,原意是「混音」,指通過增刪改等操作,對音樂進行編輯的行為。隨着多模態表達和數字素養的發展,重混(Remix)的涵義擴大了,指通過修改現有的網絡多模態資源,創建新內容的數字化創作行為。在美國政府資助的「開放教材」項目中,還出現了一種新型的教材編輯器Remixer,可以通過選擇、修改和重組開放教學資源,編輯形成一本新教材或者創建一門新課程。《人文學科中的數字教學法》用「重混」這一概念,表達以「教學構件」為基礎的,可重用的、「迭代式」的課程設計和創新理念。
教學構件、分叉和重混這三個核心概念,即體現了數字生態環境所具有的開放、協作、自由探索、實踐、學生自主性和個人身份等特徵,同時也是落實「數字教學法」這六大特徵的具體策略。
(二)建構數字出版的學術基礎設施
從以概念、原則為主的教學法紙質教材,到支持「教學構件」分叉和重混的數字教學法的轉型,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法理念的變革,同時也是對教材編寫、出版「範式」的數字化變革。如何把豐富的「教學構件」組織在一起,形成一種教師可以分叉、重混使用的新型教學法數字教材?這不是簡單地把紙版教材、教學視頻等搬到網上的問題,它依賴一套全新的數字出版「學術基礎設施」的支持。
1.公開、協作的開放編輯
《人文學科中的數字教學法》數字教材採用了開放編輯、公開評審的寫作方式;最後成果在網上以數字形態出版,免費提供給社會公眾。不僅提供了一種新的「數字教學法」的「知識體系」,也帶來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法「教材」形態。
編寫《人文學科中的數字教學法》的想法是在2010年提出的,美國現代語言協會的數字人文學者們最初利用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網絡開展關於「數字教學法」的對話。2014年正式立項,決定編寫這部《數字教學法》合集。2014—2020年的六年間,項目團隊使用開源平台Github作為開放編輯、公開評審的工具。Github是一個開源共享平台,所有人都可以訪問,因此,這部《數字教學法》合集在編寫的過程中,就已經得到大量使用,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這部開放、大規模協作編寫的《人文學科中的數字教學法》合集的作者人數近800人,包括:4位編輯、84位關鍵詞策劃人,以及700多位來自計算機、數字人文、數字修辭、數字古典學、語言學、媒體研究、藝術、音樂、地理學、在線教學、開放教育和歷史等領域的學者,為這部合集貢獻了573個「教學構件」優秀案例,建成了一個人文學科教師可分叉、重混使用的「教學工具箱」[10]。
2.創建數字教材出版的基礎設施
要把573個優秀的「教學構件」組織成一個數字教學法新型教材,就必須探索新的教材組織結構和出版形態。為此,美國現代語言學會聘請多模態新型學術出版專家凱瑟琳·菲茨帕特里克(Kathleen Fitzpatrick)擔任項目顧問。凱瑟琳·菲茨帕特里克是《計劃過時:出版、技術和學術的未來(Planned Obsolescence: Publishing,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he Academy)》[11]一書的作者,也是MediaCommons②的共同發起人之一。
在菲茨帕特里克的指導下,美國現代語言協會創辦了Humanities Commons平台,為19,000多位數字人文學者提供了一個開源的服務網絡;並利用代碼共享網站Github作為協作編輯平台;還為「關鍵詞」設計了Markdown寫作模板;最後,創辦了一個WordPress網站,作為內容公開評審和發布的平台。
3.版權許可與永久訪問
教材作為一種特定出版物,必須要保證所有內容的穩定、永久可訪問性。紙質教材的穩定、永久可訪問性是依靠讀者對圖書的「物理」占有來保證的。網絡教材的穩定、永久可訪問性還缺乏有效的保障機制。早年學術期刊曾禁止引用網絡文獻,原因就是很多文獻在1年、2年後就無法訪問,甚至有4年後失蹤60%的極端情況[12]。現在,通過建立大型論文數據庫等措施,期刊引用的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當教材變成網上的數字出版物時,如何保證一個網頁超鏈接合集的穩定、永久可訪問性?這是教材的數字出版面臨的一大難題,也是數字出版業急需解決的問題。MediaCommons、Creative Commons(知識共享)等公共平台的創辦就是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並打造出一個全新的數字出版生態體系。
美國現代語言協會為《人文學科中的數字教學法》的出版創建了Humanities Commons平台,他們努力從教師那裡取得每一個「教學構件」的許可權,把它們保存到Humanities Commons存儲庫中,以保證這部數字教材的穩定的、永久可訪問性。
4.保護「教學構件」創作者的著作權
重混使用其他老師的教學資源、教學大綱、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教學構件」,對於借用者來說無疑是一件省時省力的事情。但是,如果沒有一套機制,認可並獎勵創作者的貢獻,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最後大家都無法獲得優質的「教學構件」。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自2011年以來,美國現代語言協會數字人文研究者創建了多個開放獲取(Open Access)的在線期刊,專門刊登教學大綱、教學活動等「教學構件」類短文章。例如:2011年創辦的Hybrid Pedagogy;2012年首次出版的The Journal of Interactive Technology and Pedagogy;2010—2012年出版的The Journal for Undergraduate Multimedia Projects;2016年出版的Prompt: A Journal of Academic Writing Assignments等。這些開放存取的在線期刊,大多數文章在2—6頁之間,簡潔明了地介紹一個作業的設計思路等。
開放存取期刊為「教學構件」提供了發表的空間,教師可以以署名引用的方式分叉、重混這些「教學構件」,使這些來自實踐者的教學創新,不斷得到「迭代」和完善,從而積累形成了一個高質量的「教學構件工具箱」,推動了數字教學法的高水平發展。
「教學構件」工具箱中還包含一些綜合性專題教學資源網站,例如,美國歷史協會建立的歷史教學的綜合資源網站: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Classroom Materials」 Repository③,就是一個美國歷史教師的「教學工具箱」,其中包括史料、教學大綱、教學活動、可視化表達工具等各類可重複使用的「教學構件」資源。
(三)「數字教學法」的內容編排:關鍵詞方法
很多人習慣認為,教材自古以來就是以印刷教材的章節結構來編排的,其實不然。教材作為一種表徵和傳承知識的媒介,其形態是隨着媒介技術的演變而變化的[13]。在荷馬史詩的時代,所有的知識和思想都是用口傳吟誦詩歌的方式「唱」出來的;在中世紀「半口語+半書寫」的傳播環境下,古蘭經、印度科學著作[14]、英格蘭諾曼人的「十進制」書[15]等都採用押韻詩歌的寫作文體。15世紀中葉古登堡印刷機發明以後,一直到16世紀中期,法國人文主義哲學家彼得·拉米斯才提出了今天印刷教材編排的「拉米斯教材範式」[16]。18世紀普魯士人推行強制義務教育之後,「拉米斯範式」的印刷教材才逐漸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和應用。
20世紀末萬維網出現以來,學術界、互聯網行業、出版業一直在探索新的教材形態和內容組織方法。「關鍵詞方法(Keyword Approach)」就是近年湧現出來的一種新的內容組織方法。以「關鍵詞」作為一種圖書寫作形態始自於1976年英國文化研究學者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的著作《關鍵詞:文化與社會詞彙》。進入互聯網時代以後,「關鍵詞」發展成為一種組織大量素材的「元數據」結構。1995年創建的「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在線出版物,採用了「關鍵詞」的組織結構。2001年創立的「維基百科」,也採用了「關鍵詞」的內容組織方式。這種「內嵌超鏈接」的「關鍵詞」結構,一方面為大容量、不斷更新的內容提供了可擴展的組織結構;另一方面,也為「讀者」提供了多種閱讀入口和訪問路徑。
經過廣泛的調研和分析後,《人文學科中的數字教學法》的編輯決定採用「關鍵詞」超鏈接結構,把573個「教學構件」編織在一起,形成「數字教學法」的「整體概念圖(A Holistic Conceptual Map)」。而確定「關鍵詞」的過程,就是建構「數字教學法」理念和知識體系的過程。
《人文學科中的數字教學法》「關鍵詞」的選擇經歷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次迭代。既有從理論角度的考慮,也受到可行性的制約。一些熱門的關鍵詞,如慕課(MOOC) ④和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經討論沒有收入本書的關鍵詞表。而個別編輯們認為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因為找不到合適的策劃人也只好暫時放棄。最終,經過6輪爭論和妥協之後,確定了現在的59個關鍵詞,如表1所示。這些關鍵詞涉及傳統人文學科、數字人文、教學法、社會公平及文化多樣性等多個方面。




4
《人文學科中的數字教學法》的啟示
③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Classroom Materials」 repository。網址為:https://www.historians.org/teaching-and-learning/teaching-resources-for-historians/classroom-materials。
④ 關於放棄「慕課」這個關鍵詞,教材介紹中有一句很獨特的解釋:「MOOC給高等教育帶來的危機已基本過去」。
⑤ 表1按照本文作者的理解,把這59個「關鍵詞」分成了5類,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清晰地呈現「關鍵詞」的大致結構,原文在一張圖中採用了5種不同顏色表示這59種關鍵詞,但並沒有說明每一種色彩的涵義。本文的5種分類略作調整。
⑥ FILMSTUD156/356 Copy This Class (The Art of the Remix。網址為:https://hcommons.org/deposits/objects/hc:31212/datastreams/CONTENT/content。
參考文獻:
[1] Wikipedia contributors.Pedagogy [EB/OL].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Pedagogy&oldid=1087171273,2022-05-29.
[2] David Hamilton.Instruction in the making:Peter Ramus and the beginnings of modern schooling [EB/OL].http://www.onlineassessment.nu/onlineas_webb/contact_us/Umea/David/ramustext030404.pdf,1999-03-08.
[3][5] Paul Fyfe.Digital Pedagogy Unplugged [EB/OL].http://www.digitalhumanities.org/dhq/vol/5/3/000106/000106.html,2022-05-09.
[4] Davis,Rebecca Frost,Matthew K.Gold,et al.Digital Pedagogy in the Humanities:Concepts,Models,and Experiments [EB/OL].http://digitalpedagogy.hcommons.org,2022-05-09.
[6][16] 郭文革.彼得·拉米斯與印刷技術時代的教育變革——媒介技術作為一種「元認知」框架[J].教育學報,2022,(3):184-195.
[7] The 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 [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66(1):60-93.
[8] The New Teacher Project (TNTP).The Mirage:Confronting the Hard Truth About Our Quest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EB/OL].https://tntp.org/assets/documents/TNTP-Mirage_2015.pdf,2022-05-09.
[9] Brian Croxall.Forking Your Syllabus [EB/OL].http://web.archive.org/web/20160306000010/https://www.chronicle.com/blogs/profhacker/forking-your-syllabus/39137,2022-05-09.
[10] 郭文革.高等教育質量控制的三個環節:教學大綱、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J].中國高教研究,2016,(11):58-64.
[11] Kathleen Fitzpatrick.Planned Obsolescence:Publishing,Technology,and the Future of the Academy [M].New York:NYU Press,2011.
[12] DellaValle,R.P.,et al.Going,Going,Gone:Lost Internet References [J].Science,2003,312(5646):787-788.
[13][18] 郭文革,黃榮懷等.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樞紐工程:基於知識圖譜的新型教材建設[J].中國遠程教育,2022,(4):1-9。
[14] [美]喬納森·萊昂斯.劉榜離,李潔等譯.智慧宮:阿拉伯人如何改變了西方文明[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15] [美]伊麗莎白·愛森斯坦.作為變革動因的印刷機:早期近代歐洲的傳播與文化變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7] [美]梅麗莎·丁斯曼,[美]弗蘭科·莫雷蒂.向俊譯.人文研究中的數字:弗蘭科·莫雷蒂訪談[J].山東社會科學,2017,(9):32-37.
基金項目: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基於臨床思維的PBL設計研究」(課題編號:CDAA21027)研究成果。
郭文革: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在線教育、數字素養、數字教學法。
楊璐: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數字素養、數字教學法。
唐秀忠: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
李海潮:教授,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醫學教育、教育技術、臨床思維和智能評價。
掃碼即可申請加入在線教育交流群
更多資訊
《室聯網元宇宙de前世與今生》喧囂時代的持之以恆...【總448期】
了解在線教育,把握MOOC國際發展前沿,請關註:微信公號:openonline公號暱稱:MOOC